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调料与一场灾难

来源 :人物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20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核电站泄漏之后,食盐成为国民哄抢的对象,每包1元的食用碘盐被哄抬至20元。这个价位与唐朝“安史之乱”后的食盐价格相当。
  
  3月17日,在核泄漏的阴影依然弥漫日本之肘,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一场对食盐的疯狂抢购已经开始,甚至和盐沾点边的榨菜、酱油等也成为人们抢购的目标。每包1元的食用碘盐被哄抬至20元,这个价位与唐朝“安史之乱”后的食盐价格相当——当时,唐政府把每斤盐价提高到370文钱,相当于今天的20元钱,而当时一斤盐的成本不过10文。那是在战争刚刚结束,物资紧张、国库空虛的年代,政府短时间聚敛财富的手段。与“安史之乱”肘政府提价的情况不同,这一次食盐价格飙升20倍,显然是国民“自发”哄抬的。
  
  无“盐”以对
  
  1988年,物价闯关失败,那一年是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于是,抢购风掀起,曾有人抢了足够用一年的盐,据说更有人曾抢购四百斤。
  2003年,非典时期,由于真实情况被隐瞒,“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听信谣言,于是,就有了“买东西买成杂货铺”“抢盐抢成小盐商”的笑话。有人当时抢购的食盐,至今仍未吃完。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时失策、豪迈购入千斤食盐的人们这一次不用再恐慌。不久前,由于日本核电站泄漏,据说可预防核辐射的食用碘盐又一次成为哄抢的目标……
  与前两次特殊时期需要囤货不同,这次却与远在日本的核泄漏有关。坊间盛传食用碘盐可以预防辐射,于是乎,超市、店铺里的食盐被抢购一空,价格被抬高20倍……且不论中国会不会遭受核泄漏威胁,这些碘盐真的可以防辐射吗?答案也许会令许多抢购者失望——防核辐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碘化钾片),因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据卫生部的规定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
  “谣盐”的流传并非毫无铺垫。从3月15日开始,很多人的手机里都收到了一条短信:“BBC报道,日本政府已经确认严重核泄漏,所有亚洲国家应该立即采取必要措施……首批污染物质下午4点就会到达菲律宾”。
  当晚,BBC发表澄清声明,称从未发布“日本核泄漏将影响亚洲邻国”消息。但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澄清的信息,反而继续将对核辐射的恐慌心理推到顶点,以至于16日“海水受污染、食用碘盐可防核辐射”的谣言一出,迅速引爆了全国陸食盐抢购的风潮。
  除了防辐射之外,担心海水污染,将来吃不到“纯净”食盐是哄抢的另一个原因。暂不提这小小的核泄漏对偌大的太平洋有几分影响,且看中国内陆食盐的产量也不必担心吃不到“纯净”盐。中国内陆向来不缺盐,青海湖有的是盐,柴达木盆地的公路也是用盐铺成的,四川自贡是自古以来的盐都,四川遂宁的死海有的是盐。据说中国内陆的盐就足够把全世界的人都做成腊肉。由此可见,哄抢食盐是多么荒谬的事。
  在当下食盐供应无比充足的情况下,卖盐是个利润很低的生意,现在忽然莫名其妙大赚一笔,这些盐商一定会眼含热泪感谢苍天生在了这样一个疯狂的国度。
  
