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双季早籼稻适宜机插新品种(系)筛选试验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gq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筛选适宜庐江县区域及相近生态区域的合适机插双季早稻品种,以常用的井关播种流水线和井关毯状插秧机栽插12个早籼稻新品种(系),以浙辐203作为对照,重点研究了毯状机插条件下各品种在产量构成、生育期、茎蘖动态、抗纹枯病性等差异。结果表明,早籼320、早籼310、中嘉早17、中早33、中早39、浙辐203等6个品种适宜在庐江县区域及相近生态区作双季早稻机插种植。
  关键词:机插;双季早稻;新品种;筛选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132-04
  双季稻作区早、晚稻品种的合理搭配,可有效利用当地区的温光热资源,达到全年水稻种植高产优质气候,是沿江双季稻作区的北缘地区。该地区虽然水稻生产的光温资源丰富,但双季稻种植的生长时节偏紧,遴选合适的水稻品种是进行品种搭配的有效手段。
  近些年,水稻机插秧技术在全国得到了普遍推广,因其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稳产高产等有点,受到广大农户特别是新型农业种植主体的欢迎。然而,得到大力推广的毯状秧机插栽培却在生产中表现出适期秧龄短、秧龄弹性小、缓苗期长等特点,特别是针对双季稻,显现出无法应用生育期稍长的高产品种、早晚稻茬口衔接困难和存在安全齐穗隐患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双季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因此,在完全机插情况下,筛选适宜机插的水稻新品种,是破解双季稻机插秧推广进程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为研究筛选适宜庐江县及相近生态区域早稻机插秧栽培生产的优质高产品种,特引进12个早籼稻新品种(系),在完全机插栽插和机插管理栽培条件,通过考察其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表现等生育特征特性,以期筛选出适宜本地区及相近生态区域的机插新品种,以期解决庐江县及沿江双季稻区早稻机插秧生产的品种配套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地点 搜集12个早籼稻新品种(系),并以本地区主推品种浙辐203作为对照(表1)。试验田选择在庐江县汤池镇双墩村洛此勇家庭农场承包田,前茬为双晚茬冬闲田。田块形状较方正,面积0.3hm2,排灌方便;土壤为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形成的砂泥田土种,耕层土壤质地为中壤,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田块肥力较均匀。栽插机械采用井关PC8-25型插秧机,行距25cm,播种流水线采用井关THK-3017KC育秧播种机。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采取分品种工厂化培育毯状秧,用井关PC8-25型插秧进行25cm行距和12cm株距机插,栽插密度为2.42万穴/667m2,基本苗控制在11万/667m2左右。小区面积为80m2,小区长16m,宽5m(20行)。小区间设0.5m走道(含小区边行距0.25m)。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保护行品种统一栽插对照品种浙辐203。
  1.3 苗床管理与大田栽培 分品种采用播种流水线播种、增(保)温暗化出苗和半旱育方式,培育粘土基质毯状秧。1叶1心期用600倍敌克松喷洒灌根浇透盘土;2叶期左右,每100个秧盘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g均匀喷施化控;秧苗4叶期左右移栽。大田期,各品种水肥管理同一,均采用当地常规高产栽培管理方法进行。全生育期总施氮量15.7kg/667m2,磷肥(P2O5)6.0kg/667m2,钾肥(K2O)12.6kg/667m2。氮肥中基肥∶蘖肥∶穗肥∶粒肥=55∶25∶10∶10,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中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5∶20∶20∶15。前期按当地常规进行化学除草,后期出现少量杂草采取人工除草;强化虫害综合防治,不防治病害。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生育期观察:详细记载各品种主要生育进程(播种期、移栽期、拔节期、抽穗期、齐穗期、成熟期)。(2)秧苗素质:于移栽栽插前,取长势一致秧盘,切取10cm×10cm方块考察各品种叶龄、苗高和白根数。(3)茎蘖动态:定点跟踪连续10丛,每隔5~7d观察各品种的叶龄和茎蘖消长动态,成熟期调查有效穗。(4)产量及产量构成:成熟后,每小区调查连续横10丛,竖10丛的有效穗数,按小区平均有效穗数取3丛考察有每穗粒数、每穗瘪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并对小区进行单打单收测实产。(5)抗纹枯病性能:按照水稻纹枯病常规分级“0、1、3、5、7、9”方法考察,每小区考察连续10丛。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分析 毯状机插的秧苗素质是评判和影响机插产量的重要指标。栽插当时,对各品种的秧苗素质进行调查。各品种的叶龄均在3.5~4.1叶,苗高在11.3~18.9cm,白根数在6~11根(表2)。
