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堂科学课成功的关键。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学习的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提出假设与猜想,自主准备科学探究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允许学生失败,并且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改进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最终取得科学实验的成功。
关键词 科学教学;实验;雨量器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假设与猜想?2)如何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3)面对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方法,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获得成功?
【案例描述】
活动目的:1)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课程标准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仅仅发挥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3)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会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活动设计与构想:1)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制作雨量器的方案并进行制作,让学生搜集有关雨量器的资料及相关实验的图片资料;2)组织学生到操场模拟人工降雨,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降水量”;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观察的过程和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
【准备阶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定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各自的责任。
活动要求:1)组织学生准备本课使用的材料、工具等;2)学生搜集整理有关雨量器的资料及相关图片;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定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各自的责任。
【课标相关链接】
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并接受失败的实验结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与学生共同研讨汲取经验教训,最终取得实验的成功。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承担的共同任务是联系合作成员的纽带,个人的责任意识是完成共同任务的内在基础。科学探究需要有合作精神,科学规律的揭示、自然奥秘的发现需要集体的力量。
学生对本次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组都充分准备各种材料,搜集的材料详实。如有学生利用电脑搜集整理多幅各种各样的雨量器的图片;还有学生通过在气象部门工作的叔叔搜集到大量有关降雨量的资料;等等。
【展开阶段】
学生充分地展开活动。在处理“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多大”这个问题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有课前搜集资料阶段的准备做前提,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讨论制作雨量器的刻度标准时,学生发生很大的意见分歧:有的小组主张精确到“厘米”,有的小组主张精确到“毫米”。主张精确到“厘米”的小组的理由:下雨时地面上的流水很大,所以到厘米就已经足够了。主张精确到“毫米”的小组理由:如果下小雨,还不到“1厘米”怎么办?
笔者没有去肯定或否定哪一种意见,而是提醒大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员是怎样播报有关降雨量的?为什么要那样播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气象学家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唤起学生向之学习的情感。经过进一步的交流论证,双方意见达成一致:还是精确到“毫米”更科学。
这些问题解决了,然后就是开始制作。学生从雨量器的构造设计到使用方法,都研究得头头是道。在处理雨量器外筒外面的刻度时,他们更是各显神通:1)有的小组用钢笔把刻度画在雨量器外壁上;2)有的小组用纸条画上刻度,再用胶水贴在雨量器的外壁上;3)有的小组用小刀把刻度刻在雨量器的外壁上;4)有的小组用“捆绑式”把直尺捆绑在雨量器的外壁上。
很显然,选择第一和第二種方法的小组忽视了雨水会把雨量器的刻度弄“湿”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错误”,笔者刚要纠正,但转念一想:任何纠正的语言都可能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终止,实验过程要允许学生失败,何不将错就错呢?
接着是到操场,用浇花的喷壶装上同样多的水,模拟“降雨”,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结果可想而知:用钢笔画刻度的小组完全失败,用纸条做刻度的小组部分失败(用碳素墨水的尚算成功),用第三和第四种方法的小组获得成功。用纸条画刻度的小组虽然失败了,但是不甘心。经过进一步的设计交流,决定还是用纸条,不过改成用透明胶带把纸条胶住——成功后,学生欢呼起来!
【交流分享与评价阶段】
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的行为习惯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这次活动后,笔者让学生交流几个问题。1)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本领?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想?3)给自己和老师一个公正地评价。4)为了更好地上好科学课,欢迎你给老师提点建议。
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为:1)同学们都喜欢上科学课,感觉科学课很特别,和老师、同学交流,可以轻松地谈自己的感受,学到许多课本以外的、新奇的知识,表示要学好科学,多动脑筋,大胆发言;2)认识到科学探究必须实事求是,亲自动手去做才行,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精确地测量;3)体会到无论研究什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甘心失败;4)希望老师多让我们做实验,并给予充足的时间。
【延伸阶段】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有关降雨量的资料,思考怎样才能利用降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在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探究是儿童本身的一种需要,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面对一些材料时,自然有去摆弄的好奇心;在摆弄的过程中,哪怕丁点的成就感都会促使他继续探究下去。本节科学课学习形式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知识的被动接受灌输者转变为主动获取者。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张着嘴等待知识,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和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改进学习方法,和同学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挑选、挖掘……并通过实验、查资料等方式自己解决提出来的问题。
本节课的最精彩之处,就在于制作雨量器和测量“降水量”时,探究结果“对”与“错”的共舞!正是在这种“对”与“错”的大碰撞中,碰击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预测错了,随即又激发出进一步探究的动机,展开一个又一个自主的后续探究活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闪光处,就是较好地把握了课堂探究活动的开放性,即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营养”,让他们身临其境,使他们学习的时空更为广阔,手、口更加自由。在这样的40分钟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学家”。他们积极调动自己的智慧,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使自己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状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王台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 科学教学;实验;雨量器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假设与猜想?2)如何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3)面对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方法,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获得成功?
