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来源 :宁夏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m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列宁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分析,就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新思想和新论断:立足实践需求,从批判与继承的双重维度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动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正确指引;加强宣传教育,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认清基本国情,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列宁的这些理论观点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宝库,也为我国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列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實启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4
  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列宁立足于革命与建设的现实需要,努力探寻适合俄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建设新路径,并由此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当前,随着文化多元化、网络普及化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不断加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时刻面临被削弱、被淡化的危险。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挖掘其中的理论精髓与现实价值,对于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立足实践需求,从批判与继承的双重维度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提出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他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1](P94)可见,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即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一切,而是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与此同时,这一“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并成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的科学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列宁坚定地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方法,其目的就是在批判与继承的辩证统一中,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首先,在批判错误思潮的过程中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革命在欧洲工人运动的影响下逐步兴起并发展起来。但同时,由于身处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当时的俄国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集合点与聚集地,不同社会矛盾代表不同的社会力量,各种社会力量纵横交错在一起进行激烈斗争,从而使不同性质的社会思潮纷纷在俄国涌现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思潮作为一种能够对社会生活产生持久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社会思潮可以帮助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进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反之,错误的社会思潮则会扰乱人心,阻碍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列宁领导俄国工人运动期间,以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马赫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泛滥,这些错误思潮不仅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造成了社会民主党内部的思想混乱,还严重阻碍了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进程。列宁认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2](P311)只有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指明的道路前进,无产阶级才能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3](P104)俄国无产阶级什么也得不到。正是通过上述分析,列宁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在革命运动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以战斗的精神和态度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彻底批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与真理性,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可见,革命时期,俄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就是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毫不留情地揭露与批判,也正是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中,列宁才有效化解了社会民主党内部的意识形态危机,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稳固的基础。
  其次,传承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这篇文章中,列宁曾这样论述道:“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P296-297)所以,马克思主义绝不可能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4](P3)唯有继承人类以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正因如此,在革命与建设的不同时期,列宁虽然始终在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毫不妥协地揭露与批判,但同时他也反复强调,应善于吸收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从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完善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例如,苏维埃政权确立后,面对新时期的新任务,列宁指出,仅仅依靠摧毁资本主义,是不能“填饱肚子”的。因此,“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成社会主义。”[5](P48)在这些资本主义的“文化遗产”中,除了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外,列宁尤为看重的就是如何利用和改造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这是因为,与文化水平较低的工农群众相比,知识分子具备更高的知识素养以及更广阔的政治视野,因而列宁认为,只有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才能帮助他们克服旧的资产阶级偏见,才能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更为广泛地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此外,为进一步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列宁在对旧学校进行批判、改造的同时,也辩证地指出:“要善于把旧学校中的坏东西同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区别开来”,[6](P145)并在其中挑选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需的东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列宁明确认识到,仅仅让群众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领会共产主义的科学结论是不够的,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武装群众、教育群众,才能最终收得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成效。   总之,正是从批判与继承的双重维度中开展意识形态建设,列宁才能够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元指导地位的同时,有效汲取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先进文明成果,并在传承和发扬这些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推动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在社会结构要素的辩证结合中探讨意识形态问题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继承者,列宁也同样主张从唯物史观出发,以社会存在为基点,正确把握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同时,列宁也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7](P26-27)因此,列宁并没有僵化、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重新科学地阐释了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特征等基础理论问题。不仅如此,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列宁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革命”思想,进而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路径。由此可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学说的创新与发展,就是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特色,它不仅丰富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宝库,同时也为苏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正确指引与动力支持。
  首先,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科学阐释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正确方向。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列宁根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将俄国革命所需的意识形态的建设性、功能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其中,“科学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与“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的意识形态,它的提出不仅弥补了“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间长期存在的巨大鸿沟,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身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此外,“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则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列宁认为,在階级社会中,不存在非阶级的或者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2](P326)这就是说,在阶级对立存在的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无产阶级政党唯有加强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才能够真正建立一种可以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抗争的科学意识形态,并在根本上抵御资产阶级错误思潮对工人群众的有害侵蚀。可见,列宁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重新阐释,不仅在理论上扩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内涵,更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正确方向: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坚决同资产阶级错误思潮进行顽强斗争;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努力建构具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其次,“文化革命”思想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列宁就已经意识到文化落后给无产阶级政权巩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如他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道:“苏维埃政权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消灭旧的机构(就象十月革命时那样),把权力交给苏维埃。”