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池与山歌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闲时翻翻书,偶然看到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之所以将目光停留在这首诗,是有原因的,我从小就喜欢荷花,现在还种了一亩的荷池。
  在农村,离家门近的田往往不大受欢迎。原因很简单,村里放养的土鸡土鸭(能飞起来的那种),会经常闯入田里,寻找害虫的同时,顺便吃庄稼。靠近房子的田,鼠害也特别严重。所以,谁家门前有田地的,那块地就会直接分给谁家。我家门前就有一块近一亩的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那年,那块田就自然分给了我家。分到田后,我们充分利用常年有水的优势,着手试种早稻,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由刚刚开始被人嘲笑到后来的羡慕忌妒。从那年开始,这块田的早稻晚稻每季都有收获。再后来,我们整个垌的早稻就是我们家试验取得成功后才纷纷效仿,可以说,这里的早稻生产就是从我们家那块田开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生活日益丰盈,农业税已经免了,种水稻种玉米只不过是为了吃到自己喜欢的粮食,或者拿来喂鸡鸭养猪而已,吃是吃不了那么多,村里成片的稻田玉米地的收成,大多也是賣给了小贩。后来我们商量一下,决定不再种稻,而是种莲藕,同时养鱼养鸭,田埂上还可以围起来养鸡。家里人都知道我特别喜欢荷花,荷池就这样建起来了。
  在春寒料峭时我把莲藕根种入软泥。当早稻秧苗开始发芽时,莲藕的嫩芽也冒出水面,这块田因为有落叶和平时我们丢下去的稻草等东西,田里的泥很黑很肥,荷叶因此长势喜人,不到两个月,一亩田便长满了清香的荷。待到五月份,荷花纷纷开放,惹得路过的人们都停下匆匆的脚步,感叹怎么突然就长出那么茂盛那么漂亮的荷花。我还特意买了些鱼苗,母亲买了二十只土鸭苗,一起放入荷塘。那些驻足观荷的人们突然发现荷叶下面还有鸭子,再细看,竟然还有鱼,都开心地叫起来。看到大家都如此开心,当然我也更加开心。
  当我站在田边,时而弯腰看看荷叶庇护下悠闲自在的鸭子,时而看看和鸭子捉迷藏的鱼,自然而然地就想到汉乐府《江南》的“莲叶何田田”。从春季到冬季,每个月的荷叶都有它不同的特色,春天的嫩芽,夏季的蓬勃,秋日的私语,暖冬的傲霜,它们留给了我很多体验。
  我喜欢一场雨后,荷叶上圆圆的水珠,晶莹剔透,鸭子碰到了荷梗,水珠滑向水面,叮咚两声,惹得鸭子围拢过来,以为又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掉下来,野趣盎然。

  汉乐府《江南》作为民歌是很有代表性的。在壮族民间,流传的山歌有不少流派和分支,离我最近的就有两个不同的派系,一派是“侬诗”,另一派是高腔。侬诗目前大多是老人在唱,会唱的人越来越少,而高腔山歌却有很多年轻人在参与传唱,还建了很多微信群、QQ群,可以在群里对唱对歌,即兴歌词即兴开唱,说来就来,无不欢喜。
  侬诗的唱法比高腔要更加讲究程序,例如结婚时唱的分这么几步走,第一步是进村口时,第二步是进村之后,第三步是进家门,第四步是吃饭前,第五步是吃饭喝酒喝茶时(这是主干部分,可以通宵达旦),第六步是准备离开时,第七步是出家门时,第八步是离开村口。
  这里的山歌都有平仄、押韵,以两人为一组合唱,有高低声两部,歌声雄壮、沉稳、悠扬、振奋。山歌可以独唱,更多的是对唱,对唱最有魅力,通过山歌抒发感情、赞颂好人好事,也有揭露坏人坏事的,很受百姓欢迎。
  所以,看到《江南》那重复咏叹的调子,自然而然就想到我们壮族的山歌了。
  后来,因工作需要,我调到纪委工作,想起“莲”与“廉”谐音,我对莲的感情有了更深的内涵。不管如何,廉政是必须保证的。
  清荷楚楚,恬静沉稳,理解的人会情不自已,风烟俱净。荷叶田田,是一场清澈的遇见,遇见这样的季节,纤尘不染,安放心间,相逢如故,不悲不喜,无忧无惧,田田如荷。
  作者简介:赵日升,广西崇左市人,有诗歌、散文作品发表在各类刊物,著有散文集《满月》、诗集《花山的呼吸》。
其他文献
莫烦多, 煩烦闷闷唱山歌;  开口唱歌降得火,唱歌做得神仙药。  世上本来无烦恼,只是世人爱自招;  不信你看小娃仔,心无所贪乐陶陶。  再烦再苦莫去想,自古多情才感伤;  活在当下有机会,强大才能把他帮。  各人自有各人命,富贵由命不由人;  赤条条地到世上,走时只剩是哭声。  怨恨太多人会变,丑了老了没抵钱;  学会放下就变好,心想事成结良缘。  坎坎坷坷人生路,平安自在最有福;  莫逞
期刊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龙田村,有一种由村民加工销售的土特产特别有名,搭配恭城油茶,让人食欲大开。这就是闻名恭城的“莲花粉”。  莲花粉是一种干米粉,“莲花粉”这个名称是以前恭城街上夜宵摊叫习惯的名字,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古法生产的手工大米类衍生产品”。在龙田村家庭作坊中,制作规模较大的一家是村民刘广强家。  新鲜的早粳米用水洗净,头天晚上浸泡,第二天早上磨浆,把米浆倒在蒸架中均匀摊平,放入蒸
