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胜书院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yi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胜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元年,位于平和县城往东南二十多公里的南胜镇,原址在南胜镇矾山北坡,与当时的平和县分府府衙隔溪相望。当时书院设有文昌帝君庙,供社会及师生朝拜。庙边有每间约11平方米走廊式的教室、寝室、厨房、办公厅等十余间,庙后建有荷花池、凉亭,庙前有水井及不足一百平方米的运动场地。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是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官学容量很有限,所以需要兴办书院作为官学教育的补充,特别是向生员提供学习场所。这类的书院占到清代书院总数的90%以上。在教学内容上,官学以“四书五经”为主。此外还学习《性理大全》,加读《说苑》《大明律令》《御制大诰》,还有习字、习射等。清朝规定科举考试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也称“时文”“制义”或“制艺”。八股取士后来也成为清代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两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两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處。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官学的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而书院则有所不同。童生进书院深造,年可享受一定数额的奖赏。书院设山长1人主持院务,进书院的童生应先受过私塾或社学、义学的教育。初为专习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后来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颁经史礼仪等书,要生员熟读精通,每日习书 500字,数学须通《九章》之法,又须学射于习射场所射圃。入院还要进修“四书”“五经”以及应试的时文、诗赋等。授课除由山长根据各童生不同的程度因材施教外,还有定期的专题讲学和命题的写作练习、赋诗作对等。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官学的分校或官学的读书场所。书院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大多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单单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后来,学院演化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地方学院订有考试制度,月考每月由教官举行一次;岁考、科考则于掌管一省教育行政大权的提学官主持,其在任三年两试诸生,第一次为岁考,别诸生成绩为六等,凡附学生员考至一等前列可补廪膳生,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还可受奖,四等以下则分别给予惩责、降级、除名等处分。第二次为科考时,提取岁考时一二等生员,加以复试,考试上者可获应乡试资格。
  彼时地方官对学生员是严加管制的,学规较之明代更严。如康熙时期颁“圣谕十六条”,雍正时期又演为“圣谕广训”等。学院的教育,一方面起到了“育人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尽到了“化民成俗”这一教化之责。学规刻在石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事,干预地方政务。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
