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三十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综述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js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内人学研究最早的关注点就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始终是贯穿国内人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也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纵观国内近四十年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历程,异化、人道主义、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关注重点,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使得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逐渐形成了体系化、学科化、多元化的格局。
  关键词:人学;异化;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一、国内研究历程与成果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发轫阶段。1983年周扬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报告会上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演讲、1984年胡乔木在中央党校所作的题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演讲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问题的讨论的深化,围绕讨论形成了相关的论著。叶舒宪就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对象、方法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是国内较早就这一问题进行专门讨论的论文。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大批人学研究专著涌现出来。刘全复、何祚榕的《马克思主义与人学三题》、刘悦伦等著的《现代人学》、袁贵仁的《人的哲学》就人学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
  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国内学界对人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化。1990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黄楠森主编的《人学词典》和199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鼎国主编的《人学大辞典》,两部辞书在整合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韩庆祥的《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袁贵仁的《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国内较早系统阐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专著。这一阶段,国内开始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学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哲学系人学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等。
  2002年1月经民政部批准,中国人学学会在北京成立,由此开启了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新阶段。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黄楠森主编的《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陈志尚主编的《人学原理》,这两部人学教材系统地概括了国内研究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扩展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专著层出不穷,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庆祥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当代中国丛书”,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袁贵仁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陈曙光的《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李宝刚、王思鸿主编的《人之谜: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陈志尚的《人学新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等。
  二、关于异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内涵,国内学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叶汝贤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有条件的、历史的,不能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变成超社会、超历史的范畴;侯才认为黑格尔在外化和分离的意义上最早将“异化”作为哲学概念运用,异化概念在费尔巴哈处获得了“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的含义,表现为一个双重对象化的过程;孙英认为应区分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异化”和作为特殊的人道主义基本概念的异化,前者指事物向异于其自身的他物的转化,后者指人被自己活动的结果及其之外的力量所奴役。孙伯鍨对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进行了区分,认为前者指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是就人于人的关系而言的,后者则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
  关于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国内学界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主要内容,但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后仅仅具有边缘性的意义。张文煜指出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并非一以贯之的理论,其异化理论与唯物史观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仰海峰、任晓明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既是一次伟大的理论创造,但也蕴含了内在理论悖论,正是这种理论的悖论决定了马克思必然要扬弃人本异化史观,创立科学的理论。张一兵指出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前的一个过渡环节,其后马克思抛弃了这种人和人的本质异化的逻辑。第二种观点认为异化概念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的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基础和核心的地位。王德峰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并不外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第三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从来就不是马克思理论的基本概念,仅仅是马克思进行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方法。在1984年中共中央党校所作的题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演讲中,胡乔木指出“不能把异化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而只能把它看作表述特定歷史时期的特定社会现象的概念”;陈仕伟认为在马克思将异化视为一种私有制的表现,将异化提升为一种理论是有害的。
  关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特质,国内学界主要围绕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性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规定性、异化劳动的根源和消除途径等问题展开谈论。韩庆祥认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价值伦理因素的人本主义和经济学的统一。王金福认为马克思思想历程中存在前后两种异化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是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在1845年后马克思扬弃了这种异化观,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邓晓芒认为劳动异化根源于劳动活动的异化,而劳动活动的异化根源于精神劳动和肉体劳动的分工。夏之放则集中探讨了消除异化的途径,认为应该从经济和哲学两个方面消除异化。
  三、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研究
  国内学界对人道主义含义的解读至今仍未形成共识,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解读的角度。第一种从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定位出发,形成了两类不同的观点。一类认为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出现的,而非世界观和历史观。1984年胡乔木在中共中央党校所作的题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演讲中,认为人道主义在伦理道德层面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即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以马克思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的。另一类认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赵兴良、郑百灵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实际进行的科学抽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必然包含人道主义;孟庆仁认为人道主义在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种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出发,形成了三类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即狭义的人道主义。靳辉明、周穂明为“人道主义”所撰写的词条释义就持有这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即广义的人道主义。第二种观点认为人道主义兼具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第三种观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人道主义,认为人道主义是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终结人道主义的理论。   关于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王若水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发展了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最彻底的人道主义。安启念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对资本主义不人道现实的批判,宗旨是实现共产主义即人的本质回归、人道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实现立足于劳动实践活动的自我发展,同样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丛大川认为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是形成中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观。薛德震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在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人性 、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中,邢贲思在《怎样识别人道主义》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黄楠森认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中确乎有些合理的因素,这些因素经过改造可以吸收到马克思主义中来,但这些部分已经不是人道主义,并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第四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并非归结或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
  四、关于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
  根據对人性与人的本质关系的不同理解,大致可以将其国内学界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质,或人性包含人的本质,以此为前提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界定。丁学良认为人性具有三种含义:一是人的各种自然欲望、肉体需要;二是健康的、美好的、高尚的人类品质属性;三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没有善恶之分。以马克思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论断为据,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性和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和社会本质。此外,朱士毅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视角出发,认为人性是客观存在的,有自然科学中的人性和社会科学中的人性。黄家瑶在比较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与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是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
  第二种认为人性不同于人的本质。张奎良、张念丰认为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而在马克思看来人性是一种文明特性,人性主要包括:对自由的渴望,对需要和欲望的追求,对兽性的克服和否定。虞文华认为物质自然性是人的一般本性,类特性是人超出动物自然性的特性。高起学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看来,人性不完全在于自然方面的各种特征,而主要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俞吾金认为人性是人的先天的、自然的属性,人性无善恶之分;人的本质是人的后天的、社会的属性,有善恶之分。王海明也认为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属性,包括动物性和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此外,刘荣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抽象对立,把“抽象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由此形成了一种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
  参考文献:
  [1]刘悦伦.现代人学[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2]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杨金海.人的存在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5]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6]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陈曙光.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陈志尚.人学概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其英语学习较为关键,但是初中英语写作受到母语负迁移方面的影响。文章从词汇、句法的误用等角度对母语负迁移影响进行分析,从汉英表达差异的正确理解、基本句式训练、文化因素的导入及语言环境创设等角度对母语负迁移影响和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阐述,希望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初中英语写作;影响;对策  一、母语迁移现象  母
三月份,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职业教育的春天也格外明媚,无论是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两会代表的关注焦点,抑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
在全面进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
从推进秘书职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谈起,以当前秘书职业化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影响职业化的因素,以探索秘书职业化发展路径。
酒.一诞生便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酒能激发诗人蕴藏在心的丰富情感.是诗人灵感的种子.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酒.便没有诗。为此.干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倒于酒樽之前.饮酒赋诗.酒助诗兴而谱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中得到应用,并推进了自动化时代的发展。物理知识学习与自动化控制也具有一定的联系。文章对物理习题中的自动化控制内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