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乡巴佬文化也挺光荣挺自豪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rra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彝族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等,过去大都以母语口述或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为流布,影响深远。我州民间文艺工作,曾经历过三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全国范围的少数民族民族识别大调查和采风活动,当时我州主要是调查彝族的历史现状,这项调查在70年代之前已经基本完成,个别调查延续到了8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全国范围的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工作、历史和语言的大调查,这次调查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中断,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延续,其最终成果是国家民委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和《大凉山彝族民间故事选》、《大凉山彝族民间长诗选》、《阿惹妞》、《勒俄特依》、《妈妈的女儿》、《玛牧特依》等作品。那次调查中,四川省社科院还出版了《四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使许多民间文艺资料从那儿让外人知道的。第三阶段是80年代开始的凉山彝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这期间除了《神笛阿牛》、《加潘瓦西的故事》、《神扇》、《支格阿龙》、《凉山州民间故事集成》、《凉山州民间歌谣集成》、《凉山州谚语集成》、《甘嫫阿妞》、《幺表妹》的出版而外,还出版了《尔比释义》、《所地情歌选》、《喜德县民间故事选》、《宁南县民间故事选》、《木里县民间故事选》、《会东县民间故事选》、《凉山彝族机智人物故事选》、《越西的传说》、《凉山彝族故事选》、《凉山彝族克智精粹》、《大凉山彝族故事选》、《彝族克智》、《中国彝文典籍丛书》、《勒格斯惹的故事》、《彝族克智注释》、《彝族童谣》、《凉山彝族民歌精选》等,这些彝、汉文民间文学不仅是弥足珍贵的研究资料,也是普及性较广的文学读物,更是富有多重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表达族群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和信仰话语的杰出代表。
  在彝族地区每当遇有节日庆典、婚丧嫁娶、送祖念经、调解纠纷等重大场合,人们都喜欢聚集在一起讲述民间故事,特别是在喜庆的场合下即使一方没有老练的讲述者,也要用酒聘请同村子上能够讲述的人去帮自己讲述民间故事、歌谣、尔比尔吉的习俗。千百年来彝族的文化传承多以这种方式代代沿袭下来的。在彝族的谚语、民歌中,一句或一首就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或一个有趣的故事,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多。我生长在彝家山寨,从小就受到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化熏陶,自然对这种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在从事凉山民间文学的收集、翻译整理、编撰中有点成绩,以我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而且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凉山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是1985年开始的,1995年年底结束,历时十个年头。全州共搜集到民间故事830篇,歌谣7030首,谚语10956条,彝族传统克智40000余行,总计达3千多万字。全州十七个县(市)基本上完成了普查和编印了县资料卷本,州卷也得到了出版。我和许多同志都参与了最初的普查、资料卷的选编及出版工作,从普查到结束,走过不少的乡村,遇到过不少的难题,吃过不少的苦,回想起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许多往事是使人难以忘却的,铭刻在心间的。
