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问女生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十之八九的回答都是『甜点』。没有什么比那些裹挟着色彩的甜物更能触动少女的心思。也许恋爱的感觉就是如此吧,就像一下子融化掉的焦糖,仿佛记忆里的春天还没有过去,一切都是甜蜜的味道。在这个专属情人的季节里,你还在等什么,一起来『承受』甜蜜的代价吧!
上苍保佑爱吃甜点的人
一顿结束于甜点的晚餐,会让人口齿留香,犹如一场完美约会之后满含爱意的吻别。
甜点,中西餐菜谱上通用的英文Dessert乃借自法文,特指正餐之后的那一道甜品,区别于Tea Time(下午茶)的闲食。
与甜点对应的是开胃菜,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认为开胃菜相当于一本书的前言或者导读,那么甜点应是一篇文章的句号,或是一本书的后记或跋。成为经典的导读或前言不胜枚举,写得好的后记却并不多见。
开胃因显而易见的实用而被普遍接受,结束的意义却很暧昧。一道成功的甜点应该兼有一切压轴节目的乐而不淫以及悼词的哀而不伤,方能控制好“结束”的火候。无论正餐吃得好坏如何,一道好的饭后甜点,定会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它能加深人们对于一顿美味正餐的印象,就像一个意味悠长而暧昧的结尾,既是收尾,也是下一个开始的引子,同时也能弥补一顿糟糕饭食的恶劣影响,作为心理上和味觉上的重要补偿,给人以希望。
作为正餐终结者,西式甜品始终指向一种线性的高潮。阿连德在《春膳》中直接了当地指出“甜品是亲密纵欲的极致”,能让纯洁无瑕的圣女“眼睛里放出冶艳的光芒”。此时,若是配上一杯口感清新的预调酒来中和味蕾里残留的甜腻味道,是最好不过。浓郁清爽的多种低酒精果汁,晕染出的多彩液体,更像是一款时尚单品,难怪餐桌前的美女手里都有一杯色彩鲜艳的阿卡塔预调鸡尾酒。
传统中国饮食被误信为轻视甜点,不过蜜饯、水果等等在隆重的宴飨场合并不缺乏,被轻视的可能只是顺序。其实,许多中式甜点都适宜用来结束晚饭,如成都和宁波的汤团以及到处可见的红豆沙、绿豆沙之类。不过此等甜点往往甜得过于直白露骨,明火执仗而缺乏恻隐之心,广州的西关驰名甜点“凤凰奶糊”,最有这种甜死你才肯休的意志,比较适用于大团圆结束的营造。
相比之下,日餐倒真是缺乏原创的甜点,大部分料理皆以一道绿茶雪糕终结。这一点,可能与日本人缺乏关于“结束”的观念,或者说他们对这件事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有关。
若以面粉为主食的西餐总是由以蛋糕为主的甜点引领至天堂,那么面归面,米归米,粒食为本的中餐就应该善终以米。因此,江浙一带家庭自制的甜酒酿最能表现“天下无不散”的复杂心情。它洁净而不事铺张,月白风清之间最多也只许有少量的鹅黄桂花飘浮, 用青花小碗盛着,甜酸里交织着酒的迷离,米的甘饴,酵的沉缅以及冰的清醒。如果“悲欣交集”让你觉得过火而且唐突了弘一上人,在心里说一声“天凉好个秋”总该是恰如其分了罢。
那么,何以无论古今中西,人们都痴迷于甜点不能自拔?
从本能反应来说,甜味是人类出生后首先接受和追寻的味道——母乳就是甜的。而人类吃甜食时,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而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类产生幸福感正是由于这种多巴胺的物质,基因通过多巴胺来调节我们的幸福感,分泌得多一些,我们就幸福、快乐;分泌得少一些,我们就悲伤、绝望。
所以,每一个渴望幸福的人,又怎么可能不爱吃甜品呢?
