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教师

来源 :城市地理·论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bos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学术不端事件的不端曝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不短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影响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内外因素出发,探析防治学术不端事件的对策。
  关键字:学术不端;外部环境;自身因素;学术制度;评价体系;诚信意识
  学术研究本是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学者间交流,推动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近年来,众多学者为了达到功利目的,不断地进行学术造假,敷衍研究;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频频被曝光于各媒体。据统计,在09年评选的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排名前三的新闻都跟学术不端行为有关;近十年来,仅仅是被曝光的学术不端事件就达300余起。学术道德水平的下降,学术质量的下降使得中国的学术活动所产生的成果被国外的研究机构认可的程度越来越低。中国学者的学术诚信问题已经到了危机时刻。本文将从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出发,浅析产生此类现象的内外部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术不端的定义
  国家科学技术部令第11号《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中指出:学术不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提供虚假的学历信息,抄袭或者剽窃他人成果等6项。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将剽窃、伪造、不当署名等七项作为学术不端行为。国家教育部令第34号明确规定购买非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由他人代写或者帮他人代写学术论文等五种行为被界定为论文造假。在对基本的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时,均涉及到学术行为过程中的失信与不诚实。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故本文中涉及的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均以科技部11号令及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为准。
  二、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导致学术不端现象在中国屡禁不止的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体现在科研工作也亦如此。殊不知,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科研工作有其战线长的特点,假使科研工作者缺乏一定的知识积淀,没有经过一定的实践论证,难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贡献相对较大的成果。学术工作耗时间的特点与社会的快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赶上“社会的潮流”不少学者投机取巧,开始了走上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不归路。此外,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普及率和利用率的提高对大量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提到了推动作用。在80、90年代,多数学者只能利用纸质书籍等作为参考,可供“借鑒”的资料较少,科学家们更多地是将自己实践的成果转化为书面材料。
  2.学术制度不合理,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课题量、论文数是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晋升、评职称过程中遇到的不能避免的衡量条件之一,然而不少学校在评定过程中只讲究数量,对质量一事置若罔闻,或者要求不高。虽然绝大部分的高校将教师的教学业绩纳入考核,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科研数量占了很大比重。此外,评聘分离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激活了竞争机制,可是,这种科研成果的数量决定教师岗位甚至去留问题的评定方式也加重了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从而导致两种后果:有些学者因为承受不了过重的压力而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妄想拆东补西,浑水摸鱼,严重地扰乱了科研制度。
  3.对于学术行为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1)参与评判的专家团的身份的多重性。
  在内部控制中,企业往往将某些容易发生错误或容易舞弊的任务交给两个人合作完成,使其共同监督,从而避免舞弊行为的产生。然而,在进行课题评定或者筛选时,参与评审的专家既是裁判,但同时,他也是其他学术活动的参与者。众所周知,科研活动的评定是一个主观的意识活动过程,容易导致某些参评团成员会不由自主地将评判标准向自己的科研思路、研究习惯看齐,以利于自己今后的科研。
  (2)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对学术行为的过程性监督不力。
  陈越、方玉东(2011)在研究我国的诚信现状时发现,从1999-2009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共查处了204科研违规案件,其中有79.9%在申请前或者申请阶段违规;20.1%在科研过程中违规。从陈越、方玉东的调研中发现,这204起违规案中无一例是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主动发起调查的。
  (3)对科研结果的审核不严谨。
  除发明、专利外,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将以论文、著作等形式呈现,一般情况下,审核机构将以计算机查重的形式来识别文章的重复率。然而,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很多图片或者以图片形式插入的表格无法为计算机识别、过滤,这也导致了一些数据抄袭未能在这种检测活动中被发现。
