组织结构与流程“批量调整”

来源 :AMT前沿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a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的“同行们”(在各行各业负责流程管理工作的主管副总、总监、经理、专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公司高层又在调整组织结构了,流程文件要是一个个调整,那简直累死人;但如果流程文件不调,那肯定‘两张皮’——组织结构变了,可流程文件还是旧的,结果是实际业务执行和流程成了两回事”。
  
  于是,这些“同行”也会“憧憬”:“要是组织结构不那么频繁调整,我们的工作就好做了。”同样,一些业务部门的各级经理也会如此说:“组织结构经常调,做流程有什么用,跟都跟不上。”
  
  看来,我们要静心来分析一下这件事情。
  
  第一, 组织结构为什么调整?能不能不调整?
  我们给出的理解是:组织结构是企业响应外界竞争态势、结合自身能力所做出的一种应战姿态,只要外界竞争态势在变化、只要公司自身能力在变化,组织结构就必须调整。
  
  第二, 组织结构调整意味着什么?
  我们给出的理解是:组织结构一旦调整,意味着公司高层对流程管理专职人员发出了一个非成文的强烈信号,“请給我把流程进行批量调整!”。
  
  当外界竞争态势变化,高层需要立即做出响应,组织结构的调整就是一种快速响应,把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重新配置,进入应战状态。此刻,高层没有时间把一份份流程文件调出来,把一个个流转、一个个职责做修订,他哪里会做这种陷入文件堆的事情!他做的是:
  •“快,增加一个部门!”
  •“赶紧,去掉这两个管理层次,组织结构从5层扁平化成3层!”
  •“你们能不能再加速推进,把这两个部门合并!”
  
  而负责流程管理工作的主管副总、总监、经理、专员必须意识到:
  •“增加一个部门”,就意味着在所有相关流程中,加上这个部门来执行的活动。
  •“去掉两个管理层次”,就意味着在所有相关流程中,删除这些层次原有的活动。
  •“把两个部门合并”,就意味着在所有相关流程中,把这两个部门执行的活动的执行主体改为合并后的那个新部门的名称。
  
  这是一种流程的批量调整,高层在做组织结构调整的时候,就已经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只不过他自己都未必意识到。强烈的信号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调度全员进入一种新的姿态来应战;另一个是启动了流程、制度、绩效、薪酬、内在业务核心能力和人员技能等等连锁效应的批量调整。
  
  这里就必须要提醒一些事情了:
  
  我们要提醒高层,请意识到,在你调整组织结构以后,组织结构图和相应的人事安排是变了,但这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到底能不能真正起效果,还需要流程、制度、绩效、薪酬、内在业务核心能力和人员技能等等连锁效应的批量调整都做到位。
  
  我们要提醒高层,请意识到,在你调整组织结构以后,请留下足够的时间給流程、制度、绩效、薪酬、内在业务核心能力和人员技能等等连锁效应的批量调整,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开展这些工作,甚至是自身亲力亲为来参与。否则的话,就成了组织结构变了而内在实力没有变,徒有一个“弹跳挥拳”状的花架子罢了。
  
  我们要提醒高层,请意识到,如果你只调整组织结构,不去清晰解读和层层宣贯为什么调整,那么你作为“大脑”的作战意图是得不到“手脚”的理解和配合的。组织结构越庞大,“手脚”这些分支距离“大脑”就越远,于是员工说“哦?组织结构又调整了?调就调吧,和我有什么关系”。结果,大脑去应战了,手脚原来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我们要提醒高层,请意识到,如果你作为司令官调兵遣将,那么一定要給自己配备一个强有力的“管理系统运作部门”作为参谋部。当高层做出组织结构调整时,身边如果有一个“流程管理部”或者“运营改善部”紧随其后,做好流程、制度、绩效、薪酬、内在业务核心能力和人员技能等等连锁效应的批量调整,那么高层打赢这场商战把握就大多了。
  
  我们要提醒“同行”,作为负责流程管理工作的主管副总、总监、经理、专员,不能憧憬“组织结构不要变就好了”,我们需要时刻准备着,等待那声“集结号”,一旦组织结构调整,就快速开展流程、制度、绩效、薪酬、内在业务核心能力和人员技能等等连锁效应的批量调整。同时,不能埋在文件堆里做事,而是要面对“变革涉及的人”去做事,要把所涉及的部门和人员集结起来,研讨需要进行哪些批量调整和变化,做“会议室”模拟,如果这些人通过模拟能把新流程走通,那么出了会议室的门后,变革就在发生了,补齐流程文件只是同步的事情,而不是都坐等流程图做好了再开始应战。
  
