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流浪者的异国呐喊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l87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黎作为二战前世界文明中心和艺术发源地而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齐聚于此。日本自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以来,不断有学者和普通民众满怀憧憬与向往奔赴巴黎,一度掀起一股浪潮。而就在人们沉浸耽溺于美好的“巴黎梦”中不愿醒来之时,金子光晴以其冷静而又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欲望都市”为人们创造的虚假表象,揭露并批判了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面具下的丑恶现实,呼吁被欺骗者觉醒。其晚年创作的纪行文学《沉睡吧巴黎》回忆并记录了自己在巴黎穷困潦倒的窘迫生活,在东西方文明的不断对比中,毫不隐讳地尖锐指出西方文明浮华欺骗的表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子光晴;巴黎体验;沉睡吧巴黎;东西文明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创新项目“日本作家的巴黎体验与纪行文学研究(1920-1950)”(YJSCX2021-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日本史中,有一个极具时代性与人群特征的名词——“洋行”,起初它特指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官僚上层阶级通过外交与留学等手段,前往欧美各国学习先进文化并将其优秀成果带回日本。后随着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与日本近代化的进一步推进,这一名词不断发展演变,前往海外的日本人从特权阶级逐渐下移至普通民众,其目的也开始多样化[1]ⅰ-ⅱ。在“洋行”的众多目的地中,法国巴黎以其“浪漫之都”“艺术之都”的独特魅力及其摩登的都市形象,吸引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以巴黎为题材的文学及艺术作品。永井荷风与高村光太郎对法国女色情爱的沉沦与向往、与谢野晶子对法国巴黎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的肯定、与金子光晴笔下引诱人们走向堕落与毁灭的“富有心机且手段高明”的妖艳女子的巴黎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石川三四郎与岛崎藤村眼中战火弥漫的巴黎的死亡,与金子光晴的“死亡巴黎”在本质上又是截然不同的。直至二十年代末前往巴黎的赤贫作家金子光晴,用他晚年的纪行文学代表作《沉睡吧巴黎》,以回忆录的形式为我们“揭露”了一个与前人不同的、生动的“别样巴黎”,为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巴黎”提供了参考。
  一、“黄金20年代”末的異国彷徨——金子光晴的巴黎底层穷苦生活
  自19世纪10年代起,因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为日本获取殖民地的同时也敛得大量钱财,使得日本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发展本国经济,同时一下崛起的国际地位也令日本争霸世界的野心与日俱增,日本“洋行”的队伍日益壮大,由官僚上层阶级扩大至平民百姓,逐渐于20年代达到鼎盛。另一方面,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造成的大量军力与劳动力空缺,由周边国家移民及各国文学家艺术家所填补[2]220。在这种背景下,造就了和田博文(2002)口中日本人旅居法国巴黎的“黄金20年代”。
  金子光晴于该年代末,开启了他人生第二次法国巴黎的“流浪之旅”。在文章开篇,他提到了自己一贫如洗、家庭破裂的窘迫境地。为了缓和因妻子出轨造成的夫妻关系紧张,以及突破他本人在创作上遇到的瓶颈,在同僚佐藤之助的劝诱下,他与妻子先后踏上了跨越大洋彼岸的旅程。他从日本出发,经由中国的上海和香港,再辗转到新加坡,一路上他依靠卖色情画等方式赚取差旅费,好不容易来到巴黎,却在与妻子会合后过起了极其奢靡的生活。夫妻二人在诹访旅馆老夫妇的推荐下,前往巴黎近郊布洛涅,奢侈地居住在布洛涅的一个有着国王路易十五宫殿风格的旅馆(文中称“黑鹫旅馆”)中纵情享乐,“仅仅十天时间”夫妻二人的资产“被挥霍殆尽”[3]55。后来搬回巴黎“达盖尔街22号”居住时他又与妻子进行了一番奢侈的购物,将四千法郎挥霍了一大半。走投无路时,他甚至骗取过驻巴黎日本大使馆给难民的救济金、私藏过日本老家寄给妻子的钱、拖欠大阪和尚的三十法郎不还、也偷过油画颜料等。
