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灵魂与主题。要上好思想政治课,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在掌握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精通教材,熟知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新手段,运用创新教学法。本人从事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浅谈体会。
一、精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一般而言,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直接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
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促进,共同参与研究活动,形成“亦师亦友”“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新课改教育的主阵地。
二、适时激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个性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与时俱进,改变学习方式,鼓励求异思维
针对当今的教育现状,结合新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小品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常以讽刺、幽默、夸张等手法来揭示某一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搜集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小品,在课堂上让学生即兴表演,教师因势利导,质疑引思,学生则通过分析说明,归纳法理,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六单元中“保护个人隐私”这一内容时,结合课本中有关“分数是否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的具体内容,有意让学生分别扮演一正一反的角色,通过两位学生就事论事进行“焦点访谈”。同学们在笑声中凝思释疑,乐在其中,教学效果显著。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加以突出,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审时度势,精心安排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中学思想品德的内容非常广泛,课堂授课,每节课教师应精心为学生创设的一个个生动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感知,同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其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外活动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大的阵地。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如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中“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模拟“选民”活动,把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分成四步完成:学习选民知识,确定选民资格,举行选民活动,落实选民结果。活动过程生动活泼,给学生们分发“选民证”,在黑板上公布“选民榜”和“候选人”,投票选出“候选人”。此外,多鼓励学生参加运动队、器乐训练小组、绘画组或者学习下象棋,办板报、演小品等,并比一比谁坚持得好,练习得好。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逐步树立正当的兴趣爱好,在集体力量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兴致高涨,探讨不停,教师结合教材,适时点拨,在活动中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才能把思想品德课上出味道,上出名堂,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有效激发、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责任编辑 李 淳
一、精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一般而言,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直接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
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促进,共同参与研究活动,形成“亦师亦友”“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新课改教育的主阵地。
二、适时激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个性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与时俱进,改变学习方式,鼓励求异思维
针对当今的教育现状,结合新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小品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常以讽刺、幽默、夸张等手法来揭示某一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搜集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小品,在课堂上让学生即兴表演,教师因势利导,质疑引思,学生则通过分析说明,归纳法理,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六单元中“保护个人隐私”这一内容时,结合课本中有关“分数是否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的具体内容,有意让学生分别扮演一正一反的角色,通过两位学生就事论事进行“焦点访谈”。同学们在笑声中凝思释疑,乐在其中,教学效果显著。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加以突出,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审时度势,精心安排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中学思想品德的内容非常广泛,课堂授课,每节课教师应精心为学生创设的一个个生动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感知,同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其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外活动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大的阵地。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如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中“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模拟“选民”活动,把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分成四步完成:学习选民知识,确定选民资格,举行选民活动,落实选民结果。活动过程生动活泼,给学生们分发“选民证”,在黑板上公布“选民榜”和“候选人”,投票选出“候选人”。此外,多鼓励学生参加运动队、器乐训练小组、绘画组或者学习下象棋,办板报、演小品等,并比一比谁坚持得好,练习得好。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逐步树立正当的兴趣爱好,在集体力量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兴致高涨,探讨不停,教师结合教材,适时点拨,在活动中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才能把思想品德课上出味道,上出名堂,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有效激发、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