  (4)对于科研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国家科技部令11号规定,违规人员所在单位需根据情节严重对违规人员做出警告、通报批评等制裁;科研活动的组织者需责令其整顿、改进等,严重者取消资格,或者一定年限内剥夺其申请国家项目的权利。由此可见,如果违规操作,行为人最多被开除,在几年内失去申请国家专利的资格,正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即使被本单位解聘了,也能在其他单位生存。然而,一旦侥幸获得成功,虽谈不上功成名就但也能为自己的前途增光添彩。
  (二)从学者自身角度探视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术人的学术伦理意识不强。
  部分学者被查到科研违规是人为的规划,然而,也有不少学术人是因为对学术不端定义的不了解,“盲目违规”。
  2.社会的浮躁导致学者急功近利的心态愈演愈烈。
  因为科研所带来的名誉、职称、地位以及伴随而来的经济利益使得很多学者未金钱所诱导,铤而走险。
  3.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足。
  方玉东等(2011)在《论述学术不端行为成因研究综述》中提出,学术人科研能力的不足亦会影响到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
  三、改善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一)政府理应为科学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深化科研改革,适时修订法律法规,加强学术行为的规范性。
  从宏观上说,国家需深化科研改革体制,促进合理的科研政策的制定。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及相关的政策中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有所涉及,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术不端的行为表现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政府不断地对现存的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完善,使其更符合现状。同时,政府需建立一套适合整个社会的诚信信用体系,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风险。
  2.尊重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
  无论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说法,无不显示出中国的各项产中创新、开发能力的不足。“山寨国”的冠名更显示出国民对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在媒体自由度越来越大的今天,也少有学者或者科研团队因为自身的科研成果被侵犯而公众于世。
  (二)完善评价体制,规范科研活动的开展。
  1.明确教师定位,摒弃以科研为重的评价体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单承担着教学、科研的任务,此外,育人也是教师职责的重要部分。教师育人责任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学生只能在学识上有所提高,但对于情商以及价值观的树立有害而无益。因此,学校在评价教师工作业绩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科研能力、教训能力,同时强调育人作用的发挥。
  2.科研经费的审批、报销。
  趋于金钱的诱惑,部分学者由“学术人”转向了“经济人”,已申报课题为名,骗取科研经费。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强化报销流程的公开化、透明化,同时,严格审批,拒绝挪用科研经费的行为。
  3.推动科研评定标准的制定,加快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分离。
  科研活动是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持续过程,然而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捆绑使一项原本公平的活动因为人为原因而变得不公平,学术腐败,阻碍了科研的推进,社会的发展。只有制定了规范的评定标准,避免主观凌驾于客观之上,才能保证学术人真正出成果。
  (三)强化学术人的誠信意识。
  对于学术人来说,产生学术违规行为的重要原因是学术伦理意识不强。浮躁、功利的环境使得我们在研究是首先想到的是抄袭、借鉴,而不是创造,而且对于自己的这种侵权行为毫无愧疚之心。因此,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学业生涯的始终,甚至工作生涯的始终显得尤为重要。从小灌输诚信意识;在高等教育阶段将学术诚信纳入始业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开设选修课强化诚信意识;甚至每年对学术工作者进行学术诚信的继续教育等都是强化诚信意识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学术人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包括研究者提出课题的能力,完成科研的能力以及在这过程中表现得科研精神,没有科研能力或者科研能力不足,科研活动便不能有效开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很多学校开设了专业硕士教育以适应市场需求。然而,也有部分学校在进行学术硕士教育时过多地设置应用型的课程,使得部分学术硕士“不伦不类”。加强对科研工作者能力的培养,强化其在科研工作上的信心是减少学术舞弊的必要途径。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对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然而,由于篇幅的有限性,对于相应的对策的提出还不全面,在后续的研究中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陈越 方玉东.我国科研诚信状况浅析一一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处理学术不端案件为例[J].管理,2011(9).
  [2]范松仁.学术不端缘何频繁出现于高校[J].教育学术月刊,2010(8).
  [3]方玉东1 方纪坤2 张莉莉3 陈 越1。学术不端行为成因研究综述[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4]孙君恒 闫艺.美国大学的学术伦理制度———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8).