  平和县属闽省南部、漳州平原西部山区,境内丘陵起伏,溪流密布,闽南、粤东最主要两大水系,九龙江、韩江水源主要发源于此。南胜镇早在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即置县于此。明正德十三年(1518)始隶属平和县。闻名世界的“克拉克瓷”就是从这里经由漳州月港大量销往欧洲、阿拉伯、非洲以及东南亚各国的。据史料记载,在17世纪近百年时间里,仅东印度公司的销售量就达1600万件,可见当时平和地区的商贸之鼎盛,工艺美术之昌隆!也许正因此,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平和奉巡抚令,在各乡村设立社学和义学,办学宗旨为:“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当时,平和各地开办的社学有:崎岭社学、小坪社学、大坪社学、珀溪社学、高标社学、翠眉社学、黄井社学、扳仔社学、东坑社学、高坑社学、南胜社学、长富社学、芦溪社学、坪地社学、漳汀社学、大溪社学、安厚社学、大小峰社学等。除社学外,在九峰一带设立义学3处:东关义学、南关义学、西关义学。清乾隆元年,同知刘良陛奉命筹建南胜书院,书院置有房产、学田等固定资产,逐年收取租金,以资月课。《平和县志》详细记载道:“南胜书院原址分府署左,清乾隆元年,同知刘良陛始建,原租谷六石,折收谷三石。乾隆二十六年,监生李其英捐坐址项溪溪尾、坛头等处田五段一亩八分、种八斗五升,年收租谷八石六斗,充入书院,以资月课。乾隆二十七年,监生李土宏捐坐址下新庵田亩二分,种二斗,年收租谷二石,充入书院,以资月课。乾隆四十一年,举人杨见龙及南胜宗姓陈、胡、杨、黄、叶、林等大姓简称‘八约’的家长协商共同出资购地,将南胜书院移建于九牙山之阴,与分府隔溪相望,更名崇文书院。”(九牙山即今之矾山,南胜书院位于今南胜村下六组与察厝组交界处,坐西南面东北。)
  清光绪三十年(1904)南胜书院更名为“义学”。
  民国二十年(1931),在校园中自建起一座中山纪念堂,可容纳200-300人集会,校园四周筑起围墙,校门前左右各有螺旋形石雕一座,校园初具规模,形似“同”字壳。此时,校园面积有2亩多,成为南胜镇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据杨大来老人回忆说:“当时在学校里读书的学生得有三四百个,山长是九峰镇人叫杨友渊。”杨大来是土生土长的南胜镇义路村人,1924年出生,是一名退休的老教师,96岁高龄的他身体依旧硬朗,眼不花手不抖,思维依然清晰。
  1942年,南胜义学更名为“南胜中心国民小学”。
  1953年9月,该校与基督教会办的“育才小学”合并,易名为“南胜示范小学”(也称南胜中镇小学)。1954年正式更名为“南胜中心小学”。
  随着学生数的不断增加,原来的旧教室已陈腐破烂,面积太小,已满足不了教学需要。1974年,由南胜大队各小队改建一座土木结构平房教室共12间,暂时缓解了教学场所不足的局面。1985年,又征用南胜村下六组晒谷埕,拆除另一幢百年以上旧教室,建起一座两层混凝土结构教学楼10间,面积近600平方米。
  1989年再次拆除已属危房的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旧平房教室一幢,新建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一座12间,面积700平方米。同时拆除由于1983年7月29日遭受强台风袭击而坍塌三分之二的中山纪念堂,拓平为学校的操场,使学校操场面积增加了 200平方米。
  1998年,学生数剧增达1103人,21个教学班,教师45人。当年,又征用南胜村顶溪埔楼组1亩农田,作为外操场,建校门围墙,使学校又有了新的规模。校园占地总面积7104平方米,其中操场面积448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24平方米,配备有电脑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等。南胜中心校自解放以来一直是学区所在地,直至1997年冬学区搬到新建办公楼。
  而后,随着山区校以及平原村校的先后撤并,使南胜小学师生数量不断增加,旧南胜小学已显拥挤,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2007年下半年始,南胜小学迁址原集成中学,师生陆续分年段分阶段搬至新校址,直至全部搬迁。而后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安工程改建,加上不断增加各种软硬件配套设施,使南胜小学逐步变成一所花园式的学校,一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身边好学校!
  现南胜中心小学坐落于南胜镇环城路路旁,与镇政府一路之隔,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被福建省评为“身边的好学校”。
  几百年来,南胜书院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平和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南胜书院虽数次更名,然由始至今文脉不绝、文风鼎盛。
其他文献
我说的三个奇人,都是我身边的人,貌相既不出众,言语也不特别,在人群中比他们抢眼的多的是。只是比起特长,他们就是奇人。  我先说小耿。小耿个子小,作为男人,一米五五的个子在农村,再美也是美中不足。除非他有一米五七的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一米五二的维多利亚英国女王或邓小平那样的地位和能耐。“小耿”这名字至今老少都还在喊。这好比邓颖超,不分老少都喊她邓大姐。小耿在农村,父母有先见之明,在反省自己设计上出了
