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209-02
文化是多元的,经典名著《红楼梦》尤其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就会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但任何事情都存在着双重性。对待《红楼梦》我们应扬其长,也应避其短,而不应走极端。不知从何时起,《红楼梦》红遍了全国乃至全球,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在中国经久不衰。国人对《红楼梦》赞不绝口。耳濡目染,不知从何时起笔者也加入到了《红》学大军之中,从这道文学大餐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的同时,也品出了此餐的异味。
一、农历换算有差错
《红楼梦》开篇记载:“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廿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女娲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按曹雪芹老先生的思维,女娲娘娘所炼补天之石,其大小是与一年的十二个月、廿四个节气相对应,数量则与一年的天数相对应。因老先生错把一年的时间当成三百六十五个整天来计算,造成了把娘娘炼成的宝石“弃在青埂峰下”的结局。
二、甄士隐隐错了门
甄士隐与庙、僧有着极深的渊源。《红楼梦》第一回记载:乡宦甄士隐家住葫芦庙旁,“……,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一日,甄士隐在书房中闲坐,“不觉朦胧睡去”,梦见一僧一道,欲到下世度人,赚取功德……,甄士隐与二仙会面,听二仙讲因果关系。等到他从梦中醒来抱着女儿到街上看热闹,方欲回家时,恰好来了一僧一道。“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中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以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分明是和尚有意点化于他的偈语。我们再看下面的情节:转眼到了元宵佳节,女儿去看放社火花灯时丢失;紧接着三月十五葫芦庙里的和尚炸供时不加小心致使油锅起火,火势蔓延“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怜甄家在隔壁,烧成一片瓦烁场了。”此时再愚笨的甄士隐也应该参悟透和尚偈语中的天机而醒悟了。那么甄士隐由此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由和尚引度在佛门做“真士隐”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尘世间的因果回报,也空门的因果关系,理当如此。然而,曹雪芹却在甄家遭难之后,画蛇添足,让甄士隐投靠岳父,再遭磨难,然后由疯道人点化,才得到醒悟,“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和尚忙来忙去,想不到的是到头来却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好好的一场功德却白白的让道人捡了便宜,道人是不是太不仗义了?而连这点职业道德都没有的人又怎能度人?甄士隐又是不是太愚昧了?跟着品行不端的人去修行,又能修出什么正果?而具有这样素质的人又是怎样成为“真士”在乡为宦的?——“甚荒唐”!
三、僧与道角色错了位
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一日来了一僧一道。和尚袖了宝石,然后将其刻上字,再找个好去处,安身乐业。接着和尚便带着宝石一路走来,来到了贾府,就这样“混世魔王”贾宝玉嘴里衔着一块刻着字的五彩晶莹的玉石出生了。
贾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无天日,一时疯疯傻傻。”其个性和那个“跛足蓬头,疯疯癫癫”的道人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而那和尚虽然在度人时虽然也说过几句疯话,但他的“疯”仅限于在高深的语言玄机之中,而并没有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之上。其个性与贾宝玉相去甚远。
试想如果曹雪芹老先生将“刻字”与“携石”这一角色转换为道人。让那块宝石在投胎前自始自终和道人在一起。受道人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形成其先天的个性。那么曹雪芹老先生在塑造贾宝玉时而明白、时而糊涂的个性时,就不会让读者感到意处。也不至于让有的人很牵强地用遗传学中的“变异”来加以附会了。
四、神龙见首不见尾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多处在此打下了伏笔,让读者见到了其“首”,而没有见到与之相呼应的其“尾”,在此仅举一例说明。
在第五十七回书中,贾母本欲将宝琴聘给宝玉为妻,但宝琴婚事已定。宝钗等在说笑中要把黛玉定给宝玉,婆子们对薛姨妈笑道:“姨太太虽是玩话,却倒也不差呢。闲了时和老太太商议,太太竟作媒保成这门亲事,竟千妥万妥的。”薛姨妈答道:“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薛姨妈的答话不仅深深地印在林姑娘的心里,成了林姑娘的挥之不去的一个心思,也成了读者关注的焦点。但薛姨妈却是在“逗你玩”,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没了下文。是什么原因促使薛姨妈没有在贾母面前为黛玉作媒?曹雪芹老先生始终没有给读者一个交代。
五、贾探春理事过早
凤姐小产,却不安心休养。“自恃强壮,虽不出门,然筹划算计……任人劝谏,他也不听。……,一个月之后,又复添下红之症。”王夫人只好令凤姐好好服药调养。凤姐养病期间,王夫人让探春、宝钗、李纨代凤姐理事。荣国府一些丫环、婆子等下人们见探春是未出阁的年轻小姐,自认为好欺。于是有意给她出了许多难题。贾探春毫不含糊,快刀斩乱麻。几件事后,人们便“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几天后,便把贾府治理的井然有序。里外下人都在暗中抱怨说:“刚刚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间偷着吃酒的时间都没有了!”下人的话虽含贬意,但从中也可看出探春治家理事之才不让凤姐。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因宫中一老贵妃死去,贾母与王夫人因有品级,故奉旨到朝中奔殇。老太太与太太离开贾府后,下人们便没了约束,什么喝酒、斗牌、失盗、打架等事接二连三的出现,对此探春却束手无策,听之任之。老太太与太太在家时的能耐皆不见了。这不仅让人感到此时的贾探春,不过是狐假虎威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一个无为的庸才而已。
