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岭: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23y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挤水铸金’,塑造‘金课’。”“顶尖大学,更要‘以本为本’。”
   2018年的金秋,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正式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转型”为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在那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同事们一起,努力打造一批真正具有含金量的“金课”。
   虽然职位有所变动,但丁奎岭科学报国的情怀和培养人才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不久前,丁奎岭当选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1.由“热”转“冷”不忘初心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29岁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年当选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纵使带有“光彩夺目”的履历,这位现年53岁的化学家依然非常低调、谦虚。
   坚持做“独特”和“有用”的研究。丁奎岭一直怀揣着“通过合成创造价值,用创造的分子影响改变世界”的梦想,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突破,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增添亮眼的“绿色”。
   1998年,丁奎岭放弃了郑州大学正教授的待遇,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提供的副研究员职位。尽管職位、住房等个人待遇都不及以前,但他还是满怀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岗位,因为这里是他心目中,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他希望能够在这里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的化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研路上困难重重,丁奎岭是如何保持初心的呢?“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是他的回答。
   因为热爱,他甘于坐“冷板凳”。他所从事的手性催化研究,曾经一度热门后又转冷,一些同行改变了研究方向,但丁奎岭始终坚守自己的研究领域,潜心钻研。他认为,科学家不应该被热点左右,探索科学就是要积极应对领域内存在的挑战。手性催化需要探索的未知,远远超过已经解决的问题,因而值得用一生倾情付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丁奎岭的努力和执着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实现了多个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以及简单回收和再利用,对手性催化、超分子化学和材料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永不言弃才最美
   今年,丁奎岭的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新方法——从二氧化碳到“万能溶剂”DMF新路径,进入中试阶段。这个项目如能实施建成,将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从二氧化碳原料到DMF的工业化过程。
   作为有机化学家,丁奎岭密切关注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利用多年来在手性催化氢化方面的研究积累,通过发展新型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将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化学转化制备出碳酸乙烯酯、甲醇、乙二醇等常用化工原料,为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提供了“绿色化学”解决方案,改变了以“煤气”一氧化碳作为原料的传统途径。
   从2015年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到与山东潍焦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再到如今中试设备投入运转。“短短几年,就在一片空地上建起装置并试车成功,着实让人感到振奋和震撼!”丁奎岭说。
   他表示,中国是个大舞台,科学家可以在这里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感受到科学报国的快乐。“科学家的成果能够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价值,能够为人民生活创造福祉,这样的成果才是最美好的成果,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的研究。”
   谈及什么样的科学家最美,丁奎岭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不仅要关注科技成果带来的美,也要感受研究过程之美。”他笑着说,“有的科学家一辈子默默奉献,研究过程充满曲折,甚至需要隐姓埋名,但只要执着坚持、永不言弃,那就一定是最美的。”
   “现在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最好的时期,现在的中国是做科学研究最好的地方,而且现在的中国是对科技创新需求最为迫切的国家。科学家的技术研发只要能创造价值,它的应用很快就能实现!”他热切希望,有志科学家能够回国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3.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丁奎岭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上双管齐下。
   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担任所长期间,丁奎岭坚持“人才强所”的理念,坚持高标准但不唯“标准”,凝聚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青年才俊。
   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分管本科教学,从科技工作者“华丽转身”为教育管理者,丁奎岭的工作与教科书和学生们的关联更大了。他总是告诫青年学子要抓住最美的时光,无愧于自己的选择,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其实,从1990年在郑州大学留校从教至今,我一直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同样重要。”加入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第二年,他就为研究生讲授专业基础课《物理有机化学》。