[8](P32)但是,“由于农民和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不能适应这一任务……我们这里官僚主义又复活了。”[8](P32)然而,当时的苏俄由于刚刚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广大工农群众在政治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气势与顽强斗争精神暂时掩盖了他们文化上的落后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并没有采取系统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文化落后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是将工作重点更多放在了国家经济的恢复上面。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开展,列宁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文化落后才是阻碍苏俄社会主义事业长期稳定的根本原因,文化上的贫困与落后不仅会使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腐败落后的旧文化所吞没,还会使苏维埃政权面临被旧文化征服的危险。面对文化落后这一弊病给苏维埃国家机体带来的侵害与影响,列宁晚年明确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根本改变了。”[9](P367)而这种“根本改变”就在于,俄共(布)的工作重心应该真正由“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转移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9](P367)上面去。基于这一分析,列宁在逝世前夕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革命”的战略思想,并同时指出:“现在,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9](P368)即在列宁看来,只有以“文化革命”为先锋,带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使俄共(布)真正掌握文化领导权,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导权,才能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始终保持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上,“避免‘征服者被征服’的悲剧”。[10](P136)由此可见,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提出不仅为苏俄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更为苏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全面有序开展提供了正确的行动指引,即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力量开展一场“文化革命”,并以此为切入点,在提升全体人民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其中就包括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加强宣传教育,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
  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是衡量意识形态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善于查民心、顺民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实效,并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P9)这即是说,科学的意识形态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才能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实践,从而不断扩大无产阶级革命的群众基础。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者和践行者,列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意识”才是保障无产阶级获得革命胜利的唯一基础,但是由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P317)因此,列宁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只有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才能使理论掌握群众,并转化为工人的“阶级意识”。那么,如何才能切实保证思想灌输工作的顺利推行呢?列宁采取了如下策略方法:首先,在灌输过程中,社会民主党人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既以鼓动员的身分,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2](P366);其次,应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并依靠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积极性;最后,列宁还主张将报刊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通过创办统一的“全俄政治报”以全面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顺利实现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序过渡,列宁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任务”提到首位,以帮助广大群众“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12](P401)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对此,列宁及时提出了国民教育计划,以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全面系统的共产主义教育。
  在这种国民教育计划中,列宁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教育必须联系政治。列宁认为,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教育可以“不讲政治”、“不问政治”的观点,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精心编造的虚伪谎言,“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13](P77)与之相反,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民教育必须充分亮明其阶级性,并同时坚持教育联系政治的原则。列宁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对于深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俄国来说,“无产阶级如果没有培养出高度的觉悟、严格的纪律以及在对资产阶级作斗争时无限得忠诚,就是说,如果不能完成无产阶级为完全战胜其宿敌所必须提出得一切任务,那就谈不到实现无产阶级专政。”[12](P400)而为了更好地坚持教育联系政治的原则,列宁还进一步强调指出:对于已经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国来说,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12](P407)与之相适应,列宁要求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之上。”[12](P407)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工农群众“把共产主义理解为自己的事业”,[12](P407)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为广大人民所认同和掌握,并最终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巨大物质力量。
  总之,无论是夺取政权时期还是巩固政权时期,列宁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其目的就是使科学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信服,从而最终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奠定坚实有力的群众基础。
  四、认清基本国情,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同样也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一方面,苏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宗教束缚、封建等级传统等落后文化因素的控制和侵蚀;另一方面,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不一定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同样,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并不一定会使全体共产党员具备高度的民主意识,加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新兴的文化因素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对于苏俄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
  首先,旧文化传统的制约,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复杂性。借助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运用革命的手段,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取得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当时的俄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但是由于苏维埃政权是刚刚脱胎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幼小机体,因此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落后文化传统、习俗习惯的影响和侵蚀。正如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总结道:“过去的东西虽已被打翻,但还没有被消灭,没有退到早已成为陈迹的旧文化的阶段去。”[9](P378)这句话充分表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不仅没有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反而却不断受到“资产阶级制度以前糟糕之极的文化”[9](P378)的影响和侵蚀。不仅如此,面对官僚主义、俄罗斯大沙文主义等旧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在苏维埃国家机关中不断滋长蔓延的现状,列宁在逝世前夕更是提出了一个关乎苏维埃政权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的力量是什么,我们缺少什么?”[9](P93)列宁认为,俄共(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力量,但是由于文化落后,使得共产党表面上看起来是在领导“一堆官僚主义的庞然大物”,实质上确是“被领导”。[9](P93)为此,列宁认为,对于深受资产阶级文化和农奴制文化浸染、侵蚀的俄国来说,文化建設决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而且想要在文化落后的苏俄真正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其次,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派”仍然顽固地坚持“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独立性,并在开展文化工作时鼓吹通过所谓“实验室的道路”来创造“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针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急躁冒进的错误路线,列宁给予了最严厉地批判,并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12](P299)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2](P299)与此同时,列宁还结合苏俄文化贫困的现状实事求是地指出:“当我们高谈无产阶级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关系时,事实提供的数据向我们表面,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9](P356)正是基于苏俄文化落后的现实国情,列宁才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相比于右派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幼稚病危害更大,因为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14](P77)为此,列宁要求俄共(布)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以“渐进性”为准则开展意识形态建设,从学习借鉴资产阶级文化有益成果、普及教育、消除文盲这种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消除文化落后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阻碍与影响。
