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者教学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全面培养与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明确。基于强化小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实现其综合发展的目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情境创设和课堂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强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63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其综合素质提升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提出的新要求与教学目标。从其实际的教学意义来说,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三个方面。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出于学生形成长效学习能力的需求。强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专注度与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来说,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实现其全面发展的要求。最后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层面来看,培养问题意识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普遍具备问题意识的前提下才能够追求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是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除了学校和教师未能实现态度上的完全转变之外,还由于其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学习导致所用的教学方法效果不明显,存在形式化的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现状,阻碍课堂教学实现彻底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强化学生问题发现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学习、成长和现实生活、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并且达成的重要教学任务。而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从引导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做起。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针对小学生提出问题、描述问题的意识与确定关键问题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与强化。
1. 提出及描述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起始性环节,也是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指学生在认知与学习过程中对于复杂的、疑难的知识内容产生的自我怀疑与困惑的心理状态。对于这种心理状态进行良性的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知识,参与课堂教学。而实现这種积极引导的基础性的要求就是教师对学生问题发现意识的引导。
只有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描述问题,才能够将自己的困扰转化为可解决的问题,而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为问题的提出与发现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动态化、具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内容进行呈现,从而为小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供便利。只有在学生对知识有所理解的前提下,学生才有发现问题的条件。同时教师还需要设计学生参与情境展示的活动,开展分支性的问题情境展示,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且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情境中的表达强化其问题表述的意识与能力。
2. 确定关键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关键性问题的识别与确定的意识与能力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之所以强调学生对关键性问题的确定能力,主要是因为关键性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能够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积极作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盖泽尔斯主张将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呈现型、发现型与创造型。呈现型的问题是教材中已经给出或者由教师提出的,有既定答案的问题,从问题意识培养的角度来说属于无意义的问题。而发现型与创造型问题则是需要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的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性、创新意识等的体现。所以强化学生确定关键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发现型与创造型的问题,减少呈现型问题的提出,真正实现学生有效问题意识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设计情节与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有所引导,尽可能将呈现型问题在情境中直接展现。而针对学生可能提出关键问题的部分,则需要在情境中给出简单的提示或者作出铺垫。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初步阶段,教师需要借助情境给出学生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信号,进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强化其在提问过程中锁定关键的能力。因此借助情境培养学生确定关键性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课堂互动,强化学生问题分析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还需要教师采用课堂提问与互动的方式。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只是整个过程的起始环节,实际的教学重点在学生问题分析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在包括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三个主要阶段的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梳理问题是承上启下的环节,也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也是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环节。而学生要具备梳理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其问题分析的能力。
1.问题逻辑分解的意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对问题进行逻辑分解。之所以强调这一步骤与能力,主要是因为小学生针对知识内容所提出的问题是无序的,是基于其现实困惑与需求的,但并不具备问题本身的逻辑顺序与层次。而要实现问题的解决,则需要理清问题的逻辑层次,从浅层的问题与困惑出发逐步深入,在层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切实掌握。因此强化学生对问题进行逻辑分解的意识与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与活动的方式,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这一目的。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了解其所针对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判断知识内容的重点以及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确定问题本身具有探究价值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层分解,以涉及的知识内容为框架和基础,从问题本身出发,教师以问题来引发学生逐步思考,帮助学生将自身的问题分解为对不同的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而且能够使小学生形成问题分析的逻辑思维,为其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2. 问题迁移拓展的意识。在培养小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过程中,除了要借助提问引导学生分解问题之外,教师还要通过提问与互动引导学生实现问题的迁移和拓展。对于语文学科知识而言,不仅知识点内部存在着联系,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涉及背景知识与拓展知识。所以在语文课堂上,针对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拓展与迁移的意识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针对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从小学生当前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在找到问题所针对的知识内容后,从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到关联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关联性问题的分析来实现其本身问题的解答。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逐步丰富小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全面的发展。
(三)探究教学,强化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自主探究是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要求下的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现代认知结构理论提出,学习过程的本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与探究。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從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自主探究的课堂模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化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提问的环节,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但实际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针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之所以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强调学生自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是因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对于信息的逻辑分析整理能力,而且能够在其中找到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从而实现问题的进一步整合与拓展。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平台,尤其是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的这一过程。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需要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背景知识及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调查性阅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对调查到知识的整理和分析,直到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减少讲解与分析的工作,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进而起到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思路与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小学是最佳的教学阶段。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强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玉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以问题意识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10).
[2]黄德智.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南北桥,2019(9).
[3]张东玲.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语文课内外,2019(17).