  [5]汪超.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存在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3
  [6]袁玉立.学术不端的伦理控制[J].学术界(月刊),2012(12)
其他文献
摘要: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盛行的时期,时全国有众多佛教建筑、塔寺遗存,如泾川即有南、北石窟寺、大云寺等,并有北魏宣武帝、隋文帝、唐武则天等在此下诏敕赐或巡幸泾川佛事。武则天曾敕赐在此建大云寺供奉佛祖舍利,并珍藏《大云经》写本,在武则天称帝之始,宣扬《大云经》及建造大云寺、瘞埋舍利等对其称帝都有一定影响和推动作用。文章从武则天称帝前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到以佛教信仰为称帝渲染,而后在泾川地区建造恢弘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制度的深入改革及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诸多情况和新问题。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在不断提高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预期非理性化。因此要落实帮助就业、帮助就业稳定和帮助落实职业生涯的发展的三大工作目标,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指导人员来实施。本文试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可从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个方向为发展维度,从而加强职业素养
期刊
摘要:交往的需求是以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而存在于社会属性中,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成都铁路新村社区研究,分析了停留交往空间形式特征,体现交往空间的场所感。  关键词:交往空间;场所感;心理  一、研究意义  交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应该说,住区中的交往在社会交流结构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在住区中生活需要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来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疏缓
期刊
摘要:中国与印度两个国家惊人的相似,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有着重大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印关系的解读。印度对中国的认识,中国对中印矛盾的处理方针。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与中印两国构成复杂的三角关系。中印两国将在冲突中合作,走向发展。  关键词:中国与印度;冲突与合作;理性分析;多边关系  一、相似的“邻居”  在国际社会中很难找到像中国与印度这般相似的两个国家。从历史文化上看,中印两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大学生来自家庭的消费支持日益增强,旅游逐渐成为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之一。本文以沈阳和本溪地区大学生为例,分析了大学生旅游消费需求基本状况及特征,为开发大学生旅游产品,寻找发展大学生旅游的有效途径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需求;沈本地区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设计  通过采取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沈本地区大学生旅游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内容涵盖
期刊
摘要:边疆民族自治地区的扶贫开发,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边疆民族自治地区贫困的表现形式,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相协调的扶贫体制机制。  关键词:边疆民族自治地区;贫困;扶贫机制  前言  边疆民族自治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中农村又是边疆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
期刊
一、事件举例  我曾看过一则报道:胡梅萍和其丈夫老李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孩子——李显。李显4岁时因为感染病毒,患上腿疾,手术后有轻微残疾。虽然夫妻俩符合二胎政策,但是出于计划生育政策要求,也为了更好地照顾李显,想把所有的爱都给他的考虑,夫妇俩商量后,最终决定拿掉孩子。1999年10月,李显旧疾复发,感染脑部,医生最初诊断没有影响;一个月后李显因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接连收到三次病危通知书,半年后逝世。胡梅
期刊
摘要: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媒体已经越来越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搭台,媒体唱戏”的模式在各国的外交活动中被广泛采用。从积极的层面讲,媒体可以利用其特殊优势为本国的外交进行积极宣传,营造一种和谐的外交氛围。而从消极的层面讲,媒体又为其政府所利用,为其政府的对外战略摇旗呐喊,设置不利于外交对象国的舆论,进而帮助其政府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本文将以《读卖新闻》在21届东盟峰会上的相关报道为例,并以国际关
期刊
摘要:黔江作为全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中心城市,已迈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信息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黔江的形象,让黔江的居民感受智慧生活的幸福。  关键词:贫困地区;中心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
期刊
摘要:通过环境信访的特点对环境信访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以宣州区2011、2012年环境信访情况为例,分析了宣州区环境信访问题的特点,目前环境信访仍以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为主,并对环境信访问题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信访;宣州区  由于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得到了较大的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