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时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415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音乐在确立电影时空、改变电影时空、营造心理时空和转换电影时空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无疑应该得到制作者的关注。
  关键词 音乐 电影时空
  
  电影是一门表现时空的艺术。镜头的剪辑不仅粘贴了不同的空间,也组合了不同的时间,而故事和意蕴就在这时空扭转之间。被投影到银幕上。因此。如何用电影的方式表现时空,历来是电影学界探究的热门话题。在对蒙太奇组合时空做出深入分析之后,也许我们应该将视线转向另一种表现时空的手段——音乐。解析它在电影时空构造中的潜能。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组成要素,立足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特征,以它自身的方式在电影时空的确立、改变。心理时空的营造和时空转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确立电影时空
  
  所谓确定电影时空是指在电影叙事开始前明确故事发生的时空特征。这涉及到对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社会、时代特征等背景信息的确认。观众只有在建立明晰的时空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接受即将展开的故事情节。因此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迅速完成时空体验,是不少电影的首要任务。
  帮助观众形成时空印象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布景、道具,可以使用画外解说等等。而电影音乐在无形中对背景信息的传达更是功不可没。美国人阿,科普生在谈到电影音乐的作用时,首当其冲就指出:电影音乐“创造使人信服的时间和地点气氛”。观众也许从未留意过电影开始时飘溢画框内外的电影配乐,但正是这些似乎不经意的音乐片段,让他们获得了有关故事时空的感性体验。当高亢的秦腔从景深处响起。谁又会怀疑这不是粗狂的黄土高原:当《春天的故事》奏响,谁又会质疑这不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电影音乐正是这样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表现、充实电影的时空环境。
  如果说上述对地理、社会文化等背景信息的表现是对电影时空的外在的、物质的体现的话,那么音乐对时空氛围的渲染,就是一种更为内在的表达了。在表现婚礼的段落中,虽然画面上铺呈着红色的喜筵,但如果缺少了唢呐、锣鼓的鸣奏。显然是无法完全传达出这一特定时空中的喜乐气氛的。同样在表现紧张的追逐场面时。如果没有快节奏的电影配乐。也会减色不少。因此要完美营造电影时空的气氛,除了画面的表现外,也离不开电影音乐的配合。这样电影音乐就从外在的物质特征和内在的情绪氛围两个方面建构着电影时空。
  
  改变电影时空
  
  在这里改变电影时空。是指它可以改变画面中的时空特征。改变观众对于某种时空的传统认识,从而赋予这一时空以新的内涵。法国电影学者马塞尔,马尔丹十分反对单纯解释电影画面的“释义音乐”,主张电影音乐作为一个整体去发挥作用。如莫里斯,约倍文所言“我们并不要求它(音乐)替我们‘解释’画面,而是以它自身完全不同于其他表现手段的特性为画面增加反响。”而“声画对位”、“声画对立”毫无疑问是音乐摆脱重复、解释画面的有效手段。在“声画对位、对立”的处理中。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与电影音乐形成反差和对比,正是在这种反差和对比中。音乐赋予了画面更多的画外之意。其中就包括对于画面时空的新的认识。
  电影评论家从吴宇森的枪战片中抽象出“暴力美学”。暴力何以而美。进而上升到美学的高度?这不仅仅是因为吴宇森在枪林弹雨中追索人间道义、生命哲学,更是因为他赋予了血肉横飞以美的形式、艺术的表现和享受。观众很难忘记《变脸》中。在机枪扫射下悠然演奏的音乐。血腥的杀戮和曼妙的音乐就这样交织在一起,让观众对生命片刻皆可失去的分分秒秒和随时可被击中的角角落落有了新的奇妙的时空体验。不再是单纯的紧张和危险,还有了一丝愉悦和享受。音乐改变电影时空的传统的认知属性的例子,在其他电影中也屡有体现。如美国越战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美军空袭越南的一场戏。伴随着一颗颗炸弹呼啸而下的不是轰轰隆隆的爆炸声。而是雄壮的交响乐。残酷的战争和高雅的艺术在越南的上空相遇。满目疮痍的越南和整饰豪华的音乐厅,破坏文明的时刻和创造艺术的时刻,让观众的思考必然超越于画面中的战争时空。而神思千年、追索万里。深刻考问战争的合理性。在《美丽人生》一片中。丈夫冒死播放的音乐不也是让桎梏的集中营多了几分家的温馨,让难挨的战争时光多了几分轻松吗?
  不同质的音乐与画面相碰。必然改变对画面时空的认知,从而引领观众更深的思考影片的主题内涵。
  