  为了谋生,金子光晴四处工作赚钱。他在后来的自传中再次回忆巴黎生活时披露:“在当时走投无路之下,除了牛郎,什么都干过。”[4]他帮助I学生完成博士论文却没拿到应得的报酬,帮助松尾邦之助催促欠款没有效果,想开日本料理店却资金不足,松田带回的女子偷了所有人的钱导致所有工人没拿到工资,夏天奔赴诺曼底避暑地售卖日式伞却四处碰壁。而就在卖伞的那个夏天之前,他还把原来的房子退掉了,因此在卖伞计划失败回到巴黎后,无处可去的他只好暂住在蒙帕纳斯车站后面一个住房的三楼。而那里简陋肮脏的生活环境让他难以忍受,当地的淫乱让他绝望。他亲眼目睹当地黑色产业的肮脏交易,随处可见的逃犯与妓女使空气中四处裹挟着犯罪和卖淫的气息。随后,他又将目光投向极富盛名的蒙帕纳斯墓地,细致刻画了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存在着的、突兀的墓地之景。金子光晴目睹一个个旅居巴黎的日本人沦落为乞丐与强盗的悲惨下场,他不由得想到自己将来也许也会“被当作流浪汉,与猫狗的尸体一起,被随意丢弃在某处墓地里”[3]76。和田博文(2002)在《言语都市·巴黎》(《言语都市·パリ》)中指出,“墓地对于目睹巴黎丑恶景象的巴黎滞留者来说,代表着他们对自己将来在巴黎死亡景象的预测”[2]315。金子光晴在巴黎生活的两年时间里,在墓地的多次徘徊和对“死亡”的数次联想,让他感到“生”的无尽空虚与落寞,加重了他在巴黎的彷徨,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异国流浪者,在巴黎彷徨生活的总基调。
  二、从“花之都”到“徒花之都”——欲望充斥的“死亡巴黎”的另一个真实
  日本人的“巴黎憧憬”是近代以后才开始形成的。作者在文章开篇就谈到了在时代变化与“洋行”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法国态度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治时期,人们普遍崇尚英德美等国家,而鄙视法国,直到进入大正时期才开始发生转变,巴黎自此成为了艺术家与文学家憧憬的圣地,成为了他们立志要在此施展拳脚、有所作为的地方[3]7。而拥有着世界先进文化艺术瑰宝的巴黎,集摩登、艺术、享乐等于一身,顺理成章被日本民族赋予了“花之都”的美誉。这一曾经日本古代用以表达对京都的春之美和乡愁、以及表现江户城繁盛的称呼,在日本近代以后成为了一种既定的表现形式,专门用于表达日本人对遥远异国都市巴黎所抱有的特殊审美情感[5]341-344。   但是,金子光晴批判且否定了作为“花之都”存在的巴黎,尖锐地指出美好的“花之都”不过是在夕阳中盛开在“腐臭性器肥料”滋养中的“徒花”,是充斥着妓女与伪造品的“文明的造花”与“徒花”[3]62(这里的“造花”“徒花”均为日语词,意为“不结果的假花”)。他在巴黎,不仅感受到了民族(种族)间的排挤与疏离,还目睹了巴黎四处充斥着的恶俗肮脏的色情交易、追名逐利的虚假勾当以及恶臭腐败的污浊环境。他眼见人们在巴黎纷纷失去自我,目睹着这座都市中异乎寻常的疾病与死亡。在这样一座都市中生活的金子光晴,深切感到过去以艺术为生的自己开始与艺术疏远,在这种充满绝望、不幸与欺骗的巴黎生活中,作者感到无尽的空虚、失望和不安。他看不到这场旅行能够带给他什么意义,就连文学他也感到陌生和疏离。他曾想过自杀,也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在巴黎倍感绝望空虚之后数次想要逃离这里,而他的母国日本又无法接受一个在西欧学无所成却又潦倒沧桑的人回归,终于,他在“逃离西欧”与“故国丧失”间成为了“被抛弃”的“无国籍状态者”[5]335,在巴黎的彷徨与绝望中,发出了巴黎就是“文明的造花”的愤慨。
  金子光晴以“徒花”和“造花”等讽刺性的语言,在抹杀巴黎作为“花之都”拥有的美好的同时,也在抹杀和消解巴黎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是以一种公然与“日本对巴黎的普遍认知”为敌的挑衅姿态,而对其进行的彻底否定[5]345。他批判且否定了作为“花之都”存在的巴黎,而创造了以“徒花之都”姿态存在的毫无生气的虚假巴黎,将“死亡巴黎”的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当他以一个“被抛弃”的“无国籍状态者”的身份行走在由“無数尸体”铺就的巴黎街道上时,巴黎在他的眼中由此成为了一个“破败的海市蜃楼”,成为了诱骗和囚禁纯真之人走向堕落和毁灭的可怕“牢笼”与“地狱”,成为了“性与生殖器官的繁衍地”,成为了西方文明的一颗毒瘤。在金子光晴眼中,巴黎就像一个“富有心机且手段高明”的妖艳女子,引诱着到此的人们一步步走向堕落和毁灭。在这里,我们不能否认,他在巴黎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巴黎的认知,促使他以一种仇视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一切,以至于他对巴黎的批判与讽刺难免包含着在极度痛苦生活打压下的个人主观情感色彩。因此,《沉睡吧巴黎》中所描绘的“巴黎”未必就是当时纯粹且完整的巴黎现实。而这部作品作为金子光晴独特“巴黎观”的真实写照,为我们展现了作家鲜明自我意识下对西方文明所持的特有的怀疑与批判。
  三、人生晚年的巴黎再审视——对西方文明的怀疑与批判
