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逆流的光阴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1月8日,恰立冬后一日,农历闰九月十六,《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作者同游大理西湖,夜宿湖畔“西湖苑”宾馆,次晨离开。作此小记。
  11月9日,辰时
  (晨7时至9时)
  初时,太阳还没有出来。风往外衣的领口里进来,往围巾的缝隙里进来。街边的早点铺子,包了铁皮的炉灶支在店门外的街面上,两个女子,一个煮,一个递料、接碗、放作料。不太忙的时候,把煮好的饵丝米线端给坐在里面桌旁的客人,等忙起来,就顾不上了,要吃的人白己去灶上端,白己放作料。
  一个瘦高个的中年女子来卖豌豆尖,在炉灶的一旁把背上的篮子放下来,大半篮子豌豆尖,碧绿碧绿的,带着薄霜。当她与在灶上忙碌的店主说话的时候,口中不断地呼出白气(忙碌的店主人则背对着店里,我看不见她的样子),两只手相互搓着,不自主地将身靠向炉边。两个人的交谈,说的是白族话,像是闲聊,关于豌豆尖的价格看样子只是这谈话中的其次。
  煮在饵丝上面的豌豆尖也是碧绿碧绿的,和饵丝、肉酱一起冒着热气。
  太阳已经出来了,在街的对面窄窄地照了一线。我们离开这个名叫有所的集镇,离开西湖。车子从早点店斜对面我们夜里住的西湖苑宾馆驶出来,走过早点店面前,再走大约两百米,有拐,驶上主公路。路旁有“右所镇邮电所”,似乎还有中国移动,或者卫生院之类,一个集镇上应有的许多部门,随意地从窗外闪过。
  初阳的柔光嫩嫩地,浅浅地,照在路旁的屋顶上,树上,以及路边的田野里。田野上麦苗初见,蚕豆田看过去茸茸地。树木,房屋,麦地,豆田,远山和山上的云朵,连同看不见的西湖——一一地,往车的后面退去了。
  11月9日,卯时
  (凌晨5时至7时)
  一开始,听到第一声的时候,我以为是一种叫卖,长长地,庄重地。之后是稍稍的停顿。停顿之后,接着,又一声,干净地,长长地。——即便是叫卖,以认真的、努力的生活为前提的叫卖,是值得付之以庄重的,且值得他人敬重的。
  之后,这声音连续且加快起来,并且从之前的单声,变成了群声。我听出来了,这应该是一种颂唱,一种群体的颂唱,只是听不清颂唱的是什么内容,只听得见群颂的那种嗡嗡声,庄严地在窗外回荡。这颂唱大约持续了数分钟,之后,像潮声回落那样,安静了下去。
  窗外安静了下来。房间内仍然一片漆黑,但我感觉,天将要亮起来了。
  我在床上醒着。等着这集镇的市声一点一点在窗外升起。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终于,有车子的声音从窗下走过来,听车声,大约是一辆早起赶路的小面包车,从窗下走过,之后,去往远处。
  之后,又有断续的车声。之后是渐渐涌起的人声。这集镇的市声,在窗外一点点热烈起来。
  我后来向人问起那凌晨里听到的颂唱声,有人告诉我说:那是回民在早起颂经。
  11月9日,寅时
  (夜3时至5时)
  似醒非醒之间,眼前一直荡漾着那片青蓝的湖水,从近到远,鳞鳞地泛着波光。
  小木船安静地摇着,摇过一道只容一船通过的窄窄的桥洞。过了桥洞,湖面豁然开阔起来。风把湖水吹皱,吹出无数的鱼鳞。芦苇洲碧绿,一洲碧绿的芦苇,在风中整齐地向着一面倾着身,像是倾斜着、挨挤着的春天。伸入湖中的长堤上,一排水柳也在风中整齐地向着一面倾着身,看上去呼呼地,像是赶着要去远方。
  菜圃一小片一小片浮在湖中——仿若一个一个安静的童话。菜圃的四面圈着芦苇,芦苇的四面围着湖水。湖水荡漾,苇叶轻摇。有农人穿了雨靴在上面劳作。想象着,这浮在湖上的菜圃,就像一只小船,在他的脚下,随水波左右轻轻摇晃着。上面一畦一畦的黑土里种着蒜苗,正长出了初初的绿叶来,嫩嫩地,纤纤地,像麦苗,又像韭菜。
