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困境的独特视角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女作家,由于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她的小说创作正是她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叙写视角,来关注和审视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以对女性困境的关切引发人们对非人生状态的审视及自身弱点的反思。
  独特的女性经历,书写不幸的女性群像
  自从人类进入到以男性为中心的私有制社会以后,女子便成了男子的私有财产、附属品。妇女除了受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以外,还要受夫权的支配,长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社会的统治,“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贞节道德”等一条条封建枷锁束缚着妇女的思想和言行,妇女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鲁迅说得对,在中国,“做女人太晦气,一举一动,都是错误的,这个也骂,那个也骂”。又说:“私有制的社会,本来把女人也当做私产,当做商品。一切国产、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做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她做高等阶级的玩具。”这就把封建社会歧视妇女、压迫妇女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通观萧红的全部作品,主角几乎全是女性,并且在创作中格外注重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在萧红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就其刻画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来说,萧红是独树一帜的,尽管冰心、丁玲在当时已驰名文坛,但就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来说,萧红要比她们更加深广一些。也许是因为她那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民族的、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作为乱世的子民,她在战乱、病痛中颠沛流离、浪迹天涯;作为女人,在感情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为此她付出了心血、健康、自由、尊严,到头来却身心俱碎,满目凄凉;作为母亲,她两次十月怀胎艰难分娩却两手空空。似乎作为女人的全部苦难她都遍尝。因此,她从一个觉醒了的女性的角度,时刻关注着家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尤其是北方妇女的苦难和挣扎。于是在她的作品里,出现了一系列不幸女性的悲惨形象,并形成她小说的独特艺术形象体系,使她的作品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独特的女性话语,解读女性困境
  由于男性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男性用男性话语解读女性、书写女性,女性也模仿男权话语自我解读、自我书写,从男权文化大门走出去的,是被扭曲了的“男人眼中的女人”和“男人化的女人”。共同的话语方式,将女性限定在公共话语的范围内被言说着,要打破这一文化格局,女性必须“逆流而上”,站在女性视角用独特的女性话语进行真正的“自主选择”、“自我照型”,自己撩开隐蔽世界的重重帷幕,展现自己。萧红在《生死场》中,从人道主义和本能温情出发,表现了与农村妇女生活密切相关的身体体验:生育以及疾病、虐待和自我导致的死亡。在《生死场》的前十章中,描写了女性身体的种种体验,而生育与死亡是女性最为深刻的体验。譬如《在刑罚的日子》一节中,萧红描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女性生育世界。而死亡同样是女性必须面对的恐怖现实。在萧红的小说中充斥了无数的死亡,小说中所涉及的死亡基本上都发生在女性身上。《王阿嫂的死》中怀有身孕的王阿嫂产后同新生婴儿一起死去;《生死场》中的王婆自杀未遂时可怖的身体毁形,小金枝被父亲活活地摔死,美丽的月英姑娘瘫痪之后遭丈夫折磨而死。此外,从未出现的女性体验作为书写视角在历史中浮现,萧红把男人无从理解的女性特有的身体感受写进了作品。乡村被日军占领后,遭到异性强暴后金枝受到的创伤在文中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金枝好像踏着泪痕行走。她的头过分昏迷,心脏落进污水沟似的,她的腿骨软了、松懈了。”她不再作为无声无息、喑哑的“他者”隐匿于历史深处,她的生命,她的声音,从历史叙事中的那个“无”显现出来。“我恨中国人,除外我什么也不恨”,金枝的控诉是基于女性主体对男权世界的强烈批判。在男权世界中,女性被剝夺得一无所有,身体是她们作为生命存在的唯一场所,而来自男性世界对她们身体的侵犯则强烈地表现了她们被彻底摧残,最后场所惨遭践踏,心灵备受伤害。萧红塑造的金枝是灵与肉的统一体,而不再是飘荡于文学历史上的空洞之物,女性视角使金枝这一躯体有了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打造了女性鲜活的肉身和独有的精神。身体是彻底自我的存在,她有着肉身上的诟病和情感上的羞恨,这种羞恨是绝然属于自我的情感悲哀。这每一丝情感上的律动成就了她作为女性的真实存在,并以此提炼出属于女性特有的性别体验。她有着为男性触摸不到的心灵哀痛及灵魂上的战栗。