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家庄市地二十三中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19)
【中图分类号】G451.2
现象一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曾对北京市2000多名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过仔细的调查,其中多名学生对历史课的态度令人忧虑:在“最不愿意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3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2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这种情况我校同样存在。
现象二日常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困惑和质疑,历史老师说这些不是考试内容……,这是高中和大学解决的问题……你只要背过就行了;考试要到了,历史老师划出重点让学生背过,然后大量举三反一式的练习题……”学生及其郁闷,逐渐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而随着中考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的提高,靠背诵赚取高分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变小。
现象三备课活动中,老师按照教材编写、教参建议、现成教案学案及不准确的个人理解,总结出历史阶段特征,明确每课重难点,确定每一子目应该强调的知识点。各级各类教学研讨课准备时,先由作课教师自己先拿出教学设计,试讲时把关教师提出改进建议,在保证没有科学性、政治性错误的前提下,作课教师又往往依从于把关教师的改进意见。缺乏个人的独到见解。
现象四一遇到各级各类考试命题和针对性训练命题,就感到头痛,或推卸给别人,或东拼西凑,或使用陈年旧题,组题命题能力欠缺。
现象五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没有个人明确的听课目的,评课时随心所欲,或没话说,或一味羡慕别人的“好氛围”“好学生”,埋怨自己的学校班级环境、生源条件不如别人。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历史老师本身的观念更新跟不上时代变化、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历史的感悟不够深刻、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方法单一。这显然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形势的变化,同时也制约着历史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新的形势下,虽然我们还难以成为一个学者型的历史教师,但我们必须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历史教师。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料室的资源,借助网络,积极补充各种资源,多读书、常读书。
近年来,史学本身有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很多老师的观念更新却比较慢。现在教学和命题更多的是从文明史观、进步史观看问题,这样我们就对很多历史事件有了新的评价。如,对抗战胜利原因强调的侧重点和以往有很大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关注史学研究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还必须要掌握充足的历史材料,挖掘教材以外的背景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多读史,多思考。增加史料的占有度。把静态教材变成动态素材。没读过《独立宣言》,就敢讲美国独立战争;不了解曾左李张历史活动,就敢讲洋务运动……,这样的历史课只能是干瘪的条条框框。同时史料所记载的是一种不完全的事实,不能构成历史的事实。只有对史料中的事实进行解读后,才能将掌握的史料引入教学。通过对史料探究去伪存真,更好地理解历史,客观公正全面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感悟,形成与历史的共鸣。在教学中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起来,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容应对学生的疑问,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历史思维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学科本身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社会生活……,这就要求历史老师涉猎面要广,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依赖教参,教参是懒惰教师的拐杖。除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关心更多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去感悟历史的魅力,激发对历史的热情,因为历史本身是有感情的,要感动学生必须要先感动自己。如:要讲王羲之书法,必须先要了解王羲之所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生活的环境、个人情趣和品德修养,从中真正感受到《兰亭序》艺术特色和成就,并以此感悟其中蕴含的魏晋时代风貌。
历史是一门学问,教授历史又是一门学问。将同样的史实,用同样史料,不同教师来讲,效果往往迥异,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效果,概念、规律的阐述的清晰度,还是思想感染、教育的程度,都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教授不得法。就像一个不懂烹调技术的人面对着山珍海味,就是做不出美味佳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并掌握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的基本功,需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实践、反思、体会才能有所得。
在当代历史教育教学中,史学研究日新月异,可利用的教学素材汗牛充栋,可采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提高中考成绩,关键是我们是否真正有专业发展的愿望、需求和动力,是否能不断学习,让自己丰富起来,使自己专业素养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跟上社会形势和学校的发展的需要,实现专业的智慧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2
现象一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曾对北京市2000多名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过仔细的调查,其中多名学生对历史课的态度令人忧虑:在“最不愿意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3位;在学生对15门中学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排第2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这种情况我校同样存在。
现象二日常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困惑和质疑,历史老师说这些不是考试内容……,这是高中和大学解决的问题……你只要背过就行了;考试要到了,历史老师划出重点让学生背过,然后大量举三反一式的练习题……”学生及其郁闷,逐渐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而随着中考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的提高,靠背诵赚取高分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变小。
现象三备课活动中,老师按照教材编写、教参建议、现成教案学案及不准确的个人理解,总结出历史阶段特征,明确每课重难点,确定每一子目应该强调的知识点。各级各类教学研讨课准备时,先由作课教师自己先拿出教学设计,试讲时把关教师提出改进建议,在保证没有科学性、政治性错误的前提下,作课教师又往往依从于把关教师的改进意见。缺乏个人的独到见解。
现象四一遇到各级各类考试命题和针对性训练命题,就感到头痛,或推卸给别人,或东拼西凑,或使用陈年旧题,组题命题能力欠缺。
现象五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没有个人明确的听课目的,评课时随心所欲,或没话说,或一味羡慕别人的“好氛围”“好学生”,埋怨自己的学校班级环境、生源条件不如别人。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历史老师本身的观念更新跟不上时代变化、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历史的感悟不够深刻、解决历史教学问题的方法单一。这显然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形势的变化,同时也制约着历史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新的形势下,虽然我们还难以成为一个学者型的历史教师,但我们必须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历史教师。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料室的资源,借助网络,积极补充各种资源,多读书、常读书。
近年来,史学本身有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很多老师的观念更新却比较慢。现在教学和命题更多的是从文明史观、进步史观看问题,这样我们就对很多历史事件有了新的评价。如,对抗战胜利原因强调的侧重点和以往有很大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关注史学研究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还必须要掌握充足的历史材料,挖掘教材以外的背景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多读史,多思考。增加史料的占有度。把静态教材变成动态素材。没读过《独立宣言》,就敢讲美国独立战争;不了解曾左李张历史活动,就敢讲洋务运动……,这样的历史课只能是干瘪的条条框框。同时史料所记载的是一种不完全的事实,不能构成历史的事实。只有对史料中的事实进行解读后,才能将掌握的史料引入教学。通过对史料探究去伪存真,更好地理解历史,客观公正全面的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在对史料的分析归纳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的感悟,形成与历史的共鸣。在教学中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起来,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容应对学生的疑问,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历史思维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学科本身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社会生活……,这就要求历史老师涉猎面要广,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依赖教参,教参是懒惰教师的拐杖。除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关心更多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去感悟历史的魅力,激发对历史的热情,因为历史本身是有感情的,要感动学生必须要先感动自己。如:要讲王羲之书法,必须先要了解王羲之所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生活的环境、个人情趣和品德修养,从中真正感受到《兰亭序》艺术特色和成就,并以此感悟其中蕴含的魏晋时代风貌。
历史是一门学问,教授历史又是一门学问。将同样的史实,用同样史料,不同教师来讲,效果往往迥异,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效果,概念、规律的阐述的清晰度,还是思想感染、教育的程度,都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教授不得法。就像一个不懂烹调技术的人面对着山珍海味,就是做不出美味佳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并掌握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的基本功,需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实践、反思、体会才能有所得。
在当代历史教育教学中,史学研究日新月异,可利用的教学素材汗牛充栋,可采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提高中考成绩,关键是我们是否真正有专业发展的愿望、需求和动力,是否能不断学习,让自己丰富起来,使自己专业素养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跟上社会形势和学校的发展的需要,实现专业的智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