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然而,当下中学生自残以及漠视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其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因此,学界要准确定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价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的目标;创设生命教育情境,营造情感氛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生命素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借鉴国内外经验,不断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促进思想品德课程中生命教育的科学性发展、融合。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命教育;新理路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4803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促进学生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挫折与困难。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式,最贴近生活,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机载体。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身心塑造的关键时刻。因此教师要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进入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文章通过浅析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来探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新理路。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1968年他在美国加州创办“阿南达村”,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这一理念提出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几十年来,日本、英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相继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也纷纷建立,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大陆对生命教育的关注相对较晚,但对于生命教育的探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当下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生命教育。从2000年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到引入生命教育理念和课堂模式,再到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至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生命教育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那么,究竟何为生命教育?当下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站在生命教育涵盖范围的角度,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界定,即认为—切能够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都称为生命教育,这个意义上的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生命意义的抽象的教育理念。而狭义的界定,则是指“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是—种具体的教育,更加关注实践层面和操作意义”。另一类是基于对“生命”理解不同,而对生命教育进行界定。这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更好地提升生命价值”。这一观点主要是从生命是自然存在物和多重生命视角出发来阐述的。第二种,认为生命教育是人的教育,这是从生命与教育、人生的关系角度来解读的。“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现今我国较多学者都持此类观点,比如王北生、王云峰、冯建军等人。
该文所要讨论的生命教育,是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具体的、实践的生命教育,是关于学生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教育,更倾向于狭义的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是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质量的教育”。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向来是德育的重要途徑,最贴近生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极大,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是必要的。
(一)社会现实发展需要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面对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处于成长特殊时期的中学生会更加彷徨、不知所措,相对应的心理问题也会出现。进入21世纪后,针对不断出现的中小学生自杀与杀人现象,关注生命、开展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生命教育也逐渐成了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是否最终选择对生命的彻底‘背叛’,还是由他们自己内心决定的,特别与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密切有关。”社会的这一现实以及青少年对于生命态度的原因都需要思想品德课加强生命教育,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二)教育本质决定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看出思想品德学科本质属于德育课程,本身就应该包含生命教育。黄克剑也说:“生命化教育的归趣,一言以蔽之,亦可谓‘觉’境的求达。”他将“觉”分为生命本体之“觉”,学以致道之“觉”,智思创发之“觉”,将知识、智慧融入生命意义之中,构成完满的人格。思想品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高度一致性也要求思想品德课程中要加强生命教育。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基础教育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中,它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不再只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对人生有一定的认知。而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比如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冲突,他们比较敏感,心理变化也会很明显。因此,这一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的创新理路
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是一种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更有利于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践行,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能否达到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一些创新理路。
(一)准确定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价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首先,以生命教育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教学价值在于德育,能够影响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各个心理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生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内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存技能与生活质量。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与引导功能正好是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机载体,因此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引领思想品德教学,将生命教育作为德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其次,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从讲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到生命的珍贵与独特,最后是肯定、尊重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对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树立了一定的生命意识,同时也认识到了不仅要珍爱生命,还要延伸生命的价值。因此教材是思想品德课堂中提升生命教育价值最直接的资源。最后,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外资源,如社会中的自杀现象、现实中珍惜生命的案例,都可以引入课堂,向学生讲述生命的珍贵,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我们不能被挫折打倒,而是要展现自己生命顽强的一面,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把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创设生命教育情境,营造和谐情感氛围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生命教育的情境,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在实践生命中领悟生命的意义。第一,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现代教育的课堂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课堂,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应该采用情境体验、案例教学、观察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生命教育、生命实践的主体,自己应该珍爱生命,而不是单纯接受生命教育的个体。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原则之一,每位学生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班级特点,甚至个人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进入自己的生命角色。第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形成积极进取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课堂自主实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提升经验,促进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课程本身是具有实践性质的,如果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困在“教育围墙”中,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正好可以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的补充,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提高教师生命素养,树立积极正面榜样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既是生命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在进入思想品德课堂前,教师应先提高自身的生命素养,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影响。首先,教师作为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倡导人性化教育,从传统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那些变相体罚,对后进生歧视、嘲讽、不公正的做法都是与生命教育理念相违背的,对学生的心理会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甚至会导致学生轻生。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当提高生命素养,树立平等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关怀、热爱学生,为学生营造自由、温馨、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生命知识、生命技能。生命教育直接关乎学生的心理健康、生命发展,在真正威胁学生生命的状况发生之前,教师应做到事先预防。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事先洞察、及时沟通、有效干预的能力,为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生命知识、技能。