萧军笔下的李七嫂几乎就是作为叙述者叙述一个女性角色而存在的理性概念,她的身体被抽象成空洞的物体,其身躯遭受的侵犯及心灵上的哀痛不再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整个事件被男性盗用隐喻为中华民族遭到异族的入侵强暴。同样的情节,男女作家笔下表现的女性内涵却大相径庭。结构主义批评学家的这一基本假定既肯定了所述之事与原型事件之间存在某种现实的依存关系,也肯定了叙事主体对叙事事件和人物的人为主观臆想。萧军以男子惯有的思维方式将女性在历史中形成的“他者”处境融入作品,并为了现实目的进行利用改造,泯灭了女性的主体性,忽视了女性的生命感受。而萧红则不然,她以现代女性的眼光去体悟20世纪30年代东北土地上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昭示她们“生的坚强,顽强不息的抗争之路”。李七嫂这一形象中分明烙有男性作家想象的印迹。萧红则一反萧军盗用女性躯体,抹杀忽视人性的倾向,把主体意识融入金枝体内,以女性之口发出女性的声音,复活被男性作家屏蔽与扭曲的女性独特性别体验,并以此宣告女性并非男性的影子或反面,与男性一样她也有着自己的身体感觉与情感律动,有着人之为人的主体性。通过以女性性别的视角来观照,恢复女性的主体性,萧红以身体言说的方式不仅提炼出属于女性自我真实的性别体验,而且由此建构了具有女性特征的文学题材,真实地表现了女性的困境。
  独特的创作艺术,投向悲剧女性的琐碎生活
  女性作家更注重挖掘女性自身内在丰富的情感资源,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灵感,采用与作家情感熟悉的、与作家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题材。而决定女性题材的因素是女性自身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视野。人生经历对于小说创作有重大影响,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女性缺乏对于战争、政治和历史等的认识,她们不可能有第一手的丰富经验。生活范围的狭小,限制了女性的创作视角,所以女性是写不出《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作品的。因此,在众多的社会、文化、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下,女性作家更倾向于表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情感和事件。萧军曾当着客人的面背着萧红说:“她的作品只是如实地记录些琐碎生活和内心体验罢了。”萧红在她的创作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她善于运用凡人琐事等“小”题材来表现主题,善于将重大主题生活化。从内心去召唤她所熟知的女性生活,她向人们展示的是农村日常生活场景,描述的是一个个有关农民的平凡故事,一个个被封建社会压制的悲剧女性琐碎的生活片段。在没有具体时间,只有季节变换中放映着麦场、菜圃、屠场、荒山等一幕幕场景,就在这样的舞台上重复演示着一幕幕平凡琐碎的生活悲剧:二里半的羊丢了,老王婆死而复生,小金枝被摔死,月英的惨死……在这一幕幕悲剧组成的平凡而又平常的农村风俗画中,萧红凭借其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农村中那隐现着原始生活的生存模式:“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然是十年前……”历史在这里重演着、轮回着、凝滞着,完善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社会、对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深沉思考。她这种选取日常琐碎生活的选材视角比同时代的作家更富有真实感和人情味,更能真切地表现黑土地上的女性群像。
  以上看来,萧红是20世纪女性最杰出的代言人,她始终坚持以女性的眼光来观察和审视世界与社会人生,始终如一地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为切入点,从生与死、灵与肉等多重层面写出了中国广大妇女的生存真相。爱情是女性最勇敢的追求,她们无怨无悔,却往往得不到所希冀的圆满。对这些女人来说,民族危机、阶级压迫威胁着她们的生存,而生育、疾病、丈夫的暴虐更将她们置于地狱一般的处境中,受尽苦难,生命凋谢。在封建意识充斥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这样卑微,女性的命运这样悲惨。萧红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的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对这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特殊的女性关怀,同时也对造成女性困境的封建社会给予了强烈的抨击。
  参考文献:
  1.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陈晓明:《论文学视界——关于文学的文化形态关系》,《当代文艺思潮》,1987(3)。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网络世界里,是谁捧红了那些“哥”们与“姐”们?2010年的网络世界延续了2009年的繁华,网络雷人雷语层出不穷。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多,这些问题不能单纯地统一归结为网民“集体无意识”,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  网络正在逐渐磨平传播链条上传受双方之间的界限。传统上的受众或许是被动的收听者、消费者、接受者或目标对象,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这些典型的受众角色将会终止,取而代之的将是下列各种角色中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人性基本需求出发,探讨“拜金女”、“凤姐”等社会热点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指出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必然要对旧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颠覆与重建,人性的本能在颠覆中得以宣泄,但这种宣泄不能过度。作为社会守望者的大众媒体有责任引导人们建立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尊重人性的同时,发挥应有的功能和职责,引导整个社会向更高级、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本能 颠覆 重建 媒体 作为    大众媒体向来
