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形泪道引流管植入改进治疗泪小管断裂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zxx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U"形泪道引流管植入方法改进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在青海省交通医院眼科就诊的泪小管断裂38例(38只眼)的临床资料。术中全部采用弧形探针寻找泪小管鼻侧断裂开口,用"U"形泪道引流管植入方法改进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38例(38只眼)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25~35 min,术中、术后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观察3个月至1年,泪道冲洗通畅,总有效率97.37%。

结论

"U"形泪道引流管植入方法改进治疗泪小管断裂具有操作方法简便,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黔西南州人民医院眼科,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完成硅油取出术的所有患者共365例(368只眼),对其术前、术中、术后眼部情况及硅油取出术后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进行分析。结果365例(368只眼)中,视网膜再脱离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24
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DME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目前DME治疗的重要靶点。临床常用的抗VEGF药物包括贝伐单抗(Bevacizumab)、雷珠单抗(Ra-nibizumab)和阿柏西普(Aflibercept),这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脉络膜骨瘤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4例脉络膜骨瘤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观察视力及肿瘤范围。随访1~2年。结果末次随访视力稳定,脉络膜骨瘤无扩大。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脉络膜骨瘤有一定效果。
期刊
目的观察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纤维蛋白渗出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宁波市眼科医院诊治的9例(9只眼)纤维蛋白渗出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有患者经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确诊,采用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维替泊芬注射10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非侵入式眼表综合分析仪对干眼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选择2015年4~8月就诊于开封眼病医院的46例(46只眼)可疑干眼患者,应用非侵入式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irt noninvasive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TBUTf)、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noninvasive tear film break-up
目的对唐山市眼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总结,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采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确诊为感染性角膜炎的91例患者的角膜病灶刮出物,送检实验室,分别进行致菌(细菌、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阿米巴培养,总结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91例感染性角膜炎均为
目的通过术中对泪小管断裂患者泪小点与到鼻侧断端长度的测量,为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玉溪市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40例泪小管断裂的患者,术中测量其泪小点到鼻侧断端长度,根据测量长度在不同部位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结果如泪小点到鼻侧断端长度>6 mm,其鼻侧断端靠近泪囊,应沿着深处靠近泪囊筋膜找断端。如泪小点到鼻侧断端长度<4 mm,其鼻侧断端靠近泪小点,应
随着临床的研究深入及检测技术的提高,对高眼压症的发生、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文中综述了中央角膜厚度对眼压测量值的影响、高眼压症患者角膜厚度的变化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