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在移动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区域形象的传播和呈现变得更加快捷和高效。过去几年,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曾连续8年蝉联GDP增速全国第一,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本文拟就对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新闻报道做简单梳理,分析网络媒体中的内蒙古区域形象的呈现图景。
【关键词】网络媒体 内蒙古 区域形象
区域形象作为包含着一个地区政治形态、经济水平、文化事业、民生图景以及自然生态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体,既包含了该区域内部的总体风貌和区域内人们的自我评价,也包含了区域外的公众对该地区的总体观感和印象。随着近年来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内蒙古应该利用好网络这一媒介平台,主动出击,将发展中的内蒙古形象传播出去,打破外界对内蒙古长期以往形成的刻板印象。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作为内蒙古向外交流的媒介通道,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中关于内蒙古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梳理和总结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形象呈现的特征。
一、获取样本及数据分析
样本选取方法较为灵活,所选取的样本也许不能代表该网站所有关于内蒙古地区新闻报道的全貌,可能影响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本文抽取大公报内蒙古频道网站2009年—2014年每个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所发布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共抽取了718条新闻报道。
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社会民生、能源资源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呈现出内蒙古地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风貌。在涉及内蒙古的报道中,报道数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经济类、能源/资源/环境类、文化类、民生类和社会类,这与内蒙古地区的现实发展状态有很高的契合度。在抽取的样本里,经济类报道份量最大,共131篇,占比18.2%,主要报道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前景以及与国内外的经贸交流活动。能源/资源/环境类的报道有101篇,占比14.1%,排名第二,对内蒙古地区丰富的风力、电力及太阳能资源和煤炭、稀土等能源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报道,展现了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储备的发展图景。关于文化类的报道有100篇,位居第三,占比13.9%。从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报道中可见,内蒙古草原文化深厚,地区民族特色较为突出,拥有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此外,民生类和社会类的报道数量分别是93篇和78篇,分别占比13.0%和10.9%,从中可以看出,内蒙古正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大区,人民幸福指数普遍上涨。
依据体裁分类,抽取的报道主要有消息、通讯、特稿、深度报道和启示或公告等5种形式。篇幅主要集中在1000字以内,将全区作为整体的报道对象的新闻报道数量最多,共计344篇,占比47.9%;12个盟市的报道数量来看,排名前三位的是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除此之外,关于呼伦贝尔市的报道数量也不容小觑,共计32篇,占比4.5%,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报道上。
从统计样本来看,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新闻报道从态度倾向上分类,负面报道较少,中立/无态度报道次之,正面报道数量居首位。负面报道共计91篇,占比12.7%,主要集中于法治类的报道,同时也有社会民生类和环境类的报道。中立/无态度报道共计229篇,占比31.9%,正面报道共计398篇,占比55.4%,超过抽样总数的半数以上。可见,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中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以正面称赞和肯定为主。
从信息来源上分类,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新闻报道来自区外媒体的报道总量为299篇,占比41.6%,主要是该网站摘自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来自区内媒体的报道数量为419篇,占比58.4%,主要是来自《内蒙古日报》等区内大报以及各盟市的报纸。
二、网络媒体中内蒙古区域形象的呈现
从以上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和描述可见,大公报内蒙古频道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是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总体上来说,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内蒙古的风貌。
(一)经济增长速度快,经贸交流广泛,发展成效显著
在关于内蒙古新闻报道的718篇样本中,经济类报道占比重最大,多达131篇。可见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内蒙古则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2009年,内蒙古经济增长率为16.9%,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内蒙古的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14%,创造了“内蒙古奇迹”。
内蒙古经济腾飞的结果是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投资和交流合作。如大公报内蒙古频道2010年5月25日发表的《美国纳斯达克代表团访问内蒙古》、2012年6月15日发表的《内蒙古15家企业在香港投资 协议投资额7.1亿美元》等报道都展示了内蒙古地区与外界深广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然而,目前内蒙古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经济结构单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合理等现象仍旧是制约内蒙古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但是,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类报道过于关注经贸交流和招商引资等发展前景和成就,而对其存在的问题较少涉及。这种报道角度的失衡很难全面地展现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的真实状态,也不利于内蒙古地区对自身发展的深刻认知。
