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脱离文本的现象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机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笔者在多次的课堂教学观摩及与教师们的交流中,也发现了一些美中不足的现象和误区: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上还存在着脱离文本教学的现象,这是必须纠正的。
  一、语文课轻了“语”
   语文界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论争尘埃落定。受“大语文”观念的影响,目前,教师们比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认为语文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反对系统知识的传授、讲解,加之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课前“预习提示”、还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实践中,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重视让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重点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跨越课文让学生做许多合作、探究,或讨论、表演,或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等等。
   一个人在终身发展中,必需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课轻了“语”,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是当前语文课教学中的一种误区。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不能由“头轻脚重”又走向“头重脚轻”。不然小学和初中近十年语文学下来,基本的语言问题、识字问题都过不了关,那必然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悲哀。
  二、滥用了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静态的知识化为形象、动态、直观,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等等,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教师们在语文课堂上,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用教学手段的翻新替代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忽视了文本的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全部投影在屏幕上,图像一个接一个,学生像看电视似地学课文;一个个设计好的投影、音乐框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独特体验;轻视了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诵读。
   笔者认为: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忽视文本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无异缘木求鱼。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让多媒体真正发挥好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在适当的时间进入教学环节,要在急需的时候运用,运用要适量,切勿因引用过多的图文、音响资料而削弱了学生的理解。语言教学仍应强调阅读、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读出情,悟出理,培养语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形式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言材料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和体验。
  三、空洞的“表演”
   语文课堂表演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强调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以及审美情操,提高整体的语文素质。表演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立足文本、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其着眼点是应该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思想情意的感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美丽的公鸡》、寓言《狼和小羊》、故事《将相和》、小说《小珊迪》、诗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都很适合表演。
   然而,课堂表演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在阅读教学中也并非多多益善。很多教师在追求形式热闹的同时,异化了课堂表演,如有些表演偏离了课文内容、背离了教学目标,甚至有些教师一堂课设计了三四个表演内容……学生随意的、肤浅的、虚假的、哗众取宠的表演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热闹而无实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具有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不能在实际操作中把“自主”变成“自流”。没有指导、提示和具体要求的表演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他在这种表演中迷失了自我,这样的表演呈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
   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仅仅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我们要尊重文本的具体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尊重文章的价值取向,如在教学中大可不必让学生扮演战地记者采访“丢盔弃甲忙于逃命的曹操”(《火烧赤壁》),不必让学生扮演特务来审讯“李大钊”(《十六年前的回忆》),不必专门因武松打死老虎开一个批斗古代人的会议。
  四、“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在课改实验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受到猛烈冲击,遗憾的是在当前的课掌教学中,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中交流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但提问不能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两个关键:首先要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好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教学中的具体内容而言,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如教《草船借箭》一课中,读题后,可以和学生一起先分析题目,让学生紧抓“借”这个关键词,并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一堂课有这么几个问题就足够了。这样一来,课堂上不再是烦琐提问的干扰,而是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往对话。其次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果断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形,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没有讲完,学生就已回答得天衣无缝,一步到位。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就不必再按教案中的步骤一一追问学生,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改革必然是一种扬弃。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在立足文本的前提下,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推进。
其他文献
制造业数控化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正朝着高速化、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高效及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企业对
摘 要:文章从“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各方面将产生的影响入手,分析其可能对中职教育产生的影响,梳理中职教育将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中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具体变革策略。找到中职教育变革的突破口,调动改革动力,奠定改革基础,逐步创造出无界限教育环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中职教育;改革  21世纪初知识经济的到来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而如今,一种新的社会变革力量正在悄然来到,并开始影响这个
摘 要: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方面谈论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旨在教学的实践中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科学性 新颖性 衔接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
十几年前烧秸秆的季节,深秋的夜空灰蒙蒙的,路灯的光线在灰色的夜空里更加昏黄,似有若无的烟气飘来荡去,宛若缥缈的梦境。  那天晚上走出公司大楼,大概是雾霾的原因,L的眼睛忽然一阵酸涩,这酸涩的感觉似曾相识,在L老家的县城,那是烧秸秆的烟雾带来的感官刺激。年少时,关于烧秸秆,L首先想起的是外号“小红帽”的同学。“小红帽”是残疾人,而残疾的原因正与烧秸秆有关。年幼的“小红帽”白天在庄稼地里玩累后睡在了秸
期刊
本文一开始通过初步的介绍对电厂厂用电系统的特点进行了相应的描述,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对电气自动化应用现状做了阐述,最后详细的分析了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采用力学原理 ,并与太极拳演练技术紧密结合 ,对太极拳“根”的技术进行分析 ,探讨了“根”与其它要素的相互关系。
2016年国内举行的车展中,汽车的科技元素比往年多了不少,许多汽车品牌都在强调自己的科技元素,比如雷克萨斯的辅助驾驶功能,全新宝马1系运动轿车强调互联驾驶,上汽发布了包括
期刊
2009降中趋稳rn土地供应总量下降,房地产用地供应量锐减.2009年全省土地供应总量为6572.02公顷,较2007和2008年均有明显下降,但降幅趋缓(图1).其中房地产用地供应量下降最为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硬是把思想内容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分割成“两张皮”,常常是重视思想内容这张“皮”,而抛开或忽略了语言这张“皮”,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成了架空分析。重教师讲、轻学生练、 有的阅读课,只要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没有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只有教师的讲,没有学生的练,这样的阅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懈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主观能动性被扼杀。   1.重公式化模式,轻多样性
摘 要: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维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学法指导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对学习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