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舟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叔的车驶入盘旋的公路时,他說,隆德快到。
  他是说给我听的。他知道我已经忘了这条波涛起伏的路。上一次经过时我正七岁,大客车装着所有人的迁徙,朝相反的方向从隆德遥遥驶向红寺堡。
  红寺堡是我和爸妈现在的居住地,距离隆德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从宁夏北部到南部。十三年来,三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我去了很多个,除了隆德。
  我不知道以什么理由去,它太具有象征意味。对我来说,凡抽象的、精神的、赋予象征意味的事物,就不能再具体化现实化。
  隆德是我的一个隐性但顽固的符号。这么多年生活在移民聚集地的红寺堡,这个符号还存在,并帮我辨认其他的隆德人——像大江大河的绵延。在高中聚集了各地的同学中,它立刻发挥了作用,我因此得以敏锐地分辨出其他隆德同学,从细微的尾音里,从性格里。那是我离开隆德后第一次触摸到隆德人,以间接的方式。一位同学说,我知道你也是隆德人,因为你们隆德人,性子都温吞地让人着急,像你,像小杜。
  小杜是我高中最好的朋友。那时候我离开隆德已经八年,因为小杜,我看见了隆德之前的影子和后来的状貌。它依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温和的气息,有寺庙的香火、社火和书法,大家说话都温声,称呼都亲近。读到木心《从前慢》的前一段,我就想到它了,并觉得写的就是它,它的从前和现在。它永远是一条河,运载着我生命最初七年的记忆,在血液里奔腾不息。
  因此我觉得我永远属于隆德,至少在精神上属于。而生活了十三年的红寺堡,我一直游离在边缘,保持着我隆德的性情。越是如此,隆德就越被我符号化;越符号化,我就越不能回去。
  但这次是非去不可了。
  我和同在红寺堡的叔叔姑姑一路南下去参加表姐的婚礼。表姐还说,来做伴娘吧,妹妹。
  车子去姑姑家途中经过一条马路。大伯目示窗外:“记得吧,陈靳小学。”我诧异地转头,校门和教学楼闪过。车速足够看清楚它们。可是,我突然发现我好像什么也不记得,没有哪个标志性的东西划开我的十三年前,将属于陈靳小学的新鲜记忆展露出来。它们以全然陌生的外壳将我和我的记忆边缘化。
  我开始紧张。我紧盯着沿路的建筑。我知道,按照记忆里的位置,接着是爷爷的商店,接着是陈靳政府大楼。
  我在急急地辨认旧迹,企图被哪一个击中。
  所有的建筑呼啸而过时,政府大楼跳进车窗。攀援而上的台阶和白色瓷砖的墙壁,终于以熟悉的意象探触到我迟钝的神经末梢。我慌忙向后望,但是来不及了——我清楚记得刚才我看见政府大楼之前是真正陌生的商业楼——我家的商店呢?那个毋庸置疑的位置。
  或许在我离开之后的几年,它曾经在某一时段,在那所大楼前被夷为平地。它就在那所大楼下,或者在大楼墙壁内——它拆落的某些砖或许被重新砌在新楼。我知道它的存在,但是我辨认不出。
  我认不出了,我的小学和我的商店,我曾经如此熟悉它们。尽管我血管明晰,脉搏有力。
  车进入小村庄的马路时,大伯又问,这里你记得吧,去你舅舅家和你大姑家的路。
  我摇头。
  下车后姑父带我们走小路。带着清凉露水的草丛绕着脚踝时,我好像苏醒了一点。我记得六七岁时它们同样绕过脚踝,表姐会说,把裤管提起来一些,小心打湿。我就提着裤管跳着走。后来学到“衣沾不足惜”之类的田园句子,我都借这里的经验复原场景。
  那时假期经常被表姐带回她家,我也赖在那里不肯回去。表姐家的大公鸡和胖兔子都是新鲜好玩的事物,山路和山溪络绎绵延。表姐会给我编各种发式,给我洗头发剪刘海,带我摘树上的桑葚、樱桃,用小野花编花环,这比爷爷商店里的发圈手链有趣得多。因为这些,开学我哭哭啼啼不肯回去。姑姑笑说,那我和你爸爸妈妈商量,让你做我们家孩子吧,这里什么都好玩,你姐姐也想有个你这么大的妹妹。我立刻摇头,利落地回去。
  “那条小河呢?”“什么河?”“就那条你带我来抓鱼的河。”表姐大笑:“它不在这里,还要绕过去的——你不记得了吗?”