  1988年单位安排我去从事凉山三套集成卷工作,说句心里话当初我是不乐意的,认为这属于乡巴老文化,搞不出啥名堂,心里也很茫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远大目标。后来单位领导再三作我的工作后,我才接受任务来编撰凉山三套集成卷的,并有机会进一步接触和研究民间文学的。作为民族地区的三套集成来讲,从深入山村采录资料起,到反复翻译整理,再到选编出版,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汉族地区多,而且复杂。首先从基层报来的资料上看,都普遍存在着质量差而且重复多的现象,有份量有影响有特色的资料没有多少;其次用彝语文记录,然后翻成汉语的故事、歌谣的内容也不那么贴切和完整;第三有的演唱者、讲述者的简历不清楚,文本里面的注释也不贴切。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为了进一步掌握全州的集成工作进展情况和动态,又到布拖、美姑、昭觉、普格、喜德、冕宁等县,跟随县上的同志一起带着干粮,背着录音机,一起早出晚归,一起爬山涉水到边远山区对民间文学资料进行查漏补缺,结果遇到许多讲述者和歌手都居住在高山峡谷里头,给我们的搜集资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尽管如此,为了搜集到有价值的民间文学资料,不怕路途的远近,不怕翻山越岭,不管风吹雨淋,我们都这样坚持搞采录工作,搞采录工作有时还遇到没有吃的和喝的,只好找几个洋芋来填进肚子,这样忍饥挨饿地搞搜集资料的。在采录当中一旦遇到好的歌手或老德谷,自己掏钱打酒给他们喝起,让他们在喝酒兴奋当中给我们讲述需要的故事、歌谣、尔比尔吉的,像这样的采风经历三天三夜都说不完。除此而外,在翻译整理当中也遇到过不少让人头痛的问题,在基层大多数讲述人和民歌手,都不懂汉语,他们所讲述的故事和民歌全用彝语讲述,采录现场是无法把彝语翻译成汉语的,这样给我们的采录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特别是遇到用土语讲述的故事或歌谣时,我们只好先用磁带录下,然后带回住所,一边播发,一边记录和翻译整理,有时为了做到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又要对讲述者负责,我们把初稿翻译整理出来后,又返回到采录的地点,向讲述者或演唱者请教、寻根究底,认真细致地写出注释、附记或演唱者、讲述者的简历,直到细致全面为止。
  从搜集资料,到翻译、整理,再到编选资料卷工作,时间之长,工作量之大,原先我们有几个同志也在搞翻译整理工作,面对这繁琐的工作他们都觉得太苦了,搞到搞到就放弃不干了。我由于承担了此项任务,就不敢放弃,只好默默无闻地、日夜继日地翻译、整理,一干就是四年,才翻译、整理完州资料卷的。州资料卷选编完后,又遇到了出版难的问题,由于这项工作历时时间长,参与人数多,搜集到的资料多,如何把这些资料编成册或印刷成书进行保存,又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原先主管这项工作的领导有的已经调离原岗位,有的已经退居二线,那些挂名的编委又无能为力,加上地方又没有引起重视,政府在这个领域上的经费投入少,使出版州卷的工作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我们先后向主管部门打报告过,可主管部门却不把它当成事,不予理睬,要经费的报告一次次地送上去,始终如像石沉大海,作为具体编撰的我来讲,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十分担心历经艰辛搜集编译而来的这些珍贵资料随着集成工作的结束或人事更迭或后,怕被流失或丢掉,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后来出于责任心,我就带着这些编好的资料,天天跑去找相关领导,请他们签字支持,经常纠缠着财政局的领导,不停地向他们倾诉,不停地向他们说明编撰资料卷的重要性,最终感化了主管领导,拨了点微薄的经费,才把数以千计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千村万户,克服困难,辛辛苦苦地采录来的民间文學资料《凉山州民间故事集成》、《凉山州民间歌谣集成》、《凉山州谚语集成》得以出版和保存的,这就是我从事凉山三套集成工作经历过的点点滴滴。集成工作结束后,我从当年采录来的一些资料中,先后编出了《凉山彝族机智人物故事选》、《凉山彝族克智精粹》、《勒格斯惹的故事》、《彝族克智注释》、《彝族童谣》、《彝族传世民歌》、《彝族经典克智》等民间文学作品,又以这些亲身经历为素材撰写了《彝族“克智”与“格比”的对比研究》、《谈最容易把人的感情煽动起来的阿都情歌对唱》、《狂欢的凉山彝族火把节》、《凉山彝族歌舞述略》、《论凉山民间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论凉山彝族“克智”与“尔比尔吉”的共用性》、《谈彝族神话故事石尔俄特寻父买父记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利用》、与人合写的《试论凉山彝族阿都情歌的结构与特点》等多篇有关部门民间文艺方面的理论文章,并在云南、四川、地(市)州相关报刊杂志上发表后受到民间文学专家和爱好者的好评。