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理文脉深阅读悟表达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0998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倡导全民阅读。同时,对课外阅读量也做出了明确规定。2017年秋季,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教育部统编教材,这套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内,列入了教学计划中。因此,学习语文不再局限几本语文书,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读书少的现象,部分学校还未把课外阅读引进学校课程,教师对整本书阅读认识不到位,也缺乏有效指导。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交流,在阅读交流课上有哪些策略呢?笔者想以《城南旧事》这本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激起阅读期待。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积极拓展阅读空间。在学生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并完成阅读交流单。《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像这样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书,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让学生继续走进书中作者的童年,通过主人公英子纯真的双眼,读到20世纪20年代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让学生去了解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由单篇到整本,激发兴趣,持续阅读,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去体会、去运用,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 激活学生思维。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交流课是在学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阅读收获。阅读交流时,教师不应事先就给学生一个阅读结论,而应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会。如在检测学生读书情况时,可采取闯关游戏,通过猜一猜、辨一辨、选一选等形式进行交流。如“猜一猜”闯关竞答环节可以这样设计:请根据提示的词语,猜猜是书中的哪个人物?
  ⑴ 年轻 聪明 西瓜灯 爱打扮 (答案:兰姨娘)
  ⑵ 严厉 慈祥 忙碌 爱养花(答案:爸爸)
  ⑶ 勤劳 善良 保姆 悲惨(答案:宋妈)
  ⑷ 美丽 可爱 腼腆 可怜(答案:妞儿)
  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又激发了学生的交流欲望。交流中,还可以从聊英子的年龄来整体感知文本。作家林海音在书中给我们描绘了五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那它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呢?可让同学们快速浏览书本,从每个故事中找一找英子的年龄。学生通过阅读, 知道第一个故事中的英子是6岁,最后一个故事中的英子是12岁,讲述了英子慢慢长大的事。而英子每一次成长的经历又都伴随着离别,故事中的妞儿、兰姨娘、爸爸、宋妈等人一个个离她而去。因而又生发出成长和离别这两个主题,也理清了整本书的脉络。让学生在思考中主动建构主观感受,学生在读书、思考、交流中分享了阅读感受,提升了阅读能力,逐步形成思维能力。因此,阅读交流课也要变革阅读教学方式,创新阅读交流策略。
  3. 教给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应是学生自主性更强的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师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学会阅读,享受阅读,终身阅读。 师生在交流文本内容时要渗透阅读方法, 如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其实读整本书,有的时候大致浏览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读到书中那些感受深刻句子的时候,我们就要驻足、停留,慢慢品味,把自己当成小英子,去感受、去体会!
  ⑴交流:“临终嘱托”。
  师:昨天,我去医院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出示爸爸图片)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一片段。(生读)
  师:从这个片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爸爸对英子的鼓励,英子不敢上台去致谢词,爸爸就鼓励她。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读懂的?
