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在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课程开发研修班的学习,从目的、手段、根基三个视点感悟了香港理工大学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内容及方法,并结合实际作了对应思考,提出了“目标导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思路。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内涵建设 感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建设的永恒主题。香港理工大学(以下称港理工大)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独树一帜,成效显著,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
内涵建设的目的
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目的是学习,学生通过学习以获取知识、技能和养成应有的态度,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和教师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亦即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质量毕业生。香港的大学都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高质量毕业生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与内地比较,培养目标中加入“群”字,强调毕业生融入“团队”的精神和能力,而“态度”取代内地的“素质”,则更突出了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敬业精神,显得具体而实际。笔者通过对广东、江苏、安微等省市16家企业的调研,企业主管一致认为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三者中间,态度是第一位的。
高校在培育学生过程中的任务是什么?港理工大认为有三大任务:吸收优秀(高中)毕业生(目前难度很大,内地更是如此);有效培养学生(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确保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其中主要任务是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的关键也在教师的态度。教师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要通过开发“学生的脑”,训练“学生的手”,养成“学生的态度”。怎样对待素质差的学生?生源素质差并不是教师的责任,但不能提高学生素质就是老师的责任!虽然面对顽劣学生既艰辛又不容易,但把学生培育好是教师的份内事!职业人应具备的工作理念是——把工作做好,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
所以,专家指出要警惕不健康的思维方式——把不能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的原因过多归于客观方面——惯用“解释问题”的(不健康)思维方式——而不用“解决问题”的(健康)方式。
内涵建设的手段
1.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即“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科研活动、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均需这样一个平台。港理工大的工业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其发展经历了基本技术训练工厂、学习工厂、研习工厂三个发展阶段。现在的工业中心(研习工厂)集工科多专业的生产、实践、培训为一体,承载着对学生进行现代工业训练、将学校和自己的应用性科研成果开发为能为社会创造效益的物化成果、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创新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技术服务四大功能。工业中心把人才培训与企业需求挂钩,不仅服务于本校,而且广泛为香港及内地企业及大学开展培训和科技研发与生产服务,实现了高度的资源共享,深度参与了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大社会功能的实际运作,成效十分显著。
内地特别是西部职业院校,借鉴港理工大的做法,有效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开办生产性实习工厂,建设“校企一体”、“学产一体”、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2.综合培训模式
港理工大工业中心在项目整合、综合培训和创意培训方法独特。中心推崇“综合各车间培训”的综合培训模式,且以综合培训课程为载体。由于香港工业的北移和金融风暴发生,企业的需求发生了改变,所以才有了培训模式的相应变化。传统培训模式仅是对某个专业相关实践环节的单独训练,如铸造、焊接、金属切削等。综合培训模式是把相关实践项目整合成综合培训课程,进行多项目的有机衔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这和内地高职院校所进行的综合实训有相似之处,只是工业中心就基本技能训练而言,条件更有保证,做得更有计划,更系统、更全面。
3.专业建设模式
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根本,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香港高校更是把专业称之为课程,而课程称之为科目,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围绕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创新开展专业建设,足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比较境内外专业与课程建设模式,有专家认为,内地高校用的是“往上堆模式”,而港理工大用的则是“往下分模式”。
“往下分”模式,指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基础上,确定专业预期的职业要求,由专业带头人将职业要求分解到不同的课程中,然后组织教学团队编写教材。“往上堆”模式,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原则,先确定课程门类、比例,再由相关教师各自独立完成某门课程标准的制订,然后由职能部门收集整合。其致命缺点在于缺少事前研究论证、事中相互探讨、事后审核把关,课程体系的整体效能不强。
4.课程开发模式
港理工大工业中心实行“预期学习成果”的课程开发及质量评估体系。课程开发以“企业需要”为基础,首先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取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将其转换成具体的“预期学习成果”,再开发课程。关键要素是:懂得有效课程开发方法;了解企业需求;了解学生水平;了解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态度水平;了解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坚韧的自我推进能力。实施流程是:“课程开发申请—课程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课程内容结构分析—课程实施计划—授课前预备及核实—授课过程—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毕业生)。”同时不间断地搞好毕业生上岗后的跟踪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应用于课程设计时的考虑因素进行调整改进。
