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引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来源 :公共外交季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际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演变,各国既面临大国对抗风险下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等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也面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中国精神、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引导世界各国将国内、国际治理与合作的目标转向和平与发展的同一个平面上来,以推进和平、开放、包容发展价值观的实现。
  中国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首次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此后,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强调,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各个方面。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在联合国讲坛上提出,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中国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既秉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和新中国外交的一贯方针,也符合《联合国宪章》关于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成国际合作等的宗旨和原则,契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与创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新型国际关系,是以构建命运共同体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共同目标。回顾过去5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殖民主义、帝國主义还是霸权主义,都带来对立与分裂,制造动荡与冲突,人类社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在审视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做出前瞻性思考,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种五位一体的宏伟构思展现了中国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必将为国际社会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开创新的前景。
  处理国际关系应以各国平等和利益与共为基础。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利益交融不断深化,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环境、谋求共同发展繁荣的现实需求和政治意愿也日益增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用整体而不是割裂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倡导各国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将维护和促进人类共同利益作为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出发点,主张各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断凝聚和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不同文化传统国家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从而为国际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超越了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旧观念,坚持正确义利观,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在谋求自身发展同时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实现双赢、多赢、共赢。这顺应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此同时,合作应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方式。单打独斗维护不了自身安全,以邻为壑、结盟对抗更没有出路,同舟共济、共享机遇、共迎挑战是各国处理相互关系的唯一正确选择。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国际关系,倡导以对话取代对立、以合作取代对抗,主张各国通过不断扩大互利合作,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协力解决关乎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问题。这指明了新形势下国际关系发展的正确路径,为国际社会扩大交流合作、避免冲突对抗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积极践行以合作共赢思想为指导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不仅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政治上,中国在主要大国中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同9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实现对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全覆盖。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安全新理念,共同搭建快速有效的安全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伙伴关系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体现了和平性、平等性、包容性。中国外交努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认真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地区国家携手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全面展开各层次、各领域合作,利益融合不断加深;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着力加强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实现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合作架构全覆盖,推动同发展中国家合作迈上新台阶。
  经济上,推动形成包容性发展的新格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有波动,但总的走势仍平稳,继续向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框架内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讨论与合作,积极推动制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2016年举办的G20杭州峰会上,中国推动与会国家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订行动计划,使峰会成果包含鲜明的“中国元素”,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的“中国信心”,有力地推动世界经济最终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中国也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领跑者和推动者。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为亚欧大陆和世界发展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中国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重大互利合作项目全面展开并取得重要早期收获;大力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初步形成覆盖亚、非、欧、美四大洲的国际产能合作布局,使自身发展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区域;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促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完善;中国还以筹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为契机,引导二十国集团成员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加强协调,为推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做出中国贡献。   面对此起彼伏的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以及纷繁复杂的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方面提出维护国际地区安全的新思路,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积极推动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为推动伊朗核、叙利亚、南苏丹、阿富汗、朝鲜半岛核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做出重要贡献。倡导处理南海问题“双轨思路”,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坚定致力于同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主张反恐要标本兼治,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深入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加入联合国新的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建立8000人的维和待命部队,设立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贡献的维和经费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中国军舰连续7年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先后为6000多艘中外船舶安全护航。中国方面还积极推进网络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积极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丰富。