六、凤姐病中过于安闲
凤姐流产之后又添新病,王夫人让她服药调养,“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便想偷空调养,……,谁知…,直到三个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
凤姐养病其间,长期把自己关在屋里,静若淑女一般,直到病愈方才出来治家理事。而事业女性的凤姐是一刻也不能安心于“家中”的人物,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她来说无疑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其结果恐怕是旧病没愈又添新病。
曹雪芹是人不是神,于作品中出现点滴漏洞在所难免。神化曹雪芹就是将自己前进的脚步套上了枷锁,凡是被专家学者肯定的文化便完美无暇的做法显然是毫无道理可言。笔者虽才疏学浅,但却不愿推波助澜,人云亦云。在此提出与诸多前辈高人相悖的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真诚地希望祖国文化能够破茧而出,不再画地为牢。
写在后面的话
一狂人于梦中所见:《红楼梦》完成之后,曹雪芹老先生的手稿被友人借阅。友人觉得此书虎头蛇尾,结尾不尽人意,提出修改意见,然而曹老先生固执己见,友人一怒之下将其下半部毁掉。结果导致《红楼梦》后半部丢失,给世人造成极大的缺憾。
又一狂人于梦中见:曹老先生在写完《红楼梦》八十三回时,便止笔。问其故,老先生说意在勾起读者缠绵之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途径与不同的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
今人所了解的曹雪芹,不过来自于纸上,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却明明白白的写在《红楼梦》之中。不必说今人受时光、经历、家庭与社会等诸多素所制约,使其不能成为真正的曹雪芹。即便是曹雪芹先生现世,老先生也没有资格扼杀无数《红》迷们五彩缤纷般的彩蝶梦。笔者狂言,前半部《红楼梦》已在世人的脑海之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为人们所认可。而所有《红楼梦》下半部的续本,甚至是原著,都是狗尾续貂,不堪入他人之梦。
文化是多元的,经典名著《红楼梦》尤其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它就会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但任何事情都存在着双重性。对待《红楼梦》我们应扬其长,也应避其短,而不应走极端。不知从何时起,《红楼梦》红遍了全国乃至全球,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在中国经久不衰。国人对《红楼梦》赞不绝口。耳濡目染,不知从何时起笔者也加入到了《红》学大军之中,从这道文学大餐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的同时,也品出了此餐的异味。
一、农历换算有差错
《红楼梦》开篇记载:“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廿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女娲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按曹雪芹老先生的思维,女娲娘娘所炼补天之石,其大小是与一年的十二个月、廿四个节气相对应,数量则与一年的天数相对应。因老先生错把一年的时间当成三百六十五个整天来计算,造成了把娘娘炼成的宝石“弃在青埂峰下”的结局。
二、甄士隐隐错了门
甄士隐与庙、僧有着极深的渊源。《红楼梦》第一回记载:乡宦甄士隐家住葫芦庙旁,“……,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一日,甄士隐在书房中闲坐,“不觉朦胧睡去”,梦见一僧一道,欲到下世度人,赚取功德……,甄士隐与二仙会面,听二仙讲因果关系。等到他从梦中醒来抱着女儿到街上看热闹,方欲回家时,恰好来了一僧一道。“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中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以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分明是和尚有意点化于他的偈语。我们再看下面的情节:转眼到了元宵佳节,女儿去看放社火花灯时丢失;紧接着三月十五葫芦庙里的和尚炸供时不加小心致使油锅起火,火势蔓延“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怜甄家在隔壁,烧成一片瓦烁场了。”此时再愚笨的甄士隐也应该参悟透和尚偈语中的天机而醒悟了。那么甄士隐由此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由和尚引度在佛门做“真士隐”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尘世间的因果回报,也空门的因果关系,理当如此。然而,曹雪芹却在甄家遭难之后,画蛇添足,让甄士隐投靠岳父,再遭磨难,然后由疯道人点化,才得到醒悟,“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和尚忙来忙去,想不到的是到头来却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好好的一场功德却白白的让道人捡了便宜,道人是不是太不仗义了?而连这点职业道德都没有的人又怎能度人?甄士隐又是不是太愚昧了?跟着品行不端的人去修行,又能修出什么正果?而具有这样素质的人又是怎样成为“真士”在乡为宦的?——“甚荒唐”!