[责任编辑 李 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3-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3.063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其综合素质提升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及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提出的新要求与教学目标。从其实际的教学意义来说,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三个方面。首先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出于学生形成长效学习能力的需求。强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专注度与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从学生的成长角度来说,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实现其全面发展的要求。最后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层面来看,培养问题意识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普遍具备问题意识的前提下才能够追求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是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除了学校和教师未能实现态度上的完全转变之外,还由于其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学习导致所用的教学方法效果不明显,存在形式化的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现状,阻碍课堂教学实现彻底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强化学生问题发现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学习、成长和现实生活、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并且达成的重要教学任务。而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从引导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做起。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针对小学生提出问题、描述问题的意识与确定关键问题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与强化。
1. 提出及描述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起始性环节,也是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指学生在认知与学习过程中对于复杂的、疑难的知识内容产生的自我怀疑与困惑的心理状态。对于这种心理状态进行良性的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知识,参与课堂教学。而实现这種积极引导的基础性的要求就是教师对学生问题发现意识的引导。
只有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描述问题,才能够将自己的困扰转化为可解决的问题,而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为问题的提出与发现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动态化、具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内容进行呈现,从而为小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供便利。只有在学生对知识有所理解的前提下,学生才有发现问题的条件。同时教师还需要设计学生参与情境展示的活动,开展分支性的问题情境展示,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且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情境中的表达强化其问题表述的意识与能力。
2. 确定关键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关键性问题的识别与确定的意识与能力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之所以强调学生对关键性问题的确定能力,主要是因为关键性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能够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积极作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盖泽尔斯主张将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呈现型、发现型与创造型。呈现型的问题是教材中已经给出或者由教师提出的,有既定答案的问题,从问题意识培养的角度来说属于无意义的问题。而发现型与创造型问题则是需要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的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性、创新意识等的体现。所以强化学生确定关键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发现型与创造型的问题,减少呈现型问题的提出,真正实现学生有效问题意识的培养。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设计情节与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有所引导,尽可能将呈现型问题在情境中直接展现。而针对学生可能提出关键问题的部分,则需要在情境中给出简单的提示或者作出铺垫。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初步阶段,教师需要借助情境给出学生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信号,进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强化其在提问过程中锁定关键的能力。因此借助情境培养学生确定关键性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课堂互动,强化学生问题分析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还需要教师采用课堂提问与互动的方式。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只是整个过程的起始环节,实际的教学重点在学生问题分析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上。在包括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三个主要阶段的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梳理问题是承上启下的环节,也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也是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环节。而学生要具备梳理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其问题分析的能力。
1.问题逻辑分解的意识。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对问题进行逻辑分解。之所以强调这一步骤与能力,主要是因为小学生针对知识内容所提出的问题是无序的,是基于其现实困惑与需求的,但并不具备问题本身的逻辑顺序与层次。而要实现问题的解决,则需要理清问题的逻辑层次,从浅层的问题与困惑出发逐步深入,在层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切实掌握。因此强化学生对问题进行逻辑分解的意识与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与活动的方式,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这一目的。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了解其所针对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判断知识内容的重点以及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确定问题本身具有探究价值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层分解,以涉及的知识内容为框架和基础,从问题本身出发,教师以问题来引发学生逐步思考,帮助学生将自身的问题分解为对不同的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而且能够使小学生形成问题分析的逻辑思维,为其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2. 问题迁移拓展的意识。在培养小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过程中,除了要借助提问引导学生分解问题之外,教师还要通过提问与互动引导学生实现问题的迁移和拓展。对于语文学科知识而言,不仅知识点内部存在着联系,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涉及背景知识与拓展知识。所以在语文课堂上,针对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拓展与迁移的意识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针对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从小学生当前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在找到问题所针对的知识内容后,从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到关联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关联性问题的分析来实现其本身问题的解答。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逐步丰富小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全面的发展。
(三)探究教学,强化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自主探究是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要求下的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现代认知结构理论提出,学习过程的本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与探究。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從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自主探究的课堂模式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化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提问的环节,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但实际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针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之所以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强调学生自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是因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对于信息的逻辑分析整理能力,而且能够在其中找到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从而实现问题的进一步整合与拓展。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平台,尤其是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的这一过程。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需要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背景知识及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调查性阅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对调查到知识的整理和分析,直到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减少讲解与分析的工作,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进而起到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思路与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小学是最佳的教学阶段。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强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玉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以问题意识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10).
[2]黄德智.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南北桥,2019(9).
[3]张东玲.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语文课内外,2019(17).
[责任编辑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