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哲学中,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往往相互冲突而又相互依存,对于二者的争论也成为了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迈克尔·斯洛特作为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意识到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如何进一步发挥情感主义在哲学中的作用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研究中国哲学,斯洛特看到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智慧,借助中国哲学中的概念和思想,斯洛特找到另一条诠释情感主义的路径,即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应该是一种阴阳互补的状态。
关键词:情感主义 理性主义 阴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德性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斯洛特的德性伦理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亚里士多德主义立场到近代情感主义立场的转变,并建立了“以行为者为基础的”德性伦理学体系,为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在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斯洛特察觉到西方思想中的一种不平衡,即过度强调理性和控制,贬低了接受性的价值和德性。斯洛特教授认为,接受性与理性控制之间的这种对立实际上与其说是一种对立,不如说是一种必不可少且不可分割的二元性、一种互补关系。
一、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及其困境
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注重人的感觉和经验,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是对感觉经验进行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苏格拉底在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美德不论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他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这就是概念的确定性。苏格拉底力图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的哲学大厦,重新确立了思想在发挥哲学功能上的权威,柏拉图哲学系统地阐释了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但由于未能厘清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未能对理性主义进行科学的建构。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并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哲学思辨体系,成为古希腊理性主义哲学发展的顶峰,后世西方哲学家大多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开辟的道路研究哲学。
斯洛特在《从启蒙到接受性:我们的价值再思考》一书中详细地论证了西方哲学思想总体上一直过于强调理性控制,忽略了接受性即情感主义这样一种与之相抗衡的德性或价值,这是导致西方德性伦理学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复兴德性伦理学必须要发挥情感主义在哲学中的作用,做好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平衡。
二、西方情感主义的缺陷
西方情感主义起步较晚,17世纪英国沙夫茨伯利伯爵首次提出了“道德感”,开创了情感主义伦理学,被喻为苏格兰哲学之父的哈奇森则继承并发展了“道德感”的概念,并第一次把它系统地阐述出来。休谟继承了沙夫茨伯利和哈奇森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并沿着快乐主义和利他主义方向加以发展。休谟认为,道德的区分不是来自于理性,道德感与其他的感觉一样,是根植与人类的本性之中的,是由心灵的原是结构所造成的。西方情感主义哲学家们总是将自己放在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同时也让自己的理论陷入一种危机。
20世纪英国哲学家麦金泰尔认为,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来源于一种严重的道德无序状态。道德的立场与原则,变成了纯主观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在他的代表作《德性之后》中,他追溯历史,认为这种状况来源于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目的论和德性论的抛弃。麦金太尔教授洞察到:“当代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它如此多地被用来表达分歧;而这些分歧在其中得以表达之各种争论的最显著的特征则在于其无休无止性。麦金太尔的意识是说,这类争论不仅没完没了,而且显然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没有任何理性的方法可以确保我们在道德问题上意见一致。”
麦金太尔教授的这一洞见显然点到了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死穴。在现代社会,道德哲学无疑是哲学学科中的一门显学,然而,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与道德相关的问题和现象时,道德哲学不但无法给出普通人一种明确的回答,反而扩展了不同道德理论之间的分歧。
三、中国哲学对斯洛特的启示
作为当代情感主义的代表人物,斯洛特也意识到西方情感主义本身存在的弊端,因此想要恢复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平衡,仅仅依靠西方情感主义传统是不够的。斯洛特从中国传统思想中“阴阳”的调和互补受到启发,从共感心理学这个角度来切入中西方道德文化的相似点。
2015年年初,斯洛特在《道》上發表了《哲学的重启之键:一份宣言》,斥责了西方哲学过度的理性支配,褒扬了中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在处理理性与情感问题上的灵活变通。斯洛特历时十年对中国哲学进行思考和研究写作了《阴阳的哲学》,在书中斯洛特以“阴阳”为主线,并引入心、道、天等概念。《阴阳的哲学》体现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阴阳”观念与当代西方哲学的精彩碰撞。斯洛特教授富有洞见的指出,“阴阳”观念能够为当代伦理学、认识论和心智哲学中的重要论题提供一种合理的中国式解答,并利用分析哲学的技巧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述。
斯洛特的《阴阳的哲学》并非是真正阐释“阴阳”的概念,即在对“阴阳”进行全新诠释的过程中,斯洛特并非是要还“阴阳”以本来面目,也未曾试图全面地把握“阴阳”的含义,他的唯一目的是指向情感主义的。在对“阴阳”的解释上,斯洛特把接受性看作“阴”,把理性控制看作“阳”;在伦理学上,斯洛特把不正当或恶看作“阴”,把正当或者善看作“阳”;而在行动理由上,斯洛特把实际情感看作“阴”,把实际行动看作“阳”,论证了阴阳是同时存在且互补,凸显情感在德性中的重要性。
