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不断完善和提高,特别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几何图形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几何图形概念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几何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够培养学生空间立体感。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图形意识,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1]。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49-02
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小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一定的阅历,他们思想中对事物的想象停留在平面的感官上,比较难以接受立体的图像[2]。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发挥一定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使得学生从自己的心理特征出发,从而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在日常的课程中,教师要对几何概念的课程进行巧妙地安排和设计,力求与将图形具体化,帮助学生看图的直观性。
一、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图形直观化
1.引用道具或者实物
小学生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没有实物和道具,这对他们的空间理解带来很大的挑战。小学生在儿童时期的空间立体感并没有那么强烈,对几何的抽象性也无法深入理解,更无法举一反三。因此,要想学生学好几何图形概念,激发学生对初学几何概念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巧用道具和實物,并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地为学生开展教育。利用道具或者实物进行授课可以使得图形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教师在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等图形的概念时,首先就要提前准备好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3],学生在观察中找到它们的共性,从而领悟到图形的奥秘。学生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将实物的正方体或者长方体与课本中的进行比较,要求学生找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学生不仅要观察实物,还要触摸实物,透过实物看待本质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产生对真实实物的正确理解。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拿开实物后想象之前展示的几何图形的模样。这种步步深入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学好几何图形概念。
2.现场试验操作
学生单单观察实物或者从课件上看的效果虽然较好,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亲自演示一遍流程的效果更佳。小学生不仅对立体的图形无法理解,更是无法知道该如何去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学生没有真正得到体验,他们对学习几何图形更加迷茫。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直观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增加体验感。比如,教师在教学体积的相关概念时,学生对体积的增加不是很了解。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拿出饮料瓶,并且将饮料瓶倒满水,学生再往里面仍入一颗石子,他们会立刻发现水会溢出来,而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如果学生对这一规律还不了解的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换其他的物质,学生会发现溢出来的仍然是某一物质的体积。学生在这种操作中,会加深对体积的运用和理解。
二、针对几何图形特点进行讲解
1.图形变式
在几何概念中,有诸多不同的图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几何图形概念与相关图形的联系,充分结合图形的特点进行传授。图形变式指的是概念在特征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本质的相同性。同时,非本质的特征都是通过实例来证明。教师在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学中,要善于将图形变式,使得学生获得更加准确、精确的概念。比如,在垂直的概念中,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固定思维,理解垂直也习惯竖着理解。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或者位置时,学生往往理解起来就会有较大的偏差。这也是学生在找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时,经常找错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垂直的相关概念时,就要为学生灌输变式的思想,不仅要培养学生在标准图形中找到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变式图中找到高的能力。
2.发挥几何图形的表象作用
在小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几何图形的表象作用,一味地强调其抽象性。可以说,学生对几何图形从抽象到直观离不开图形的表象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概念时,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并且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提升,使得学生获得更加直观、具体的感知材料。比如,在《圆柱的认知》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学生掌握一定的概念之后,就指导学生闭上眼回忆圆柱的细节。
三、总结
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对教学来说是一项挑战的工作,学生在学习中要尽量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才能培养自己的空间立体感,从而更好地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几何概念时,最重要的是利用实物或者道具将图形直观化,或者在课堂上为学生亲自演示操作,使得学生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变式图形的理解,发挥图形的表象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秀珍:《关于小学几何图形概念教学的思考》,学术期刊《小作家选刊》2016年36期
[2]张菁:《试论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策略》,学术期刊《学周刊》2015年35期
[3]刘海波:《试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学术期刊《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49-02
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小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一定的阅历,他们思想中对事物的想象停留在平面的感官上,比较难以接受立体的图像[2]。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发挥一定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使得学生从自己的心理特征出发,从而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在日常的课程中,教师要对几何概念的课程进行巧妙地安排和设计,力求与将图形具体化,帮助学生看图的直观性。
一、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图形直观化
1.引用道具或者实物
小学生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没有实物和道具,这对他们的空间理解带来很大的挑战。小学生在儿童时期的空间立体感并没有那么强烈,对几何的抽象性也无法深入理解,更无法举一反三。因此,要想学生学好几何图形概念,激发学生对初学几何概念的兴趣,教师就应该巧用道具和實物,并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地为学生开展教育。利用道具或者实物进行授课可以使得图形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教师在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等图形的概念时,首先就要提前准备好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3],学生在观察中找到它们的共性,从而领悟到图形的奥秘。学生在观察实物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将实物的正方体或者长方体与课本中的进行比较,要求学生找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学生不仅要观察实物,还要触摸实物,透过实物看待本质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产生对真实实物的正确理解。为了加强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拿开实物后想象之前展示的几何图形的模样。这种步步深入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学好几何图形概念。
2.现场试验操作
学生单单观察实物或者从课件上看的效果虽然较好,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亲自演示一遍流程的效果更佳。小学生不仅对立体的图形无法理解,更是无法知道该如何去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学生没有真正得到体验,他们对学习几何图形更加迷茫。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直观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增加体验感。比如,教师在教学体积的相关概念时,学生对体积的增加不是很了解。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拿出饮料瓶,并且将饮料瓶倒满水,学生再往里面仍入一颗石子,他们会立刻发现水会溢出来,而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如果学生对这一规律还不了解的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换其他的物质,学生会发现溢出来的仍然是某一物质的体积。学生在这种操作中,会加深对体积的运用和理解。
二、针对几何图形特点进行讲解
1.图形变式
在几何概念中,有诸多不同的图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几何图形概念与相关图形的联系,充分结合图形的特点进行传授。图形变式指的是概念在特征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本质的相同性。同时,非本质的特征都是通过实例来证明。教师在几何图形的概念教学中,要善于将图形变式,使得学生获得更加准确、精确的概念。比如,在垂直的概念中,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固定思维,理解垂直也习惯竖着理解。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或者位置时,学生往往理解起来就会有较大的偏差。这也是学生在找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时,经常找错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垂直的相关概念时,就要为学生灌输变式的思想,不仅要培养学生在标准图形中找到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变式图中找到高的能力。
2.发挥几何图形的表象作用
在小学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几何图形的表象作用,一味地强调其抽象性。可以说,学生对几何图形从抽象到直观离不开图形的表象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几何图形概念时,要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并且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提升,使得学生获得更加直观、具体的感知材料。比如,在《圆柱的认知》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学生掌握一定的概念之后,就指导学生闭上眼回忆圆柱的细节。
三、总结
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对教学来说是一项挑战的工作,学生在学习中要尽量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才能培养自己的空间立体感,从而更好地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在教学几何概念时,最重要的是利用实物或者道具将图形直观化,或者在课堂上为学生亲自演示操作,使得学生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变式图形的理解,发挥图形的表象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秀珍:《关于小学几何图形概念教学的思考》,学术期刊《小作家选刊》2016年36期
[2]张菁:《试论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概念的教学策略》,学术期刊《学周刊》2015年35期
[3]刘海波:《试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学术期刊《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