  营造心理时空
  
  电影音乐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作为这些内在情感的物质载体的心理时空自然也可以通过音乐加以表现。音乐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揭示作用不言而喻,这也是音乐在人物塑造上的重要作用所在。而在表现这些内心情感的同时,音乐也在无形中为观众描摹出了一个心理的时空。
  心理时空有时被有形的表现在画面中。这时的音乐更多起到的是渲染、烘托的作用。如在《伊万的童年》一片中,战争不仅使小伊万失去了故土亲人,也使他失去了自己的童年,他成了小侦察员,以自己的童真为代价向敌人报仇。影片中的伊万成熟而老练。仅有的童心也都表现在他的梦里或是对往日的回忆中。在这些纯心理的表现里。为了配合画面中明媚的乡村风光和恬淡快乐的生活,影片的配乐选择了轻松愉悦的旋律。
  心理时空有时并没有直接表现在画面中,它只是通过电影音乐在观众的心理浮现,这时电影音乐对心理时空的构造能力就更突出了。画面表现的是现实的时空,而观众通过音乐分明感到了另一种时空的存在。音乐就这样在观众的心理激荡起另一处时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有一场高潮戏,斯琴高娃和周润发身穿戏服相互照相。翩翩起舞,随着他们情绪的逐渐高涨,电影配乐也不断升华,音调不断加高、音色变得雄浑雍容。此时画面表现的是身穿戏服的两个都市中年人在狭窄的屋子里自娱自乐,但观众却觉得他们仿佛化身为霸王和虞姬在广阔天地间邀游。而这无疑是那时角色的心理时空,他们已经摆脱了尘世的束缚、局限。获得身心的自由。果然随后镜头跟着两人的舞动摇出小屋,一个阔大的空间出现在银幕上。《天堂电影院》里当多多三十年后回到家里,打开自己的房门,童年的一切东西都被母亲珍藏。看着熟悉的东西,影片配乐悄然响起,观众似乎和多多又回到了童年的屋子,那个床底藏着胶片的小屋,那个刚刚经历战争的意大利小镇。
  