  王玉荣女士,AMT 集团董事、AMT 咨询合伙人、流程管理领域知名专家,被誉为中国流程管理第一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博士阶段师从我国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领域权威专家、管理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受聘于上海发改委的管理信息化专家、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聘请的信息化建设专家。王玉荣女士于2006 年获得由国际管理学会颁发的“中国卓越管理专家”称号。她还曾带领AMT率先在中国开展了变“流程再造”为“流程管理”的普及宣传,著有《流程管理》(第1/2/3版)、《流程管理实战案例》等经典畅销书籍。王玉荣博客:请登录畅享网搜索“王玉荣谈流程”。
其他文献
无论是金融危机当前还是后危机时期,信息化都是捍卫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度过金融业寒冬的有力武器。专家指出,加强风险控制、推动IT外包、加快金融信息服务普及化是目前金融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    加强风险控制 迎接互通互联    就银行方面而言,我国普遍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较为先进的业务系统,但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相关金融信息安全的监管要求缺位,同时存在不少对外包的银行信息化建设管理的问题。
期刊
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行,各大电力集团公司都在有效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市场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我国电力信息化投资额达187.97亿元,未来随着国家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实施、新兴应用领域的不断出现以及产品更新换代需求的推动,2010-2015年我国电力信息化投资规模将保持稳步增长。  实际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力行业信息
期刊
2010年度中国商用软件行业供应商TOP100榜单
期刊
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IFS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正可谓十年征程,十年成就,这家具有28年生存历程的瑞典公司,通过在中国企业级软件市场十余年的沉淀与积累,已经收获颇丰。至今,IFS已为近300家中国企业成功实施了ERP,业务足迹遍及中国各大主要行业,包括公用事业、汽车、高科技、工业制造等领域。  在业界,IFS被看作是一家低调的软件公司,没有大量的造势宣传,而IFS在中国的业绩却很难用
期刊
幸运的是,企业获取全球范围内熟练开发商和珍贵资源供应的障碍越来越少了。企业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人员和服务,这仍然要归功于一个组织的软件开发或网上业务。  好消息是资源都摆在那里。坏消息是,对日常商务中经常失控的人员和做法,你得设法维护安全并保持警觉。  无论你在外包开发、服务还是维护,底线是你依据他人来写代码或运行服务,这样你的客户会把这些看做是你提供的——这意味着你必须对任何功能问题或安全漏洞
期刊
下阶段卫生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将以健康管理为核心,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全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    卫生主管部门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  “由于未知病毒(如:SARS、H1N1等)的快速传播,突发性的疫情常常让领导和医疗诊治部门难以应对,每天加班加点工作,对疫情控制的效果也未必好。”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医院的用血量急速上升,血库的储备已明显不能应对需求了,部分医院为了保住病患资源,虚
期刊
关键字:企业管理 咨询顾问 知识体系 方法论    某电子加工企业委托咨询公司为其设计了一套客户满意度管理体系,在咨询顾问离厂后,企业内部成立了承接项目组负责后续的推行工作。在一次内部客户满意管理体系宣贯中,一位资深的质量管理经理深有感触地说:“其实顾问给我们提供的这套方案,大部分内容对我而言没有亮点,我自己也知道怎么做,真正对我有启发的就是一个点,对客户期望的闭环管理”。  了解到这个案例的时候
期刊
满心期待着“业务模式优化”专栏的开篇,期望能借此将我们在咨询实践应用中得到的一点一滴的应用成果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也期望通过这个专栏,将我们在应用之前进行的相关研究总结成文,与大家分享;也希望我们的分享,能够抛砖引玉,可以促成与同行及实践者的深入交流,并促成“业务模式优化”在更多的企业得到应用,使其价值最大化。    虽然我们关注应用,但作为专栏开篇文章,有必要对“业务模式优化”进行一定的解释,
期刊
知识管理的概念传入国内仅仅10年,然而企业对知识管理的接受度却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近5年,很多组织逐步认识到了知识管理的价值并开始实施,实施效果比较好的组织已经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知识库和知识体系。但同时大家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复用,以带来更有价值的知识创新?在完成知识积累后,如何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复用、创新,这将是知识应用的又一提升。从本质上讲,知识首先是积累,在此基础上,才有条件考虑
期刊
听到很多朋友常谈起这么一则小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在本乡里传播。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