  2.2 生育期分析 参试12个品种全生育期在116~123d,全生育期最长的是早籼110,为123d,最短的是早籼310,为117d;全生育期为120d的品种有6个,分别是早籼201、早籼320、中嘉早17、中早39、嘉早305、浙辐203(ck)(表3)。以播始历期≤87d和全生育期≤120d作为判断机插早稻品种熟性指标,早籼807、早籼108、早籼310、早籼320、中嘉早17、嘉早305、浙辐203等7个品种属于机插早熟品种,且以早籼807、早籼108、早籼310全生育期最短,作为机插早稻品种有推广价值。
  2.3 产量结果分析 从机插小区实收产量上可看出,中早39小区产量最高,达到71.61kg,早籼320、中嘉早17小区产量分别为68.45kg和68.13kg,早籼807、早籼201的小区产量最低,仅为58.23kg和59.67kg(表3)。利用SPSS软件进行Duncan检验可以得出,中早39与早籼110、Z13-027、嘉早305、早籼108、早籼201和早籼807产量表现达显著差异;早籼320、中嘉早17、早籼310、浙辐203、中早33、早籼110、Z13-027间产量表现不显著;早籼201、早籼807产量较低,且与中早39、早籼320、中嘉早17和早籼310达到显著差异(表4)。   2.4 主要产量构成性状分析 (1)株高:参试品种(系)株高变幅为86.9~105.7cm,中早33最高为105.7cm,早籼108次之为100.9cm,早籼320最矮为86.9cm。(2)穗长:穗长超过18cm的有2个品种,分别是:早籼807和早籼108,以早籼108穗长最长,早籼110、中嘉早17、中早33、嘉早305、Z13-027的穗长与对照品种浙辐203接近,其余品种均较对照品种浙辐203短。(3)穗总粒数:穗总粒数超过110粒的品种有早籼108、中早33、嘉早305和浙辐203,其中穗总粒数最多的为中早33,穗总粒数最少的为早籼320。(4)结实率:在水稻生育后期严重低温阴雨寡照的天气情况下,结实率超过80%的品种有2个,即早籼201和中早39,最高是中早39仅为82.36%,最低的是早籼110,仅为68.34%。(5)千粒重:千粒重最高的是早籼320,为27.5g,其次是早籼807,为27.0g,嘉早305最小,为21.6g(表6)。
  2.5 茎蘖动态分析 12个机插品种总体的叶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各品种的叶片总数大体上在11、12片叶,叶片数最多的是早籼201,为12.20,叶片数最少的是早籼108,为10.20。
  12个机插品种的每穴茎蘖数变化总体呈现“S”型曲线变化。各品种的每穴基本苗数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上(除中早39偏高)。除中早39的每穴茎蘖数最高值出现在5月22日外,其他品种的最高苗时期均出现在5月25日。最高值最大的是早籼201,达到24.8,最小的是Z13-027,仅为14.1,两者相差14.7(图1)。
  2.6 抗纹枯病性表现分析 2015年早稻生育后期,本地区连续遭遇持续时间长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创造了水稻纹枯病暴发的外界条件。成熟期对各品种的纹枯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早籼807、早籼108、早籼310、嘉早305等4各品种的病株率均达到100%,病情指数均大于61.6;所有品种的病株率均在69.3%以上,病情指数在17.1以上;病情指数≤30的仅有4个品种,分别为中早33、中早39、Z13-027和浙辐203(表8)。
  3 讨论与结论
  双季稻毯状机插栽培技术一直是沿江地区机插栽培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因其遭遇的诸多技术难题,也一直阻碍着双季稻区毯状机插的推广和发展。双季早稻因其适期秧龄短、秧龄弹性小、缓苗期长、受气候影响大、早晚稻岔口衔接紧张等难点,造成机插早稻产量低、风险大、无法应用生育期稍长的高产品种、年际间变化大等现状,推广面积一直难以突破。面对毯状机插早稻各种窘境,选择适宜的高产机插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遴选适宜本地区的机插早稻品种,不光要考量常规双季早稻对品种在生育期、产量等方面的要求,更要兼顾考虑品种间机插秧苗素质、抗病性等方面的需求。
  通过在毯状机插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对12个新品种(系)的生育期、实收产量、理论产量和抗纹枯病性等综合考量,早籼320、早籼310、中嘉早17、中早33、中早39、浙辐203等6个品种适宜在庐江县区域及相近生态区作机插早稻种植。然而,不同品种在不同产量指标上具有较大差异性,说明针对不同品种还需要再细化具体的机插株行距和水肥管理措施,营造适宜各品种机插高产群体。
  参考文献
  [1]吴文革,陈刚,许有尊,等.双季稻北缘区早稻机插适宜行距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4):04-16.