(二)能源资源丰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明显
在统计样本中,能源资源类的新闻报道比重也较大,共计101篇,多是正面和中立报道,这种报道的强度真实地展现出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现状。巨大的煤炭、稀土资源储备,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以及极富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和草原文化产业,都是内蒙古地区的形象标签,也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屏障。
内蒙古从东至西经度跨度极大,幅员辽阔,其历史与旅游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西南部的鄂尔多斯文化、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已被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的呼伦贝尔,境内既有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草原,同时还拥有“三少”民族文化和鲜卑文化;而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文化。内蒙古拥有13亿亩草原,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都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众多热爱自然和旅行的人们心之向往的地方。草原旅游成为内蒙古的王牌旅游产业。 然而,伴随着高密度的旅游开发,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趋加重,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威胁。如2014年6月25日发表的深度报道《内蒙古旅游:延伸产业链的两难选择》指出,当前内蒙古草原旅游也面临着两难抉择:如果增加项目大规模开发草原,则会破坏草场;如果不挖掘项目,则很难留住游客。为此,内蒙古开始致力于打破内蒙古旅游单一依靠草原和淡旺季明显的局面,延伸产业链,发展多种旅游形式。目前内蒙古已经开始着力培育生态观光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商务旅游、边境旅游、冬季冰雪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等12大旅游产品,丰富了内蒙古旅游的文化内涵。
通过分析样本可以发现,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路径,采取多种措施对资源能源进行保护性开发,顺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
从样本中统计到的关于社会民生类新闻报道来看,内蒙古地区总体上安定和谐、社保机制较为健全、人民生活较为富足。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忘改善人民生活,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如2011年1月25日发表的《拿什么奉献给各族群众—2011年五大自治区民生报告》指出了全国五大自治区在推进民生工程中的重要举措和成就。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最早的区域自治地方,在改善民生方面力度较大,成效显著。此外,政府还对公路、铁路、通信、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改,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实现内蒙古地区富民强区的目标。
然而,在关于社会民生类的负面报道中依然可见,当前内蒙古地区的个别城区仍存在公共设施不健全、交通拥堵严重、城区规划不科学等问题。如2012年4月25日《呼和浩特:城乡接合部成积存垃圾重灾区》和2014年5月20日的报道《首府3天两起路面塌陷:管道跑冒滴漏》都指出了呼和浩特现存的严重问题。道路通畅和环境卫生无疑是居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然而这些方面却是首府呼和浩特多年来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大问题。在包头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城市,鄂尔多斯积极探索可持续能源发展之时,作为领跑内蒙古地区的另一只领头羊却陷入了城市建设的怪圈:道路是越修越堵,卫生是越来越差。由此可见,在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建设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也是工作中的难点,需要城市建设者用科学和全面的方法攻克这一难题。
(四)生态环境依然较为恶劣,打造生态大区任重而道远
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无边的草原,广袤的森林,浩瀚的沙漠……这些美丽的景象是人们心中的内蒙古印象。然而,近年来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开发,使得这片曾经的净土变得不再宁静。随着资源的无序开采和草场的退化,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沙尘暴”成为外省市对内蒙古的另一个印象标签,甚至近年来京津冀的雾霾天气都归罪于内蒙古的漫天黄沙。
庆幸的是,在各种能源资源依然尚存的当下,我们能够未雨绸缪,着力于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双管齐下。目前,自治区政府正积极打造生态大区,着力改善各种环境问题。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生态建设理念在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心中扎根,通过长期不懈的保护与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如2012年6月15日的报道《内蒙古积极治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现象》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积极采取各种环保措施拯救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现象,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7月25日的报道《内蒙古:由“黑”到“绿”的和谐变奏》指出,昔日印象里的内蒙古似乎只有“黑色”的能源资源经济,而如今,内蒙古正致力于对经济结构展开大幅度调整,遵循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打造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在国家累计投入170多亿元资金支持下,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取得了“生态整体恶化趋缓、治理与保护区域明显好转”的良好效果。
三、结语
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作为发布内蒙古相关消息的网络媒介平台,其在宣传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文化发展动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大公报历史悠久、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较高;其次,网络能够摒除空间距离的障碍,且网络新闻具有可分享的传播特点。以上几点原因增强了该频道宣传内蒙古地区形象作用的有效性。内蒙古地区要认识到利用新媒体积极建构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此,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和媒介多方联动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传播和建构自身的区域形象。
