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bj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本文探讨了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激发思维动机、多媒体运用等手段,使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31
  有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调动内在潜能,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善于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教学语言要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教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四十分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的提问不要过大和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教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于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了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
  三、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 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 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 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 个零件。这时把5000 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这便引发了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和板书设计书写要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了数学课堂。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举,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
  当前,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忽略了板书书写。实际上,板书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好的数学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也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和课后复习。因此,适时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适当的板书书写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长征小学 342300)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RP-HPLC测定大鼠血清中远志咄酮Ⅲ浓度的方法,考量远志及其经典方开心散中远志咄酮Ⅲ在记忆障碍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研究远志及其复方在治疗痴呆中的药物属性
目的 探讨分子靶向治疗(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或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疗效及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自1989年至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MM患者治疗情况,对比不同时期诊治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治疗措施的改进对患者疗效及生存的影响.结果 基于靶向治疗的普及从1998年后开始,1998年之后确诊的MM患者较之前确诊患者的生存期有显著改善.共有75例患者在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缓解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40例初次诊断后经6~8个疗程化疗达到缓解的DLBCL患者及20例对照组血清NSE水平,分析NSE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DLBCL缓解患者NSE表达阳性率为50%(20/40),对照组NSE表达阳性率为10%(2/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摘要: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最普遍的一种师生互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实现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投进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心中的阵阵涟漪。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
目的 观察应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25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DC-CIK细胞,并将质检合格的DC-CIK细胞分4次回输给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与30例非肿瘤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
患者 男性,62岁.因反复腰背酸痛2个月于2012年11月5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 ℃,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贫血貌,肝脾肋缘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未检出阳性体征.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2.3×109/L,血红蛋白(Hb) 80 9/L,红细胞计数(RBC) 2.44×1012/L,血小板计数(Plt) 68×109/L.外周血细胞分类:中性细胞0.70,淋巴细胞0.24
目的 探讨伴t(9;22)即Ph+微分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0)的临床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 报道1例Ph+ AML-M0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AML-M0,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分析髓系抗原阳性、淋系抗原阴性;染色体核型为42,X,-X,-7,-8,t(9;22),-13[1]/46,XX[12];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存在t(9;22).结
文章主要结合施工经验,分析城市排水管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针对这些质量问题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目的 探讨毛细胞白血病同时合并肺孢子菌肺炎和Swee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相互关系.方法 分析1例毛细胞白血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和Sweet综合征的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为51岁男性,以毛细胞白血病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持续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皮肤散在红色斑疹.肺部CT提示多发片状、斑片状及结节状实变影,边缘模糊以及胸腔积液;经广谱抗生素、抗真菌(不含棘白菌素类药)治疗无效,使用磺胺类
目的 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其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对2001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并确诊为PV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27例患者中合并血栓性疾病15例(55.6%),行JAK2 V617F基因突变检测15例中,12例出现阳性,阳性率为80.0%.结论 JAK2 V617F基因突变在PV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对PV早期诊断、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