课程评价以学生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同时关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贡献度、课程标准与培养方案的结合度、培养方案目标的实现度。评估的重点在课程的学习质量,目的在于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内地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属于“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模式。“基于预期学习成果的课程开发”则属于“结果导向”,二者的立足点不同,但实质相同。还有内地大多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都有“培养目标”的陈述,而培养目标又是根据企业、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确定的,所以基于培养目标——“目标导向”也是课程开发的可选模式。
5.学法教法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在港理工大称之“学教”。虽顺序颠倒,却反映了以学生为“学习主导”的学教理念,这对传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理念是一种颠覆!从课程建设角度讲,首先是确定学生应当学什么,然后才是老师教什么,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脑”,而不是老师的“嘴”。实际教学中,学、教、做一体,学生和师傅一起接受企业任务,进行设计、制造,最后形成企业所需要的解决困难的设备或工具。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者,更是一个设计者和生产者,通过相对综合的职业技能训练,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态度也得到了相应培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教学方法上,港理工大学教师的教法独树一帜。设疑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集体游戏等开放、灵活、多维立体式教法应有尽有。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员讨论(头脑风暴)—学员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这一模式,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员勇于参与,乐于参与。
与之比较,我们内地的教学方法则显过于传统,相应的教学环节设置硬性“标准”也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所以,提升理念,改革方法,当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与教学方法有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应当与之适应。
内涵建设的根基
1.教育理念
港理工大的教育理念是“服务社会、创造多赢”;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开发理念是“预期学习成果”为主体;能力本位理念是“行重于思,做重于说”等等。教育理念的本质是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职责任务,正确定位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如何培养人等问题。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吸引优秀高中学生;有效培养学生;确保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总之是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亦即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人才”,通过人才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创造多赢(学生赢、院校赢、企业赢、社会赢)。
高职教育培养人的方法是面向学生,教脑、教手、教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和师傅引导,使学生获取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
2.制度文化
制度是任何一个社会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制度成败的关键是有效落实还是流于形式。有效的文化建设、自觉自发的工作氛围就是不用管理,此即“无为而治”。其现代化功能,表现在“团体内的成员,都能够自觉自发去努力达成目标。然而,优良的文化氛围往往源于有效的制度制订与落实,制订制度容易,落实制度难!难在不仅普通教师职员群体对执行制度自觉性、一惯性的差距,还在于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决心”!虽然“人人都喜欢不受制度约束,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有效制度,好人也变坏人”。
以一贯之地坚持执行制度,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制度就成了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终会积淀成与优质教学相匹配的、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这样就保证人才培养事业的顺利推进。这也是制度、行为、文化、结果之间的微妙关系。
3.队伍建设
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三支队伍”,其数量和质量应协调建设发展。就教学团队建设而言,重点是双师队伍建设和工作态度养成。
(1)双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既应是学生的老师,更应是学生的师傅(Mentor),还应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不了解企业,无效讲课,没激情”的弊端,就要不断地实践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特别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既培养能为企业分忧的学生,同时培养“既是老师又是师傅”的真正的“不断双师型”教师。
港理工大工业中心具有一支优秀的技术开发、生产和教学团队,教师大都是有很强设计创新、实践操作和技术传授能力的“不断双师型”教师。内地高职院校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随时了解企业需求,始终保持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始终使教学团队成员知识能力与企业技术要求相一致,保证培养学以致用的优秀毕业生。
(2)工作态度。港理工大有别具一格的工作规则,即:“激情投入—快乐工作—创造奇迹—成就美好人生”的工作思路和“和谐”、“合一”的团队精神。其中先决条件是教师要有好的态度和大的“本事”。高职老师好的工作态度表现在有没有本事克服困难并培养出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毕业生;有没有本事把自己不喜欢的份内事做好;有没有本事为领导分忧。有了好的态度,即使条件稍差,也能做出好的业绩来!
无论是员工与之企业,还是老师与之院校,人是资产还是负债,完全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态度!能力和态度均优的是资产,而能力强态度差或者相反的都是一定程度的负债,能力和态度都差的是严重的负债!作为管理者,关键是有没有本事把负债转变成资产。而作为学校的员工,均应认真反思,“我们是否经常自以为是但不自知?我们是否对学校要求得多而对自己要求得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学校的资产而不是负债,那么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根基”会更加稳固和强大,学校的发展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本文经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首席项目主任黄德辉教授审阅,特此致谢!
参考资料:
[1]严岱年.工程教育的创新奇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5-66.
[2] 郭新玲.课改.剑——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学习体会[J].价值工程,2010(3):145-146.
[3]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网.洗头脑学方法 建课程[BE/OL],http://shifan.hbvtc.edu.cn/bencandy.php?fid=7&id=268,2009-03-03.
