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女作家,由于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她的小说创作正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叙写视角,来关注和审视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以对女性困境的关切引发人们对非人生状态的审视及自身弱点的反思。
独特的女性经历,书写不幸的女性群像
自从人类进入到以男性为中心的私有制社会以后,女子便成了男子的私有财产、附属品。妇女除了受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以外,还要受夫权的支配,长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社会的统治,“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贞节道德”等一条条封建枷锁束缚着妇女的思想和言行,妇女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鲁迅说得对,在中国,“做女人太晦气,一举一动,都是错误的,这个也骂,那个也骂”。又说:“私有制的社会,本来把女人也当做私产,当做商品。一切国产、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做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她做高等阶级的玩具。”这就把封建社会歧视妇女、压迫妇女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通观萧红的全部作品,主角几乎全是女性,并且在创作中格外注重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在萧红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就其刻画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来说,萧红是独树一帜的,尽管冰心、丁玲在当时已驰名文坛,但就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来说,萧红要比她们更加深广一些。也许是因为她那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民族的、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作为乱世的子民,她在战乱、病痛中颠沛流离、浪迹天涯;作为女人,在感情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为此她付出了心血、健康、自由、尊严,到头来却身心俱碎,满目凄凉;作为母亲,她两次十月怀胎艰难分娩却两手空空。似乎作为女人的全部苦难她都遍尝。因此,她从一个觉醒了的女性的角度,时刻关注着家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尤其是北方妇女的苦难和挣扎。于是在她的作品里,出现了一系列不幸女性的悲惨形象,并形成她小说的独特艺术形象体系,使她的作品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独特的女性话语,解读女性困境
由于男性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男性用男性话语解读女性、书写女性,女性也模仿男权话语自我解读、自我书写,从男权文化大门走出去的,是被扭曲了的“男人眼中的女人”和“男人化的女人”。共同的话语方式,将女性限定在公共话语的范围内被言说着,要打破这一文化格局,女性必须“逆流而上”,站在女性视角用独特的女性话语进行真正的“自主选择”、“自我照型”,自己撩开隐蔽世界的重重帷幕,展现自己。萧红在《生死场》中,从人道主义和本能温情出发,表现了与农村妇女生活密切相关的身体体验:生育以及疾病、虐待和自我导致的死亡。在《生死场》的前十章中,描写了女性身体的种种体验,而生育与死亡是女性最为深刻的体验。譬如《在刑罚的日子》一节中,萧红描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女性生育世界。而死亡同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恐怖现实。在萧红的小说中充斥了无数的死亡,小说中所涉及的死亡基本上都发生在女性身上。《王阿嫂的死》中怀有身孕的王阿嫂产后同新生婴儿一起死去;《生死场》中的王婆自杀未遂时可怖的身体毁形,小金枝被父亲活活地摔死,美丽的月英姑娘瘫痪之后遭丈夫折磨而死。此外,从未出现的女性体验作为书写视角在历史中浮现,萧红把男人无从理解的女性特有的身体感受写进了作品。乡村被日军占领后,遭到异性强暴后金枝受到的创伤在文中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金枝好像踏着泪痕行走。她的头过分昏迷,心脏落进污水沟似的,她的腿骨软了、松懈了。”她不再作为无声无息、喑哑的“他者”隐匿于历史深处,她的生命,她的声音,从历史叙事中的那个“无”显现出来。“我恨中国人,除外我什么也不恨”,金枝的控诉是基于女性主体对男权世界的强烈批判。在男权世界中,女性被剝夺得一无所有,身体是她们作为生命存在的唯一场所,而来自男性世界对她们身体的侵犯则强烈地表现了她们被彻底摧残,最后场所惨遭践踏,心灵备受伤害。