甜点的前世与今生
人类对甜食的爱好和人类的存在同样古老,从一万两千年前,西班牙阿黑涅洞窟里的壁画和印度帕夏马迪的窟画中就看到的人类在峭壁上采集野蜜的举动,从这里就可知人类远祖早有一张贪爱甜食的嘴。
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甜点,是用面粉调和油与蜂蜜而成的圆饼。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已发明许多用油与白奶酪做成的蛋糕,甚至已有人开始尝试用蛋、牛奶、奶油制作口味更佳的蛋糕,甜点制作从此成为希腊人全心投入研发的一项技艺。
而在古老的中国,《诗·幽风·七月》中已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说明远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在隆冬季节把冰块储藏起来供夏日用。发展到宋代,中国的冷食种类就更多了,如北京,汴京市场上出售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街上卖的“雪泡梅花酒”等。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冰酪”,如当时诗人杨万里所描绘:“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元朝时的商人,又在冰中加上蜜糖和珍珠粉。元忽必烈执政时,开始生产冰淇淋,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淇淋的敕令。直到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才把中国冰淇淋的制作方法带到意大利,以后又传到法国和英国。
公元1270年,巴黎出现了专门制作松饼的蛋糕师,他们以流动摊贩方式贩卖松饼,假日趁市民上教堂时,特别贩卖有宗教图示的松饼,非常受到民众喜爱。史学家在十四世纪之前有关烹饪的文献中,只能找到相当有限的甜点食谱,由于当时糖价非常昂贵,药剂师常把糖当作药来使用。到十五世纪时,仅有贵族会在菜肴里洒上糖粉,以示尊贵。
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果酱、糖果及杏仁面团成为上流社会的新宠,在皇宫贵族餐桌上,糖从此取代蜂蜜成为最重要的甜味原料。甜点师创意愈来愈丰富,奶油夹心蛋白、杏仁小圆饼、鲜奶油及不同形式饼干纷纷出现。
时间进入十八世纪,虽然欧洲的糖进口量有所增加,但价格依然偏高。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法国大革命,直接造成王室瓦解,许多御用甜点师被逐出宫廷,甜点艺术因此流入民间,蓬勃发展。
十九世纪后期,因糖价大幅下跌,甜点逐渐成为一般民众的日常食品,在面包店及食品杂货店都可买到新鲜蛋糕及甜点。
二十世纪初,由于法国甜点技术更臻纯熟,有些制作灵感又取自国外戏剧或社会现象,不少甜点师干脆前往国外设点销售,因此扬名海外。
发展至今,甜品,早已不再作为一种单纯的饭后甜点存在着,它同咖啡、音乐一样,意味着时尚、浪漫与文化。无论是华美精致的西方甜品马卡龙,还是温润养生的东方甜品 “水果派”,都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让时间走得轻松,给繁冗的生活一个留白空间。 TIPS
“每一道甜点都有一根统领一切的主线。这根主线是蛋糕的灵魂。通过这根主线,甜点的层次感,他的装饰、口感、味觉,围绕在一起。像酒一样,甜点的味觉也有层次。这种层次感来自不同食材的搭配。比如奶油的润滑、水果的清新、巧克力清脆却不让人反感,以及香料的辅助……在这一切综合之中,有一条联系一切的主线,会让你记得这道甜点的基调。”法国甜点师帕斯卡尔·莫利纳曾经这样描述做甜点的秘诀。
没吃过这些,别跟我谈甜点
甜点是充满创意的食物,西式的甜品尤其花团锦簇。从15—16世纪开始,遍布世界各地的甜点越来越像一门艺术,制作日益精妙,也越来越赏心悦目,厨师们将甜点与艺术品划等号,可以用几个星期只为从可可树的花中挑选最饱满无痕的可可豆制可可粉,用几个月只为寻找一片纯野生优质薰衣草园萃取精华,用几年的时间只为等待一个新配方熟成……
国家:德国
代表甜品:
黑森林(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