  金子光晴在作品最后发出的那声“沉睡吧巴黎”(“眠れ!パリ”)的呐喊,同时也是该作品的标题,代表了他在痛苦深渊中的绝望呼救。它成为整部作品的“终止符”,也是他期待悲惨生活停止的“终止符”。这声呐喊在今桥映子(1993:361)看来是对过去苦难的“忘却”,但在福永胜也(2018:228)看来却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怀念”。在巴黎“忘却法语日语、忘却文学和一切”[3]212的日子,“能让他在人生晚年如同回光返照一般进行如此详实的叙述,正说明了‘巴黎’对于金子光晴来说是难以忘却的严峻体验”[6]223“他用社会最底层人的目光凝视着人类社会的种种不合理,将从前所有对巴黎的憧憬与歌颂一举推翻”[6]224,也正说明了他始终以一种孤独而又冷静的异国人的视角对人们歌颂的巴黎进行不断怀疑与批判的事实。
  同时,这一声呐喊,也代表了他在经历最悲惨痛苦的生活之后,产生的对“生”的敬畏与对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渴望与追求。在对过去人们的憧憬与颂扬声的刺耳噪音中,他对巴黎越发感到失望与愤恨的同时,也越来越渴望真正的“文明”,期待真正“文明”给自己带来的解脱与释放。大到整个日本民族因心怀对西方文明的憧憬而远赴大洋彼岸,小到金子光晴本人因逃避现实前往巴黎、却又在更加悲惨的现实体验中渴望再次逃避现实、而表现出的对“严苛的生之现实”的逃避,都是这个远东民族在将自身与西方的不断对比中,表现出的对真正“文明”的渴望。无论是从日本为其民众创造出的西欧憧憬的巨大幻梦、分散投影至每一个个体身上所表现出的“映像”来看,还是从一个个独立的日本民族个体的憧憬,汇聚形成整个日本民族的巨大憧憬机制上来说,“巴黎憧憬”背后所代表的现实意义自此凸显了出来,凝聚成为《沉睡吧巴黎》这部文学作品中对于“人”、对于“文明”乃至“生存”等一系列主题的深刻探讨,显示出极高的文学价值。
  作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人前往欧洲的三条主要路线(欧洲航路、西伯利亚铁道和经由美国的路线)中,使用最频繁且对日本人世界观影响最大的路线,“欧洲航路”沿途经过的西欧列强殖民地的各异风土,影响着乘客形成心中的“他者”文化风景,并使他们不断以此为镜,思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7]011。金子光晴将前往巴黎以及回国途中,所目睹的被殖民地的凄惨与压迫,与巴黎的“先进文明”进行对比。因巴黎带给人的疏离感与隔阂,故而金子光晴将其比作“孤岛”[3]203;因巴黎人的野蛮粗鲁,故他将巴黎人看作是“文明未开化的野蛮人”[3]203。在他眼中,“先进文明”的巴黎与东南亚那些落后地区没什么不同,都是“蛮荒之地”。因此,金子光晴的“洋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就是“蛮荒之地”的绝地体验,是“在既不属于日本也不属于西欧的‘真空地带’徘徊游走”[1]173。对金子光晴而言,“洋行”不是远赴先进国家的学习与借鉴,而是在诸如此类的“蛮荒之地”发现另一种新的现实参照的可能性。他将目光从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上抽离,转而注视着其背后隐藏的丑陋面,并将其与被它支配和压榨的落后文明之间进行对比,来实现他对巴黎“洋行”的意义、甚至对整个“洋行”时代的否定。他在被殖民地所目睹的对自由和人性的压迫,以及在巴黎感受到的伪善排外和对自由民主的亵渎,使他在回国之后,深切感到日本正在以同样的姿态践行着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金子光晴仿佛在日本这个国家身上看到了巴黎毁灭的落寞背影,也看到了和那些被殖民地一样,即将被它所殖民压迫民族的血泪伤痛。最终,他既没有选择“欧化”,颂扬和赞美西方先进文明,也没有选择“回归日本”,批判西方文明而颂扬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支持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而是在“欧化”与“回归日本”之间,笃定地走上反抗一切的道路,加入了“反战诗人”的行列,以实际行动实现了他对“洋行”本质的反击。
  四、结语
  金子光晴身为一个“异乡人”,在巴黎底层生活的悲惨境遇,加重了他异国彷徨与心灵的荒芜。《沉睡吧巴黎》中描绘的巴黎生活的绝望体验与刻画的“死亡巴黎”的悲惨现实一起,促使他对以巴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虚假外壳的怀疑、以及对其“嗜血本质”的批判,使他以一个孤独的异国呐喊者的姿态,梦想逃离绝望现实带来的痛苦和折磨,也让他产生了对真正“文明”的渴望与向往。在巴黎的一系列体验过程中,通过东西方文明的不断对比,使他在“欧化”与“回归日本”之间,选择了笃定地走上反抗一切的道路,成为“洋行”历史长河中璀璨的孤星,为他“反抗诗人”的头衔与桂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沉睡吧巴黎》也因此在探讨作家巴黎体验下对西方文明的独特视角,以及作品中对于“人”“文明”乃至“生存”等一系列主题时,显示出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大久保.洋行の時代[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8.
