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爱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我看了很长时间,大概3个星期吧,每天只能在临睡之前慢慢读上几十页,因为总有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觉,害怕惊扰和打乱了书中人时间旅行的步伐,那个“脱离时间的男人”、他的妻子——有被丈夫形容为“一碗牛奶中的一滴红血”般的双颊,以及他们之间“思念的协议” 。
  非线,是电视制作领域中的一个术语,也就是非线性编辑,是直接从计算机的硬盘中以帧或文件的方式迅速、准确地存取素材,进行编辑的方式。它是以计算机为平台的专用设备,可以实现多种传统电视制作设备的功能。编辑时,素材的长短和顺序可以不按照制作的长短和顺序的先后进行。对素材可以随意地改变顺序,随意地缩短或加长某一段。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就是这样一部“非线”小说:
  丈夫亨利,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会不知不觉地游离于时间之外,被迫降临其他时空。
  妻子克莱尔,艺术家,从她6岁时即被自己未来的丈夫“诱骗”,一生都处在无奈而未知的等待当中。
  故事很简单,不难想象:“相遇那年,她6岁,他36岁;结婚那年,她23岁,他31岁;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82岁,他43岁。相对于如此真实、强烈的感觉,时间微不足道……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更迂回更深刻,那些不由自主地消失,不得不一再体验曾经遭受的经历,他只能旁观、重复品味着那些快乐、悲伤和痛苦。可是在时间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莱尔呢?她只能被亨利远远抛在了后面,渴望,焦急,等着爱人回到她的身边。她虽然拥有时间,却只能通过捉摸亨利来触摸时间。”
  我觉得《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浪漫的一本小说,并非浪漫在它科幻的形式上,而是真正浪漫在它所要表达的实质上。
  当亨利写信给克莱尔,作别这场交错着时空混淆感的相识与婚姻时,他的最后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
  “现在天色暗了,我也倦了。我爱你,永永远远,时间没什么了不起。”
  时间怎么会没什么了不起呢?时间一直都非常了不起,绝大多数人就对时间异常偏执、异常信服,却始终只能当个时间沙漏里狼狈的残兵游勇,直到时间泥沙俱下般把我们淹没。即使如此,人们依然害怕丧失时间感,因为我们生活在其中,我们生命中的全部点滴都由时间穿起,由时间决定。
  但我想“浪漫”可能是这样:一切平素不肯去相信的东西,竟会突然以一种真实可信的形式跃然纸上,比如亨利临别信笺上短短的那一行字,居然让我信了,爱情也许真的可以非线性剪辑。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从事的行业居然也是如此浪漫的,但每个编导都会努力在冗长的素材中找到点滴最为华彩的只言片语,写出最契合的配音,贴上最生动的画面,接上最有力的同期,最后再用炫目特效包装一下形式。它并非按照时空顺序娓娓道来,它挣脱了线性的平实与束缚,扭曲的、错位的、美的经营出那样一种效果,纵使线性固有的乏味和拖沓,依旧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亨利就是这样苦心经营着非线爱情的人,就如我所说过的,时间旅行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相反,他的时间虽然支离破碎,却像鞋子里的沙砾一样顽固地伤害着他,时间旅行让亨利付出过不公平的代价,甚至让他数次面临与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生离死别,它刺激、魔幻,但总能带来地震一般的影响,且余震经久不歇。
  只是,亨利一直陪着克莱尔,从年少到白头。我一时也分不清,究竟他们的婚姻是“因”,亨利陪着克莱尔长大是“果”;或者颠倒,自从1977年9月23日亨利凭空出现在6岁的克莱尔面前的那天起,让小小的克莱尔矢志不渝的等待是“因”,宿命里他们的结合才是“果”。
  克莱尔怎么想?我相信当一个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也绝不是她一生中浪漫的经历,就好像自己的人生已经被规划好一样,一个陌生男人时隐时现,好似一场真人秀,克莱尔甚至无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做任何尝试都有可能变成一种道义上的背叛。这浪漫吗?换作是我,我宁愿没有这样的经历,但克莱尔爱亨利,所以她不在乎。
  浪漫的是什么?