[4]新浪教育网.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梁天培演讲实录[BE/OL],http://www.sina.com.cn,2003-09-18.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内涵建设 感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建设的永恒主题。香港理工大学(以下称港理工大)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独树一帜,成效显著,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
内涵建设的目的
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目的是学习,学生通过学习以获取知识、技能和养成应有的态度,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和教师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亦即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质量毕业生。香港的大学都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高质量毕业生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与内地比较,培养目标中加入“群”字,强调毕业生融入“团队”的精神和能力,而“态度”取代内地的“素质”,则更突出了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敬业精神,显得具体而实际。笔者通过对广东、江苏、安微等省市16家企业的调研,企业主管一致认为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三者中间,态度是第一位的。
高校在培育学生过程中的任务是什么?港理工大认为有三大任务:吸收优秀(高中)毕业生(目前难度很大,内地更是如此);有效培养学生(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确保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其中主要任务是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的关键也在教师的态度。教师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要通过开发“学生的脑”,训练“学生的手”,养成“学生的态度”。怎样对待素质差的学生?生源素质差并不是教师的责任,但不能提高学生素质就是老师的责任!虽然面对顽劣学生既艰辛又不容易,但把学生培育好是教师的份内事!职业人应具备的工作理念是——把工作做好,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
所以,专家指出要警惕不健康的思维方式——把不能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的原因过多归于客观方面——惯用“解释问题”的(不健康)思维方式——而不用“解决问题”的(健康)方式。
内涵建设的手段
1.技术平台
技术平台即“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科研活动、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均需这样一个平台。港理工大的工业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其发展经历了基本技术训练工厂、学习工厂、研习工厂三个发展阶段。现在的工业中心(研习工厂)集工科多专业的生产、实践、培训为一体,承载着对学生进行现代工业训练、将学校和自己的应用性科研成果开发为能为社会创造效益的物化成果、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创新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技术服务四大功能。工业中心把人才培训与企业需求挂钩,不仅服务于本校,而且广泛为香港及内地企业及大学开展培训和科技研发与生产服务,实现了高度的资源共享,深度参与了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大社会功能的实际运作,成效十分显著。
内地特别是西部职业院校,借鉴港理工大的做法,有效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开办生产性实习工厂,建设“校企一体”、“学产一体”、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2.综合培训模式
港理工大工业中心在项目整合、综合培训和创意培训方法独特。中心推崇“综合各车间培训”的综合培训模式,且以综合培训课程为载体。由于香港工业的北移和金融风暴发生,企业的需求发生了改变,所以才有了培训模式的相应变化。传统培训模式仅是对某个专业相关实践环节的单独训练,如铸造、焊接、金属切削等。综合培训模式是把相关实践项目整合成综合培训课程,进行多项目的有机衔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这和内地高职院校所进行的综合实训有相似之处,只是工业中心就基本技能训练而言,条件更有保证,做得更有计划,更系统、更全面。
3.专业建设模式
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根本,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香港高校更是把专业称之为课程,而课程称之为科目,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围绕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创新开展专业建设,足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比较境内外专业与课程建设模式,有专家认为,内地高校用的是“往上堆模式”,而港理工大用的则是“往下分模式”。
“往下分”模式,指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基础上,确定专业预期的职业要求,由专业带头人将职业要求分解到不同的课程中,然后组织教学团队编写教材。“往上堆”模式,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原则,先确定课程门类、比例,再由相关教师各自独立完成某门课程标准的制订,然后由职能部门收集整合。其致命缺点在于缺少事前研究论证、事中相互探讨、事后审核把关,课程体系的整体效能不强。
4.课程开发模式
港理工大工业中心实行“预期学习成果”的课程开发及质量评估体系。课程开发以“企业需要”为基础,首先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取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并将其转换成具体的“预期学习成果”,再开发课程。关键要素是:懂得有效课程开发方法;了解企业需求;了解学生水平;了解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态度水平;了解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坚韧的自我推进能力。实施流程是:“课程开发申请—课程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课程内容结构分析—课程实施计划—授课前预备及核实—授课过程—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毕业生)。”同时不间断地搞好毕业生上岗后的跟踪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应用于课程设计时的考虑因素进行调整改进。
课程评价以学生预期学习成果为基础,同时关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贡献度、课程标准与培养方案的结合度、培养方案目标的实现度。评估的重点在课程的学习质量,目的在于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内地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属于“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模式。“基于预期学习成果的课程开发”则属于“结果导向”,二者的立足点不同,但实质相同。还有内地大多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都有“培养目标”的陈述,而培养目标又是根据企业、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确定的,所以基于培养目标——“目标导向”也是课程开发的可选模式。