  [2]应武,戈长水,俞祥群,等.双季早稻品种机插对比试验[J].种子,2013,32(3):03,40.
  [3]周永进,冯俊,陈刚,等.秧龄对安徽沿江机插双季早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1):01-13.
  [4]陈阳,陈惠哲,曾研华,等.不同施氮量对双季早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1):01-13.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以黄连木果实作为研究材料,通过进行白菜种子发芽测定,对黄连木果实的外果皮和果核(外果皮以内部分)中所存在的发芽抑制物质进行研究,外果皮及果核的甲醇提取物对白菜种子的抑制作用显著,而水相提取物对白菜种子的抑制不显著,说明黄连木果皮和果核中均存在发芽抑制物且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中。  关键词:黄连木;抑制物质;发芽测定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
期刊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发展的瓶颈。该文介绍了渭南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宣传,推进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科学规划养殖区建设等。  关键词:渭南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93-02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指由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
期刊
摘 要:采集浙江东部5地泥鳅群体样本,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泥鳅染色体倍体,使用光学显微镜分析其核型,为其种质分析提供参数;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提取头肾组织,采用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泥鳅染色体标本。结果表明:浙江东部各水系的泥鳅均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8m+6sm+36t,NF=64。  关键词:泥鳅;染色体倍性;染色体核型;浙江东部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水稻谷粒褐变致病菌禾谷镰孢菌丝生长特性。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的营养、温度、pH值等条件对菌丝生长有很大影响。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最适的pH范围是7~8;全光照、连续振荡培养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以半乳糖、淀粉为较好,不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以硝酸铵、丙氨酸为较好。结论:从水稻褐变谷粒分离出禾谷镰孢
期刊
摘 要:采用标准木调查法,对6种造林配置(株行距30cm×30cm,30cm×40cm,30cm×50cm,50cm×40cm,50cm×50cm,50cm×80cm)1~3 年生欧美杨‘L35’杨树试验林的生长和地上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造林配置密度的增加,欧美杨‘L35’胸径逐渐减小,单株生物量下降,而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加,树高与造林密度之间关系不密切;2年生L35杨胸径、树高、单株生物
期刊
摘 要:绿色防控是一种基于“绿色、生态、低碳、循环”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达到农药减量、烟草病虫害有效得到控制,确保烟草品质、维护农田良好生态系统等作用。介绍了皖南烟区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总结了绿色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皖南烟区;病虫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
期刊
摘 要:为了解成都地区60a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预测短期内成都地区降水趋势,为区域农业生产和防汛抗旱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采用滑动平均、突变性检验方法分析了成都地区1951-2010年以来降水量变化特征,对成都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突变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a来成都市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80年代以偏多为主,其余年代以偏少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  关键词:成
期刊
摘 要:实验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商陆根中的总皂苷,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含量,以人参皂苷为指标成分,测定波长为540nm,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对总皂苷提取液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h,料液比1∶20,商陆总皂苷提取液浓度分别达到最大值。以乙醇浓度(A)、提取温度(B)、提取时间(C)3个对皂苷提取影响较大的因素,以总皂苷提取率为指标
期刊
摘 要:蔬菜产量、销售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变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对比关系,对比关系不同是蔬菜收益波动的主要原因。该文根据安徽省 2011-2014 年的蔬菜成本收益相关数据,对构成蔬菜生产成本和收益的各要素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波动特点和成因,并提出了稳定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蔬菜;成本与收益;波动特点;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
期刊
摘 要:该文对本校生物科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学时设置、考核方法及提高学生积极性等方面对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科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156-02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