  一片一片浮在湖上的菜圃,远看时,又像许多大大小小的椭网浮在水里。小船在其间轻轻穿梭,水葫芦长上船来,在原本扶着船沿的手上生根,长叶。有人在船上唱起歌来,用竹竿撑船的人,影子投在湖面上,一弓一弓地,就像缓慢前行的时光。
  种菜的人下了地,要上他的旧旧的小木船,船槽里落着风吹来的树叶,以及船行时无意间带来的苇茎。他要摇着他的旧木船,回到他的炊烟升起的家。
  湖水那么蓝。
  ——炊烟,那么蓝。
  11月9日,丑时
  (夜1时至3时)
  阳光明朗。从一道木门进去,木栈桥曲折蜿蜒,伸向绿的深处。
  绿的浮萍,绿的苇草,撑着木船打捞浮萍的人穿着绿色的雨靴,湖洲及岸上绿的树木——那撑船的竹杆,在时光的深处,它也是碧绿的,上面长着碧绿的竹叶。阳光晴澈,人靠着木栈的栏杆,清新和慵懒得像是从前世醒来。
  水鸟贴着水面飞行——翅膀紧贴着波光,又像飞,又像行。一会儿落到芦苇洲上,在地上的漫草间踱着步子,忽而,又飞起来。
  栈桥一侧的湖水中,一片睡莲谢了花儿,碧绿的荷叶,像无数大大小小的网箕,一叶挨着一叶,铺住水面。而湖中普通的夏荷这时候已然开始残了,只待农人前来,收获那水下的莲藕。
  风从湖上吹来,纱巾迎风飞起,阳光一片一片飞过湖上,飞向远处的苍山,飞向天边的云朵。一顶帽子不小心掉到了水中,于是大声招呼那撑船捞浮萍的人,请帮忙把帽子捞起来。撑船的人把船摇近了,用竹竿挑起帽子,正要举到面前来了,“噗!”一阵风,把帽子又吹向湖上。
  “哎,哎,帽子!”
  “噗!”又一阵风。
  ——睁眼醒来,窗外的夜一片沉静。
  11月8日-9日,子时
  (夜1 1时至凌晨1时)
  十点多结束了湖边的篝火晚会回来,夜色寒重,睡意轻浅。洗漱罢了,便又在手机的图库里,把白日的西湖,重头一一打开。   阳光,湖水。
  湖水,苇洲。
  苇洲,木船。
  木船,菜圃。
  菜圃,柳堤。
  柳堤,石桥。
  石桥,夕光。
  夕光,屋檐。
  白鹭剪风,渔舟唱晚。夕光中一只木船,摇着一湖渐渐深蓝的波光,摇入村庄的黄昏。
  记得后来,把这些图片选了一些放在微信,有朋友在后面问说:真的西湖吗?我笑了,回答说:真的,是大理西湖。
  所谓,良辰美景,应该就是这样的了。时光在,天地在,一湖碧水,澄澈在天地间。湖风清冽,蒹葭苍苍。天光如羽,岸柳如歌。
  睡下的时候大约是0点30分。那些手机随意拍下的图片上,西湖的水波,在阳光下那么蓝,
  ——那么蓝。恰若最初的,最初的遇见。
  11月8日,亥时
  (夜9时至1 1时)
  湖岸的篝火晚会是从8点起就开始的,一片歌舞,围着一堆篝火铺展开来。夜风清冽,带来湖声。
  这时间正是农历的十六,月色清朗,如银倾泻。夜的湖上,鸥鹭们回家去了,湖心的菜圃里穿着雨靴种菜的农人回家去了,持着长把钉耙打捞浮萍的人回家去了,傍晚时摇在夕光里的小木船回家去了,放鸭子的人回家去了,最后摇船的人回家去了。剩下我们,剩下我们这迟迟不肯回家的人,在这夜风里,努力地相互遥望,然后,共同遥望一场久盛不衰的歌舞。
  我后来,慢慢原谅了自己的淡忘。但凡,这样热烈的歌舞——热烈的欢迎抑或是欢送,到终了,留在心里的总是轻细的空茫。那些听过的歌都记不住了,那些看过的舞都记不住,甚至,就连那些快乐的笑声也都记不住了。只记住了那一堆夜色里的箐火,在风中,不断地把烟子往人面前吹,让人止不住不断地轻流下泪来。
  歌舞罢,继续烧烤,喝酒。酒喝着喝着,歌又唱起来了,歌声在夜风里传出很远。火盆里的木炭噼啪作响。
  月色多么清凉。早知道这夜,该多带一件温暖的外衣。
  11月8日,戌时
  (入夜7时至9时)
  酒从来就是一个借口。