  五、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在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列宁依据现实国情与实践需要,提出了许多有关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想和新论断。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列宁的这些思想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历久弥新,不断凸显其科学性与真理性。正因如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深入研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第一,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在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中,列宁有力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此同时,列宁还根据俄国的现实国情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从而为苏俄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引。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始终是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因此,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斗争形势,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完备的理论支撑,真正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
  第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着力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聚合力。列宁认为,让理论真正掌握群众的首要前提就是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中他指出:社会民主党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宣传,组织。”并且,如果“不做上述理论工作,便不能当思想领导者。”[2](P78)在大力开展宣传鼓动工作的基础上,列宁还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了这一工作的策略方法,努力使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以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宣传思想工作历来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反复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同时提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15](P32)由此,在新形势下,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都应该切实抓好宣传思想工作,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才能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达到思想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进而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凝聚共识、汇集力量。
  第三,以把握世情和国情为落脚点,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布尔什维克党真正夺取了国家政权,实现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然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使列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是我们同比我们强大许多倍的世界资产阶级斗争的时期。”[12](P401)因此,在这一时期,必须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置于国家建设的关键环节,并用“思想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12](P401)与此同时,列宁晚年还根据苏俄文化落后的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渐进性”为准则开展意识形态建设,从而开辟了具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路径。“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15](P35-3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以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显著成就,意识形态领域整体保持了向好的态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面对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面对的风险依旧不断增加。从世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与价值观念伺机摄入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而颠覆我国的政治制度。从国情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不同群体的利益分化不仅增加了社会的整合难度,更难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干扰,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努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15](P36)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守住意识形态领域良好态势,巩固拓展意识形态阵地”,[16](P217)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列宁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9]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 张英琇,李 健.打好摆脱社会主義“文化贫困”的持久战—列宁“政治遗嘱”中的文化忧思[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0).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 胡 芳.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重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8).
  [15]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6] 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摘要:乡镇政府承担着极其繁重的公共服务责任,其公共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质量能否得到提高。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合作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成为一种趋势。  关键词:乡镇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4-0058-04  作者简介:吴 茜(1987-),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工商学院经济管
期刊
摘要:传统村落群的协同发展系统是在历史衍化中形成的现代化的重构过程,也是遵循系统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和思路进行资源整合的结果。从微观到宏观,可以构建传统村落独立系统、传统村落群系统、传统村落群与所在城市的产城融合协同三级系统。  关键词:传统村落群;协同发展;系统结构;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5-081-012  随着我国城镇
期刊
(国家行政学院 法学部,北京100089)摘要: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动力机制,是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动力机制应以保障农户对宅基地的合法权益、不增加合法占用宅基地农户的经济负担为前提,做到既兼顾农民权益的保护又达到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的。  关键词:农民权益;宅基地;动力机制  中圖分类号:D92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
期刊
摘要:马克思立足社会实践,面向“人本身”,在不同时期分别从哲学、政治学、唯物史观及政治经济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人本身”受到宰制的种种因素,确立了自己的批判自由观。考察马克思批判自由观的逻辑演进,可以帮助我们从“人本身”去认识自由问题,对我们从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改善两个向度争取真正自由的生活及推进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本身”;批判自由观;自由王国  中图分类号:A
期刊
摘要:要优化农村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并推动其发展提高,就应在公平优先政策价值取向下,探索实行“基本编制数+机动编制数”、按农村教育实际确定生师比与班师比、根据农村教师实际工作量确定编制数以及有效引导毕业生、城镇退休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等政策来推动。  关键词:农村教师;编制;政策优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4-0092-05  作者简介:解
期刊
摘要:质量立校是党校(行政学院)安身立命之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坚持质量立校,积极探索和遵循党校(行政学院)教育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提高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和管理水平,是新时代做好党校(行政学院)工作,不断开创新时代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新局面必然要求。  关键词:教育规律;干部成长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期刊
摘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考察了资本文明对人的传统生存方式的彻底颠覆,接着着重论述了由于资本逻辑自身内在的矛盾性,必然造成人的生存方式的非生态性,以至于必须对之进行第二次否定,构建真正的联合体,才能使人获得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态生存方式。当前全球共同战“疫”背景下迫切需要以《共产党宣言》中的生态生存思想为指导,超越资本主导的、冲突型的文明形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以人的生态生存
期刊
摘要:当前,网络社群的社会心理状况与网络个体精神需要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网络个体正强化自我身份认同、主动寻求“中心”话语回归、营造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空间,推动着网络社群由原来的松散型向更为紧密的组织型发展,圈群化转变趋势明显。这一转变对于网络舆论引导、主流价值观传播以及网络监管等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应对这一转变须以辩证思维充分把握其机遇性,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提升主流价值观引领的有效性,强化网络社群内
期刊
摘要:目前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已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国内现有网络谣言的研究现状、研究主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以进一步提升国内网络谣言的研究质量。选取了来自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2004至2019年收录的490篇网络谣言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工具通过对样本文献进行发文时间、发文期刊、发文机构等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分析
期刊
摘要: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民心涣散、风气不正等问题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山东省荣成市通过“机构、政策、氛围”三位一体、“村居、干部、村民”三位一体“信息采集、考核、公示”三位一体、“奖励守信、惩戒失信、信用修复”三位一体四个三位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找到了提高群众道德水平、增强村居凝聚力、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抓手,其经验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信用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