期刊
如今,在中国随便哪个城市,问随便哪个小朋友:遇到紧急情况时该怎么办?他多半会瞪大眼睛告诉你:“打110啊!”这么简单的事也不懂?  是啊,在中国,“110报警服务台”已覆盖大部分的城市农村,“110”报警电话已深入人心,成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不仅是个报警求助电话,更是老百姓心中的一道安全防线,一种心理依靠。它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诉求,代表着党和政府对民众的责任,让老百姓在困难和危急的时
期刊
漳州平和县九峰镇,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设置平和县时的县治所在地。这里,有一座与县衙同时兴建的、规制和规模均为全市各县最大的城隍庙,它就是历经500年岁月沧桑的九峰城隍庙。  该庙香火兴旺,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是该庙城隍爷寿诞之日,不仅闽粤两地的民众纷至沓来,而且台、港、澳同胞和南洋各地的侨胞都有不少信众不远千里前来进香朝拜。  这座庙宇的闻名遐迩,不仅由于它在信众心目中的地位,还在于该庙的始
期刊
扫除了阴霾  玉宇澄清  劈斩了荆棘  坦途延伸  春風满面  飞扬歌声  行囊简单  步伐轻盈  出发了  向着快乐  出发了  为着快乐  美好生活  是我们的向往  充满快乐  是我们目标所向  轻轻地掸落忧伤  真诚的心被快乐充满  脚步踏起的音符  一声声被快乐启扬  我们信念坚定  我们步伐矫健  向着太阳  向着远方  旗帜高扬  指引方向  步调整齐  充满力量  身处幸福乐土  
期刊
晃动的深秋  公共汽车载着九龙江畔的暮色  晃动。松弛的神经  重新赢回了审视的资格  闭目养神  不计其数的闲言碎语  牵动爱与哀愁  流年,漾开深秋的气息  我确信你是以语言为生的人  现实变得那么不确定  偶然开始闪烁  想象急速启动  一个急刹残忍敲碎幻像  巨大的紧张临空而降  均匀的时间变得崎岖凶险  事实上,我無论如何做不到  放弃对这个深秋的眷恋  等待  丛丛盛开的白蔷薇红玫瑰 
期刊
华安县高安镇的西部有一个坪水村,是个少数民族村,现有畲族人口725人,全村分布在以鹰仔峰(海拔980米)为中心10平方公里山地上。在高安镇至坪水大道未开通之前,这里还是山高路窄,弯多路小,摩托、电动车上不去,与外界交通不便,因此,这里保存着名副其实的山高林密,山清水秀的原生态。真是:  山哈历来择洞居,鸟语山鹰玄歌啼。  三洞六岙走坪溪,鹰仔峰高古林密。  在党中央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指引下,高安镇
期刊
(一)飛鸟  对于鸟影的拍摄,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怀揣着守株待鸟、愿者上门的心态,抓拍着鸟影的千姿百态,并以此为乐。关于这点,常将自己比拟成陆上的钓鱼者,同样有收获后的快感。  漳州碧湖东边的湖心岛及其周边,自从道路建设和绿化工程完工后,恢复了原来的宁静,群鸟聚集,天气晴好、舒适之时,欢快的鸟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佩服于小鸟们新奇的鸣叫方式,不噪耳,反而越听越悦耳。这种不同于音箱、功放机播放出来的
期刊
我是北方人,可我爱南方漳州的怪味小吃,我们已经结下了永恒的缘分。  四十多年前,我随母亲从厦门迁移定居漳州。说真话,当时从较繁荣的厦门刚到漳州,我对这座农村城市实在不敢恭维。  但是,漳州小吃名目繁多,上百种堪称一绝的小吃很快让我乐不思蜀了。手抓面、海蛎煎、麻糍、豆花等众多小吃且不用提。那千奇百怪的怪味小吃就可以让你立即忘却在漳州所有的不快。  油炸蔗蛄·咸奶疙瘩  我是在寄宿学校时认识蔗蛄的。 
期刊
这是一篇访谈。时间,己亥年仲夏某日吉旦。地点,林继中先生寓所我园。  林继中,1944年生,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前校长、教授、博士生導师、闽南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唐代文学学会理事,宋代文学学会理事,福建省古典文学研究会首任会长,福建省文学学会副会长等。  高继文,福建诏安人,1930年出生,又名南楼、茆园,斋号三溪草堂,现为诏安书画院名誉院长
期刊
2017年4月1日,是杨佳光警员入职“漳州110”以来十分平常的一天。  2017年4月1日,是货车司机吴松鑫师傅从懊丧到喜悦的一天。  这一天,杨佳光警员轮值的是中午班。  “漳州110”警员以8天为一个轮值周期,依次是战勤班、训练班、备勤班、小夜班、中午班、上午班、大夜班、休息班,其中小夜班、中午班、上午班、大夜班都是在网络化巡区中动态巡逻。动态巡逻每个班次6小时,警员们要不停地在巡区巡逻,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