萧红塑造的金枝是灵与肉的统一体,而不再是飘荡于文学历史上的空洞之物,女性视角使金枝这一躯体有了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打造了女性鲜活的肉身和独有的精神。身体是彻底自我的存在,她有着肉身上的诟病和情感上的羞恨,这种羞恨是绝然属于自我的情感悲哀。这每一丝情感上的律动成就了她作为女性的真实存在,并以此提炼出属于女性特有的性别体验。她有着为男性触摸不到的心灵哀痛及灵魂上的战栗。萧军笔下的李七嫂几乎就是作为叙述者叙述一个女性角色而存在的理性概念,她的身体被抽象成空洞的物体,其身躯遭受的侵犯及心灵上的哀痛不再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整个事件被男性盗用隐喻为中华民族遭到异族的入侵强暴。同样的情节,男女作家笔下表现的女性内涵却大相径庭。结构主义批评学家的这一基本假定既肯定了所述之事与原型事件之间存在某种现实的依存关系,也肯定了叙事主体对叙事事件和人物的人为主观臆想。萧军以男子惯有的思维方式将女性在历史中形成的“他者”处境融入作品,并为了现实目的进行利用改造,泯灭了女性的主体性,忽视了女性的生命感受。而萧红则不然,她以现代女性的眼光去体悟20世纪30年代东北土地上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昭示她们“生的坚强,顽强不息的抗争之路”。李七嫂这一形象中分明烙有男性作家想象的印迹。萧红则一反萧军盗用女性躯体,抹杀忽视人性的倾向,把主体意识融入金枝体内,以女性之口发出女性的声音,复活被男性作家屏蔽与扭曲的女性独特性别体验,并以此宣告女性并非男性的影子或反面,与男性一样她也有着自己的身体感觉与情感律动,有着人之为人的主体性。通过以女性性别的视角来观照,恢复女性的主体性,萧红以身体言说的方式不仅提炼出属于女性自我真实的性别体验,而且由此建构了具有女性特征的文学题材,真实地表现了女性的困境。
独特的创作艺术,投向悲剧女性的琐碎生活
女性作家更注重挖掘女性自身内在丰富的情感资源,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灵感,采用与作家情感熟悉的、与作家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题材。而决定女性题材的因素是女性自身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视野。人生经历对于小说创作有重大影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女性缺乏对于战争、政治和历史等的认识,她们不可能有第一手的丰富经验。生活范围的狭小,限制了女性的创作视角,所以女性是写不出《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作品的。因此,在众多的社会、文化、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下,女性作家更倾向于表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感和事件。萧军曾当着客人的面背着萧红说:“她的作品只是如实地记录些琐碎生活和内心体验罢了。”萧红在她的创作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她善于运用凡人琐事等“小”题材来表现主题,善于将重大主题生活化。从内心去召唤她所熟知的女性生活,她向人们展示的是农村日常生活场景,描述的是一个个有关农民的平凡故事,一个个被封建社会压制的悲剧女性琐碎的生活片段。在没有具体时间,只有季节变换中放映着麦场、菜圃、屠场、荒山等一幕幕场景,就在这样的舞台上重复演示着一幕幕平凡琐碎的生活悲剧:二里半的羊丢了,老王婆死而复生,小金枝被摔死,月英的惨死……在这一幕幕悲剧组成的平凡而又平常的农村风俗画中,萧红凭借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农村中那隐现着原始生活的生存模式:“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然是十年前……”历史在这里重演着、轮回着、凝滞着,完善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社会、对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深沉思考。她这种选取日常琐碎生活的选材视角比同时代的作家更富有真实感和人情味,更能真切地表现黑土地上的女性群像。
以上看来,萧红是20世纪女性最杰出的代言人,她始终坚持以女性的眼光来观察和审视世界与社会人生,始终如一地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为切入点,从生与死、灵与肉等多重层面写出了中国广大妇女的生存真相。爱情是女性最勇敢的追求,她们无怨无悔,却往往得不到所希冀的圆满。对这些女人来说,民族危机、阶级压迫威胁着她们的生存,而生育、疾病、丈夫的暴虐更将她们置于地狱一般的处境中,受尽苦难,生命凋谢。在封建意识充斥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这样卑微,女性的命运这样悲惨。萧红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对这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特殊的女性关怀,同时也对造成女性困境的封建社会给予了强烈的抨击。
参考文献:
