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目前教学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应用型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目标,确立应用型软件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采用立体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平台,构建良好的创意孵化环境,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软件人才 创新能力 创意孵化
近年来,高等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指导方针。在应用型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与社会需求目标相吻合。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创新基地建设、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实践教学和平台化的教学体系建设等。因此,从达到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应采用较为灵活的方式,建立重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采用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平台,提供良好的创意孵化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期更好地服务社会。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可定义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也有定义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拥有大量理论或创新实践经验,能够在某一方面打破常规,做出突破性创新贡献的人才。应用型软件专业是一个与生产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在注重与生产实践融合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贯彻执行我院总体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训+项目实训+毕业设计”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缩短了与岗位要求之间的距离,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习惯于全盘接受知识,习惯于模拟项目开发,缺少个人创意和见解,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的创新意识不够等。如果培养的人才永远都在步人后尘,那么在科技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对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如何也反映了该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近年来,我院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采取了若干有效的措施,例如从团队组建、选题论证、指导老师配备等各个环节给予高度重视,保证了创新团队的竞争力。但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状分析
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培养经验,目前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面临以下困境:
(1)一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往往都基于群体本位而设定,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忽略了个体在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先天差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
(2)在教学内容上,课程设置与最新技术前沿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内容较为陈旧,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受限,缺乏对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了解,影响了创新灵感的迸发。课堂内容选取时,应遵选以下原则:用新颖来吸引学生,用创造来激发学生。
(3)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动性,忽略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培养和挖掘。
(4)在课程评价上,分数至上,关注较多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这些分数却难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创新氛围不够。虽然曾组建多个学生创新团队,但多是学生自由组建,缺乏严格的筛选机制,并不能保证将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仅靠个别创新团队的组建来提升整个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现实的,需要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受众面;学生参与各种竞赛的热情不够,没有形成较强的关注度和氛围。参与各种竞赛的学生只是特定群体中部分成绩优秀或有专业特长的人员,不能做到人人参加。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参与度不高;许多学生可能有相当好的创意,但却因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而没有付诸行动;大多数项目是对现有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模仿,缺乏创新和突破,难以与实际生产应用结合。综上所述,存在着团队组建不够科学,选题不够新颖,参与面不广,良好创意未能为社会服务等问题。
2应用型软件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
2.1教学体系和方式的改革
鉴于以上现状分析,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体系,以改变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师创新素质等诸多方面为抓手,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从大一开始。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理解力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尽可能早地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向,通过“博雅论坛”等形式,开展一些计算机前沿发展的技术讲座,通过高年级同学的创新经验分享,给学生“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了解创新的过程,达到提高创新兴趣、激发创新热情和引导创新思维的目的。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掌握前沿的技术和发展方向,并将其引入课堂。改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多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设定某一主题,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学生布置课外调研的题目,让学生了解某一知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这些手段,教师可发现学生的差异性,有助于教师对其进行个性化培养和指导。
2.2实践方式的改革
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很多课程都设置了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例如,在开设过Oracle、SQL Server或JSP课程后,设计相应的课程设计题目,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方法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利,但依然受到实践目标要群体定位的限制,学生的作品只是停留在对成熟产品模拟或再现的水平,并没有较大突破。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仅让学生完成一个较完善的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系统等。而是让学生对这些系统进行讨论和研究,提出改进方向后,对系统进行再次加工。进行课程评价时,将改进和创新的能力纳入到考核指标中,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2.3构建良好的创意孵化环境