  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前人借着酒,西出了阳关。在没有故人的关外,借内心里那一碗酒的余温暖身。
  李白借着酒,充一回白大。“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
  东坡借着酒,忘一回坎坷世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更何况,前人还留下一种相娱,叫诗酒唱和。
  更何况,民间有一句俗话,叫无酒不成席。
  又更何况,一场本来以诗命名的相遇和相聚。
  就借着酒,下那满桌的菜肴。借着酒,慢慢饮了那一碗湿润的银耳米酒羹。借着酒,说出各自的惊喜或是感动。
  借着酒敬酒。借着酒说话。借着酒饮诗。借着酒,软软地吐出各自的方言。待夜色深浓,再借着酒,且邀明天。
  夜色亦是借口。
  借着夜色,姗姗地下了楼。
  借着夜色,姗姗地出了门。
  借着夜色,姗姗地行过湖岸。
  借着夜色,姗姗地上了石桥。
  再借着夜色,姗姗地燃起了篝火。
  借着湖声,借着月色,借着远山,借着大地,借着过去,借着酒——我们,将心底里那一曲从未唱出的无声的歌谣,一调再调。
  11月8日,酉时
  (傍晚渐入黄昏5时至7时)
  小船靠岸的地方是事先约好的。从栈桥边上了船,慢慢地,摇一程湖光山色,回来,在这村旁的柳树下靠岸。火橙色的救生衣解下来还给了船主。人上了岸,那木船,还在岸下随着水波轻轻摇晃。
  穿过村庄的道路是约好的,曲折有致。两旁静宁的人家,花枝艳艳地探出墙来。
  傍晚的风是约好的,沿着村道,细细地吹过来。
  那石桥是约好的,桥下的水道,只容一船小心穿过。桥上的石板,只容两人并肩而行。
  那道旁的柳树是约好的。湖外安静的田野是约好的。傍晚天空里的飞鸟是约好的。远山上缓缓的那朵云是约好的。晚饭是约好的。将上楼的那道楼梯是约好的。
  村庄清宁的岁月是约好的。湖上无声的栈桥是约好的。那湖水中的荷花,花开的时节是约好的,就,等着这西湖的下一个夏天前来,荷叶满湖,荷花满天,我们再来摇船。摇一只小船,穿过满湖的荷叶,穿过满天的荷花。
  草帽人还在岸上,等着一尾鱼回来。都约好的。
  11月8日,申时
  (后午3时至5时)
  将一身,交付与一条小船,任它轻摇。交付与一支木桨,任它陈旧。交付与一片苇洲,任它青绿。交付与一只水鸟,任它飞翔。交付与一株,在湖光深处漫漫生长的水葫芦,任它,将一爿时光慢慢度尽,将一座村庄的年轮,一数再数。撑船的人站在船尾,一支长篙,一竿又一竿,量过湖水的深处。湖上的风将头发一再吹乱,遮住眼睛。远山在远,湖岸在远。前面的船上,有人唱起旧年的歌。
  就这样了吧。船将白己交给湖水。村庄将自己交给大地。阳光将自己交给鸟翅。岸柳将白己交给岁月。湖中的菜圃将自己交给农人。斜飞的鸥鹭将自己交给天空。石砌的小桥将自己交给两岸。我们,把时间交给这个明净的下午。下午四点的阳光,有着水洗过的清新和明亮。船慢慢摇着,船上的人,一再将手搭住额头,仿佛正穿越一曲悠长,悠长的歌谣。
  湖水一再湛蓝着,漫向远处。
  光阴一再摇曳着,倒退着向前。
  请不要回头怅望。
  ——你知道那一湖碧水,它就恰若一场想象中的梦境。
  11月8日,未时
  (午后1时至3时)
  午后宁静的时光,适合寻一杯茶。适合慢慢地,看杯中的茶叶一点一点,在滚开的热水里,慢慢舒展开旧年的腰身,慢慢映现出旧年的模样——旧年里春风的模样,雨水的模样,阳光的模样,以及云雾的模样。茶色一点一点地洇开,洇开成一杯冬日午后的清暖。   适合寻一只沙发,在上面蜷着,打盹。午间没有风。从窗口进来的一线阳光将暖意投在面前的桌上。门外,院子里的花木是慵懒的。远方的天空是慵懒的。瓦屋的飞檐是慵懒的。目光轻斜处的那一片远山是慵懒的。隐约的音乐也是慵懒的。