  我更情愿把《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当成一本家庭小说来阅读,是家庭就要经历同样的悲欢离合:婚姻会疲惫,琐事纠缠不休让人头疼。亨利和克莱尔也是如此,他们像所有平实生活中的夫妻一样,有过美好和开心,同样要经受摩擦和争吵的考验,他们面对过拜见双亲的尴尬,也有过抱怨和背离,犯过错误,彼此争吵,但时间又弥补了一切。
  浪漫的是:即使经历了真实生活的伤痛和时间无休止的戏弄,在“天色晚了”“人也倦了”的时候,亨利依然能向克莱尔确凿地论证:“我爱你,永永远远”。同一个时刻,当小说中的亨利让正在阅读的我相信了“时间没什么了不起”,我的思维所有能感到的那一种氛围,我猜就叫做“浪漫”吧。■
其他文献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常用笔名签署作品,有的企图掩盖真实身份,有的则是出于彰显家庭背景、个人经历、文化修养等不同考量。有学者考证,西方的笔名传统起源于中世纪,当时印刷技术刚刚普及,有些作家不愿直署其名,就选择了这种折中的策略。作家使用笔名出版作品,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是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女作家中间。例如,我们熟知的勃朗特三姐妹,《简·爱》初版时的署名为“科勒·贝尔”;玛丽·安·埃文斯则一直使用男
赴沙皇俄国开展“葬礼外交”的专使王之春所写的考察记  光绪二十年(1894年),王之春以头品顶戴、湖北布政使的身份,作为唁、贺专使前往俄国,一面吊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逝世,一面庆贺尼古拉二世加冕。《使俄草》即记此行经历,分八卷,起自光绪二十年十月十六日奉旨派充专使赴俄,终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闰五月十七日因枪伤奉旨赏假一月。  日记的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卷一至卷四,从光绪二十年十月十
美国纽约一年一度最大的艺术盛事军械库艺术展(TheArmory Show)于2011年3月3-6日举行。军械库艺术展的正式名称其实是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会(InternationalExhibition of Modern Art),即绘画和雕塑展览会。因最初于1913年在纽约市第69兵团军械库举行,故得名。展览会的举办由美国画家与雕塑家协会构思,原本仅选择美国艺术家的艺术品参展,后来加进了欧洲现代艺
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一项旨在消除饥饿、贫穷、文盲、疾病、环境恶化、对妇女的歧视等问题的八项行动目标,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即“联合国千年计划”(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简称“千年计划”)。“千年计划”中有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到2015年,确保不论男童或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初等教育课程。  今年是“千年计划
印度基督教传统认为,基督教早在公元1世纪中叶就由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多马(St.Thomas)传入印度,并发展至今。在大多数国家,基督教进入被传教国家后,都会不同程度地介入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印度也不例外。基督教传入印度经历过叙利亚东正教、葡萄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三个十分显著的时期,在三个时期因受不同特征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产生过不同的基督教艺术形式,基督教绘画艺术便是其中最为独特的形式之一。  在近
【“大家”阅读】是今年《世界文化》与腾讯专栏写作平台《大家》联手打造的一档新栏目。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圈知名学者、
代尔夫特距离海牙市中心不过半个小时的车程,但确实是完全不同的内陆小镇风情。这座小镇被贴上了“欧洲蓝陶之乡”的标签,据说时至今日欧洲宫廷所使用的大部分精美陶瓷仍来自代尔夫特。但我对蓝陶并没有什么兴趣,我在海牙街头的橱窗里看到过蓝陶,类似青花瓷的造型,瓶身上绘制着欧洲人心目中典型的东方人形象——身穿朝服、拖着大辫子的清朝官员,因为那蓝得发黑的釉彩竟然有些林正英操刀的港产僵尸片的味道,令人倍感困惑。尽管
泰国信息与通讯技术部所属的泰国电子交易发展局(ETDA)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泰国网民的上网时间平均每周为50.4小时,日均7.2小时。这一数据比2013年调查时的每周平均32.3小时增长了5成以上。  在问及上网方式时,回答使用智能手机(多功能手机)的最多,占网民总数的72.1%。使用智能手机的日均上网时间达6.6小时,上网时间多集中于下午4点到深夜之间。  此外,利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率达
德国剧作家、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同所有艺术大师一样,目光远大,襟怀宽广,如海纳百川,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作为营养,化为自己的艺术血肉。他不仅批判继承了欧洲的戏剧传统,而且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中汲取精华,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戏剧理论和舞台艺术。  从中国戏曲中发现“陌生化效果”  布莱希特是戏剧艺术的革新家,他打破亚里士多德
华丽逆袭  1999年年初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一部名叫《我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的小说在“游历”了法国大大小小十几家出版社之后,终于来到了它长途旅行的最后一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Le Dilettante。一如它的书名,这部由不知名文艺女青年安娜·加瓦尔达完成的处女作终于“有人在什么地方等”它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小说出版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热销全法,之后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