作者简介:秦欢,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马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徐峰
【关键词】网络媒体 内蒙古 区域形象
区域形象作为包含着一个地区政治形态、经济水平、文化事业、民生图景以及自然生态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体,既包含了该区域内部的总体风貌和区域内人们的自我评价,也包含了区域外的公众对该地区的总体观感和印象。随着近年来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内蒙古应该利用好网络这一媒介平台,主动出击,将发展中的内蒙古形象传播出去,打破外界对内蒙古长期以往形成的刻板印象。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作为内蒙古向外交流的媒介通道,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中关于内蒙古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梳理和总结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形象呈现的特征。
一、获取样本及数据分析
样本选取方法较为灵活,所选取的样本也许不能代表该网站所有关于内蒙古地区新闻报道的全貌,可能影响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本文抽取大公报内蒙古频道网站2009年—2014年每个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所发布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共抽取了718条新闻报道。
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社会民生、能源资源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呈现出内蒙古地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风貌。在涉及内蒙古的报道中,报道数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经济类、能源/资源/环境类、文化类、民生类和社会类,这与内蒙古地区的现实发展状态有很高的契合度。在抽取的样本里,经济类报道份量最大,共131篇,占比18.2%,主要报道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发展前景以及与国内外的经贸交流活动。能源/资源/环境类的报道有101篇,占比14.1%,排名第二,对内蒙古地区丰富的风力、电力及太阳能资源和煤炭、稀土等能源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报道,展现了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储备的发展图景。关于文化类的报道有100篇,位居第三,占比13.9%。从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报道中可见,内蒙古草原文化深厚,地区民族特色较为突出,拥有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此外,民生类和社会类的报道数量分别是93篇和78篇,分别占比13.0%和10.9%,从中可以看出,内蒙古正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大区,人民幸福指数普遍上涨。
依据体裁分类,抽取的报道主要有消息、通讯、特稿、深度报道和启示或公告等5种形式。篇幅主要集中在1000字以内,将全区作为整体的报道对象的新闻报道数量最多,共计344篇,占比47.9%;12个盟市的报道数量来看,排名前三位的是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除此之外,关于呼伦贝尔市的报道数量也不容小觑,共计32篇,占比4.5%,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报道上。
从统计样本来看,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新闻报道从态度倾向上分类,负面报道较少,中立/无态度报道次之,正面报道数量居首位。负面报道共计91篇,占比12.7%,主要集中于法治类的报道,同时也有社会民生类和环境类的报道。中立/无态度报道共计229篇,占比31.9%,正面报道共计398篇,占比55.4%,超过抽样总数的半数以上。可见,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中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以正面称赞和肯定为主。
从信息来源上分类,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新闻报道来自区外媒体的报道总量为299篇,占比41.6%,主要是该网站摘自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来自区内媒体的报道数量为419篇,占比58.4%,主要是来自《内蒙古日报》等区内大报以及各盟市的报纸。
二、网络媒体中内蒙古区域形象的呈现
从以上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和描述可见,大公报内蒙古频道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是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总体上来说,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内蒙古的风貌。
(一)经济增长速度快,经贸交流广泛,发展成效显著
在关于内蒙古新闻报道的718篇样本中,经济类报道占比重最大,多达131篇。可见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内蒙古则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2009年,内蒙古经济增长率为16.9%,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内蒙古的经济增长率仍然达到14%,创造了“内蒙古奇迹”。
内蒙古经济腾飞的结果是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投资和交流合作。如大公报内蒙古频道2010年5月25日发表的《美国纳斯达克代表团访问内蒙古》、2012年6月15日发表的《内蒙古15家企业在香港投资 协议投资额7.1亿美元》等报道都展示了内蒙古地区与外界深广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然而,目前内蒙古经济增长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经济结构单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合理等现象仍旧是制约内蒙古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但是,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类报道过于关注经贸交流和招商引资等发展前景和成就,而对其存在的问题较少涉及。这种报道角度的失衡很难全面地展现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的真实状态,也不利于内蒙古地区对自身发展的深刻认知。
(二)能源资源丰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特色明显