【案例描述】
活动目的:1)在制作雨量器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课程标准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仅仅发挥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3)会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会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活动设计与构想:1)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制作雨量器的方案并进行制作,让学生搜集有关雨量器的资料及相关实验的图片资料;2)组织学生到操场模拟人工降雨,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降水量”;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观察的过程和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
【准备阶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定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各自的责任。
活动要求:1)组织学生准备本课使用的材料、工具等;2)学生搜集整理有关雨量器的资料及相关图片;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定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各自的责任。
【课标相关链接】
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并接受失败的实验结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与学生共同研讨汲取经验教训,最终取得实验的成功。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承担的共同任务是联系合作成员的纽带,个人的责任意识是完成共同任务的内在基础。科学探究需要有合作精神,科学规律的揭示、自然奥秘的发现需要集体的力量。
学生对本次探究活动很感兴趣,各组都充分准备各种材料,搜集的材料详实。如有学生利用电脑搜集整理多幅各种各样的雨量器的图片;还有学生通过在气象部门工作的叔叔搜集到大量有关降雨量的资料;等等。
【展开阶段】
学生充分地展开活动。在处理“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多大”这个问题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有课前搜集资料阶段的准备做前提,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讨论制作雨量器的刻度标准时,学生发生很大的意见分歧:有的小组主张精确到“厘米”,有的小组主张精确到“毫米”。主张精确到“厘米”的小组的理由:下雨时地面上的流水很大,所以到厘米就已经足够了。主张精确到“毫米”的小组理由:如果下小雨,还不到“1厘米”怎么办?
笔者没有去肯定或否定哪一种意见,而是提醒大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员是怎样播报有关降雨量的?为什么要那样播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气象学家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唤起学生向之学习的情感。经过进一步的交流论证,双方意见达成一致:还是精确到“毫米”更科学。
这些问题解决了,然后就是开始制作。学生从雨量器的构造设计到使用方法,都研究得头头是道。在处理雨量器外筒外面的刻度时,他们更是各显神通:1)有的小组用钢笔把刻度画在雨量器外壁上;2)有的小组用纸条画上刻度,再用胶水贴在雨量器的外壁上;3)有的小组用小刀把刻度刻在雨量器的外壁上;4)有的小组用“捆绑式”把直尺捆绑在雨量器的外壁上。
很显然,选择第一和第二種方法的小组忽视了雨水会把雨量器的刻度弄“湿”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错误”,笔者刚要纠正,但转念一想:任何纠正的语言都可能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终止,实验过程要允许学生失败,何不将错就错呢?
接着是到操场,用浇花的喷壶装上同样多的水,模拟“降雨”,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结果可想而知:用钢笔画刻度的小组完全失败,用纸条做刻度的小组部分失败(用碳素墨水的尚算成功),用第三和第四种方法的小组获得成功。用纸条画刻度的小组虽然失败了,但是不甘心。经过进一步的设计交流,决定还是用纸条,不过改成用透明胶带把纸条胶住——成功后,学生欢呼起来!
【交流分享与评价阶段】
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的行为习惯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这次活动后,笔者让学生交流几个问题。1)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本领?2)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想?3)给自己和老师一个公正地评价。4)为了更好地上好科学课,欢迎你给老师提点建议。
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为:1)同学们都喜欢上科学课,感觉科学课很特别,和老师、同学交流,可以轻松地谈自己的感受,学到许多课本以外的、新奇的知识,表示要学好科学,多动脑筋,大胆发言;2)认识到科学探究必须实事求是,亲自动手去做才行,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精确地测量;3)体会到无论研究什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甘心失败;4)希望老师多让我们做实验,并给予充足的时间。
【延伸阶段】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有关降雨量的资料,思考怎样才能利用降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反思】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在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探究是儿童本身的一种需要,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面对一些材料时,自然有去摆弄的好奇心;在摆弄的过程中,哪怕丁点的成就感都会促使他继续探究下去。本节科学课学习形式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知识的被动接受灌输者转变为主动获取者。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张着嘴等待知识,他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和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改进学习方法,和同学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挑选、挖掘……并通过实验、查资料等方式自己解决提出来的问题。
本节课的最精彩之处,就在于制作雨量器和测量“降水量”时,探究结果“对”与“错”的共舞!正是在这种“对”与“错”的大碰撞中,碰击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预测错了,随即又激发出进一步探究的动机,展开一个又一个自主的后续探究活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闪光处,就是较好地把握了课堂探究活动的开放性,即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营养”,让他们身临其境,使他们学习的时空更为广阔,手、口更加自由。在这样的40分钟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学家”。他们积极调动自己的智慧,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使自己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状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王台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