(1)构建创新环境和氛围
采用灵活的方式,构建创新环境。借鉴“以赛促学”的方式,举办多层次,多种形式,多个领域的创新大赛。如我院目前组办的“网页设计大赛”“软件创意大赛”“信息技术应用大赛”“河南省青年软件创新大赛”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手机应用大赛”。学生在参加各类大赛的过程中,既增长了专业知识,也增强了创新意识。
(2)搭建创新创意交流平台
通过构建一个软件托管平台实现对学生创意的收集。该托管平台基于Hadoop架构,让软件的运行在云端实现,无需部署软件的运行环境,即可在应用端查看程序的动态运行情况。使用该平台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均可将创意或实现的项目上传。该平台面向本院全体师生开放,实现全院范围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家可以参与到创意的讨论中来,一方面有利于志趣相同的同学形成团队,另一方面也利于老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并且还可以将那些有实用价值的项目经多专业、多届同学的完善后,投入市场运行。
(3)完善创新管理机制
通过搭建“创新创意交流平台”的方法,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创意的搜集。组织专家组对创意进行分类整理和评估,按照类别对不同的创意进行指导。经专家评估的创意如果具备实用性和可行性,则确立为实践性项目,并组建项目小组组织实施。项目一旦确立,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确保项目的实施。
(4)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
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提出实用性创意的学生进行奖励,如对递交有价值创意或想法的学生认定学分,或以创意大赛的方式表彰提出优秀创意的学生。
有相应的制度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比如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设置学分,对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予以表彰等。
对于需要使用实验室资源的项目,应当为其提供实验设备和场所,并尽可能为项目的进行创造条件,如设立专项基金贴补学生项目所需的耗材费用。
对创意评估组的专家和指导老师进行奖励。比如项目指导工作量的计算、教师业绩考评等。
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尽可能地为大多数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将所学的知识“外化”,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首创精神,引导学生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从根本上达到知识快速积累、技能快速掌握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结语
本文在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讨的基础上,总结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从改变课堂讲授方法、改变实践教学方法和构建良好创新氛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要作好应用型软件专业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就应该鼓励学生对前沿技术进行专项学习和研究,掌握最新的技术要领,方可增加该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松,潘理,郭云林等.基于创新基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4,(1):68-71.
[2]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5-9.
[3]朱青,沈琦等.基于平台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17):1-3.
[4]朱凤山.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12):22-25.
[5]吴育锋,蒋黎红,吴立颖.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创意培育模式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4(6):10-12.
关键词:应用型软件人才 创新能力 创意孵化
近年来,高等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指导方针。在应用型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与社会需求目标相吻合。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创新基地建设、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实践教学和平台化的教学体系建设等。因此,从达到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应采用较为灵活的方式,建立重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采用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平台,提供良好的创意孵化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期更好地服务社会。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可定义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也有定义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拥有大量理论或创新实践经验,能够在某一方面打破常规,做出突破性创新贡献的人才。应用型软件专业是一个与生产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在注重与生产实践融合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贯彻执行我院总体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训+项目实训+毕业设计”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缩短了与岗位要求之间的距离,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习惯于全盘接受知识,习惯于模拟项目开发,缺少个人创意和见解,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的创新意识不够等。如果培养的人才永远都在步人后尘,那么在科技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对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如何也反映了该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近年来,我院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采取了若干有效的措施,例如从团队组建、选题论证、指导老师配备等各个环节给予高度重视,保证了创新团队的竞争力。但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状分析
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培养经验,目前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面临以下困境:
(1)一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往往都基于群体本位而设定,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忽略了个体在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先天差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
(2)在教学内容上,课程设置与最新技术前沿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内容较为陈旧,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受限,缺乏对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了解,影响了创新灵感的迸发。课堂内容选取时,应遵选以下原则:用新颖来吸引学生,用创造来激发学生。