(五)建立合理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的教育评价即“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科学、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运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其对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现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所以,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必要的。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加强生命教育,更要注重其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注意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性,按照前文所提到的合理化、发展化原则,评价机制的建立要注意从情感、能力、认知三个方面入手,要注重质性评价、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要切实让学生有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增长,而不是仅仅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
(六)借鉴国内外生命教育经验,加强思想品德课程建设
我国开始关注生命教育的时间比较晚,尤其是中国大陆,也就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相比国外几十年的发展,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香港、台湾这些国内较早关注、研究生命教育的地区,也有很多值得大陆借鉴的经验。但是,由于教育模式的不同以及地域的差异,在引进国内外经验时,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思想品德课程中生命教育科学性的发展、融合,让包含生命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好地指导、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社会、家庭还有个人的种种因素,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率不断提高,因此加强生命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通过加强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生命意识,提升抗压、抗挫能力,能够正确看待死亡,学会珍惜、热爱生命。在所有课程中,思想品德课程可以说与生命教育是最贴近,也是最易融合的,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生命教育是必要的,不过,现行的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的比重还不是很高,对其重视度也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应当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方式、评价机制上贯彻生命教育理念。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素养,让学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正能量,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生命的活力,主动地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有延伸生命价值的意识,不断向上,让自己的生命散發出青春的活力、闪耀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宝胜.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初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2]韩晓赟.生命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2.
[3]苏海针.生命教育内涵之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4]吴举宏.生命教育“为何”、“何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5]顾德宁. 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灌注希望”从孩子抓起[N]. 新华日报,2012-09-13.
[6]张瑞梅,刘洪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J].教育研究,2009(6).
[7]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黄克剑.明日教育文库·总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9]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范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命教育;新理路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4803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促进学生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挫折与困难。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式,最贴近生活,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机载体。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青少年身心塑造的关键时刻。因此教师要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进入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文章通过浅析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来探究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新理路。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生命教育”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1968年他在美国加州创办“阿南达村”,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这一理念提出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几十年来,日本、英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相继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也纷纷建立,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大陆对生命教育的关注相对较晚,但对于生命教育的探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尤其是当下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生命教育。从2000年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到引入生命教育理念和课堂模式,再到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至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见,在这十年的时间里,生命教育在中国大陆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生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那么,究竟何为生命教育?当下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站在生命教育涵盖范围的角度,认为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界定,即认为—切能够关注学生生命和生活的教育都称为生命教育,这个意义上的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生命意义的抽象的教育理念。而狭义的界定,则是指“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是—种具体的教育,更加关注实践层面和操作意义”。另一类是基于对“生命”理解不同,而对生命教育进行界定。这主要包括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更好地提升生命价值”。这一观点主要是从生命是自然存在物和多重生命视角出发来阐述的。第二种,认为生命教育是人的教育,这是从生命与教育、人生的关系角度来解读的。“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现今我国较多学者都持此类观点,比如王北生、王云峰、冯建军等人。
该文所要讨论的生命教育,是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开展的具体的、实践的生命教育,是关于学生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教育,更倾向于狭义的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是以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质量的教育”。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向来是德育的重要途徑,最贴近生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极大,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生命教育是必要的。
(一)社会现实发展需要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面对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处于成长特殊时期的中学生会更加彷徨、不知所措,相对应的心理问题也会出现。进入21世纪后,针对不断出现的中小学生自杀与杀人现象,关注生命、开展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生命教育也逐渐成了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是否最终选择对生命的彻底‘背叛’,还是由他们自己内心决定的,特别与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密切有关。”社会的这一现实以及青少年对于生命态度的原因都需要思想品德课加强生命教育,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二)教育本质决定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看出思想品德学科本质属于德育课程,本身就应该包含生命教育。黄克剑也说:“生命化教育的归趣,一言以蔽之,亦可谓‘觉’境的求达。”他将“觉”分为生命本体之“觉”,学以致道之“觉”,智思创发之“觉”,将知识、智慧融入生命意义之中,构成完满的人格。思想品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高度一致性也要求思想品德课程中要加强生命教育。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