  [2]和田博文,真铜正宏,等.言語都市·パリ:1862-1945[M].東京:藤原書店,2002.
  [3]金子光晴.ねむれ巴里[M].東京:中央公論社,1976.
  [4]金子光晴.詩人 金子光晴自伝[M].東京:講談社,1994:168.
  [5]今映子.異都憧憬——日本人のパリ[M].東京:柏書房,1993.
  [6]福永勝也.反骨、離群、そして抵抗の詩人、金子光晴のパリ彷徨と『ねむれパリ』[J].人間文化研究,2018(40):179-231.
  [7]和田博文.海上新世界: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纪行[M].王丽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1.
  作者简介:董悦,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本刊采用远程稿件采编系统进行投稿、查稿等,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作者投稿:登陆本刊网站下载模版,使用模版编辑稿件,登陆在线投稿系统,按操作提示投稿。原则上不再受理邮寄稿件和Email稿件。
期刊
期刊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协办的“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大型学术讲座活动于2010年9月6~10日下午在上海世博园公众参与馆进行。活动分2场,每场活动均包括主题报告、嘉宾对话和签名赠书三个环节。2010年9月6日下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
期刊
为促进我国行为医学科学研究、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以及全民行为健康促进工作,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拟定于2010年10月14~1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中华医学会行为分会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暨河北省首次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期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为医学分会,各有关单位,各位专家:根据宁夏医科大学申请,经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常委会讨论,初步确定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由宁夏医科大学承办,拟于2011年8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举办,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期刊
摘 要:“碑帖融合”是考察晚清民国书法史时多被言及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对于这一说法的提出与界定,学术界未有确切所指。这也遮蔽了一些“碑学”以来书风演进的线索。通过界定“碑学”“帖学”与“碑帖融合”的概念,以及考察民国时期“碑帖融合”的书法实践,从而梳理出晚清与民国初期“碑帖融合”内涵演进的内在理路。  关键词:碑帖融合;碑学;帖学;民国书风;篆分遗意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改项目“‘书画印
摘 要:绘画中的“虚拟实境”不是简单的模仿现实,而是作者通过主观想象将生活中的物象经过解构、重构、替换、叠加等手段处理之后形成的非现实存在的物象,放进作品中描绘的现实的空间中去,使之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可以信服的联系,在感觉上成为画面所营造的真实空间的一部分,从而产生实境的视觉体验。“虚拟实境”的艺术效果在勃鲁盖尔的《巴别塔》中有很好的实现。  关键词:虚拟实境;绘画;勃鲁盖尔;巴别塔  虚拟实境(V
摘 要:随着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架上绘画的单一模式,逐渐演变出更加丰富的艺术形态。装置艺术作为现当代艺术作品中年轻而具有活力的综合材料艺术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丰富,是现当代艺术家表达其思想观念的热门艺术载体。徐冰装置艺术作品的多元表现形式和丰富语义内涵,在当代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以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为案例,从作品表现形式和语义内涵出发,分析徐冰装置艺术创作的艺术特性,阐述徐冰装置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的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具有自明性和独立性,并拥有与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通常中文摘要以不超过400字为宜。应以第三人称的语气书写。不要使用“本文”、“作者”、“我们”等作为陈述的主语。
期刊
与行为医学和脑科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包括行为(心理)生理学、生理学、行为(心理)解剖学、行为(心理)病理学、行为毒理学(药理学)、行为生化学、行为免疫学、行为遗传学等。主要选题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