中国历来主张保持文明多样性,倡导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以文明交流互鉴取代文明对抗冲突,推动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交流互鉴。中国提出,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加强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以伙伴关系为依托,秉持共赢理念,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國与西亚非洲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笃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有利于世界各国相向而行,推动人类进步事业更好地向前迈进。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合作共赢理念指引下,中阿合作取得很多重要成果,推动了我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全方位的发展。目前,已经有5个阿拉伯国家同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7个阿拉伯国家加入了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创始成员国,8个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已经是10个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此外,阿拉伯国家在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达到14000名,每周往返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航班已经接近200个班次。这些都是中阿双方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建立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基础上的中阿关系有着广阔的前景。
  非洲作为一个极富活力的大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非合作是国际对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取得巨大成功。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对非政策新思想新理念,宣布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出了未来3年中非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并为此安排了600亿美元资金支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峰会成果落实工作进展顺利,不少合作项目已实现早期收益,造福了中非人民。落实峰会成果不仅促进中非共同发展,也为国际社会扩大对非合作创造了更好条件。
  中国愿同阿拉伯、非洲国家和世界各国携手践行合作共赢的思想理念,共同谱写21世纪国际关系的崭新篇章,创造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的光明未来。
  中国精神、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引导世界各国将国内、国际治理与合作的目标转向和平与发展的同一个平面上来,推进和平、开放、包容发展价值观的实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自身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同时,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真正让“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在实处。中国展现的和衷共济的大国担当、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正是当今世界急切需要的精神和元素。中国是现有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的受益者,也是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中国方案;全球社会治理,需要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在当今时代愈发凸显出其全球价值。展望未来,中国贡献会让世界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大国外交的风格、特色和气派的最直接的窗口和体现是外交礼宾工作,人们往往是通过重大外交活动的礼宾安排关注和感悟外交。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礼宾工作是公共外交重要形式,也是中国大国外交的体现。  服务首脑外交的礼宾改革  礼宾即以礼待宾之意,
期刊
对外教育援助是重要的人文交流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受援国的教育条件,也是援助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培育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民心相通被我国提上了战略的高度,而对外教育援助是打通心与心的隔阂,消弭人与人的距离的重要方式。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我国对外教育援助的实效性,使国际教育援助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
期刊
《中国品牌全球化》内容概要  在中国企业和品牌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品牌全球化》一书的许多内容值得关注。改革开放之初,日本品牌就谋求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服务于其自身的全球化战略,另一方面以“东芝事件”“松下橱窗事件”为代表,日本品牌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精彩的跨国营销案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文化交流,两国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性,这对中国品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日本品牌在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有
期刊
“世界城市日”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办好“世界城市日”,具有国际、国家、地区三重意义。本文回顾了“世界城市日”设立以来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分析了存在的不足,从明确性质、完善体制、深化研究、积极策划活动、重视传播、资源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办好世界城市日的对策建议。  “世界城市日”是首个由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上海世博会
期刊
在新时代,国际汉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着民心相通桥梁的角色。基于对柬埔寨王家学院孔子学院的实地调查,对孔子学院推进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何以促进民心相通、在此背景下取得了哪些成绩和面临什么瓶颈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从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努力创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汉语国际化教育路径和模式提出了建议。  角色:作为民心相通桥梁的国际汉语教育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全方位对外
期刊
日本和吉尔吉斯斯坦建交后,公共外交成为日本对吉外交的主要方式。日本主要通过大使馆、官方发展援助、日本国际合作署、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等机构协调配合实施对吉公共外交。日本按照公共外交国家品牌模式主要通过出口、文化、人员等三个方面努力提升日本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形象,并力求籍此强化自己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影响力。  2015年10月23-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亚五国展开访问。关于安倍晋
期刊
“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规划,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并进一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博大心胸和良好国际形象。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路径,也为少儿文化公共外交在一带一路发挥作用定下了基调。本文作者就此问题分享了自己长期在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从事少儿文化国际交流的心得和体会。  国之
期刊
公共外交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坚持的重要方面。高校开展公共外交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层次的工作影响受众,提升文化软实力。高校通过开展留学生教育,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工作,运用孔子学院、高校师生长期出访等“走出去”项目开展公共外交,推进软实力的发展。开展公共外交,高校也应加强自信,正确对待中外文化不同。在技术层面上,中国的公共外交还应更加精细,注重细节。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
期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对外传播,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其中包括我国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其突出特点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外交近
期刊
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丝绸之路》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并引起关注实属罕见。该书促使我们去关注国际社会的诸多热点问题,在世界秩序转型的背景下,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通过宏大的研究内容和巧妙的行文结构揭开了人类文明演进和帝国兴衰的秘密。书中有趣的历史事实和崭新的研究观点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其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书中有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丝绸之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