期刊
如今的广播直播类节目中,双主持的节目形式已经十分普遍,主持人相互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配合得好,使节目精彩流畅,锦上添花;配合得不好,便会降低主持人的可信度,直接影响广播节目的播出质量。要做到直播节目主持人之间的默契配合,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非常关键。  节目播出前的配合  一般来说,节目时间较长或者是遇上比较重大的、特殊的直播节目时大多由两人或多人来主持。这使得节目形式灵活多变,不仅让受众感觉到节目形
期刊
融媒时代的脚步声越来越强劲。网络新兴媒体以其新、快、活的特点大行其道,传统电视也将视角、重心放在与观众的互动之上,广播复苏加上以手机终端为介质的各类传播手段的新兴,身处竞争夹缝之中的报纸尤其是以市场为主导的都市报生存空间频受挤压。囿于周期、时效、技术手段等原因,都市报在与新兴媒体的抗衡中往往落于下风。对此,有研究者提出,在诸多新兴媒体的压迫下,报纸重生之路在于营造“观点纸”、“深度纸”,意在扬长避
期刊
新闻广播要想谋求自己的特有生存和发展空间,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就需要新闻广播工作者更新观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当前新闻广播事业的创新发展。那种认为组织几个精干人员,搞一个选题进行突击创新的做法,显然是与创新的初衷格格不入的。须知,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创新是一个持续的生产实践过程,而不是短期行为。广播新闻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全员素质的提高和节目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上。所以,
期刊
近30年来随着思想大解放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文选文摘类报刊也在全国迅速崛起,现在林林总总多达百十来种,尤以《读者》、《特别关注》、《意林》、《中国剪报》、《文萃报》备受读者追捧。这是报社资料室和高校图书馆充分运用图书和报刊对信息资料进行再创造的一次成功尝试。  经典文选是指点人生迷津,净化心灵的教科书  有内容有价值是文摘的灵魂。自汉以来,文人就有收辑前贤文章供人传诵的传统。其中吴楚才的《古文观
期刊
矿工,被称作中国最危险的职业。长久以来,这个特殊的群体总是以“苦难代名词”的身份进入公众的视线,在许多人印象中,他们从事着最脏最累的劳动,靠辛苦打拼换来维系生存的血汗钱。不过具体到地下数百米深处,矿工兄弟们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相信多数人会感到陌生,甚至是空白……  新华矿难、乌海矿难、伊川矿难,自2009年下半年起,一连串重特大恶性矿难刺痛着国人的神经,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承受之痛,专题调查《黑金之殇
期刊
摘要:新闻同质化竞争中,都市报在很多国内国际重要新闻的报道中,由于信息源单一,地域限制等因素,存在一些缺乏贴近性、独家性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比郑州市区内三家比较有分量的都市报关于此类新闻的报道,来分析和探讨都市类报纸在报道重要国内新闻事件的突破口。  关键词:都市报 中国海军出征 新闻报    现今的社会,信息极大丰富,新闻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而无论是全国性报纸还是地方性报纸,关乎国家时局的重大
期刊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在2002年为主持人陈鲁豫量身定做的一档电视访谈类节目,节目以开放式的、深入挖掘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探究被访者内心深处的感触这些特色和亮点深受观众喜爱,曾被《时代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这档节目也给我们如何做好电视谈话类节目带来了诸多借鉴和思考。  如何吸引受众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以面对面、零距离和即兴谈话为主题的一种较为特别的电视节目类型。节目中主
期刊
摘要:网络时代是读题时代,标题是网络新闻的“眼睛”。本文以高校图书馆网站上的新闻标题为例,探讨了网络新闻标题的四大特点及五种大众化倾向表现,仅供图书馆网络编辑制作新闻标题时参考。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 特点 大众化倾向 高校图书馆    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新闻及受众通过传播媒介获取信息的双向选择过程。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独立的新闻网站迅速发展,网络新闻的竞争日趋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