   后来,他又来到上海科技大学为研究生上课。“有时上一整个学期,有时和其他老师分工讲授两三章内容。尽管科研和行政工作都非常繁重,但只要上课时间确定,我就尽量不再安排其他事务。”丁奎岭说,“院士也好,所长、常务副校长也罢,这些‘头衔’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能离开科研和教学第一线,要不忘初心,切实履行自己身上的责任。”至今,他培养了3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其中近20位已成为教授或研究员。
   “青年强则国家强。立德树人是百年大计。让更多的青年学生热爱科学,立志从事科学,这是我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丁奎岭说。
其他文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提出的体系建设意见,具有重要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时期,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颁布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成为引导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化发展的强有力的信号,也将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和连接
期刊
把焊花飞溅当做最欣赏的美景,把完成一道道完美的焊缝做为最真实的追求。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工程承包分公司工程管理部副主任贾向东,凭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高压焊工、焊接高级技师、焊接专家。   贾向东先后参加过国家重点工程——山西大唐神头第二发电厂二期工程、山西阳城发电厂二期工程等十多座电厂建设和多座机组检修工程的焊接工作,
期刊
马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在新疆伊犁这个多民族的地区,多少年来,无数匠人在昏暗的小作坊内将一生的心血付诸于马鞍上,库得勒克·乌力旦就是其中之一。   庫得勒克的家族从事这门手艺已60年,他的父亲曾是伊宁市最有名的马鞍师傅。25年前,20岁的库得勒克与哥哥从父亲手中学习并继承了制作马鞍的手艺。随着父亲与哥哥先后离世,目前家族中只有他一人还在从事这门手艺。库得勒克制作的马鞍不仅在伊宁市响当当,还
期刊
据报道,看新闻可以赚现金,刷视频可以拿红包,甚至聊天打字、走路跑步也可以赚钱……一批声称使用就能赚钱的手机APP频繁在网络上打广告,吸引大量用户下载安装。笔者调查发现,此类APP多数涉嫌夸大宣传,承诺的高额回报往往无法兑现,其鼓励用户拉人头发展下线的模式引发质疑。   的确,许多“赚钱APP”的广告很诱人,实际操作却是耗时耗力,很难达到设定的提现门槛。一些用户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收益,不惜在APP上花
期刊
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步入快速成长阶段,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从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科技在资管领域的运用已成为主流。2017年开始,美国华尔街中的投行、基金公司等逐步进入数字资产管理领域,摩根大通更是在去年就强制要求其新进资产管理分析师学习编程语言,而学习数字算法和机器学习也被提上了日程。   在业内人士看来,金融科技步入“深水区”,资管科技有望成为金融科技的又一个突破点。  1.
期刊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充分、不准确、不对称等难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工作组近日启动了中国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向社会提供全面、安全、高效的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務。这一平台将作为供应链金融行业基础设施,通过全面采集、整理、加工中小微企业基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完整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多层级画像,构建中小微企业全景关系网络图谱。
期刊
上海8月8日在杨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出了科技园区联合成长、“星火燎原”等新型投资基金,形成覆盖双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链。上海市科委等部门还把杨浦作为上海市首个开展科技履约贷联动试点的区域,由银行提供不超过10亿元的贷款规模,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设立风险补偿准备金3000萬元,用于区域内科技企业履约责任保证保险贷款的风险补偿。
期刊
近日,笔者获悉,央行已推出了五大粤港湾大湾区的金融便利措施:一是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使用移动支付;二是方便香港居民在异地见证开立内地银行的结算账户,包括二类账户和三类账戶;三是建立贸易融资平台;四是在深圳前海建立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五是在广东自贸区允许复制自由贸易账户。
期刊
见到廖洪强时,他身着蓝色衬衫,举手投足间温文尔雅,从容自若;声音略微低沉,但极富穿透力;鬓角微白,风度翩翩。   三十多年来,廖洪强始终以一名闯将的姿态,冲锋在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为我国节能环保及固废资源化事业奉献着他的智慧和汗水,他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如今的他,更是肩负大学教授的光荣职责,带领学生徜徉科技的奇妙世界,尽享科学之美。  1.漫漫求学路   “我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这里也是我国改革
期刊
两年学完小学和初一的课程,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化学物理系,23岁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中科大副研究员袁岚峰这如同“开挂”的人生,在不惑之年有了新的插曲。这一年开始,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科技袁人”。   《科技袁人》是一档网络视频科普节目,2018年诞生至今全网播放量已超1.5亿,成为中国互联网科普类内容领域前1%的头部IP。   从科学家到科普大V,这位“网红”是如何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