(3)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动性,忽略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培养和挖掘。
(4)在课程评价上,分数至上,关注较多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这些分数却难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创新氛围不够。虽然曾组建多个学生创新团队,但多是学生自由组建,缺乏严格的筛选机制,并不能保证将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仅靠个别创新团队的组建来提升整个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现实的,需要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受众面;学生参与各种竞赛的热情不够,没有形成较强的关注度和氛围。参与各种竞赛的学生只是特定群体中部分成绩优秀或有专业特长的人员,不能做到人人参加。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参与度不高;许多学生可能有相当好的创意,但却因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支持而没有付诸行动;大多数项目是对现有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模仿,缺乏创新和突破,难以与实际生产应用结合。综上所述,存在着团队组建不够科学,选题不够新颖,参与面不广,良好创意未能为社会服务等问题。
2应用型软件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
2.1教学体系和方式的改革
鉴于以上现状分析,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体系,以改变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师创新素质等诸多方面为抓手,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从大一开始。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理解力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尽可能早地了解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向,通过“博雅论坛”等形式,开展一些计算机前沿发展的技术讲座,通过高年级同学的创新经验分享,给学生“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了解创新的过程,达到提高创新兴趣、激发创新热情和引导创新思维的目的。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掌握前沿的技术和发展方向,并将其引入课堂。改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多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设定某一主题,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学生布置课外调研的题目,让学生了解某一知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这些手段,教师可发现学生的差异性,有助于教师对其进行个性化培养和指导。
2.2实践方式的改革
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很多课程都设置了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例如,在开设过Oracle、SQL Server或JSP课程后,设计相应的课程设计题目,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方法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利,但依然受到实践目标要群体定位的限制,学生的作品只是停留在对成熟产品模拟或再现的水平,并没有较大突破。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仅让学生完成一个较完善的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系统等。而是让学生对这些系统进行讨论和研究,提出改进方向后,对系统进行再次加工。进行课程评价时,将改进和创新的能力纳入到考核指标中,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2.3构建良好的创意孵化环境
(1)构建创新环境和氛围
采用灵活的方式,构建创新环境。借鉴“以赛促学”的方式,举办多层次,多种形式,多个领域的创新大赛。如我院目前组办的“网页设计大赛”“软件创意大赛”“信息技术应用大赛”“河南省青年软件创新大赛”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手机应用大赛”。学生在参加各类大赛的过程中,既增长了专业知识,也增强了创新意识。
(2)搭建创新创意交流平台
通过构建一个软件托管平台实现对学生创意的收集。该托管平台基于Hadoop架构,让软件的运行在云端实现,无需部署软件的运行环境,即可在应用端查看程序的动态运行情况。使用该平台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均可将创意或实现的项目上传。该平台面向本院全体师生开放,实现全院范围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家可以参与到创意的讨论中来,一方面有利于志趣相同的同学形成团队,另一方面也利于老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并且还可以将那些有实用价值的项目经多专业、多届同学的完善后,投入市场运行。
(3)完善创新管理机制
通过搭建“创新创意交流平台”的方法,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创意的搜集。组织专家组对创意进行分类整理和评估,按照类别对不同的创意进行指导。经专家评估的创意如果具备实用性和可行性,则确立为实践性项目,并组建项目小组组织实施。项目一旦确立,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确保项目的实施。
(4)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
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提出实用性创意的学生进行奖励,如对递交有价值创意或想法的学生认定学分,或以创意大赛的方式表彰提出优秀创意的学生。
有相应的制度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比如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设置学分,对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予以表彰等。
对于需要使用实验室资源的项目,应当为其提供实验设备和场所,并尽可能为项目的进行创造条件,如设立专项基金贴补学生项目所需的耗材费用。
对创意评估组的专家和指导老师进行奖励。比如项目指导工作量的计算、教师业绩考评等。
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尽可能地为大多数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将所学的知识“外化”,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首创精神,引导学生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从根本上达到知识快速积累、技能快速掌握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结语
本文在对应用型软件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讨的基础上,总结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从改变课堂讲授方法、改变实践教学方法和构建良好创新氛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要作好应用型软件专业建设,打造专业特色,就应该鼓励学生对前沿技术进行专项学习和研究,掌握最新的技术要领,方可增加该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松,潘理,郭云林等.基于创新基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J].计算机教育,2014,(1):68-71.
[2]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5-9.
[3]朱青,沈琦等.基于平台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17):1-3.
[4]朱凤山.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12):22-25.
[5]吴育锋,蒋黎红,吴立颖.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创意培育模式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4(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