在统计样本中,能源资源类的新闻报道比重也较大,共计101篇,多是正面和中立报道,这种报道的强度真实地展现出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现状。巨大的煤炭、稀土资源储备,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以及极富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和草原文化产业,都是内蒙古地区的形象标签,也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屏障。
内蒙古从东至西经度跨度极大,幅员辽阔,其历史与旅游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西南部的鄂尔多斯文化、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已被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的呼伦贝尔,境内既有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草原,同时还拥有“三少”民族文化和鲜卑文化;而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文化。内蒙古拥有13亿亩草原,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都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众多热爱自然和旅行的人们心之向往的地方。草原旅游成为内蒙古的王牌旅游产业。 然而,伴随着高密度的旅游开发,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趋加重,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威胁。如2014年6月25日发表的深度报道《内蒙古旅游:延伸产业链的两难选择》指出,当前内蒙古草原旅游也面临着两难抉择:如果增加项目大规模开发草原,则会破坏草场;如果不挖掘项目,则很难留住游客。为此,内蒙古开始致力于打破内蒙古旅游单一依靠草原和淡旺季明显的局面,延伸产业链,发展多种旅游形式。目前内蒙古已经开始着力培育生态观光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商务旅游、边境旅游、冬季冰雪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等12大旅游产品,丰富了内蒙古旅游的文化内涵。
通过分析样本可以发现,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路径,采取多种措施对资源能源进行保护性开发,顺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
从样本中统计到的关于社会民生类新闻报道来看,内蒙古地区总体上安定和谐、社保机制较为健全、人民生活较为富足。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忘改善人民生活,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如2011年1月25日发表的《拿什么奉献给各族群众—2011年五大自治区民生报告》指出了全国五大自治区在推进民生工程中的重要举措和成就。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最早的区域自治地方,在改善民生方面力度较大,成效显著。此外,政府还对公路、铁路、通信、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改,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实现内蒙古地区富民强区的目标。
然而,在关于社会民生类的负面报道中依然可见,当前内蒙古地区的个别城区仍存在公共设施不健全、交通拥堵严重、城区规划不科学等问题。如2012年4月25日《呼和浩特:城乡接合部成积存垃圾重灾区》和2014年5月20日的报道《首府3天两起路面塌陷:管道跑冒滴漏》都指出了呼和浩特现存的严重问题。道路通畅和环境卫生无疑是居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然而这些方面却是首府呼和浩特多年来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大问题。在包头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城市,鄂尔多斯积极探索可持续能源发展之时,作为领跑内蒙古地区的另一只领头羊却陷入了城市建设的怪圈:道路是越修越堵,卫生是越来越差。由此可见,在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建设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也是工作中的难点,需要城市建设者用科学和全面的方法攻克这一难题。
(四)生态环境依然较为恶劣,打造生态大区任重而道远
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无边的草原,广袤的森林,浩瀚的沙漠……这些美丽的景象是人们心中的内蒙古印象。然而,近年来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开发,使得这片曾经的净土变得不再宁静。随着资源的无序开采和草场的退化,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沙尘暴”成为外省市对内蒙古的另一个印象标签,甚至近年来京津冀的雾霾天气都归罪于内蒙古的漫天黄沙。
庆幸的是,在各种能源资源依然尚存的当下,我们能够未雨绸缪,着力于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双管齐下。目前,自治区政府正积极打造生态大区,着力改善各种环境问题。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生态建设理念在全区各族人民群众心中扎根,通过长期不懈的保护与建设,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如2012年6月15日的报道《内蒙古积极治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现象》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积极采取各种环保措施拯救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现象,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7月25日的报道《内蒙古:由“黑”到“绿”的和谐变奏》指出,昔日印象里的内蒙古似乎只有“黑色”的能源资源经济,而如今,内蒙古正致力于对经济结构展开大幅度调整,遵循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打造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在国家累计投入170多亿元资金支持下,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取得了“生态整体恶化趋缓、治理与保护区域明显好转”的良好效果。
三、结语
大公报内蒙古频道作为发布内蒙古相关消息的网络媒介平台,其在宣传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文化发展动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大公报历史悠久、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较高;其次,网络能够摒除空间距离的障碍,且网络新闻具有可分享的传播特点。以上几点原因增强了该频道宣传内蒙古地区形象作用的有效性。内蒙古地区要认识到利用新媒体积极建构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此,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和媒介多方联动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传播和建构自身的区域形象。
作者简介:秦欢,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马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