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三论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wen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国学”,是以文化与社会为基,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实用价值。结合当下新国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新国学的三大特点:发展性、实践性、中西结合性。
  关键词:“新国学”;发展性;实践性;中西结合性
  国学不单指儒家传统思想,而是包括“子学”,“经学”等诸多方面。“新国学”是相对于“国学”而言的,国学发展到现在,讲求的是“新”,这主要体现在它与现实相联系,能够经世致用。进一步来说,新国学应该是“国本学”而非“国故学”,即国学本质上是什么,而不是国学原来是什么。传统儒家思想发展到现在,如果我们没有扬弃地全盘接受,恐怕我们至今也读不懂其中的智慧。惟有与现在社会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有益于理论的发挥,又能服务于社会,从而使二者相得益彰,这就是新国学的精髓所在。
  目前对“新国学”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新国学”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新国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精神,注重传承性和发展性。同时,新国强调对当下的实用作用,注重文化的实践性。另外,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与西方文化精华相结合,从而使中国走向国际化。
  一、“新国学”注重发展性
  事物是处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当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1](503),“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533)《易传》讲阴阳矛盾、运动变化的朴素辩证观念,并涉及到政治、伦理、道德等各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更是注重事物的运动变化。事物的发展又体现在运动与变化上,具体表现为创新、实用。新国学的精髓在于,它肯定了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注重了实用性、经世致用性。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文化的社会政教作用,强调把艺术与政治教化联系起来。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183)汉代经学家郑玄对其做注曰:“观”是“观风俗之盛衰。”《汉书,艺文志》言:“古者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这也就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状况和政治风俗习惯等。同时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儒家思想的温柔敦厚的政教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不足,汉朝将儒家奉为经典,将其神学化,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强调文化的实用价值。中国传统国学的一个方面就是注重实用性的特点,国学发展到现在,更应该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新国学不是仅有文化这一因素,而是包括“新国学”、“新国艺”、“新国语”、“新国术”、“新国医”、“新国商”等多个方面。孔子当时的教学内容就是“礼、乐、射、御、数、术”。由此来说,新国学的发展也必定体现在多方面:比如,郑玄的经学,他强调古文经学,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为古文经典作注,但是他并没有单纯地沿用古文经学家的释义,而是以古文为主,兼及今文,由此形成“郑学”。如在《毛诗笺》中,郑玄趋向于对《诗经》的内容做政治性的见解。在那个时代,相对来说这应该算得上是一种创新。再如,新古典主义的服饰设计,其设计理念是将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服饰相结合,“中国红”已经成为巴黎时尚服饰设计元素之一。另外,中医理论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黄帝内经》系统的讲述了中医的理论,它注重阴阳、表里,讲究望、闻、问、切,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众所周知,中医的优点在于去除病根,缺点便是中医药材味苦,治疗持续时间长,因此很多人不选择中医疗法。目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药也采用西药的方式,以胶囊的形式,便于服用。这不得不说是对国医的发展与创新。
  二、新国学强调实践性
  梁启超认为,国学应该包括社会实践和读书两个方面,而且社会实践要比读书更重。孔子曾说:“先行而后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常言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读书不会思考的是书呆子。“新国学”注重实践性。“新国学”是每个人身体力行的事情,是以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为目的,个人应该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读书。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在读书上可以说实践是目的,是检验读书效果的方法。朱熹曾说做学问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推以及人,即“明义理,修其身,为世政。”明理是修身和为世政的前提,明理就要读书。新国学更是注重实践性。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就是明理的内容,明理的目的在于其社会实践性。比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 “仁”并不是也不该是“君子”独有的概念,处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仁义之道。尊重孝经父母是实行“仁义”,“事父母几谏”;笃信慎言是实行“仁义”:“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么孔子的思想用在当下又体现在哪里呢?我觉得首先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比如在公共场合能够关掉手机,不大声喧哗,尊老爱幼等一些小事上。每个人都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能够自主地提升自己的素质,言而有信,“慎独其身”。
  三、新国学重视中西文化的结合
  儒家思想强调“和而不同”,“和”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可能最初“不同”表现为矛盾冲突,进而矛盾之间相互融合,达到“合”的状态,在再过仁、礼、乐等修饰之后,“合”最终达到“和”的状态。“和而不同”这个概念还蕴含了一个预设,即“合和”的过程。从儒家“和而不同”的角度来看,“新国学”应该注重中西结合,借鉴其精华以发展其自身。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西文化之间产生相互的影响。首先西学之风刮向中国,人们突破了封建正统的束缚。人们的社会观念、生活习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逐步走向解放和自由。由于西方思想及文化的传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服饰上来说,“西服东渐”,国家政府颁布服饰条例,对服饰的发展作出了规定,使其趋向简易和实用。西方立体的服饰设计理念影响到中国服饰设计,由此独具代表性的“旗袍”应运而生。在饮食文化上,印度人的饮食文化以辣和甜为主,与中国川菜差不多。但是目前遍布在各大城市的印度餐馆中,所呈现给你的多是中国式的印度餐,你很难找到特别辣的印度菜,相反,在印度的中国餐馆中,不论是我们传统的水饺还是面条都与辣椒相搭配。在文学理论上,中国文学的发展深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如俄国社会历史批评,英美新批评主义,第三社会殖民批评主义等,这些理论对我国小说、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国学”是一个新生的值得探讨的命题。总体来说,“新国学”要注重发展性、实践性,中西结合。
  参考文献:
  [1]黄寿棋、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10.