德国名产。其实“黑森林蛋糕”这名字实际上指的不是黑色的蛋糕,也不是巧克力蛋糕的代名词,而是“没有加巧克力的樱桃奶油蛋糕”的意思。因此,真正正宗的黑森林蛋糕里应该是不会放半点巧克力的,但现在的德国糕饼师傅在制做黑森林时却会加进不少巧克力。黑森林蛋糕真正的主角,应该还是那一颗颗鲜美丰富的樱桃才对。因此德国政府对这种国宝级蛋糕也作出了烘培时必定要达到的相关标准,比如黑森林蛋糕的鲜奶油部份至少要含有80克以上的樱桃汁才算过关等。
国家:法国
代表甜品:马卡龙(Macaroon)
马卡龙只在法国被发扬光大,所以后世都以为马卡龙是法式甜点。据说这种点心在8世纪时即出现在意大利,没有动人的故事,只知道马卡龙大多出现在高贵的宴客场所。一枚漂亮的马卡龙,表面光滑、无坑疤,在灯光照射下,还会泛着光泽,饼身的下缘还会因为烘烤出现一圈漂亮的“蕾丝裙”。完美的马卡龙,口感层次分明,首先入口的是很薄但却非常酥脆的外壳,继续是又软又绵密还稍微带点黏牙的内层。这样外酥内软的迷人滋味,不得不说,马卡龙还真是别致。
国家:美国
代表甜品:
波士顿派(Boston Cream Pie)
美国著名甜点。事实上它不是派, 而是海绵蛋糕(松糕)。“波士顿派”这个名称来自1855 年一份印有布丁派蛋糕(pudding pie cake)食谱的纽约报纸,但这份食谱中并未包含巧克力糖浆。之后一位名为Harvey D. Parker 的人于1856年在波士顿开设了一家叫“ Parker House”的餐馆,菜单上正好有一道含有巧克力糖浆的布丁派蛋糕,而它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波士顿派。
国家:西班牙
代表甜品:吉事果(Churros)
吉事果起源于西班牙,现在在欧洲、美洲等西方国家非常流行,因为它不仅携带方便,且营养丰富、品味独特,可以作为休闲小吃,也可以充饥,满足日常营养需求。吉事果外酥里嫩,颜色金黄,冷热皆宜,加上冰淇淋,浇上巧克力汁,或佐以丰富多样的特色辅料,吃在嘴里感觉非常奇妙。
国家:奥地利
代表甜品:维也纳巧克力杏仁蛋糕(Imperial Torte)
这种以奥地利首都命名的蛋糕,名字起源于奥地利最好的宾馆之名。当年宾馆开幕时,一位糕饼师傅烘焙出了一种口感特殊、有着用可口的牛奶巧克力和甜美杏仁制成的外层,以及铺满碎杏仁和可可亚的内层的蛋糕,整个蛋糕吃起来口感既甜美又细腻,它不仅受到了皇帝的喜爱,还被皇帝亲自赐名为“Imperial Torte”(甜密的问候)。
国家:日本
代表甜品:长崎蜂蜜蛋糕(Nagaski Castella)
蜂蜜蛋糕最早起源于荷兰古国,当时的贵族在招待使节时都会用它来向宾客表达主人最隆重的敬意。大约十六世纪时,曾博得天皇的赞赏。到了十七世纪,葡萄牙的传教士和商人也远渡重洋来到长崎。他们为与当地人建立友谊,便采取向贵族分送葡萄酒、向平民分送甜点的策略,希望借此传播基督教。这种用砂糖、鸡蛋和面粉做成的糕点立刻在民众间大受欢迎,这就是长崎蜂蜜蛋糕的由来。
国家:印度
代表甜品:玫瑰果(Gulab Jamun)
印度甜品中,属玫瑰果最有名气,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地常用的甜品。它是喜庆和节日常吃的东西,乳蛋白和面粉混合,再经油炸,放到含有小豆蔻籽、藏红花、玫瑰水等香料的糖浆中。玫瑰果子配上冰淇淋,让夏日的餐点回归清爽。
国家:意大利
代表甜点:提拉米苏(Tiramisu)
作为意大利甜点的代表,外貌绚丽、姿态娇媚的提拉米苏早已风靡全球。它以意式浓缩咖啡的苦、蛋与糖的润、手指饼干的绵密、乳酪和鲜奶油的稠香等不到十种材料,把“甜”以及甜所能唤起的种种错综复杂的体验,交糅着一层层演绎到极致。Tiramisu一种意思是“带我走”和“记住我”,看来带走的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
那些情人节表白的小暗语
还记得有一部日剧,叫《西洋古董洋果子店》。一个带着超大行李袋、满口鹿儿岛腔的小姑娘跑来东京西点店寻找已经离去的男友。“让我留在这里做蛋糕吧”夏目尝了一口端来的蛋糕,“那是前所未有的美味,那是幸福的感觉”。在日剧特有清新治愈的氛围里,食物的作用似乎被放大。这样美好的生活大概只是玛丽苏般的幻想。可是即便如此,面对爱情时,同样拥有柔软的触感与甜美的香气,甜品的味道总是可以给人前进的勇气与动力。或许是因为它精致华丽的外表、甜腻可口的味道、柔美缱绻的口感,与爱情带给我们的温馨和浪漫太过相似吧。情人节要到了,你是否已经为心爱的人准备好一份恰好能表达心情的甜品呢?
