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不专业”的古建筑摄影师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ikd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朋友圈被一组故宫主题的绝美照片刷了屏。照片中简约的构图、澄净的画面、和谐的色调、诗意的风景,每一处都散发着深远的意境,堪称一场魅惑的视觉盛宴。这些惊艳的作品,全部出自河南摄影师苏唐诗之手。
  6年间,苏唐诗先后去故宫拍摄了40多次,故宫仿佛被他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和灵魂。他镜头中的故宫,褪去了盛世王朝往日的繁华,以一种泰然自若的姿态屹立于大地,打破了高高在上的建筑形象,变得更加鲜活而有温度。当他从3万张照片中筛选出148张,集结成《看见,不一样的故宫》的时候,连故宫前院长单霁翔都被照片中的生命力所打动,并亲自作序。
  受家庭影响,苏唐诗自幼对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就有浓厚的兴趣。毕业成为一名民警后,由于工作繁忙和劳累导致他的右耳失聪,腰椎病发作,迫不得已从一线岗位上下来。为缓解压力,他开始了摄影创作。
  长年累月的拍摄,不仅让苏唐诗的摄影技术增长了不少,在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上,他在山东单县牌坊街拍的一组照片《牌坊古韵》还意外获得了三等奖。第二年,他直接从40多个进入决赛的摄影师中脱颖而出,拿下总冠军。这让他突然发现,虽然拍过了大千景色,但是内心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的传统古建筑。
  在寻找到内心所爱后,苏唐诗创作的热情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他拍的照片也越来越有禅意,越来越有深度。连我国建筑摄影权威林铭述都惊叹不已:来自“最最不专业地方”的一位摄影师,却拍出了中国“最最专业”的古建筑作品!
  古建筑在很多人眼中,代表着枯燥与平淡,苏唐诗却深知这背后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他意识到,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所以,他决定专心拍故宫。
  每到冬天,为了拍故宫的雪景,苏唐诗都会密切关注北京的天气预报。最难忘的一次,是他得知北京下雪的预报后,在春运返程高峰期间,费尽力气抢到一张站票,站了5个小时去故宫,他的腿都僵了。幸运的是小雪如约而至,他总算拍了个尽兴。
  一次在闭馆时,故宫突然天降暴雨,十秒钟雨停后,故宫上空翻云覆雨,风云变幻,极其壮观,但工作人员正在清场,舍不得离开的他,厚着脸皮疯狂地按着快门, 只为留住这一瞬间的惊艳。
  故宫当了苏唐诗六年的模特,他早已经对这个“老搭档”了如指掌。每条路每道门都一清二楚,几点几分光线会到什么地方,哪个角落的站位会有什么样的场景,甚至连御花园中花开的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
  为了拍出故宫的文化内涵,完美呈现出其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他买了很多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书籍,认真钻研古建筑摄影技法以及文化背景,不断扩大欣赏视野,培养审美趣味,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正是在这样的积淀下,在雨雪风霜里,在花开花落中,他拍的每张照片都能令人遐想深思,传递出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展现出万千工匠的勤劳智慧。
  时移世易,古建筑就像是个时光的见证者,讲述着历史的更迭与兴衰,尘封在史书中的记忆,被苏唐诗用镜头一一解读。他像个拿着相机的魔法师,带我们见证了中华数百年历史的更替变迁。
  民警与摄影师,两个身份看似千差万别,却又相辅相成,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注与坚韧、不轻易放弃和妥协。苏唐诗说:“中国古建筑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点,关注與自然的互动与和谐,注重内在的气质与秩序,而公安工作所追求的公平、秩序、和谐,本质上与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拍摄古建筑,正是作为公安民警的我追寻、展现和谐美、秩序美的另一有效手段。无法在公安一线维护秩序的时候,我愿用我的镜头带给人们更多的视觉秩序之美。”
  (熹微摘自艺非凡微信号)
其他文献
修行多年的禅僧举止都非常美,就连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姿态也让人感到很美。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禅僧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冗余的动作。  他们的衣服和食器等日常用品,都有固定放置的地方,用完之后一定会放回原处。这一点他们执行得非常彻底。  因为同样的东西总在同样的地方,所以用不着去找。这个没有,那个去哪儿了?禅僧们没有这样的烦恼。  据说普通人每年花在找东西上面的时间是150个小时,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若