其中《石尔俄特寻父买父记》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利用(论文)荣获凉山州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勒格斯惹的故事》荣获第七届四川省文联巴蜀文艺三等奖。与人合编的《彝族克智注释》喜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可以说,我后来能够步入民间文学领域是与三套集成工作分不开的,而我学业水平的逐渐提高,又是与从事三套集成工作当中吸收专业营养及老民间前辈们的精心引导、鼓劲分不开的。不过话说回来,当初在编辑三套集成过程中,虽然一再强调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参与的人数多,涉及的面也广,在短期内把那么多资料进行分类然后再编辑成册出版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从搜集翻译整理再到出版,这是一套系统的工作,我是深有体会的,可以说这是一件有苦无处诉,有劲无法使的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初各级政府不愿在这个领域上搞投入,专门从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编辑自然引不起社会上的重视,既没有社会地位,又得不到成果,因而使老年人不肯来搞这项工作,年轻一代也看不起这门工作,致使许多地方的资料卷没有编辑出来;再一点体会是在别人的心目中,民间文学工作是属乡巴老文化,不管你费多大的功夫出多大的力始终是搞不出有艺术有影响的力作来,影响和吸引不了人,自然就没有人愿意来从事这项工作;第三点体会是从事民间文学的采录者和讲述者,大都对民间文学缺泛促够的认识,没有把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在搜集整理翻译当中遇到困难和疑问时,怕吃苦,不静下心来搞翻译整理工作,工作没有一种韧劲,没有从抢救、保护角度来思考问题,搞搜集工作完全是敷衍了事,走过场致使有特色的精品出不来;第四点体会是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出成果更难,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各界出版社均与经济相挂钩,并进行承包,引入竞争机制,只出版畅销书,使民间文学工作者辛勤搜集起来的,颇有学术价值的民间文学类则靠边站,无法形成成果,因而造成了工作队伍断层面正在出现,后备力量不足的基本势头。
  总而言之,从事过三套集成工作的同志大家都吃过许多苦,流过许多汗,遇到过许多困苦和曲折,没有名利,没有获得丰厚的报酬,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应该看到从事乡巴佬文化的抢救和挖掘,跟其他文化工作同样精彩,挺光荣挺自豪,同样有作用,应该看到民间文学的作用、功力、文化底蕴十分厚重,艺术上仍有很高的成就,仍像其他文化一样有魅力;应该看到这些数以千计的民间文学工作者用汗水采集来的民间文学资料,将留下的是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将为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原矿中挖掘自己所需要的宝藏提供了机会;应该看到这些“爷爷的话留给孙子,父亲的话留给儿子”的口传文学,像涓涓溪水汇入大海,像子孙流着父辈的鲜血那样永不枯竭生生不息地流传了下来,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学资料必将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开发地方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特别是在打造民族旅游品牌当中,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民风民俗和教育后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李慧
其他文献
火把节之夜  小雨下着西昌  火把点燃西昌  一个城市和一个夜晚  燃烧激情  朝着火的河流  我一千次寻找  一万次轻唤  所有的擦肩而过  都不是你的身影  踩踏轻快的旋律  我一万次伸出手  每一次都是虚无  火光下所有熟悉的面孔  都变得陌生  西昌啊  火把节的夜晚  夜晚里升起的太阳  让一场宿世之醉  在今晚释放  大姚  如果有上一世  上一世我一定是一个赶马哥  我用牧鞭赶马群 
期刊