芒果慕斯——你是我的浪漫情人
甜点世界中,最令人惊艳的冷点非芒果慕斯莫属。橘黄色的外表,干净浓郁,带着一股浪漫的气息,真真就是那青春里最甜美的爱恋。轻轻咬下去,凉凉的、入口即化的慕斯质感,混合着丰腴的饱满欲滴的芒果香甜,让人仿佛置身于热情如火的夏季风情里。光滑的表面止不住甜芒浓香,牛奶般丝滑,让你一勺勺地品尝,试图在舌尖挽留它的阵阵芬芳。水果新鲜清爽的酸,脱去甘之如饴的腻感,换来齿颊留香的满足,就像爱情中的酸酸甜甜。难怪,被称为法兰西情人。
摩卡乳酪杯——换种方式说爱你
如果说提拉米苏所代表的爱情是大胆却又不失婉转的,那摩卡乳酪杯所代表的却不仅仅是含蓄矜持……有三个简单的字,在爱人面前却总是说不出来。在让热恋激情褪去的现实生活中,在世俗的琐碎和烦恼中,我们是否还记得上一次说我爱你是什么时候?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期待着爱人那一句充满柔情的密语。也许我们不敢说,也许我们不知如何去说,也许我们根本不用说。就如那份摩卡乳酪杯,不需任何注释与旁白,吃过的人就会明白。
松露巧克力——爱你无需言语
与摩卡乳酪杯的缱绻和精致相比,松露巧克力稍显平淡,但其中回味绝对无穷。《浓情巧克力》的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说:“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爱情与巧克力总是有着许许多多的相似性,比如浓得化不开的香甜,比如柔和纯美的质感,还有那若有似无值得回味的苦涩,让你的舌尖总是能够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而这款平淡无奇的外表下却蕴含着非凡美味的松露巧克力似乎也在表达着一份与众不同的爱情。
上苍保佑爱吃甜点的人
一顿结束于甜点的晚餐,会让人口齿留香,犹如一场完美约会之后满含爱意的吻别。
甜点,中西餐菜谱上通用的英文Dessert乃借自法文,特指正餐之后的那一道甜品,区别于Tea Time(下午茶)的闲食。
与甜点对应的是开胃菜,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认为开胃菜相当于一本书的前言或者导读,那么甜点应是一篇文章的句号,或是一本书的后记或跋。成为经典的导读或前言不胜枚举,写得好的后记却并不多见。
开胃因显而易见的实用而被普遍接受,结束的意义却很暧昧。一道成功的甜点应该兼有一切压轴节目的乐而不淫以及悼词的哀而不伤,方能控制好“结束”的火候。无论正餐吃得好坏如何,一道好的饭后甜点,定会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它能加深人们对于一顿美味正餐的印象,就像一个意味悠长而暧昧的结尾,既是收尾,也是下一个开始的引子,同时也能弥补一顿糟糕饭食的恶劣影响,作为心理上和味觉上的重要补偿,给人以希望。
作为正餐终结者,西式甜品始终指向一种线性的高潮。阿连德在《春膳》中直接了当地指出“甜品是亲密纵欲的极致”,能让纯洁无瑕的圣女“眼睛里放出冶艳的光芒”。此时,若是配上一杯口感清新的预调酒来中和味蕾里残留的甜腻味道,是最好不过。浓郁清爽的多种低酒精果汁,晕染出的多彩液体,更像是一款时尚单品,难怪餐桌前的美女手里都有一杯色彩鲜艳的阿卡塔预调鸡尾酒。
传统中国饮食被误信为轻视甜点,不过蜜饯、水果等等在隆重的宴飨场合并不缺乏,被轻视的可能只是顺序。其实,许多中式甜点都适宜用来结束晚饭,如成都和宁波的汤团以及到处可见的红豆沙、绿豆沙之类。不过此等甜点往往甜得过于直白露骨,明火执仗而缺乏恻隐之心,广州的西关驰名甜点“凤凰奶糊”,最有这种甜死你才肯休的意志,比较适用于大团圆结束的营造。
相比之下,日餐倒真是缺乏原创的甜点,大部分料理皆以一道绿茶雪糕终结。这一点,可能与日本人缺乏关于“结束”的观念,或者说他们对这件事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有关。
若以面粉为主食的西餐总是由以蛋糕为主的甜点引领至天堂,那么面归面,米归米,粒食为本的中餐就应该善终以米。因此,江浙一带家庭自制的甜酒酿最能表现“天下无不散”的复杂心情。它洁净而不事铺张,月白风清之间最多也只许有少量的鹅黄桂花飘浮, 用青花小碗盛着,甜酸里交织着酒的迷离,米的甘饴,酵的沉缅以及冰的清醒。如果“悲欣交集”让你觉得过火而且唐突了弘一上人,在心里说一声“天凉好个秋”总该是恰如其分了罢。
那么,何以无论古今中西,人们都痴迷于甜点不能自拔?
