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万福寺古刹的煎茶道盛宴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3436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世纪的明末清初,中国高僧“隐元禅师”应德川幕府之邀东渡弘法,于1654年率弟子20多人,在郑成功的帮助下从厦门搭乘战船抵达日本。不仅在京都宇治市建立一个完全的中国式寺院“万福寺”,还将明代盛行的“瀹茶法”传到日本。当时京都宇治的制茶师特别将抹茶的“蒸青”制成方式,与中国“炒青”绿茶的揉捻工艺结合,制作出蒸青煎茶而广受喜爱,成了日本煎茶道的滥觞。
  其实“煎茶”二字最早出自于中国唐代大茶圣陆羽的《茶经》,不过日本的“煎茶道”却与唐代的煎茶全然不同。有学者解释说明代所品饮散茶多为炒青绿茶,但日本绿茶并无炒青工序,而使用与抹茶相同的蒸青方式,却因为所习为中国炒青茶的瀹茶法,再加上“煎”字还包含煮或焙火等意思(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诗《试院煎茶》),因此日人就随而称“煎茶”了,信不信由你。
  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对茶艺最大的贡献,就是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成为主流,不再如唐宋将茶叶碾成粉末,而直接抓一撮茶叶入壶,并以开水沏泡饮用,称为“瀹茶法”又称“撮泡法”,堪称品茶方式的一大革命,茶艺也从唐宋时期宫廷或文士的雅尚清玩,普及为全民生活的一部份。
  隐元禅师俗名林隆琦,为福建省福清县人,抵达日本后,于1661年受德川幕府第一代将军家康赐予宇治寺地,以中国福州黄檗山万福寺为样本,辟建万福禅寺,创立了黄檗宗,与临济、曹洞并称为日本禅宗三大派,而当地也因此得名为“黄檗”,在地铁搜寻站名时格外醒目。难得的是寺院整体建筑布局或供像风格,均为明代样式,就连寺内所有对联匾额都以汉字书写,包括山门外“不许荤酒入山门”的石柱,没有任何一字采用平假名或片假名。
  隐元禅师曾担任日本后水尾法皇的师父,法皇授予其真空大师、华光大师等称号,圆寂后又授予他大光普照国师、佛慈广鉴国师、径山首出国师、觉性圆明国师等谥号,在日本佛教界可说声名显赫、倍极荣光了。
  不过,隐元禅师对日本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将瀹茶法乃至明代的文士茶风带入日本,不仅为日本带来喝茶方法的变革,更带来观念的革新:有别于相对严苛繁琐,且仅在贵族或武士间风行的抹茶道,逐渐发展为士农工商皆能参与的煎茶道,隐元禅师也普遍被尊为煎茶道的始祖。尽管在日本国内的认知,本名月海元昭的“卖茶翁”才是煎茶道的始祖,但他本为黄檗宗的禅僧,年逾半百才卸下寺院重担,挑起茶担赴京都卖茶。此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代的努力,煎茶道终于在日本江户时期确立。
  而且从1955年开始,“全日本煎茶道连盟”为了纪念隐元禅师的贡献,每年五月都在万福寺举办“全国煎茶道大会”,至今已堂堂迈入62届,因此说隐元禅师开创日本煎茶道,并不为过。
  我也曾受邀前往万福寺采访接连两天的“日本全国煎茶道大会”。连盟理事长为“松莛流煎茶道”的家元(即「掌门」之意)中村松继,他说煎茶道没有太多繁复的礼法与形式,注重的是饮茶时的心境,尤其着重个人的才学修养,以及个性品味的发挥,进一步体会茶道藝术之美,因此很快就受到日本骚人墨客的喜爱,而从明治初期逐渐兴盛,至今已发展为近百个流派。
  副理事长德山圭峰补充说,从60年前仅有20多个流派加入连盟,今天已有38个流派参加,包括深耕台湾多年的“方圆流煎茶道”,以及与台湾茶界交流密切的“美风流”、“小笠原流”、“松风流”、“瑞芽庵流”、“三彩流”、“静山流”、“黄檗东本流”、“二条流”等在内。
  有人说煎茶道与最典型的撮泡法,即早年盛行于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并传至台湾的“工夫茶”十分接近。而方圆流台湾支部长蔡玉钗也认为:煎茶道在精神与礼仪表现接近工夫茶,更不乏明代品茶、赏器、吟诗赏画与闻香等,同时融入生活艺术的“文土茶”精神,只是使用器皿略有不同,且表现更为精致罢了。
  大会重头戏是首日上午9时,于大雄宝殿举行的开幕式,仿佛宗教仪式般的庄严肃穆,所有与会人员均穿着和服,除了献花、献茶、敬“和篥子”,还有住持引领诵经。接着由来自日本各地的三十八个煎茶道流派,分别在寺院本堂、法堂、方丈、禅堂书院、松隐堂、伍云居等不同位置摆设茶席,分成两天进行茶席展演,并开放一般民众购票入内参与。
  煎茶道茶会可大别为前席、正席、副席、小馔席、挥毫席五个部分,不仅茶人与茶客之间有较多的互动,还保留了明代文士茶“以文会友”的特色,用茶则依高低等级分为:玉露、煎茶、番茶与非茶之茶(即花茶、玄米茶、昆布茶等)。一般冲泡玉露的小壶称为“急须”,而最受日人喜欢的急须就是明清时期流行的“巨轮珠”,明治年间日本藏壶大家奥兰田玄宝就有“无有巨轮珠,无以事茗事”之说。而清末至近代则因台湾乌龙茶的影响,在闽粤间流行的“水平壶”又成了日本茶人最喜爱的急须。
  既然是一年一度的盛会,各流派莫不卯足劲呈现最幽雅的一面,因此游走各茶席间,无论花艺布置、茶具选择,以及搭配的字画、手绘折扇等,都呈现各流派的不同风貌。而“美风流”茶席所有茶器、字画与插花等,均出自家元中谷美风亲手创作,在和谐的氛围中,展现煎茶道多元缤纷之美。