每每想起故乡  我就止不住热泪流淌  元宝山、长龙山、新庙子……  如钉子钉在我的心上  我常常挤进人群寻找乡音  只要听到一句  就高兴得几天几夜睡不着  即使在路上听到  也要跟着追两三里  啊!故乡、故乡  故乡的人呵故乡的事  以及“剽乡”、烧山等等  你让我好想  剽乡  昨夜,我又梦见了“剽乡”  几个汉子抬着一尊泥菩萨走在前面  几个男孩子用绳子拉着  接着是人装扮的各种“灵官”  
期刊
斯人已去,往事如风,前路漫漫未可知,  酸甜苦辣,阴晴圆缺,世事繁多谁能料?  看世间万象,竟如此奇妙!  过往,自然蜕变成尘埃深久地  回荡在广博无垠的宇宙中……  此刻,一种意念却悄然地  占据了思想的世界。  虚空无极的思绪,饱含探知无穷逻辑的热情,  在昼夜转换的齿轮中,释放浩大的能量;  平凡的生活与惊天的故事,  在多维的时空间里轮番演绎,在虚实交替的影像中  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时
期刊
在红尘鞭炮迎新春的那一刻  你款款深情随风而来  从此1  风来花开了  丢失在茫茫人海中的两个人  在月城街头遇见的那一刻  历经岁月的初见仿佛就在此刻  千言万语就在一个眼神  两只手紧紧地牵住你魂我魄  从此2  风来花开了  云过风轻的夜色我拥你入怀  拥着你数着天上的星星  让你每天傻傻的笑幸福的过  我把爱情的钥匙交给了你  牵住的手不再松开  从此3  风来花开了  万水千山流逝的岁
期刊
在我的眼里,鲁娟是这个世上一种永远无可言说的美好。这是因为她的诗歌,以及从她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纯洁灵魂和她的个性魅力。  她的诗歌,极其是她的诗集《好时光》,具有一个时代里某种精神向度的象征意义和一定的研究价值。  A、“谁也不用去怀疑尘世的美好”  鲁娟的“美好”,首先来源于她纯洁的、干净的灵魂世界、精神世界。  在当下这个时代,眼花缭乱成为了它几乎是唯一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一种无序与
期刊
金沙江大峡谷以其惊险奇绝的姿态成为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也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大峡谷之一。四川金阳的金沙江大峡谷,它没有长江三峡那么闻名遐迩,没有峨眉的隽秀婀娜,但它独特的风韵令人流连忘返。  金沙江流经金阳县境内98.8公里,江两岸奇峰突起,绝壁千仞,千姿百态。有的绝壁高耸入云,抬头仰望,直插云霄;有的绝壁瀑布飞流,势如奔雷,声震山谷,形成了一道雄奇、俊俏、壮观的大峡谷风景线。  最壮观的大峡谷在
期刊
借助一个视角看一条路  初到这里的人,大致都有类似的感慨:  山水长成这样,其奇其险,几乎都到了某种  极致。  从青藏高原一路南来,雅砻江己经不知  经历并冲破了多少险阻,但在这里还是只能  蓦然回首北望,流成一段满是乡愁的低吟浅  唱,耐着性子前行,及到诸峰似有耳语,默  契拉开间距,方得继而南来,围着危峰划下  一个硕大无朋箭簇一一这在地图上一清二  楚。在青藏高原东麓,以一己之力,将江河 
期刊
伟大的歌德在自传《诗与真》的第二部的卷头语题有德意志格言:“一个人在青春期所企望的,老年便得到丰收。”这句歌德所注重的德意志格言阐释出了一个人在年轻时,需要有梦想和追求,有了梦想和追求后,需要不懈地坚持和努力,最后才能获得成功。  中国彝族青年著名彝文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阿鲁拉伙,正当壮年时,通过近30年的执着坚持和艰辛努力,他的彝文书法艺术作品展现在各种重要的书法刊物,在国内外重要的书法活动中获过
期刊
目前,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精准扶贫,网络上褒贬不一,有举双手赞成的,认为这是为穷人谋福利;有谩骂不断的,认为国家是花钱养懒人,与中国传统观念勤劳致富相违背。不过,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初衷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那么,这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什么还有人质疑呢?精准扶贫开展到今天到底有哪些先进经验和不足之处呢?笔者就第一书记站位上谈下精准扶贫的优缺点,供人参考。  一、精准扶贫的根源。  说到精准扶贫
期刊
深秋的大山颜色丰富了许多,山上植被  或黄或红或绿,衬以蓝天白云,景色宜人。  山依然高险,挤出一条又高又深又窄的峡  谷。谷底依旧是湍急奔腾的雅砻江水。在这  样的地方,建起一座高坝,就能形成一条狭  长的大容量水库。  锦屏水电站就是如此。  潘家铮院士曾在锦屏感叹:“大坝建  此,得天独厚”。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  省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1570公里、天然落  差3800米的雅砻江,在向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