1.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陈晓明:《论文学视界——关于文学的文化形态关系》,《当代文艺思潮》,1987(3)。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
独特的女性经历,书写不幸的女性群像
自从人类进入到以男性为中心的私有制社会以后,女子便成了男子的私有财产、附属品。妇女除了受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以外,还要受夫权的支配,长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社会的统治,“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贞节道德”等一条条封建枷锁束缚着妇女的思想和言行,妇女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鲁迅说得对,在中国,“做女人太晦气,一举一动,都是错误的,这个也骂,那个也骂”。又说:“私有制的社会,本来把女人也当做私产,当做商品。一切国产、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做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她做高等阶级的玩具。”这就把封建社会歧视妇女、压迫妇女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通观萧红的全部作品,主角几乎全是女性,并且在创作中格外注重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在萧红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就其刻画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来说,萧红是独树一帜的,尽管冰心、丁玲在当时已驰名文坛,但就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来说,萧红要比她们更加深广一些。也许是因为她那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民族的、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作为乱世的子民,她在战乱、病痛中颠沛流离、浪迹天涯;作为女人,在感情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为此她付出了心血、健康、自由、尊严,到头来却身心俱碎,满目凄凉;作为母亲,她两次十月怀胎艰难分娩却两手空空。似乎作为女人的全部苦难她都遍尝。因此,她从一个觉醒了的女性的角度,时刻关注着家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尤其是北方妇女的苦难和挣扎。于是在她的作品里,出现了一系列不幸女性的悲惨形象,并形成她小说的独特艺术形象体系,使她的作品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独特的女性话语,解读女性困境
由于男性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男性用男性话语解读女性、书写女性,女性也模仿男权话语自我解读、自我书写,从男权文化大门走出去的,是被扭曲了的“男人眼中的女人”和“男人化的女人”。共同的话语方式,将女性限定在公共话语的范围内被言说着,要打破这一文化格局,女性必须“逆流而上”,站在女性视角用独特的女性话语进行真正的“自主选择”、“自我照型”,自己撩开隐蔽世界的重重帷幕,展现自己。萧红在《生死场》中,从人道主义和本能温情出发,表现了与农村妇女生活密切相关的身体体验:生育以及疾病、虐待和自我导致的死亡。在《生死场》的前十章中,描写了女性身体的种种体验,而生育与死亡是女性最为深刻的体验。譬如《在刑罚的日子》一节中,萧红描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女性生育世界。而死亡同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恐怖现实。在萧红的小说中充斥了无数的死亡,小说中所涉及的死亡基本上都发生在女性身上。《王阿嫂的死》中怀有身孕的王阿嫂产后同新生婴儿一起死去;《生死场》中的王婆自杀未遂时可怖的身体毁形,小金枝被父亲活活地摔死,美丽的月英姑娘瘫痪之后遭丈夫折磨而死。此外,从未出现的女性体验作为书写视角在历史中浮现,萧红把男人无从理解的女性特有的身体感受写进了作品。乡村被日军占领后,遭到异性强暴后金枝受到的创伤在文中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金枝好像踏着泪痕行走。她的头过分昏迷,心脏落进污水沟似的,她的腿骨软了、松懈了。”她不再作为无声无息、喑哑的“他者”隐匿于历史深处,她的生命,她的声音,从历史叙事中的那个“无”显现出来。“我恨中国人,除外我什么也不恨”,金枝的控诉是基于女性主体对男权世界的强烈批判。在男权世界中,女性被剝夺得一无所有,身体是她们作为生命存在的唯一场所,而来自男性世界对她们身体的侵犯则强烈地表现了她们被彻底摧残,最后场所惨遭践踏,心灵备受伤害。萧红塑造的金枝是灵与肉的统一体,而不再是飘荡于文学历史上的空洞之物,女性视角使金枝这一躯体有了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打造了女性鲜活的肉身和独有的精神。