从本能反应来说,甜味是人类出生后首先接受和追寻的味道——母乳就是甜的。而人类吃甜食时,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而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类产生幸福感正是由于这种多巴胺的物质,基因通过多巴胺来调节我们的幸福感,分泌得多一些,我们就幸福、快乐;分泌得少一些,我们就悲伤、绝望。
所以,每一个渴望幸福的人,又怎么可能不爱吃甜品呢?
甜点的前世与今生
人类对甜食的爱好和人类的存在同样古老,从一万两千年前,西班牙阿黑涅洞窟里的壁画和印度帕夏马迪的窟画中就看到的人类在峭壁上采集野蜜的举动,从这里就可知人类远祖早有一张贪爱甜食的嘴。
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甜点,是用面粉调和油与蜂蜜而成的圆饼。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已发明许多用油与白奶酪做成的蛋糕,甚至已有人开始尝试用蛋、牛奶、奶油制作口味更佳的蛋糕,甜点制作从此成为希腊人全心投入研发的一项技艺。
而在古老的中国,《诗·幽风·七月》中已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说明远在三千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在隆冬季节把冰块储藏起来供夏日用。发展到宋代,中国的冷食种类就更多了,如北京,汴京市场上出售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街上卖的“雪泡梅花酒”等。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冰酪”,如当时诗人杨万里所描绘:“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元朝时的商人,又在冰中加上蜜糖和珍珠粉。元忽必烈执政时,开始生产冰淇淋,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还颁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淇淋的敕令。直到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才把中国冰淇淋的制作方法带到意大利,以后又传到法国和英国。
公元1270年,巴黎出现了专门制作松饼的蛋糕师,他们以流动摊贩方式贩卖松饼,假日趁市民上教堂时,特别贩卖有宗教图示的松饼,非常受到民众喜爱。史学家在十四世纪之前有关烹饪的文献中,只能找到相当有限的甜点食谱,由于当时糖价非常昂贵,药剂师常把糖当作药来使用。到十五世纪时,仅有贵族会在菜肴里洒上糖粉,以示尊贵。
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果酱、糖果及杏仁面团成为上流社会的新宠,在皇宫贵族餐桌上,糖从此取代蜂蜜成为最重要的甜味原料。甜点师创意愈来愈丰富,奶油夹心蛋白、杏仁小圆饼、鲜奶油及不同形式饼干纷纷出现。
时间进入十八世纪,虽然欧洲的糖进口量有所增加,但价格依然偏高。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法国大革命,直接造成王室瓦解,许多御用甜点师被逐出宫廷,甜点艺术因此流入民间,蓬勃发展。
十九世纪后期,因糖价大幅下跌,甜点逐渐成为一般民众的日常食品,在面包店及食品杂货店都可买到新鲜蛋糕及甜点。
二十世纪初,由于法国甜点技术更臻纯熟,有些制作灵感又取自国外戏剧或社会现象,不少甜点师干脆前往国外设点销售,因此扬名海外。