  适合寻一方木窗。看窗外收割过了的安静的田野。看田野上的民居一幢一幢,漫向远处。看一条路上,各种各样的车子在正午的阳光下像蚂蚁一样来来往往。看一棵树慢慢落尽了叶子。看一片菜畦,无声地长出了嫩嫩的新绿。看一朵云飘啊飘啊,飘。
  唉,你说这样的一个午后,西湖岸上清宁慵懒的午后,花未开,人未来,风未起,船未行。
  路一点一点,在远处。
  时光一点一点,在前头。
  11月8日,午时
  (午1 1时至1时)
  鱼是西湖的鱼。
  黄瓜是西湖的黄瓜,
  萝卜是西湖的萝卜。
  芋头是西湖的芋头。
  米是西湖的米。菜是西湖的菜。
  时间是西湖的时间。午饭是西湖的午饭。
  酒是西湖的酒。人是西湖的人——西湖的主人,将盛情,一再斟满酒杯。
  是的,西湖是一池碧水,滋养鱼虾。
  西湖是一片土地,种稻种菜。
  西湖是一道风景,呼唤远方。
  西湖是一个地标,在苍山脚下,在洱海之源。
  西湖是一种概念: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西湖是两个汉字,在它的里面,全部的内涵只是一个字:等。等一片月光。等一程远方。等一轮四季。等一次凝眸。等一支歌起。等一场花开。等一曲别离。等一回,天荒地老。
  道一声,西湖。
  11月8日,巳时
  (上午9时至11时)
  一池残荷。一道石桥。一间木屋。一方阳光。
  西湖岸上,阳光铺展开最初的明亮。荷塘静吟着光阴的歌谣。一座石桥跨在上面,在石桥的这面,是现世,是人间。在桥的那面,是湖光,是远方。
  一道木门打开,打开一个清宁的上午。一道栈桥从门里曲折延伸,安静地,接住湖光深处曲折有致的时光。桥下的荷叶长啊长啊,长到了初冬,长到了枯萎。湖里的水草长啊长啊,长到了岸边,长进了看不见的月色。
  湖岸。村庄。天光。云影。舟子摇啊摇啊,摇过一湖清波;阳光摇啊摇啊,摇过一天鹭影。一早来划船的人们在湖上,身穿火橙色的救生衣,手上的木桨努力地划动水面,笑声哗哗地传到湖岸上来。
  庭院宽阔,歇满阳光。对着景区大门,当面一块大石。在“大理西湖”的大字前蹲下,等着相机的快门咔嚓一声——光阴一朵一朵,回到最初的石上,最初的湖上,在上面,安然盛开。
  早安,西湖!
其他文献
打锣锣,烙馍馍,  鸡儿叫,狗儿咬,  舅舅来,吃啥哩?  吃白面,舍不得;  吃黑面,羞得很;  吃荞面,肚子胀;  吃豆面,豆腥味;  宰公鸡,叫鸣哩;  宰母鸡,下蛋哩;  宰鸭子,看门哩;  ……  我们齐声唱歌,因为我们看见,对面的土路上,那个推自行车的人,向着我们的村庄走来。那是我们的舅舅。那是碎舅舅熟悉的身影。  我们村庄的地形是一个狭长的扇面状,西边的人口是扇子的把儿,东边脚下依次
期刊
痴情  我刚走到滨河公园的凉亭,就听见有人喊我。我举目一望,那儿全是像我一样的老头儿。我正欲往前走,又有人喊我:老兄!我止步一看,喊我的人,是文友老孙。于是,我朝他走去。  好久不见老孙了,半年前,他正在家里伏案写作,突然,头一歪,滑下地。少时,他醒过来,连忙给儿子打电话。没多会,儿子赶到,急忙送他去医院。医生说,老孙轻度脑溢血,得住院治疗。于是,在医院留医10日,才出院回家。出院时,医生说,要注
期刊
在云南大理祥云县云南驿坝子东侧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列大山最为突兀显眼。如果你乘汽车或火车从大理至昆明的话,车一过云南驿进入古称“云南赕”或“小云南”的云南驿坝子,从东面映入你眼帘的即为这座大山了。它就是雄踞于大理地区东大门的老青山。  自古雄关  老青山主峰海拔2577米,它高于云南驿坝子577米,高于它东面的大仓黄竹箐凹地近800米。清光绪《云南县志》中这样描述老青山:“老青山,在县东南60里。极
期刊