  “盐”过其实
  
  与我们相比,远在千里之外、身处日本灾区的人反而要淡定轻松得多。一位在曰华人曾给亲友打电话说:你们那里还买得到烧菜的盐吗?要不要我在日本的超市里买几包寄回上海?
  日本地震后,国人感慨着日本普通民众面对大灾肘的冷静从容,日本人表现出来的“国民秩序”也成为一个典范。可惜,我们还未来得及深入内里去体悟,就被一场谣“盐”给打败了。中国人自己哄抬盐价,自己购买食盐,多少有点“自虐”的味道,网友用一副对联将两国人民形象地做了比较,上联:日本是大核民族;下联:中国是盐荒子孙;横批:有碘意思。
  有人将“抢盐潮”的根源归结在国人“没安全感”上,说民众“盲目跟风”是因为恐慌引起的。果真如此吗?单单是上面那副对联也丝毫未见恐慌之意,倒是调侃之意溢于言表。网络上关于“抢盐”的搞笑段子比比皆是。网民们问候语也成了:“你买盐了吗?”“你们那里还有盐卖吗?”你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会紧跟着感慨一下:“好搞笑啊!”这些“问候”中,丝毫感觉不到对方的恐慌,也感觉不到彼此的担忧,能让人感觉到的反而是,我们正在嘻嘻哈哈地参与一场抢盐的闹剧。那些参与抢盐的民众未必恐慌,而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
  从狂放鞭炮到喝绿豆汤,从抢购板蓝根到席卷超市;从北京到内蒙古,从河北到陕西,从广东到河南,从天津到宁夏,迷信盲从风靡一时,抢购大潮横扫南北。一旦危难临头,许多人骨子里的从众心理依然会沉渣泛起:什么“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啦,什么“管它有用无用,先随人流再说”啦。
  这种全民“凑热闹”的心态可以用打鸡血来形容——从1959年到“文革”后期,一种将鲜鸡血注射进人体的“奇效”疗法蔓延全国。“打鸡血”这一如今人们用来形容某人亢奋、好斗的词语背后,却隐藏着亿万民众热爱癲狂的心态。而这一次“抢盐潮”则是全民闹剧的又一场排演。
  