期刊
古龙小说《天涯·明月·刀》里有个人叫杜雷,他每天都一定在同样的时间起居饮食,比如说中午同样的时间到会宾楼,然后点同样的四样菜和两碗饭、一壶酒,吃完在同样的时间离开。  他希望别人都认为他是个准确而有效率的人,人们会敬畏这样的人。可我们凭直觉就知道,像这样以循规蹈矩为荣的角色不太可能是英雄小说的主人公——所谓英雄,就应该专门打破常规,做一些一般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换句话说,杜雷刻意避免不确定性,
期刊
小时候,我很讨厌香樟树,因为它既没有栀子花的芬芳洁白,也没有桃花的娇艳,甚至都没有路边的野花清丽,它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并且,一到秋天,它就开始掉果子,那是一种黑色的小果子,如果一不小心破了,还会喷出奇怪的液体。这种果子往往会覆盖我回家的路,因此,防不胜防。我宁愿在秋天绕道走,也不愿在回家的路上遇见它。  我对香樟树的改观,是在五年级时。我和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闹了矛盾,进入冷战。以前快要溢出来欢
期刊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故事  我们都看过梵高的画,但却少有人知道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梵高在11岁前,一直被母亲关在家里,一直很难适应世界,这使得他成长后始终孤僻而神经质,渴望交友却很难和别人相处,在他选择以一片赤诚之心面对世界,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艺术后,在当时人的眼里,他依然是一个神经质的艺术家,与父母兄弟不和,与牧师学校不和,与画商叔叔们不和,与画家们闹崩,与妓女克莉丝汀同居又分离,与
期刊
(一)  苏州,蘇州。在舌尖上细细品味这两个字,便能尝出她的草木丰茂、鱼米富庶。  我和她每每在书中碰见,总会有种与生俱来的熟悉感。她在我的印象里,古色古香,颇具人情味儿。  可真正和她相识时,这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岁月积淀、有“东方水城”美誉的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静。  苏州,虽然与兰州一样,都有河流贯穿,性格却十分迥异:有天上来的黄河水磅礴地滋养着,兰州是豪迈、大气的;可苏州不同,虽有
期刊
我第一次爬上了老屋的房顶。  远望,尽是一片片的黄澄澄。各家的房顶上都是那么一片方块状的金色,在阳光下闪着令人喜悦的光芒。  奶奶就坐在靠着边儿的一个竹木小凳上,拿着一个苞谷,熟练地用大拇指卡在籽粒的缝隙中,轻轻一掰,苞谷粒就簌簌地滚到地上那一小堆中。  “唉,你上来干啥,也不嫌热!”奶奶抬手用胳膊抹去额角的汗,一甩,抬头问我。我看她一边说话一边掰着苞谷,心中一动,便道:“奶奶,让我也掰一下好不?
期刊
一头学问渊博的猪   一头绝顶聪明的猪,住在一个非常出名的图书馆的院子里。它深信自己由于多年图书馆的生涯,已经成了渊博的学者。  有一天,一只八哥来访问。这头猪立即按照惯例,对客人进行自我介绍。  “朋友,相信我吧!”它说,“我在这个图书馆里待的时间很长了,我对这儿的沟渠、粪坑、垃圾堆,都有着深刻的了解,甚至屋后山坡上的墓穴都拱翻了好几个。谁要是想在这个图书馆得到知识而不找我,那他是白跑了一趟。”
期刊
“宗教毫无用处。”  这是温森特在博里纳日矿区说的话,当时他还是一名传教士。  是什么使他有违身份?  那一趟在700米深处的迷宫地下城中的“旅途”:350米深的地方还凉飕飕的,到了洞底,跌跌绊绊爬过巷道,目之所及,是黑壁与一个个“黑煤子”,没有男女老少之分,他们都是用着发黑的遮羞布,都干着一样的体力活,都呼吸着刺痛的黑暗。又下一层,浑身赤裸的,用命在换五十分币的哪里像人,更像是被使唤又只能为钱卖
期刊
在大多数人眼中,手工织布、草木染色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但如今,侗族织娘赖蕾织出的土味侗布,却成为时尚设计师们青睐的面料。几年内,用她的土布做的服饰和包,两次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  三宝侗寨至今还保留着织布的习惯,不同村寨织出的手织布千差万别。在离家上学时,母亲送给赖蕾一百匹上好的侗布,让她好好保存。那时的赖蕾,对侗布完全不感兴趣,油画专业的她甚至把母亲亲手织的侗布全画了油画。  直到有一年,赖蕾
期刊
一个特别的夏天 …………  对于一直和外婆相依为命的小男孩正男来说,夏天是漫长而无聊的。暑假空旷的足球场上没有一个小朋友,而正男身边唯一的亲人——外婆,还要去糕点店打工。外婆对正男说,他的父亲出车祸死了,母亲则在很远的丰桥工作。  一天,正男在家收到一个包裹。因为要找印章,他翻出了母亲的照片和地址。突然在那一瞬间,他很想去找母亲。于是,就独自一人上路了。在街上,正男遇到女邻居和她的男友菊次郎。好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