斯洛特在中西方学术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下,斯洛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到了新的机会点,将中国的“阴阳”、“心学”、“先天”等概念引入他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其伦理学思想。斯洛特对阴阳与情感主义的诠释,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对于如何让中国哲学参与到世界哲学中去并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作者简介:肖瑞(1995.9—),男,土家族,湖北恩施,研究生在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 :伦理学
关键词:情感主义 理性主义 阴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德性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斯洛特的德性伦理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亚里士多德主义立场到近代情感主义立场的转变,并建立了“以行为者为基础的”德性伦理学体系,为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在研究西方哲学的过程中,斯洛特察觉到西方思想中的一种不平衡,即过度强调理性和控制,贬低了接受性的价值和德性。斯洛特教授认为,接受性与理性控制之间的这种对立实际上与其说是一种对立,不如说是一种必不可少且不可分割的二元性、一种互补关系。
一、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及其困境
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注重人的感觉和经验,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是对感觉经验进行一系列抽象概括的结果。苏格拉底在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美德不论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他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这就是概念的确定性。苏格拉底力图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的哲学大厦,重新确立了思想在发挥哲学功能上的权威,柏拉图哲学系统地阐释了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但由于未能厘清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未能对理性主义进行科学的建构。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并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哲学思辨体系,成为古希腊理性主义哲学发展的顶峰,后世西方哲学家大多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开辟的道路研究哲学。
斯洛特在《从启蒙到接受性:我们的价值再思考》一书中详细地论证了西方哲学思想总体上一直过于强调理性控制,忽略了接受性即情感主义这样一种与之相抗衡的德性或价值,这是导致西方德性伦理学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复兴德性伦理学必须要发挥情感主义在哲学中的作用,做好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平衡。
二、西方情感主义的缺陷
西方情感主义起步较晚,17世纪英国沙夫茨伯利伯爵首次提出了“道德感”,开创了情感主义伦理学,被喻为苏格兰哲学之父的哈奇森则继承并发展了“道德感”的概念,并第一次把它系统地阐述出来。休谟继承了沙夫茨伯利和哈奇森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并沿着快乐主义和利他主义方向加以发展。休谟认为,道德的区分不是来自于理性,道德感与其他的感觉一样,是根植与人类的本性之中的,是由心灵的原是结构所造成的。西方情感主义哲学家们总是将自己放在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同时也让自己的理论陷入一种危机。
20世纪英国哲学家麦金泰尔认为,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来源于一种严重的道德无序状态。道德的立场与原则,变成了纯主观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在他的代表作《德性之后》中,他追溯历史,认为这种状况来源于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目的论和德性论的抛弃。麦金太尔教授洞察到:“当代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它如此多地被用来表达分歧;而这些分歧在其中得以表达之各种争论的最显著的特征则在于其无休无止性。麦金太尔的意识是说,这类争论不仅没完没了,而且显然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没有任何理性的方法可以确保我们在道德问题上意见一致。”
麦金太尔教授的这一洞见显然点到了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死穴。在现代社会,道德哲学无疑是哲学学科中的一门显学,然而,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与道德相关的问题和现象时,道德哲学不但无法给出普通人一种明确的回答,反而扩展了不同道德理论之间的分歧。
三、中国哲学对斯洛特的启示
作为当代情感主义的代表人物,斯洛特也意识到西方情感主义本身存在的弊端,因此想要恢复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平衡,仅仅依靠西方情感主义传统是不够的。斯洛特从中国传统思想中“阴阳”的调和互补受到启发,从共感心理学这个角度来切入中西方道德文化的相似点。
2015年年初,斯洛特在《道》上發表了《哲学的重启之键:一份宣言》,斥责了西方哲学过度的理性支配,褒扬了中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在处理理性与情感问题上的灵活变通。斯洛特历时十年对中国哲学进行思考和研究写作了《阴阳的哲学》,在书中斯洛特以“阴阳”为主线,并引入心、道、天等概念。《阴阳的哲学》体现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阴阳”观念与当代西方哲学的精彩碰撞。斯洛特教授富有洞见的指出,“阴阳”观念能够为当代伦理学、认识论和心智哲学中的重要论题提供一种合理的中国式解答,并利用分析哲学的技巧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述。
斯洛特的《阴阳的哲学》并非是真正阐释“阴阳”的概念,即在对“阴阳”进行全新诠释的过程中,斯洛特并非是要还“阴阳”以本来面目,也未曾试图全面地把握“阴阳”的含义,他的唯一目的是指向情感主义的。在对“阴阳”的解释上,斯洛特把接受性看作“阴”,把理性控制看作“阳”;在伦理学上,斯洛特把不正当或恶看作“阴”,把正当或者善看作“阳”;而在行动理由上,斯洛特把实际情感看作“阴”,把实际行动看作“阳”,论证了阴阳是同时存在且互补,凸显情感在德性中的重要性。
斯洛特在中西方学术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下,斯洛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到了新的机会点,将中国的“阴阳”、“心学”、“先天”等概念引入他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中,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其伦理学思想。斯洛特对阴阳与情感主义的诠释,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对于如何让中国哲学参与到世界哲学中去并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作者简介:肖瑞(1995.9—),男,土家族,湖北恩施,研究生在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 :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