三、僧与道角色错了位
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一日来了一僧一道。和尚袖了宝石,然后将其刻上字,再找个好去处,安身乐业。接着和尚便带着宝石一路走来,来到了贾府,就这样“混世魔王”贾宝玉嘴里衔着一块刻着字的五彩晶莹的玉石出生了。
贾宝玉“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无天日,一时疯疯傻傻。”其个性和那个“跛足蓬头,疯疯癫癫”的道人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而那和尚虽然在度人时虽然也说过几句疯话,但他的“疯”仅限于在高深的语言玄机之中,而并没有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之上。其个性与贾宝玉相去甚远。
试想如果曹雪芹老先生将“刻字”与“携石”这一角色转换为道人。让那块宝石在投胎前自始自终和道人在一起。受道人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形成其先天的个性。那么曹雪芹老先生在塑造贾宝玉时而明白、时而糊涂的个性时,就不会让读者感到意处。也不至于让有的人很牵强地用遗传学中的“变异”来加以附会了。
四、神龙见首不见尾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有多处在此打下了伏笔,让读者见到了其“首”,而没有见到与之相呼应的其“尾”,在此仅举一例说明。
在第五十七回书中,贾母本欲将宝琴聘给宝玉为妻,但宝琴婚事已定。宝钗等在说笑中要把黛玉定给宝玉,婆子们对薛姨妈笑道:“姨太太虽是玩话,却倒也不差呢。闲了时和老太太商议,太太竟作媒保成这门亲事,竟千妥万妥的。”薛姨妈答道:“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薛姨妈的答话不仅深深地印在林姑娘的心里,成了林姑娘的挥之不去的一个心思,也成了读者关注的焦点。但薛姨妈却是在“逗你玩”,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没了下文。是什么原因促使薛姨妈没有在贾母面前为黛玉作媒?曹雪芹老先生始终没有给读者一个交代。
五、贾探春理事过早
凤姐小产,却不安心休养。“自恃强壮,虽不出门,然筹划算计……任人劝谏,他也不听。……,一个月之后,又复添下红之症。”王夫人只好令凤姐好好服药调养。凤姐养病期间,王夫人让探春、宝钗、李纨代凤姐理事。荣国府一些丫环、婆子等下人们见探春是未出阁的年轻小姐,自认为好欺。于是有意给她出了许多难题。贾探春毫不含糊,快刀斩乱麻。几件事后,人们便“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几天后,便把贾府治理的井然有序。里外下人都在暗中抱怨说:“刚刚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间偷着吃酒的时间都没有了!”下人的话虽含贬意,但从中也可看出探春治家理事之才不让凤姐。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因宫中一老贵妃死去,贾母与王夫人因有品级,故奉旨到朝中奔殇。老太太与太太离开贾府后,下人们便没了约束,什么喝酒、斗牌、失盗、打架等事接二连三的出现,对此探春却束手无策,听之任之。老太太与太太在家时的能耐皆不见了。这不仅让人感到此时的贾探春,不过是狐假虎威没有什么真本事的一个无为的庸才而已。
六、凤姐病中过于安闲
凤姐流产之后又添新病,王夫人让她服药调养,“他自己也怕成了大症,遗笑于人,便想偷空调养,……,谁知…,直到三个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
凤姐养病其间,长期把自己关在屋里,静若淑女一般,直到病愈方才出来治家理事。而事业女性的凤姐是一刻也不能安心于“家中”的人物,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她来说无疑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其结果恐怕是旧病没愈又添新病。
曹雪芹是人不是神,于作品中出现点滴漏洞在所难免。神化曹雪芹就是将自己前进的脚步套上了枷锁,凡是被专家学者肯定的文化便完美无暇的做法显然是毫无道理可言。笔者虽才疏学浅,但却不愿推波助澜,人云亦云。在此提出与诸多前辈高人相悖的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真诚地希望祖国文化能够破茧而出,不再画地为牢。
写在后面的话
一狂人于梦中所见:《红楼梦》完成之后,曹雪芹老先生的手稿被友人借阅。友人觉得此书虎头蛇尾,结尾不尽人意,提出修改意见,然而曹老先生固执己见,友人一怒之下将其下半部毁掉。结果导致《红楼梦》后半部丢失,给世人造成极大的缺憾。
又一狂人于梦中见:曹老先生在写完《红楼梦》八十三回时,便止笔。问其故,老先生说意在勾起读者缠绵之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途径与不同的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
今人所了解的曹雪芹,不过来自于纸上,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却明明白白的写在《红楼梦》之中。不必说今人受时光、经历、家庭与社会等诸多素所制约,使其不能成为真正的曹雪芹。即便是曹雪芹先生现世,老先生也没有资格扼杀无数《红》迷们五彩缤纷般的彩蝶梦。笔者狂言,前半部《红楼梦》已在世人的脑海之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为人们所认可。而所有《红楼梦》下半部的续本,甚至是原著,都是狗尾续貂,不堪入他人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