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衣”的考古学识读

来源 :江汉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v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衣”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先秦服饰,以衣的背部中缝为对称轴,左右异色对称.本文认为偏衣应是战国时期对所有“裻在中,左右异”的服装的统称,这一共性特征是偏衣在当时被特别提出并得以命名的形象基础.战国齐墓出土偏衣俑当与西周春秋墓葬发现的木俑在功能上存在前后继承关系,很可能是类似方相氏的巫祝在丧仪中施诅祝祷时所穿着的一类特殊礼服;楚地出土偏衣俑也有特殊用途并与生死观念及墓葬仪式有关.
其他文献
“民间”在20世纪中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论题,但“民间”并非自在自呈的对象,而是多种话语力量博弈和争夺的场域。现代话语在自我建构过程中不断借壳于“民间”,因此,“民间”实是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在现代话语假借挪用“民间”的过程中,“民间”被建构为学科领域(民俗学、民间文学)、新诗资源(歌谣作为新诗形式资源)、文学史分析框架(“民间的隐形结构”等)和一种诗学价值(“民间写作”)。“民间”逐步脱离其实体性,而转变成一种本质化的价值。无论是五四时代胡适、俞平伯、周作人、刘半农等人,还是1990年代的“民间写作”
随着声音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变革,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场“声音”的转向。这一转向延续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启蒙救亡理想,并将其转移到作为传播工具的“声音”上。“白话文运动”“有声电影”都是这场“声音转向”的参与者,它们推崇科学民主的新文化,宣扬自由进步的价值观,推崇科学、民主、民族、大众的新的美学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一方面,“白话文化”培养了近代民众的“听觉无意识”,为“有声电影”的接受和传播作了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有声电影”为“白话文化”建立了一个更为包容和多元的空间。在“有声电影”接受和
健康观包括抽象与具体的二重性,既有意义层面的健康观念,也有行动层面的健康决策。老年人保健消费的背后是健康观的变迁,已然超越经济学意义的范畴进入老年健康的研究视野。以情感与社交需求为名的个体化归因限制了对老年群体保健消费的解释范围,不利于深入挖掘老年群体主诉的健康需求。基于对安徽省T城老年消费者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健康观念经历了从基本生存到品质生活的转向,受到个体生活轨迹与社会结构变迁的交互影响;其健康决策具体包括“医疗—身体”“教育—知识”“主体—心理”三个层面,受到健康观念与当下健康资源与服务供
河南郑州“电梯劝阻吸烟案”从发生伊始便受到社会强烈的关注,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基于不同效果考量作出不同判决,引发对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两者之间关系的重新讨论.一审法院在裁判时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令劝烟者杨欢给予死者家属补偿,着重考量该案引发的社会效果,意图平息和解决纷争;二审法院从法律因果关系角度否定了一审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合理性,改判并驳回上诉人的全部诉讼请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有“工具论”“分离论”“统一论”三种认识,“统一论”最具合理性,其是通过正确适用法律的方法,实现司法判决确定性和正确性的统一
2016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与鄂州市博物馆对瓦窑咀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了包括8座窑炉在内的78个遗迹,收获了大量陶瓷器遗物.窑址主体年代为孙吴早中期,是吴王城外以烧造陶器为主、兼烧瓷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其发现对研究湖北陶瓷史以及早期青瓷技术的交流与传播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4~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垣曲北白鹅墓地抢救发掘了 9座两周之际贵族墓葬,出土了铜、玉、石、金等文物500余件套.其中,铜盒7件,M6出土 5件,M4和M9各1件.铜盒均制作考究,应为墓主生前所用之器,其性质及功用有待讨论.
学界一般认为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对诸侯的赐命制度已经名存实亡.本文从枣树林墓地所见曾公求编钟铭文出发,细致梳理相关文献,指出曾公求正是东周时期册命制度仍然延续的证据.将曾公爵位升级为“公”的周王乃是周襄王,时间约为公元前651年到公元前646年之间.
帷帐是汉代以后墓室内的普遍陈设,本文根据考古遗存和历史文献记载的墓内葬仪,讨论了墓葬中帷帐的礼仪功能,认为帷帐具有居神的意义,起到营造祭祀空间的作用,界定了祭祀空间的主体位置,与以棺床为中心的埋葬空间具有不同的礼仪功能,这对我们理解墓室空间的营造理念、空间与陈设和画像的关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浙江乘势而上开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征程,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山区26县.山区26县能否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能否取得标志性成果,事关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局.
期刊
泸州宋墓石刻武士的“虎头盔”形象分布具有特殊性,这一形象应源自川渝石窟和中原地区唐墓中的戴“虎头帽”人物形象.而其形成原因与两宋社会世俗化的深入、晋南地区人群迁徙、泸州独特的区位因素、西南地区的虎崇拜习俗及大虫皮制度等密切相关,是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