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一  2015年春节后的一天,我利用下乡的机会,如约来到祥云县虞情白然村,采访了虞情村余家第四代银器加工制作传承人余全希,当地人都称其为小炉匠。  昔日,“匠”,那是百姓对手工艺人的尊称,是对他们技术的认可。
期刊
小城漾濞的底晕是旧的。不说别的,单凭它以集镇的形式存在六百多年的历史,已足够滋养出一种淡定、温婉的旧来。  那段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历史,更多地凭依于一条古道、一湾江流。古道是西南丝绸古道,它包括漾濞在内的滇西南境内的长长一段,又被称为博南古道。据说,这西南丝绸古道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时间上,早于西汉张骞的西北丝绸之路。最初作为古道上的人马驿站的小镇漾濞,是被古道的风尘和赶马人的汗水滋养出来的一个
期刊
沿着路,我看到了一些橙色的元素,由漾濞江边往山脚铺排,构成一幕黄铜色的图景。奇怪的是,我的眼睛在一瞬间出现色差,江这边的稻谷青色与橙黄交错,山脚背阴处更显绿,或许是夕阳和距离的缘故。阳光照射下的漾江河谷曾一度让我困惑,由马厂往外,一路铺叠的稻浪在这片河谷中越发暗了,模糊了,光被一座座山隔在了另一面,正如我被一层虚无的质与故乡隔阂了许久。天色将暮时我看到一群,不是,是一些人群在这块青橙色交融的田地里
期刊
晨练  乡下的鸡总是起得比人早,天未明公鸡已开始打鸣,天亮了母鸡咯咯叫,鸭子呱呱跳。农家的小院好比城里的公园,只不过“晨练”的是鸡鸭而不是人罢了。  这时候母亲在地上撒一些玉米,鸡鸭吃完“早点”后,都“游山玩水”去了。  要是在城里,这时候我还在梦乡呢,睡得很香,香得连梦都来不及做。乡下却不同,“瞌睡虫”像地上的玉米,都被那些鸡鸭啄飞了。  小住几天后好不容易适应了,告别的日子却又来临。说与不说,
期刊
在季春的一个双休日,我们学校里的几位老师相约,租坐了一辆微型车,经数小时的峰回路转,来到了纸厂坝,饱览了那里的风光。  纸厂坝不造纸,是滇西大理州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委会所在地,离县城有百余公里,位于平甸公路东侧的罗坪山顶上,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彝族聚居区,是炼铁乡最边远最贫困的村落。  迎着徐徐的凉风,我和几位老师爬上了纸厂坝的“观景台”——高坡处,极目望去,展现在眼前的纸厂坝形如一张宽约两千米,长约
期刊
一个春风轻抚的日子,我终于见到了双廊古镇。  据记载:双廊地处洱海东岸,双廊的“双”三层含义:“双曲”,一是北边弯曲的海岸线叫罗曲,南边的弓形的海湾称莲花曲:二是“双岛”,北边的半岛叫天生营,南边的是玉矶岛(南诏风情岛):三是罗曲东边的田坝地势狭长,形同两条走廊,所以,这地方就叫双廊。走进双廊,想想都很美,长长的古街,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清新、典雅、唯美。  双廊古镇依山傍水,南北是一条约两公里的
期刊
晨曦微露,我们从大理古城出发,沿宽阔平坦的214国道一路向北。走了一程,羞赧的太阳从洱海东岸缓缓升起,碧蓝的洱海瞬间迷蒙苍茫。清澈的阳光从苍山顶慢慢滑下来,被柔光点染的地方瞬间清晰灵秀。向西看山,转头看海,不经意间就到了蝴蝶泉,向东一转再向北,几步之后,我们突然就贴近了洱海!  目光,早已被洱海锁定!一路向前,那些高挑的芦苇,把蕴蓄一季的苇花轻轻伸出,大片大片的水草,经过一个夏秋的疯长,剑形锋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