  从姑姑家到舅舅家,我被问最多的话都是,你记得吗?我摇头,再摇头。越陌生我越着急想要从十三年里突围出去——我是被红寺堡这座围城困住了,而我不应该在里面。但我发现我无法突破铜墙铁壁,这里没有任何支撑记忆的事物。如果不是长辈们一直问“你记得吗”来间接证明我与这里存在的关系,我几乎要怀疑了。《黄金时代》里,王二被挪去别地,陈清扬问遍了所有人,他们都异口同声说没有王二这个人。陈清扬云里雾里,去后山的小屋才看见王二,才明确他的存在。我因此觉得,“存在”,甚至“客观存在”这个东西,不全依赖客观而存在,它依托的是社会活动中的人,由人决定和证明。假使陈清扬没有找到王二,那么她也和其他人一样认为他不存在,他就不存在了;假使我的长辈们没有证明我来过这里,那么以我的理性判断,我和这里的关系也就不存在了。这样想当然很唯心,但是唯物并不能在这时候发挥有效作用。
  然而陈清扬是明确了的,她看到了完好的熟悉的王二,但我没有。我甚至从怀疑这里到开始怀疑自身。我觉得我是被彻底割裂开来的,我只继承了某个人的名字,再以另一个身份活了十三年。回到那个人的原处,我就是异乡人。我不属于这里。
  所以我属于哪里呢?我以为我是有根的,我只是还没回去。回去了就能归属。即便不回去,我也不是红寺堡的,我是隆德的。我以为我的血液里是隆德的文化基因。我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会激活我隐藏的某些特性。
  可是我的大河,那条隐隐奔腾的大河,没有任何波澜。
  表姐的迎亲车队出发前,姑姑要给我钱。我说,我都二十岁了,姑姑。说出口她眼泪就下来了。我知道她也想起了十几年前——太快了呀。
  表弟窃笑,明明嫁的是表姐,你和姑姑哭得像嫁你。
  我突然想到,我是被出嫁了的,我被嫁给了红寺堡,早在七岁的时候。而且是旧时的婚姻制度,嫁出去就回不来了——我是回不来了的隆德人,同时也无法与红寺堡建立新的血缘关系。
  一路上车队疾行,我和表姐坐同一辆车。
  表姐看了很久,笑着问我,给我说说,你这半天都在想什么。
  我看见路牌,已经是桃山路口了。
  我突然觉得,这真像刻舟求剑。而河流湍急,奔腾不息。
  我说,我在想,我已经离开隆德了。
其他文献
在露天广场  我们排队付账  你拎著你的伴侣  不时地  检查他的保质期  还有几年  无法轻信的你  想偷偷地拆开他的包装  但总有人阻止你  那些精致的反抗  禁止你全身而退  而你胸口有蚕  来自于白发的感情  总使你先被打开  像一件残次品  被你的伴侣拎着  往回走。我看见  他脱了线的毛衣  呈黑色
期刊
班宇的东北,属于一个特殊的时间结界。如果说《冬泳》有一条泳道,我想那应该就是过去这十年时间。  2013年的夏天,全运会筹备建设最后的冲刺期,却丝毫没有最后收尾的意思。崇山中路和长江街交叉处的路面几乎被全部掀起,整个区域像被炸过。沈阳留给我的最后印象,就是这样一个凝滞的庞大机器。在那些年里,它确实就像一个机器,但是和现在公众印象中的东北不同,大部分时间里它都在无阻碍地运转,除了2007年那场雪灾。
期刊
整个晚上,她都在不停地被拯救  输血。刺骨。满脸泪痕  仿佛一条毒蛇从脚心钻来,恣意妄为  医生把星群藏进她眉心的秋水  用鐵钳在她的肋骨里敲响硕大的红玫瑰然后取出泥泞,隐去上等毒汁  窗外。阴霾之下白霜冰凉  我双手合十,只祈祷一个二十岁的月影  斜出一株苜蓿
期刊
