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是根本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u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于运用作品的调子
  
  在摄影比赛中,低调和高调的作品容易从大量的参赛作品中跳出来,低调的作品通常反差比较强烈,视觉冲击力强。浓重的大面积深色调可以把主体鲜明地烘托出来,比较常见的是人像作品,光影效果强烈的风光作品。高调的作品在现实生活的创作中不常见,而且较难控制,很多高调的作品都需经过二次创作或刻意创作。所以,高调作品较易从大量的来稿中跳出来,而且作品的形式、结构、意境都与其它作品形式有很大的分野,容易吸引评委。只要初评入围,在复评中较容易准入选,在进入决赛圈后,桌面上剩下的作品已不多,高调的作品越发突出,更有获取高奖的机会。石广智先生的高调作品《清风》是一幅成功经营的高调作品,尤其是在二次创作中运用了高超的技巧,画面技术质素高,灰调的过度控制得非常到位,意境优美。结果《清风》在20届国展中获大奖。
  


  


  
  作品要追求高质量
  
  要非常注重作品的技术素质和质量,艺术效果包括严格对焦(或故意失焦),高清晰(或故意模糊),颗粒细腻(或刻意粗颗粒)。彩色作品尽可能创造条件经过电脑微调后作数码输出。笔者曾有机会见识过一次全国征稿的摄影大赛,来稿约有2万张,彩色作品约占1.7万张,但制作低劣的彩色片约占1万张,大量的彩色片采用彩扩形式,划痕和斑点处处,色彩不饱和、偏色,该红不红、该黄不黄、黑色不够黑,白色发灰,第一轮评选已遭淘汰。大量的来稿显示,作者只是用了彩色胶卷拍照景物了事,而不是运用色彩来控制作品。准确地说,他们只是交了有色彩的片子,而不算提交彩色作品。拍彩色片受天气、光线的影响较大,传统的放大手段对色彩的反差无能为力。电脑强大的软件功能可以改善色彩的反差和饱和度。
  
  拍片、选片有学问
  
  


  多拍一些自己的强项题材。业余摄影爱好者应拍一些风情类、纪实类作品,这类作品只要内容感人,评委会放松对照片质素的要求。有机会多拍一些形象健康、有个性的人像特写,人像与风光是摄影永恒的主题。拍风光片多拍小景,因为中国风光拍到现在,连评委都难再拍到新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风光大景了。利用自身的爱好和条件去安排创作,如周万萍拍长城,张永富拍黄山,黄庆军拍小火车。拿出自己的主打片子,看家手法,坚持以此类作品参赛,胜算的机会较大。
  