  “盐”黄子孙
  
  盐,这厨房中小小的一味调料,为何会屡屡引起国人的癲狂呢?
  与其他国家不同,食盐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为特殊的角色。乱世割据,得食盐者未必得天下,但得天下者却必然先得食盐。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因为没有盐资源而在战国七雄中首先灭亡。现在看来,为了盐而打仗是件非常愚蠢的事,不过在数百年前,食盐与今日的石油无异,是非常重要的资源。韩国之所以在“战国七雄”中早早灭亡,与之缺乏盐源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由于食盐于国家之重,使得食盐专卖制度从春秋肘齐国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何为专卖?专卖古称‘禁榷”,禁的意思是禁止,榷的意思是独木桥,禁榷合起来就是政府独占,不允许他人涉及经营。
  在古代,盐商是个收入颇丰的职业,往往富甲天下。18世纪,聚集在扬州,以徽商、晋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曾经掌握了巨大的商业资本。当代研究者多认为,两淮盐商每年用于经营的商业资本约为2000万两白银,而当时的国家年度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银子光景,由此也可知两淮盐商资本之雄厚了。曾任两淮商总五十余年的黄至筠(1770—1838),“家资累积巨万”,仅建造“个园”就花费了6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江苏省一年的财政收入。
  西汉汉武帝之前盐业是放开的,此后实行越来越严的盐业专卖,私盐也就越来越猖狂。中国历史上实行最严格的盐业专卖制度,所以,私盐问题特別突出。许多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黄巢、元末张士诚和方国珍,都是私盐贩子。他们所从事的非法行业决定了他们对政府的敌视态度,他们的起义不是要均贫富,救国救民,而是政府伤害了他们走私的巨大利益。梁启超先生说:“各国无梟而独产于我国。”这里的“枭”就是盐梟。在清代,私盐贩子们已经发展出势力相当强大的黑社会。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盐商们的风光不再。新中国成立之后食盐利润一直相对较低,如今相对“贫困”的盐商利用谣言哄抬盐价这种违法的事也就可能出现了。(据凤凰网)
其他文献
宋山木在生理上有难言之隐,他说他不能在身体F-满足女性,但要征服所有的女人,这是他在安抚当年的自己;而对于天上人间曾经的操盘者,覃辉“显性地”低调着,身处如云美女之中,给诸多圈内人的印象却并不狂热地贪涎桃色,他大打公关美人之牌,旨在拉拢高端权贵,黄金与美人,也只是工具箱里的随便一堆罢了。二者同在浪尖,同为千夫所指,境界却不尽相同。    近日,天上人间的风波使其背后曾经的老板、一贯编织资本神话的神
期刊
随着张柏芝已秘密出院、在家度过so岁生日消息传出,此次牵动两岸三地娱乐媒体的柏芝产子事件终于已近尾声。大陆某媒体记者冲锋前线直击张柏芝产子,通过持续近十天的深度报道,切身体会并感受到香港媒体竞争激烈和生存现状。    此次从接到拍摄任务到返京,在港停留这7日期间,不仅与香港媒体同行们朝夕相处,一同“战斗”,也体会到了他们日常工作的辛苦与生活的艰辛。  香港本土媒体众多,记者类别划分明晰。娱乐媒体竞
期刊
2010年,中国的房价疯了。报纸和电视上,乃至街谈巷议里,人们的话题离不开“房价”“月供”和频频刷新纪录的“地王”。回想30年前,中国人的住房由单位分配,到今天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甚至要“赶美超英”,这期间的变迁,真是沧海桑田。如今这批在楼市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佬们,在这30年间,也发生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变化。    1978年 小平想给儿子买房子    1978年10月20日上午,邓小平在北京
期刊
国内最近有三个地方争当“西门庆故里”,其实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争名人故里的风气都很严重,因为这同时关乎当地的“面子”和“里子”(钱包)问题,虽然没听说外国哪些地方以出过“坏蛋”为荣,但全世界的游人依然乐此不疲地消化着各种历史与“伪历史”。    安徒生不住在哥本哈根    初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时,曾错以为这里就是童话大师安徒生的故乡——从市政厅广场到下水道井盖,到处都雕着安徒生头像,市内以安徒生命名的
期刊
俗话说:女人穿的是衣服,男人穿的是品位。不同于女人穿衣爱漂亮喜修饰重打扮,男人穿着喜好品位,表达自己内在的品质以及修养。热播剧《手机》的两位主演的穿衣风格就可见一斑。    “儒雅睿智”王志文式严守一    对于电视剧版《手机》中的严守一,比起电影版显得更加严肃,也更加正派,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人对将来他是否会出轨融目充满好奇。作为《有一说一》节目的主持人,与其他女性大搞精神恋爱,王志文的表演风格属
期刊
小黎是我过去的同事,也是一位来婚妈妈。她曾经以为一个孩子可以留住一个男人的心,可是,那个无情的他还是走了。她发给我这封信,是她寄给他的最后一封信。经她同意,我把这封信发表出来,请读读一个未婚妈妈的绝望。  今天我选择了用电脑敲字,因为我用笔写的东西只给我最尊重的人。写这封信是因为有两个问题想说一下,现在还有说的欲望,可能再过一段时间,我连说的气力和想法都没有了。  第一个问题是想告诉你,为什么我离
期刊
我有一男性好友,在他的专业领域非常有成就。那年他48岁,他本来是个好看的胖子,可是忽然发神经减肥20斤,因为没有配合拉皮,胖子瘦下来后明显皮肤搭拉下来,难看至极。我问他一个大男人瞎减肥做什么?他答:抵抗中年危机。因为中年危机,让他觉得需要改变点儿什么,折腾点什么。改变什么呢?职业一一不行,除了辉煌的本行他不会做别的。换个老婆一一不行,他天生胆小。那做什么呢?于是一一折腾身体吧,减肥玩玩。  更多面
期刊
2011年刚刚开始,磨难却太多。接踵而来的大地震、核恐慌、轰炸与战争、与日俱增的严峻环境问题,继而带来的是逃亡、流血、疯狂的抢购……这个世界怎么了?人们愈加感受到:死亡可能随时会来。可死亡是什么?死亡是可以剖白的吗?死多是恐惧,这是本性。多有醒悟,少有彻悟,苏东坡是彻悟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不过,更多的人是向死而生。他们拼命地活着,活得独特而快乐,
期刊
有眼泪文身的男孩奥尔森    巴斯托伊岛离陆地只有两英里,乘船只需不到10分钟。  28岁的雷蒙德·奧尔森眼睛下方有眼泪文身,长着圆圆的稚气的脸。他是个小偷,膀大腰圆的他站在雪地里,不知道要去哪里。卫兵们把他带上渡轮,要送他到巴斯托伊岛。一旦到了巴斯托伊岛,他就要自己管理自己了。岛上到处是红色和黄色的木屋,透过树梢可以看到一个教堂塔楼。这里是一座监狱。  一路上,奧尔森遇到不少跟他打招呼的人,但他
期刊
死亡并不是活着的对立面,“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活着……留下点什么?历史和突发事件让我们学会这样抉择。  往生到永生的光芒是为了人们走得更远,而不是让痴迷的人冲动止步。  4月是残忍的季节,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用一把勃朗宁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没有大海/除了你的爱/……我/没有太阳/除了你的爱。”也不知道马雅可夫斯基著名诗句中的爱,是献给莉丽奇卡还是他所有爱的女子更贴切,或者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