这一刻,凤想起谁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家的幸福总是建立在一个人默默无闻的付出,甘当配角的基础上。凤觉得为爱情而结合是所有婚姻中最不牢靠的一种,爱情会消失,消失后,谁的婚姻不是在凑和呢?  ——题记  国庆节刚到,他们家就先把万年青捧了回来。那盆万年青看上去绿油油的,可底部已有几片老叶尾梢渐黄。辉担心它受不住寒雨夜风。凤母亲却说,它们不娇,老家的鸡常年在其丛中打滚,即使风雪中被滚得一地鸡毛歪头耷脑,来年
期刊
在羊群搬进山里之前,应仁就不和耿跟在一个被窝里睡了。以前可不是这样的。自打结婚以来,二十多年了,他们总是盖一条被子,相拥而眠。除非应仁外出,不在身边,耿跟就一夜都睡不安。“我咋这么个人,你不在身边,就像缺了个啥,心慌得睡不着嘛。”这是应仁回来后,躺在一个被窝里,两个人絮叨时,耿跟给应仁说的。“我也是。”应仁说。两个人搂在一起,再说些别的,夜深了,才相互转过身,背贴背安然睡去。  羊圈是前几年应仁和
期刊
雨滴从高处掉下,落在地上  在水塘中开出花  十三度的秋天,冷风开始在雨中  代孕一個冰冷的世界  屋檐下和瓦水窝外,水划开两个世界  坐在屋檐下的裁缝  将宽的衣服裁窄,将破损的缝好  来这里一年多,刮风下雨都坐在缝纫机前  为需要的顾客裁剪衣领、衣袖  而这位裁缝,在几十年后  也要别人为她缝一件寿衣
期刊
那座迷人的小岗  竟成了杀人的凶器  水流均匀,我涉足而下  温度消失于流动,颜色  类似宫廷的绿色染缸  在梦里,我的孤独棱角圆滑  像一件出土的首飾  隐藏在尘埃下的记忆  都以晶莹之身,日夜掩饰  凌晨的梦将它打开  寄送到与陌生人的拥抱里  我终于失声  这是我最后的遮掩,薄弱  如一片蝉翼,在秋日萎缩而亡
期刊
咱家族二奶奶,瘦如一只鸬鹚,她去世的头天晚上大姐身着红嫁衣发青(出娘家)。大半夜的,我和丽嬢一同送亲,八辆接亲车从高净(地名)一路奔波往剑河县城。黑魆魆的苍茫天地,细钩月儿好不耐烦悬挂着,蜿蜒的盘山路下,清水江害羞地躲在山脚一言不发。两号唢呐匠的鼾声,车的轱辘声,司机的抽烟吧嗒吧嗒声,构成了一首暗夜奇妙的欢送乐曲。  我倚在窗边,静静地回望逃去的一江冬水。  在我们五个娃子里面,大姐是典型的“三好
期刊
新的湿地公园建成规模了,具体是什么時候建起来的,总之我是秋天知道的。传说这里是黄河故道,公园、文化馆也都是带着类似的名字啊。然而,黄河涨落几千年,如果说曾经有一处分支在这里流过,即便已经失落,那也是很让人感动的。除了刘邦以外,再向外乡人提这里,所说最多的,也就是沙河吧。  我行走在路边,看见隔几步远就立有一棵法桐树。在城市里,恐怕法桐是最为标准的装饰性绿木吧;这些年的乡镇,法桐变得很多了。似乎是由
期刊
王宣淇,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MFA。《扬子晚报》副刊专栏作家,发表有小说、舞台剧本等多部。  不爱了罢  一个男人的春天是那么短  秋天又太长  他们的马都很累  食物只够自己吃  他们懊恼的样子很衰弱  说不了几句话,就走了  再也不用费力跟过去  微笑  长成青草和流水  微微摇晃就好看,且不费力凌晨  有人唱歌、饮酒  有人吞下睡眠糖  怀念老友  同一个雨夜  窗户与窗户觉得冷  抱住各自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