身体是彻底自我的存在,她有着肉身上的诟病和情感上的羞恨,这种羞恨是绝然属于自我的情感悲哀。这每一丝情感上的律动成就了她作为女性的真实存在,并以此提炼出属于女性特有的性别体验。她有着为男性触摸不到的心灵哀痛及灵魂上的战栗。萧军笔下的李七嫂几乎就是作为叙述者叙述一个女性角色而存在的理性概念,她的身体被抽象成空洞的物体,其身躯遭受的侵犯及心灵上的哀痛不再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整个事件被男性盗用隐喻为中华民族遭到异族的入侵强暴。同样的情节,男女作家笔下表现的女性内涵却大相径庭。结构主义批评学家的这一基本假定既肯定了所述之事与原型事件之间存在某种现实的依存关系,也肯定了叙事主体对叙事事件和人物的人为主观臆想。萧军以男子惯有的思维方式将女性在历史中形成的“他者”处境融入作品,并为了现实目的进行利用改造,泯灭了女性的主体性,忽视了女性的生命感受。而萧红则不然,她以现代女性的眼光去体悟20世纪30年代东北土地上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昭示她们“生的坚强,顽强不息的抗争之路”。李七嫂这一形象中分明烙有男性作家想象的印迹。萧红则一反萧军盗用女性躯体,抹杀忽视人性的倾向,把主体意识融入金枝体内,以女性之口发出女性的声音,复活被男性作家屏蔽与扭曲的女性独特性别体验,并以此宣告女性并非男性的影子或反面,与男性一样她也有着自己的身体感觉与情感律动,有着人之为人的主体性。通过以女性性别的视角来观照,恢复女性的主体性,萧红以身体言说的方式不仅提炼出属于女性自我真实的性别体验,而且由此建构了具有女性特征的文学题材,真实地表现了女性的困境。
独特的创作艺术,投向悲剧女性的琐碎生活
女性作家更注重挖掘女性自身内在丰富的情感资源,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灵感,采用与作家情感熟悉的、与作家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题材。而决定女性题材的因素是女性自身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视野。人生经历对于小说创作有重大影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女性缺乏对于战争、政治和历史等的认识,她们不可能有第一手的丰富经验。生活范围的狭小,限制了女性的创作视角,所以女性是写不出《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作品的。因此,在众多的社会、文化、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下,女性作家更倾向于表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感和事件。萧军曾当着客人的面背着萧红说:“她的作品只是如实地记录些琐碎生活和内心体验罢了。”萧红在她的创作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她善于运用凡人琐事等“小”题材来表现主题,善于将重大主题生活化。从内心去召唤她所熟知的女性生活,她向人们展示的是农村日常生活场景,描述的是一个个有关农民的平凡故事,一个个被封建社会压制的悲剧女性琐碎的生活片段。在没有具体时间,只有季节变换中放映着麦场、菜圃、屠场、荒山等一幕幕场景,就在这样的舞台上重复演示着一幕幕平凡琐碎的生活悲剧:二里半的羊丢了,老王婆死而复生,小金枝被摔死,月英的惨死……在这一幕幕悲剧组成的平凡而又平常的农村风俗画中,萧红凭借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农村中那隐现着原始生活的生存模式:“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然是十年前……”历史在这里重演着、轮回着、凝滞着,完善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社会、对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深沉思考。她这种选取日常琐碎生活的选材视角比同时代的作家更富有真实感和人情味,更能真切地表现黑土地上的女性群像。
以上看来,萧红是20世纪女性最杰出的代言人,她始终坚持以女性的眼光来观察和审视世界与社会人生,始终如一地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为切入点,从生与死、灵与肉等多重层面写出了中国广大妇女的生存真相。爱情是女性最勇敢的追求,她们无怨无悔,却往往得不到所希冀的圆满。对这些女人来说,民族危机、阶级压迫威胁着她们的生存,而生育、疾病、丈夫的暴虐更将她们置于地狱一般的处境中,受尽苦难,生命凋谢。在封建意识充斥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这样卑微,女性的命运这样悲惨。萧红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对这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特殊的女性关怀,同时也对造成女性困境的封建社会给予了强烈的抨击。
参考文献:
1.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陈晓明:《论文学视界——关于文学的文化形态关系》,《当代文艺思潮》,1987(3)。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