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1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2 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
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
506-348=68 506-348=168 506-348=158
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10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1,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
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
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在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
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3 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4 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
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
总之,课堂有效生成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智慧,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面对各种教学情境都能有开放的心态,能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2 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
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
506-348=68 506-348=168 506-348=158
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10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1,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
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
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在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
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3 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是: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4 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
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
总之,课堂有效生成有赖于教师的教育智慧,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面对各种教学情境都能有开放的心态,能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