其他文献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是我国在面临经济社会新挑战、新机遇的历史阶段而选择和实施的重大举措之一。现代煤炭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时代要求中,必须以求新务实为基本原则,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主线,促进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执行力建设、和谐矿区建设,实施文化强企战略。这是值得实践和探讨的重要思路。  一、创建学习型企业,促进党建工作创新和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学习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倶
期刊
自2000年10月“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教育信息化热潮在我国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开始建设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城域网。但是我国约有68万所中小学,估计目前只有4万所左右的学校拥有了校园网。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中小学的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其中,还有一系列困扰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的难题亟待各方解决。
期刊
摘 要:卡夫卡的《变形计》讲述了推销员格里高尔在一天早上醒来之后变成一个甲虫之后所发生的事。本文旨在对文中角色进行分析,剖析将灵魂拘于其下的外壳,并简要分析其中原因。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壳”  卡夫卡1912年完成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作为他的代表作延续了卡夫卡一贯的荒诞传统。通过变形实现了人的异化。这种人的异化历来被研究者们所重视,而且观点各异。  在笔者看来《变形记》中的变形是给人
期刊
摘 要:知识经济的到来让知识产权的地位变得特殊,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障措施也就变得非常重要。放眼国际,一些国家早就已经明确将知识产权作为国家战略来建设,建立了一些专门法院。目前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我们国家也得到了确立;但是我们国家目前的知识产权审理模式有不足之处,不利于保护当事人利益。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法院。  关键词:知识产权;三审合一;知识产权
期刊
摘 要:马的形象在《我的名字叫红》多次出现,在小说两个故事主线,爱情故事和谋杀事件中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么,不同的马具有怎样不同的象征意义?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出现的不同的马的形象进行简单分类,然后结合小说的整体意义,对马的象征意蕴进行分析。  关键词:《我的名字叫红》;马;象征意蕴  马在各个民族的古老历史中都扮演着不尽相同的角色,每个民族文化中马的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无独有偶,马这一形象也反复
期刊
摘 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由个人创作的世情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丰富的性描写对于我们了解明代性习俗无疑是大有帮助的。它创造了人情小说的各种写作章法,然而在众多描写中,风头最健莫过“金莲文章”。“三寸金莲”是明代性习俗的重要象征物,书中三大女主角之一的潘金莲正是凭借一双美丽的“金莲”进入了西门庆家,并一直受宠,又因此与宋惠莲引发一场争宠大战。  关键词:金瓶梅;潘金莲;西门庆;宋惠莲;三寸金
期刊
摘 要:博尔赫斯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时间的思考和处理。本文将依据博尔赫斯的作品《时间》、《书》,并结合其对芝诺悖论的阐释,从“沙”与“书”的意象入手,尝试分析“沙之书”背后的隐喻。  关键词:博尔赫斯;沙之书;时间;芝诺悖论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沙之书》出自于1975年出版的同名小说集《沙之书》。此时的博尔赫斯已经年近七旬并且双目失明多年,但其小说技艺此时已臻化境。《
期刊
摘 要:莲意象源于上古生殖崇拜思想,象征女阴。采莲诗始自汉乐府民歌《江南》,南朝梁武帝作《采莲曲》开文人创作之先河,确立了其隐喻情爱的模式,但由于流传范围与主题狭窄,最终沦为描绘艳情的宫体诗。唐初沿袭南朝旧制,后经王勃等人救赎重新走向民间,以表达男女情爱为主题。  关键词:采莲诗;生殖崇拜;男女情爱  中国古代诗歌涉及大量采摘现象,如采桑、采薇、采菱等。其中以采莲为题材的诗歌被称为采莲诗,主要描绘
期刊
摘 要:思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普遍郁积着强烈的“思乡情结”。游子不管是什么原因背井离乡他们心中始终弥漫着浓厚的思乡之情。本文主要从先秦、汉代和魏晋六朝这三个阶段来分析唐前思乡诗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唐前;思乡诗;发展演变  一、思乡诗在先秦  (一)朴素的《诗经》思乡诗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思乡诗的肇始和奠基,其直白的语言处处体现了朴素的思乡之情。《
期刊
摘 要:法官释明权是保障当事人程序公正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实践中由于立法滞后,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加之法官认识上的差异,对于民事调解中应否行使释明权、如何释明以及释明的内容应包括哪些内容等存在分歧,导致其在调解中行使明释权时具有较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本文通过解析法官释明权的必要性及其问题,思考完善民事调解中法官释明权运用之路径,以期使其能在民事调解中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法官;释明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