发展至今,甜品,早已不再作为一种单纯的饭后甜点存在着,它同咖啡、音乐一样,意味着时尚、浪漫与文化。无论是华美精致的西方甜品马卡龙,还是温润养生的东方甜品 “水果派”,都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让时间走得轻松,给繁冗的生活一个留白空间。 TIPS
“每一道甜点都有一根统领一切的主线。这根主线是蛋糕的灵魂。通过这根主线,甜点的层次感,他的装饰、口感、味觉,围绕在一起。像酒一样,甜点的味觉也有层次。这种层次感来自不同食材的搭配。比如奶油的润滑、水果的清新、巧克力清脆却不让人反感,以及香料的辅助……在这一切综合之中,有一条联系一切的主线,会让你记得这道甜点的基调。”法国甜点师帕斯卡尔·莫利纳曾经这样描述做甜点的秘诀。
没吃过这些,别跟我谈甜点
甜点是充满创意的食物,西式的甜品尤其花团锦簇。从15—16世纪开始,遍布世界各地的甜点越来越像一门艺术,制作日益精妙,也越来越赏心悦目,厨师们将甜点与艺术品划等号,可以用几个星期只为从可可树的花中挑选最饱满无痕的可可豆制可可粉,用几个月只为寻找一片纯野生优质薰衣草园萃取精华,用几年的时间只为等待一个新配方熟成……
国家:德国
代表甜品:
黑森林(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
德国名产。其实“黑森林蛋糕”这名字实际上指的不是黑色的蛋糕,也不是巧克力蛋糕的代名词,而是“没有加巧克力的樱桃奶油蛋糕”的意思。因此,真正正宗的黑森林蛋糕里应该是不会放半点巧克力的,但现在的德国糕饼师傅在制做黑森林时却会加进不少巧克力。黑森林蛋糕真正的主角,应该还是那一颗颗鲜美丰富的樱桃才对。因此德国政府对这种国宝级蛋糕也作出了烘培时必定要达到的相关标准,比如黑森林蛋糕的鲜奶油部份至少要含有80克以上的樱桃汁才算过关等。
国家:法国
代表甜品:马卡龙(Macaroon)
马卡龙只在法国被发扬光大,所以后世都以为马卡龙是法式甜点。据说这种点心在8世纪时即出现在意大利,没有动人的故事,只知道马卡龙大多出现在高贵的宴客场所。一枚漂亮的马卡龙,表面光滑、无坑疤,在灯光照射下,还会泛着光泽,饼身的下缘还会因为烘烤出现一圈漂亮的“蕾丝裙”。完美的马卡龙,口感层次分明,首先入口的是很薄但却非常酥脆的外壳,继续是又软又绵密还稍微带点黏牙的内层。这样外酥内软的迷人滋味,不得不说,马卡龙还真是别致。
国家:美国
代表甜品:
波士顿派(Boston Cream Pie)
美国著名甜点。事实上它不是派, 而是海绵蛋糕(松糕)。“波士顿派”这个名称来自1855 年一份印有布丁派蛋糕(pudding pie cake)食谱的纽约报纸,但这份食谱中并未包含巧克力糖浆。之后一位名为Harvey D. Parker 的人于1856年在波士顿开设了一家叫“ Parker House”的餐馆,菜单上正好有一道含有巧克力糖浆的布丁派蛋糕,而它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波士顿派。
国家:西班牙
代表甜品:吉事果(Churros)
吉事果起源于西班牙,现在在欧洲、美洲等西方国家非常流行,因为它不仅携带方便,且营养丰富、品味独特,可以作为休闲小吃,也可以充饥,满足日常营养需求。吉事果外酥里嫩,颜色金黄,冷热皆宜,加上冰淇淋,浇上巧克力汁,或佐以丰富多样的特色辅料,吃在嘴里感觉非常奇妙。
国家:奥地利
代表甜品:维也纳巧克力杏仁蛋糕(Imperial Torte)
这种以奥地利首都命名的蛋糕,名字起源于奥地利最好的宾馆之名。当年宾馆开幕时,一位糕饼师傅烘焙出了一种口感特殊、有着用可口的牛奶巧克力和甜美杏仁制成的外层,以及铺满碎杏仁和可可亚的内层的蛋糕,整个蛋糕吃起来口感既甜美又细腻,它不仅受到了皇帝的喜爱,还被皇帝亲自赐名为“Imperial Torte”(甜密的问候)。
国家:日本
代表甜品:长崎蜂蜜蛋糕(Nagaski Castella)