  用黑白作品另辟蹊径
  
  黑白作品由于在拍摄的时候,已经改变了事物的色彩影像,因此从拍摄的时候就应该顾及到制作。但现今,投身黑白后期制作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参赛的黑白片越来越少(除新闻纪实片外)。不过,从拍摄到制作精良的黑白片还是容易从大量的彩色来稿中脱颖而出而获奖。有条件的作者应该多制作一些带暗房技巧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容易吸引评委,如果作品题材相同,拍摄水平都不错,在这种情况下,黑白作品更易获奖。
其他文献
阿尔勒摄影节的全称是:“阿尔勒——摄影的聚会Arles Rencontres de la photographie”或者也叫“相会阿尔勒 Rencontres d'Arles”。这个标题道出了摄影节的宗旨:交流摄影,以摄影会友。  到了阿尔勒的第一件事是去拿摄影节地图,有整个展览的节目单并标注所有地点。阿尔勒很小,是典型的罗马时期古城,曲折的小巷,虽然经常会迷失,但是中世纪的古风也令我们流连忘返
期刊
作者简介:王卫东,199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壁画专业;1998年与友人合作创办“镜界摄影公司。”2001年作品入选《中国商业摄影年鉴》;2002年入选《中国人体摄影年鉴》并获奖。    我拍人体不是为艺术,是为了商业目的,是商业人体摄影。  现在我拍人体,多少有些引领消费的意思,毕竟人体摄影消费还没有成为气候。这时候就要求我所拍摄的人体要美,要媚,要把女性最美丽的体态表现出来。这无论在技术上还是
期刊
历史艺术之都——阿尔勒  阿尔勒(Arles)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省的一座古老小城,以其热烈明亮的地中海阳光、乡村情调和古罗马遗迹,以及遍布的艺术家脚步而闻名,吸引着全世界旅游者,而每年7 月的世界性摄影节更为摄影人所关注。  提到阿尔勒古城,不能不说起众所周知的大画家——凡高。在阿尔勒古城,凡高度过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15个月的创作期,他在此创作了300多幅油画,通过他的眼睛和纯净而深邃的颜色,再
期刊
金秋十月,故宫迎来了一次其历史上的首次摄影展览。作为在紫禁城举办的第一个摄影展,它确实体现了其高水平和高档次。从参展嘉宾来说,参展作品尽出自国内外的摄影界大家之手,不仅有国内的著名摄影师王文澜、陈长芬、娟子、解海龙等,更有来自国外的大卫·杜比莱(美国)、阎雷(法国)、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巴西)等国外著名摄影师。从展出的规模来说,共展出300余幅作品,其中有10幅作品做到了4x6米的巨幅。这样的参
期刊
山民的摔跤比赛 课外 女子接力赛 摔跤图 赛秋千 课外
期刊
古董是用来看而不是用的!  老爸有台老双反相机,当宝贝似的放在百宝格里,半年一年拿出来擦擦。趁他不备,“借”来用用,不料刚玩没两天,被老爷子发现了,当即收回并没头没脑地来了句:“我这是古董,不是给你用的!”  谢了,老爷子,您一句话点醒我梦中人。这东西确实是古董,是用来收藏用来看,而不是拍片儿用的!  我犯傻用了一次,没折腾死我。  刚一拿来拍照,顶盖一掀,低头乍一看,毛玻璃成像还新鲜,影影绰绰有
期刊
积存了多年的摄影嗜好总也割舍不下,但自从担任了报社的行政职务以后,就再也不能象摄影记者那样,整天的跑新闻忙报道。于是我想起了在日报的周末版上开辟一个图文并重的摄影专栏,一来丰富报纸的版面,二来也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施展的舞台。栏目开了,我也开始了摄影专栏作家的生涯。各路记者天天四处寻找“人咬狗”之类的新闻,而我,却把镜头对向“狗咬人”——种种常人、常态、常景、常物,于是便有了“民间一瞥”这个图文并茂的
期刊
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你的肩膀上扛着或者脖子上挂着多少相机,每次你也只能用其中的一个,对镜头或者是其它的小附件也是如此。因此我觉得在满足拍摄需求的情况下,装备越简单精炼越好。我的美国同事幽默地把这称为:“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要简单,傻瓜!) 原则”。你要考虑的因素越少,你将工作得越好,从而能够集中注意力拍摄到一幅好的照片。  事实上,对许多摄影师来
期刊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走过来的中国摄影人,都会对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寄托着一往深情。  双镜头反光相机是最古老的机种之一,它的前身是1872年Marion制造的Reporter双镜头相机(图1a),这个将两个相机机身叠合,上面的机身通过磨砂玻璃调焦屏调焦,下面的相机使用9×12cm的干板摄影相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取景与摄影镜头分离的双镜头相机。1881年伦敦一个天文台的台长为了记录云图,将双镜头相
期刊
杨绍全,1947年生于重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重庆青年报社摄影部主任。曾出版《重庆风光》、《新重庆》等摄影画册。  2003年6月11日、6月27日,杨绍全乘直升飞机在第一时间记录了长江三峡大坝135米水位蓄水以后的新三峡的景观。  飞机下降到500米以下平湖新景尽在脚下,昔日熟悉的白帝城、夔门、瞿塘峡完全变了,抑制住激动的心跳,直升机按预定计划打开一扇门。我站在门口,套上保险带,头在机舱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