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具是教学形象化的教学器具。自制教具与实验教学的联系十分密切,两者“形同手足”。课改中出现一套好教材,必须有相映的教具与之配套,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完成新的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自制教具,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切实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具的直观性作用
直观性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模型、图表等,让学生感知事物,感知事物的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使他们对学习的对象获得鲜明的印象,为形成科学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直观性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提出来的。一方面,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是以他们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相对贫乏,抽象思维不够发达。当教师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时,在可能和必要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从感知开始,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观念,促使学生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思維结合起来,有助于他们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对自然界充满了神奇的遐想,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但由于年龄尚小,学习意志不坚强,自制力缺乏,学习兴趣易转移,在课堂上注意力易分散。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点燃其求知欲望的火花,促其动手、动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上《认识图形课》时,我开始给学生教授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圆,什么是三角形。学生能说出自己见到的各类图形,但有一部分学生在说的时候心不在焉。我把磁性教具分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讲桌上的教具分类贴在黑板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都愿意上黑板分类贴图形。上黑板的同学在贴的过程中其他同学都在认真看有没有贴错,都想上去把贴错的图形改正过来。最后老师说什么图形,大家举什么图形,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并同时注意观察你的同桌举错了没有。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都积极举图形,再举的同时并说出了自己的同桌举对了没有。学生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起来,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接着我再让学生观察图形,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发现各种图形的特点。教学目的能轻松实现,教具的直观作用功不可没。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可有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时,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平行四边行”这个名词,其中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教具的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三、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够脱离实际生活,学具教具像是交流的桥梁,能够引导学生将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教学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
四、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学习主体地位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探究意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处于信息时代的小学生知识视野比较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具进行探索发现,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识。同时学具的使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教学局面。
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学习口算20以内加法时,教师先出示问题“学校买来9个白皮球,5个红皮球,一共买来几个皮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把小皮球装进小盒子里,每盒只能装10个。学生经过讨论,一般会出现两种装法:⑴9个白皮球与1个红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红皮球.⑵5个红皮球与5个白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白皮球.然后,教师用教具演示或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装法,引导学生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装法列出算式,并思考:9+5怎样计算?此时,学生已经历了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必能得出:9+1=10,10+4=14;或者5+5=10,10+4=14.除此之外,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用教具辅助教学,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例如:学习“11减9”时,学生利用小棒想出了3种方法:第一种,从1捆小棒中拿走9根,将剩下的1根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2根;第二种,把1捆小棒拆开变成10个单根的,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里去掉9根还剩2根;第三种,先把个位上的1根拿走,再从1捆小棒中拿走8根,还剩2根。学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结合教学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索、思维、创造的空间中发展了求异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我觉得教具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我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能力。充分地引导学生与自己、同学与同学和谐互动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得更精彩。
一、教具的直观性作用
直观性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模型、图表等,让学生感知事物,感知事物的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使他们对学习的对象获得鲜明的印象,为形成科学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直观性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提出来的。一方面,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是以他们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相对贫乏,抽象思维不够发达。当教师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时,在可能和必要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从感知开始,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观念,促使学生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思維结合起来,有助于他们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对自然界充满了神奇的遐想,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但由于年龄尚小,学习意志不坚强,自制力缺乏,学习兴趣易转移,在课堂上注意力易分散。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点燃其求知欲望的火花,促其动手、动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上《认识图形课》时,我开始给学生教授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圆,什么是三角形。学生能说出自己见到的各类图形,但有一部分学生在说的时候心不在焉。我把磁性教具分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讲桌上的教具分类贴在黑板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都愿意上黑板分类贴图形。上黑板的同学在贴的过程中其他同学都在认真看有没有贴错,都想上去把贴错的图形改正过来。最后老师说什么图形,大家举什么图形,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并同时注意观察你的同桌举错了没有。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都积极举图形,再举的同时并说出了自己的同桌举对了没有。学生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起来,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接着我再让学生观察图形,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发现各种图形的特点。教学目的能轻松实现,教具的直观作用功不可没。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可有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时,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平行四边行”这个名词,其中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教具的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三、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够脱离实际生活,学具教具像是交流的桥梁,能够引导学生将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教学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
四、教具的运用有利于学习主体地位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探究意识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处于信息时代的小学生知识视野比较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具进行探索发现,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知识。同时学具的使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教学局面。
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学习口算20以内加法时,教师先出示问题“学校买来9个白皮球,5个红皮球,一共买来几个皮球?”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把小皮球装进小盒子里,每盒只能装10个。学生经过讨论,一般会出现两种装法:⑴9个白皮球与1个红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红皮球.⑵5个红皮球与5个白皮球装满一盒,还剩下4个白皮球.然后,教师用教具演示或让学生上讲台演示装法,引导学生根据这两种不同的装法列出算式,并思考:9+5怎样计算?此时,学生已经历了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必能得出:9+1=10,10+4=14;或者5+5=10,10+4=14.除此之外,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等,用教具辅助教学,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例如:学习“11减9”时,学生利用小棒想出了3种方法:第一种,从1捆小棒中拿走9根,将剩下的1根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2根;第二种,把1捆小棒拆开变成10个单根的,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里去掉9根还剩2根;第三种,先把个位上的1根拿走,再从1捆小棒中拿走8根,还剩2根。学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结合教学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索、思维、创造的空间中发展了求异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我觉得教具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我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能力。充分地引导学生与自己、同学与同学和谐互动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