  生:“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师:(映示爸爸鼓励的话)你抓住了关键句子来体会,这是一个好方法。
  ⑵交流:“赖床挨打”“银行寄钱“部分。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交流了英子回忆爸爸的第一個片段。下面,我们就用这种读书方法来读“赖床挨打”“银行寄钱”这两个片段,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交流。
  浏览是常见而又实用的读书方法,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故事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找出英子回忆和爸爸有关的三个片段。师生在重点交流第一个片段“临终嘱托”归纳出“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也用这种方法去读另外两个片段:“赖床挨打”和“银行寄钱”。这样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4.感悟文本表达。我们知道,经典作品篇幅长,人物多,内涵丰富,可讲可学的内容太多了。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老师要做到一课一得,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揣摩表达顺序,学习表达方法,形成初步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从“浅阅读”“泛阅读”“碎阅读”走向有价值的阅读。
  通过交流,不少学生可能会认为《爸爸的花儿落了》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深度阅读这个故事。故事中英子回忆了和爸爸有关的三个片段,学生通过给三个片段拟小标题,交流阅读感受,会发现故事在叙述这三个片段时,是穿插在写英子去新建礼堂参加毕业典礼这件事之中的。此时,老师可顺势告诉学生这种写作方法叫插叙,并且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领悟到插入这三个片段使人更能感受到父亲的严厉和慈爱,使情节更丰富,人物更鲜明,学生从文本中习得了表达方法,做到了一课一得。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教育科技体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中年级学生处于由写话向习作的过渡阶段,写作逐步从段到篇,是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学会观察周围世界,把自己印象最深的见闻、感受或想象写清楚是这一阶段写作的重要目标。而绘本故事通常包括了三个部分:图片描绘的故事、文字表达的故事以及图文整合叙述的故事。正是这种多元化、开放化的图文故事结构,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想象表达的激发、写作逻辑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一、捕捉画面细节,补充文本留白  绘本是图
期刊
一、倾情读透教材  拿到一篇课文,我们干什么呢?一个字——“读”。怎么个读法?要变换角色地读:如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读,以学生的身份读,以作者的身份读等等;或变换方式地读:大声地读,声情并茂地表演式诵读,潜心默读等等。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在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推敲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读到让课文中的每
期刊
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书信就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三是,有人进行传递。曾几何时,书信是寄托人类情感的极佳载体,万般情愫在字里行间流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表达的是家国之感;“远信
期刊
一、打造趣味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寓言故事往往充满趣味性。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来打造趣味课堂,如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片、音频、表演再现故事情节,还可以发挥教师自身特长,如编演、简笔画等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把一节课上得有趣,导入很关键。在《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中,依据学生平时的积累,引导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由四字寓言故事的成语到八字寓言故事的成语,不仅巧妙地引出了课题,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有一个高效的学习模式,它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更必须符合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规律。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诵读、领悟、践行是学生接受“经典诵读”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接納社会规则,内化道德准则的有效手段。  一、诵读经典,浅吟低唱  诵读,就是正确、规范地朗读原文。通过聆听,正确发音;通过模仿,掌握读句;通过揣摩,掌握声音的变化、用
期刊
11月13日上午,李吉林40年情境教育创新之路展示交流活动开幕式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江苏省教育厅、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在此次活动中,还举行了李吉林老师两套新书的首发式,一套是《40年情境教育在路上》系列专集,一套是 “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丛书”。  开幕典礼结束后,李吉林老师做主旨演讲,她深情回顾了自己40年情境教育历程。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在那
期刊
在小学高年级,如何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如何以一篇带动多篇,如何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在小学这个可塑性很强的阶段,教会学生辨别是非,辨别优劣,辨别正误,习得阅读的最佳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选择阅读的重点,选择经典的书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成了小学高年级阅读的重点。相比课文单篇独章、逐段逐句的讲授,整本书阅读在理论上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经验的建构、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成果的形成,为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养成
期刊
秋风送爽,在艳阳高照的九月,我们青年教师又一次齐聚凤凰母语工作室,开始了全新的学习之旅。本学期,凤凰母语工作室以“基于核心目标及学习策略的阅读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专家进校园,工作室集中研讨,教师论文撰写评比等活动,带领一线教师们深入文本,研讨核心目标的设定及学习策略的选择,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目标更清晰,环节更高效。  9月18日,听了我校老师与浦口实小老师同课异构的两节课《地球上的两顶“白帽子
期刊
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张志公先生早在20多年前就指出,“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以至于到大学毕业,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够”,“脱离使用,不顾实用。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搞贸易不会写商品说明书,不会写广告词……”其实,习作教学的实用性问题,一直以来重视不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习作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该与此一致。习作教学的工具性应该表现为实用性,并且成为习
期刊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玩意儿。(出示一只风筝)  生:风筝!(师把风筝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风筝。(板书:漫话风筝,生齐读课题,)  师:关于风筝,你们知道些什么,或者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风筝工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江苏南通的板鹞风筝上有口哨,会发出声音,被称为“空中的交响”。  生:我想知道风筝的历史。  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