期刊
鹩剧是浦北民间的一种小戏,主要流传于六万山一带,即六硍、平睦、馆垌等镇,因其极富民间特色的唱法,已被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鹩剧音乐分卷》,成为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鹩剧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原生态,从“鹩剧”的“鹩”字就可见一斑。相传鹩剧由明末民间“引凤”歌舞发展而来,盛行于清代,当地称鸟为“鹩”,所以也把凤凰称为“鹩”,因此“唱鹩”就这样得名了。演员主要以民间的“仙姑”“神汉”及一些
期刊
蕉山古村落位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北部偏东,全村95%以上人口为瑶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农村。目前,村内还保存有神亭、祠堂、民居等明清朝代的古建筑40多座,古建筑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多为上座、中座、下座多厢房相结合的建筑结构。观音河从村前流过,蕉山源垒、水源垒、大源垒、康江垒等小溪汇集观音河,再流至茶江。玉笔山、犀牛山、对门岭等群山环抱,四面环山。村民大多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红薯、辣椒、芋头
期刊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滨村村头、村尾及水滨小学的课堂上,时常有一位“特殊老师”拿着一把笙或一只鼓为孩子们认真授课。“孩子们,莫小看这把笙,它可是大有学问,这些长短不一的小竹管里面,装有薄纸一样的铜片,吸和吹的时候都有曲调,你们试试……”  这位老人就是蒋礼发,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恭城瑶族吹笙挞鼓舞”传承人。说到“特殊”,不单是因为他70多岁的年纪,更因为他在水滨小学是一位众所周知、不领工
期刊
人生七十古来稀。70年,虽然记不清参加亲戚朋友及其子女结婚请酒有几次,但记忆最深刻的有两次。  从记事起,大凡结婚请酒的菜谱大致相同。肉类有鸡肉、鸭肉、排骨、猪脚、扣肉、叉烧等,饭类有干饭、稀饭(粥),汤类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白汤、七八十年代的青菜汤、90年代的冬瓜汤,到21世纪初的冬瓜骨头汤,再到近10年来的香菇骨头汤。这些足以证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那两次婚宴,吃的并不是山
期刊
上山得见牛甘果,下岭得见甜菠萝;  有情相见心欢喜,两手相勾几快乐。  出门遇见开宝马,口干得见龙凤茶;  金玉良缘两相遇,芙蓉得伴牡丹花。  锦鸡飞到树上站,盼望抓回笼里关;  新买琵琶安金线,天天对着鸟笼弹。  金鸡拿到笼里放,画眉放到笼里藏;  大伙都是笼中鸟,打开笼门滚一场。  丹桂八角对山望,開花结果一样香;  既然都有这份意,九冬十月得见霜。  正月种藕九月莲,有情盼望这种天;  月老
期刊
在野外行走,总有一些东西在某个瞬间让我怦然心动。细数起来,那面目模糊的古旧渡口,庶几可以算是其中的一个。  南方多山,一出门便是翻山,气喘吁吁。南方亦多河,行不到三五里便要涉水,险象环生。  山易翻。山再陡,憋一口气便可逾越。水难渡。河再窄,无船则望水兴叹。莽莽群山是横在眼前的一道道门槛,需要人们高高地抬脚跨越。淼淼河水是拦住去路的一缕缕蛛丝,需要人们挥臂拨开。  山没有路,人们便用双脚踏碎一块块
期刊
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三江街东北一公里处,有一个古老的瑶族村落,一条清澈的河流从本源峡谷涌出,缓缓穿过一片肥沃略平的土地,在河两岸山坡上居住着800多名瑶族群众,这个村落就是石口村。  石口村是瑶族从湖南千家峒迁徙出来后,异地保存最为完整的千家峒原型文化地,拥有自己独特的会期、语言、风俗等,每年全村最大的集体活动是正月十四会期,俗称“赶石口会期”。以抢花炮为主线,有跑梅山、跳羊角和打长鼓等
期刊
中国的名山太多了,三山五岳、四大道教名山、五大佛教名山、昆侖山、终南山、喜马拉雅山……随便一数,掰完手指脚趾;全国出名的“西山”,起码有7座;叫“凤凰山”的,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一时难以计数。  那么,大瑶山是座什么山?能排第几?还有没有发展前途?  桂林往南约100公里,就是大瑶山。  抗日战争期间,桂林成为全国文化名人的避难所,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也将他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来。期间,他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