  转变电影时空
  
  电影音乐除了参与时空的构造,在时空的转变、衔接上也有一定的作用。电影是蒙太奇的艺术,镜头的组接将连续的时空切分、拼贴。不同的时空,除了依托情节的发展、逻辑的要求和情绪的表达进行衔接外,也可以依靠电影音乐进行弥合。正如《电影注释》中所说:“……从时间到空间的一点到另一点的运动、对过去情景的回溯、梦幻……音乐在这种地方就可以起作用:它的出现将使观众觉察到影片的风格因为剧情的关系要发生暂时的变化。”电影音乐可以使时空的转换变得更加自然,使观众忽略电影的非现实性,而忘情于剧情的变化。
  电影音乐有多种方式弥合不同时空。首先导演可以反复使用一首电影配乐来进行组接。在这种情况下,这首配乐往往被寄托某一时期的特定的情感。如《天堂电影院》里只有一首配乐,很多的时空转换都是通过它得以衔接。如刚开始时,多多得知埃弗特去世了,他躺在床上,这时配乐响起,画面很自然的过渡到多多童年的小镇。其次导演可以使用具有特殊背景的音乐来进行组接。如影片中一位老兵正在回忆自己的作战经历,这时“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响起,镜头切换到当年出征的场景。最后还可以使用电影配乐表示时间的流逝,这就如同用不断翻飞的日历簿、春去冬来表示时间变化一样。在《天使爱美丽》中,伴随着花朵的荣败,电影配乐送走了一段不短的时光。
  综上所述,作为电影艺术的有机组合部分,音乐不仅起着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加强节奏等作用,在电影时空的构造上也作用颇多。它不仅帮助观众快速的确立电影叙事时空,还通过声画对立、对位,赋予画面时空以新的内涵:不仅构造人物的心理时空,那通过多种技巧参与时空的蒙太奇组接。让镜头过渡更加自然。因此充分调动音乐元素参与电影时空的构造,应该成为电影制作的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 英国电影《女教师》以土匪绑架“女教师”为缘起,主题揭示既含蓄又耐人寻味,不落窠臼;节奏张弛有度,悬念叠出;尤其成功塑造了人物心路历程的双重人格。主人公塞克是个地道的打家劫舍的土匪头子,然而,整部影片浓墨重彩的却是人物内心的似水柔情,为爱而视死如归。影片没有复杂的情节,人物形象单一,但结局却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其独到的艺术魅力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艺术审美 结构技
[摘要]著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其短暂的人生中为世人留下了为数不少的瑰丽诗篇。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美感,还有着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体现着生活的真与美。本文通过对济慈诗歌的探讨,通过济慈诗歌的理念、想象、生活及修辞手法运用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济慈的美学思想,从而寻求从真实中发现美,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济慈 诗歌理念 美学思想    济慈是19世纪初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他的人生很短
摘要 电影《集结号》是根据杨金远的原著《官司》由刘恒编剧、冯小刚导演、张涵予等名角主演、华谊兄弟影业公司制作的一部商业贺岁片;上映以来,由电影《集结号》的主题、内容以及编、导立场引来了诸多争议,并形成了所谓的挺“冯”派和倒“冯”派;而现象学的文化视野为《集结号》“现象”之“真”的是非争议提供了一个“面向事实本身”的机会。  关键词 电影《集结号》挺“冯”派和倒“冯”派“现象”之“真”“面向事实本身
破案应该和开车一样,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因为自诩聪明的我们,可能比想象中的要好骗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前几日,我在网络上看到一条爆炸新闻——亚马逊雨林着大火了。这条新闻越看越让人揪心,甚至让我有了窒息感:整整烧了三个多星期的火势此刻仍在蔓延,这让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变成了一颗随时会威胁地球安全的定时炸弹。火灾的破坏力已经从雨林深处蔓延到了巴西的圣保罗,飘来的浓烟造成了城市大面
摘要 艺术作品需要想象,但是不能丢失艺术的真实性,否则,这种想象只能是艺术作品失败的表现。艺术作品的想象和幻想都要遵循逻辑的规则,符合事理的逻辑,无缘无故“想当然”的表现就会使艺术作品缺乏真实性。导演的考虑和想法全表现在文本中,没必要再去琢磨导演,一切向文本说话。  关键词 创作 幻想逻辑 同化 文本    艺术创作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作品的产生。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夸大艺术的想象,也不能丢
摘要 从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看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小说中的人物戈德波尔虽然从某种角度认可了印度教存在的合理性,但小说对印度教徒戈德波尔及其所代表的宗教的描写并没能超越西方集体的殖民话语和东方主义思想,作者思想的矛盾性与难以摆脱的殖民话语使得小说中东西方沟通的结局注定是分离而非联结。  关键词 福斯特 《印度之行》 后殖民主义 东方主义 分离    《印度之行
摘要 英国著名的文化研究者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文化属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所以应用两种不同方式来思考文化属性,即文化双轴性。在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佬》中,主人公拉尔夫一家人就呈现了文化属性的双轴性。小说中的主人公,代表了新的华人形象,不再以他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主体进入了美国主流文化。  关键词 华人形象 《典型的美国佬》 文化属性    从踏上美国这
[摘要]从《伯恩的身份》到《伯恩的霸权》,再到《伯恩的最后通谍》,《谋影重重》拍到第三部,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伯恩该知道他是谁了。和前两部影片相比,《谍影重重3——伯恩的最后通牒》在剧情设置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在结尾处将绝望顷刻化为希望。虽然前两部影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也是把悬念保留到最后一刻,可毕竟这回揭示的是大结局,伯恩知道了自己是谁,但在世人眼里,在主人公自己心里,大卫·威尔和杰森·伯恩一起死
摘要 影片《太阳照常升起》的表现主题是情欲与历史感,而小说《天鹅绒》着重强调的是自尊,两者有着不同的主题,《太阳照常升起》一片可以看作是对《天鹅绒》的颠覆与再发现。  关键词 自尊 情欲 梦与历史感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但它们的主题有着显著的不同,本文将着重论述两者在表现主题方面的差异。    一、内容的比较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采用四段式结构,全片分为“疯
市雕 陈裕 摄九洲丽影(河唇镇) 郭龙碧 摄鹤地银湖风光 罗炳森 摄大美廉江 胡均廉 摄环境廉江,美景交融  廉江地貌丰富,境内山水相依、古迹众多,加之近年来全面挖掘、整理和建设,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文化带。  廉江新八景经廉江市重新评定为:鹤湖晴波、塘山龙吟、红树绿韵、九洲丽影、双峰藏幽、谢鞋野荔、龙飞古寺、长青鸣翠。新八景包括湖、岭、海、江、峰、树、寺、园等,充分体现廉江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