“基础教育不是升学教育的基础,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中,它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不再只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对人生有一定的认知。而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比如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冲突,他们比较敏感,心理变化也会很明显。因此,这一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的创新理路
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加强生命教育是一种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更有利于生命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践行,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能否达到所追求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一些创新理路。
(一)准确定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价值,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首先,以生命教育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教学价值在于德育,能够影响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各个心理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生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内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存技能与生活质量。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与引导功能正好是加强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机载体,因此要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引领思想品德教学,将生命教育作为德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其次,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生命教育价值。思想品德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如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从讲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到生命的珍贵与独特,最后是肯定、尊重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让学生对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树立了一定的生命意识,同时也认识到了不仅要珍爱生命,还要延伸生命的价值。因此教材是思想品德课堂中提升生命教育价值最直接的资源。最后,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外资源,如社会中的自杀现象、现实中珍惜生命的案例,都可以引入课堂,向学生讲述生命的珍贵,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我们不能被挫折打倒,而是要展现自己生命顽强的一面,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把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创设生命教育情境,营造和谐情感氛围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生命教育的情境,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在实践生命中领悟生命的意义。第一,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现代教育的课堂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课堂,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应该采用情境体验、案例教学、观察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生命教育、生命实践的主体,自己应该珍爱生命,而不是单纯接受生命教育的个体。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原则之一,每位学生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班级特点,甚至个人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进入自己的生命角色。第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形成积极进取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课堂自主实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提升经验,促进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课程本身是具有实践性质的,如果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困在“教育围墙”中,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正好可以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的补充,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提高教师生命素养,树立积极正面榜样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既是生命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在进入思想品德课堂前,教师应先提高自身的生命素养,给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影响。首先,教师作为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倡导人性化教育,从传统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那些变相体罚,对后进生歧视、嘲讽、不公正的做法都是与生命教育理念相违背的,对学生的心理会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甚至会导致学生轻生。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当提高生命素养,树立平等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关怀、热爱学生,为学生营造自由、温馨、充满活力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生命知识、生命技能。生命教育直接关乎学生的心理健康、生命发展,在真正威胁学生生命的状况发生之前,教师应做到事先预防。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事先洞察、及时沟通、有效干预的能力,为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生命知识、技能。
(五)建立合理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的教育评价即“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科学、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运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其对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促进现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所以,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必要的。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加强生命教育,更要注重其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注意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性,按照前文所提到的合理化、发展化原则,评价机制的建立要注意从情感、能力、认知三个方面入手,要注重质性评价、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要切实让学生有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增长,而不是仅仅只有理论知识的学习。
(六)借鉴国内外生命教育经验,加强思想品德课程建设
我国开始关注生命教育的时间比较晚,尤其是中国大陆,也就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相比国外几十年的发展,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香港、台湾这些国内较早关注、研究生命教育的地区,也有很多值得大陆借鉴的经验。但是,由于教育模式的不同以及地域的差异,在引进国内外经验时,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思想品德课程中生命教育科学性的发展、融合,让包含生命教育的思想品德课程更好地指导、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社会、家庭还有个人的种种因素,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率不断提高,因此加强生命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通过加强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生命意识,提升抗压、抗挫能力,能够正确看待死亡,学会珍惜、热爱生命。在所有课程中,思想品德课程可以说与生命教育是最贴近,也是最易融合的,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生命教育是必要的,不过,现行的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的比重还不是很高,对其重视度也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应当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方式、评价机制上贯彻生命教育理念。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生命素养,让学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正能量,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生命的活力,主动地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有延伸生命价值的意识,不断向上,让自己的生命散發出青春的活力、闪耀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宝胜.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初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2]韩晓赟.生命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2.
[3]苏海针.生命教育内涵之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8(3).
[4]吴举宏.生命教育“为何”、“何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5]顾德宁. 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灌注希望”从孩子抓起[N]. 新华日报,2012-09-13.
[6]张瑞梅,刘洪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J].教育研究,2009(6).
[7]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黄克剑.明日教育文库·总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9]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范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