蜂蜜蛋糕最早起源于荷兰古国,当时的贵族在招待使节时都会用它来向宾客表达主人最隆重的敬意。大约十六世纪时,曾博得天皇的赞赏。到了十七世纪,葡萄牙的传教士和商人也远渡重洋来到长崎。他们为与当地人建立友谊,便采取向贵族分送葡萄酒、向平民分送甜点的策略,希望借此传播基督教。这种用砂糖、鸡蛋和面粉做成的糕点立刻在民众间大受欢迎,这就是长崎蜂蜜蛋糕的由来。
国家:印度
代表甜品:玫瑰果(Gulab Jamun)
印度甜品中,属玫瑰果最有名气,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地常用的甜品。它是喜庆和节日常吃的东西,乳蛋白和面粉混合,再经油炸,放到含有小豆蔻籽、藏红花、玫瑰水等香料的糖浆中。玫瑰果子配上冰淇淋,让夏日的餐点回归清爽。
国家:意大利
代表甜点:提拉米苏(Tiramisu)
作为意大利甜点的代表,外貌绚丽、姿态娇媚的提拉米苏早已风靡全球。它以意式浓缩咖啡的苦、蛋与糖的润、手指饼干的绵密、乳酪和鲜奶油的稠香等不到十种材料,把“甜”以及甜所能唤起的种种错综复杂的体验,交糅着一层层演绎到极致。Tiramisu一种意思是“带我走”和“记住我”,看来带走的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
那些情人节表白的小暗语
还记得有一部日剧,叫《西洋古董洋果子店》。一个带着超大行李袋、满口鹿儿岛腔的小姑娘跑来东京西点店寻找已经离去的男友。“让我留在这里做蛋糕吧”夏目尝了一口端来的蛋糕,“那是前所未有的美味,那是幸福的感觉”。在日剧特有清新治愈的氛围里,食物的作用似乎被放大。这样美好的生活大概只是玛丽苏般的幻想。可是即便如此,面对爱情时,同样拥有柔软的触感与甜美的香气,甜品的味道总是可以给人前进的勇气与动力。或许是因为它精致华丽的外表、甜腻可口的味道、柔美缱绻的口感,与爱情带给我们的温馨和浪漫太过相似吧。情人节要到了,你是否已经为心爱的人准备好一份恰好能表达心情的甜品呢?
芒果慕斯——你是我的浪漫情人
甜点世界中,最令人惊艳的冷点非芒果慕斯莫属。橘黄色的外表,干净浓郁,带着一股浪漫的气息,真真就是那青春里最甜美的爱恋。轻轻咬下去,凉凉的、入口即化的慕斯质感,混合着丰腴的饱满欲滴的芒果香甜,让人仿佛置身于热情如火的夏季风情里。光滑的表面止不住甜芒浓香,牛奶般丝滑,让你一勺勺地品尝,试图在舌尖挽留它的阵阵芬芳。水果新鲜清爽的酸,脱去甘之如饴的腻感,换来齿颊留香的满足,就像爱情中的酸酸甜甜。难怪,被称为法兰西情人。
摩卡乳酪杯——换种方式说爱你
如果说提拉米苏所代表的爱情是大胆却又不失婉转的,那摩卡乳酪杯所代表的却不仅仅是含蓄矜持……有三个简单的字,在爱人面前却总是说不出来。在让热恋激情褪去的现实生活中,在世俗的琐碎和烦恼中,我们是否还记得上一次说我爱你是什么时候?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期待着爱人那一句充满柔情的密语。也许我们不敢说,也许我们不知如何去说,也许我们根本不用说。就如那份摩卡乳酪杯,不需任何注释与旁白,吃过的人就会明白。
松露巧克力——爱你无需言语
与摩卡乳酪杯的缱绻和精致相比,松露巧克力稍显平淡,但其中回味绝对无穷。《浓情巧克力》的女主角朱丽叶比诺什说:“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爱情与巧克力总是有着许许多多的相似性,比如浓得化不开的香甜,比如柔和纯美的质感,还有那若有似无值得回味的苦涩,让你的舌尖总是能够捕捉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而这款平淡无奇的外表下却蕴含着非凡美味的松露巧克力似乎也在表达着一份与众不同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