5.学法教法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在港理工大称之“学教”。虽顺序颠倒,却反映了以学生为“学习主导”的学教理念,这对传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理念是一种颠覆!从课程建设角度讲,首先是确定学生应当学什么,然后才是老师教什么,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脑”,而不是老师的“嘴”。实际教学中,学、教、做一体,学生和师傅一起接受企业任务,进行设计、制造,最后形成企业所需要的解决困难的设备或工具。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者,更是一个设计者和生产者,通过相对综合的职业技能训练,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态度也得到了相应培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教学方法上,港理工大学教师的教法独树一帜。设疑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集体游戏等开放、灵活、多维立体式教法应有尽有。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员讨论(头脑风暴)—学员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这一模式,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员勇于参与,乐于参与。
与之比较,我们内地的教学方法则显过于传统,相应的教学环节设置硬性“标准”也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所以,提升理念,改革方法,当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与教学方法有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应当与之适应。
内涵建设的根基
1.教育理念
港理工大的教育理念是“服务社会、创造多赢”;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开发理念是“预期学习成果”为主体;能力本位理念是“行重于思,做重于说”等等。教育理念的本质是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职责任务,正确定位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如何培养人等问题。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吸引优秀高中学生;有效培养学生;确保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总之是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亦即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人才”,通过人才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创造多赢(学生赢、院校赢、企业赢、社会赢)。
高职教育培养人的方法是面向学生,教脑、教手、教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和师傅引导,使学生获取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
2.制度文化
制度是任何一个社会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制度成败的关键是有效落实还是流于形式。有效的文化建设、自觉自发的工作氛围就是不用管理,此即“无为而治”。其现代化功能,表现在“团体内的成员,都能够自觉自发去努力达成目标。然而,优良的文化氛围往往源于有效的制度制订与落实,制订制度容易,落实制度难!难在不仅普通教师职员群体对执行制度自觉性、一惯性的差距,还在于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决心”!虽然“人人都喜欢不受制度约束,但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有效制度,好人也变坏人”。
以一贯之地坚持执行制度,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制度就成了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终会积淀成与优质教学相匹配的、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这样就保证人才培养事业的顺利推进。这也是制度、行为、文化、结果之间的微妙关系。
3.队伍建设
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三支队伍”,其数量和质量应协调建设发展。就教学团队建设而言,重点是双师队伍建设和工作态度养成。
(1)双师队伍。高职院校教师既应是学生的老师,更应是学生的师傅(Mentor),还应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不了解企业,无效讲课,没激情”的弊端,就要不断地实践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特别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既培养能为企业分忧的学生,同时培养“既是老师又是师傅”的真正的“不断双师型”教师。
港理工大工业中心具有一支优秀的技术开发、生产和教学团队,教师大都是有很强设计创新、实践操作和技术传授能力的“不断双师型”教师。内地高职院校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随时了解企业需求,始终保持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始终使教学团队成员知识能力与企业技术要求相一致,保证培养学以致用的优秀毕业生。
(2)工作态度。港理工大有别具一格的工作规则,即:“激情投入—快乐工作—创造奇迹—成就美好人生”的工作思路和“和谐”、“合一”的团队精神。其中先决条件是教师要有好的态度和大的“本事”。高职老师好的工作态度表现在有没有本事克服困难并培养出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毕业生;有没有本事把自己不喜欢的份内事做好;有没有本事为领导分忧。有了好的态度,即使条件稍差,也能做出好的业绩来!
无论是员工与之企业,还是老师与之院校,人是资产还是负债,完全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态度!能力和态度均优的是资产,而能力强态度差或者相反的都是一定程度的负债,能力和态度都差的是严重的负债!作为管理者,关键是有没有本事把负债转变成资产。而作为学校的员工,均应认真反思,“我们是否经常自以为是但不自知?我们是否对学校要求得多而对自己要求得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学校的资产而不是负债,那么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根基”会更加稳固和强大,学校的发展必然会更上一层楼。
本文经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首席项目主任黄德辉教授审阅,特此致谢!
参考资料:
[1]严岱年.工程教育的创新奇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5-66.
[2] 郭新玲.课改.剑——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学习体会[J].价值工程,2010(3):145-146.
[3]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网.洗头脑学方法 建课程[BE/OL],http://shifan.hbvtc.edu.cn/bencandy.php?fid=7&id=268,2009-03-03.
[4]新浪教育网.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梁天培演讲实录[BE/OL],http://www.sina.com.cn,2003-09-18.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