其他文献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茶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大家天天在喝茶,但它未必是茶汤作品,很可能只是解渴饮品、
期刊
在古代的中国,不论在品饮还是美食上,都极为注重器物之美。北宋苏轼有云“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形容的便是茶在美器中的诗意呈现。因茶制宜,因艺制宜,已成为现代茶道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如今,时下的陶艺审美似乎还未深度影响大眾的日常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陶艺的消费。  在茶道中,所有的器物都是配角  陈良柏:对于传统陶艺,我认为我们要提供机会让年轻人
期刊
茶歌茶舞是茶乡人在长期从事茶叶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当地的茶乡风情,更是活色生香、充满温馨的集体记忆。  三月初三,在这日暖花开的暮春季节,正是畲族山村一年一度最为精彩的农历戊戌年“三月三”传统民俗节日。  这天,畲村春光明媚,满山青翠,人面桃花。寿宁县斜滩镇畲家聚居的山田村天丘岗,传来阵阵高亢瞭亮的茶歌此起彼落,盛装打扮的畲女三五成群露天边唱边舞,正在开采春茶的畲家
期刊
1月6日下午,2018年的第一个周六。北方的寒风萧瑟,南国的阴雨绵绵,都挡不住对一盏茶的向往,一年一度的《茶道》茗读会如约而至,全国30城茶友共进茶的饕餮盛宴。  往年茗读会会精心挑选福建各大茶类中的精品,岩茶、紅茶、铁观音、白茶、茉莉花茶等等,让全国茶友一次领略闽茶荟萃的无穷魅力。而今年的茶品集中到了武夷岩茶这当下最热门、价格相对也最高的茶上。其实,包括许多福建人在内,天下茶客对于武夷岩茶的“岩
期刊
朋友闽北寻茶归来,带回一些小白茶。从干茶的外形看,制作工艺很原生态,面目朴素,甚至让人有点瞧不上眼,明明就是树叶的样子,粗糙蓬松。直到把茶放进盖碗,注入热水,那天然的茶香,那最接近青草、鲜叶的清香,让人眼前一亮,—扫冷天的困倦,那份清甜爽醇,就再也割舍不下了!  邂逅深藏高山的野生菜茶  这小白茶是贡眉,产自闽北建阳县漳墩乡桔坑村南坑片。当清甜与爽滑的茶汤入喉,让人仿佛看见了一片茶叶本来的样子。在
期刊
在民间,人们常采集各式中草药,新鲜时喝不完,就借助阳光晾晒干燥,贮藏着以应不时之需。山林间各式各样的草本可用以治病养生,至今福建广东一带还有非常多的青草凉药,用以清热解毒,或煲汤养生。  简单的晾晒工艺就是白茶的工艺。白茶的晾晒也体现了最原始的茶的本质。这样的白茶是中国最早的一类茶了——采摘茶叶以中草药的方式晾晒,将茶拿来药用也是最古老的传统。从这个角度看,原始工艺的白茶,它的出現,或比起蒸青团饼
期刊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一一《授时通考·天时》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有:“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花信自小寒开始,梅花为花信之首,且自古以来,“岁朝清供”里都少不了梅花的身姿。  梅花,俨然品行、时令的代表词。  福州城西南百里处,永泰葛岭有梅林百亩。自小寒时,漫山梅花层层叠叠地吐蕊怒放,香浸满了整座山谷。  今年冬天,小寒以后北方各地迎来了许多年不见的大雪,那个枯树寒鸦,一
期刊
雅集,雅致生活的集合,涵盖了中国传统技艺,吟诵、吟唱,琴、筝、萧等乐器的演奏,书、画、花道、香道的展示等等。五花八门、不拘一格,但有一样不可或缺,那就是茶。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翼,茶对于国民的意义远远超脱一道饮品。平凡的茶事却能通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在茶的氛围和熏陶下,儒家的礼数、佛家的慈悲、道家的闲适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茶而聚,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我们是喝茶的民族,茶赋予我们健康,更是
期刊
四川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提到四川茶区,人们皆知峨眉山、蒙顶山,对于彭州却知之甚少。当年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剑南(四川省境)最上等的茶产在彭州,更鲜为人知。陆羽在《茶经》中尤其盛赞彭州茶: “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在茶圣陆羽的眼里,彭州茶是当之无愧的川茶冠军。注释中又云: “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镇者,与襄州同”。这些地名至今还
期刊
一般认为, “荼”字有两种读音,分别为“屠( tu)”、“茶(cha)”。偶读《班马字类》,发现“荼”字另有读音为“舒(shu)”,并附注云:“茶: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荆、荼是征,音舒。”  《班马字类》由宋娄机编撰,称为《史汉字类》。“班马”指班固、司马迁。本来司马在前,班固在后,倒称“班马”起于杜牧之诗,因音韵之故。史家称其书采《史记》、《汉书》所载古字、僻字,以四声部分编次。而考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