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敦煌“曼妙寻踪”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khoan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窗好友刘继萍要在2012年6月16日—26日北京的798艺术区景峰画廊举办个展,即“刘继萍作品展”,我听说后非常激动,作为好友我也受她本人的邀请怀着兴奋与激动之情前往参观,她的本次画展共有43幅作品展出,全是她近两年的新作,由于展出场地受限,还有不少大幅创作没能全面呈现,尤其是她的新作“鸣沙神韵”系列组画,因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2届中央美院研究生作品展中,脱颖而出入选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永久保留的学生作品,才又不能完全展出。但她的毕业创作却得到院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在看到她的毕业作品“鸣沙神韵”时认为:“该学生的作品画面色彩和谐,层次丰富,有具体的形象在里面,效果非常不错”。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也认为她的作品画面效果很好,表现敦煌的意境很到位。导师胡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也认为她的毕业创作,“画面已经表现出了敦煌壁画腐化层的美感,达到了精神与艺术的结合,已经能够完整地呈现敦煌传统壁画在当下的艺术表达”。
  她作为一名在校的学生,这对她是多么大的荣誉与骄傲,更何况她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的学习仅为期2年多时间,在这短暂的期间里,她还要完成很多繁忙的文化课学习任务,完成各种专业课学习,可她是如此的勤奋与刻苦,竟在这期间完成十几幅作品入选全国性大型美展,多幅作品被画院与美术馆所收藏,又有多幅作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这与她本人的敬业精神,与她挚爱与执着追求的艺术有关,我为她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而感动,也为有这样一位亲密学姐而自豪。
  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其内容题材多取材于敦煌壁画的形式,这些是源于作者在2009年8月和12月两次前往敦煌的考察与学习,情为敦煌所动,心又深感于敦煌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的所吸引,并强烈地引发出她的创作激情,中国文化的瑰宝浓缩又集中的敦煌,成了她源源不断创作的源头,感召着她发自内心那股深埋的创作清泉,产生情感互动,灵气突然迸发,悠然而生又自然天成地形成那些充满着感召力和奇妙幻想的作品,她在作品中嵌入了一种被久违后,又重获新生的惊喜,嵌入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强烈挚爱与情感的流露,也嵌入一种对伟大母爱崇高精神深深地感慨与对自己内心对爱的呼唤。特别是她对中国佛教文化的热爱,是真真切切地源自于她母亲对佛的虔诚信仰与顶礼膜拜,源自于她幼小时的耳闻目染,也源于她乡里乡亲们对佛的崇敬与对神的敬仰,使她一置身于敦煌洞窟的那一霎那,在亲自临摹那些美轮美奂的壁画时,情不自禁地产生出被感化的冲动,莫名地无限热爱与欲望开闸后奔流不息的激情。她本人就是那位怀揣对神崇高境界无限向往的人,一位想与佛结缘,又发自内心对神热爱和敬仰的那个人。因此她的作品是在“用心”去描绘,用她对“大爱、大美的神”的追捧来抒发情感,她的每幅作品都饱含着激情与不可遏制的亢奋,所以才产生那些具有强烈感召力和吸引到场观众的魔力。正如北京大学的朱青生教授认为:“刘继萍的作品虽然引用了敦煌的形象,但没有被符号化,有她自己的思想在里面,有她对文化的精神诉求,能把艺术的表现与精神的诉求完美的结合,非常难得。看得出作者是在用心思去思考,用心去创作,其材料的使用和把握也很恰当,是非常难得的作品”。刘曦林(原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也认为她“此次展览的作品很有新意,画面看似厚却不厚,看似薄却不薄,色调和谐统一,有情境,有意境,有佛性”。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于作者在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第七工作室学习,源于师从胡伟教授,他是一位具有改良中国画技法并集大成的大家,他的工作室最大的亮点,就是要让他的学生能够运用各种综合材料来进行创新中国画,刘继萍就在此工作室里学习,可以说她是如虎添翼,不仅使她能有驾驭各种绘画材料的技能,也有能随心所欲地抒发创作艺术的情感,让她能够迅速脱离于传统的中国画程式化套路,又拥有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的创作之源。正如作者的展出作品“佛手系列”,作者单单描绘佛的芊芊玉手,却能表达出佛那充满着智慧的形象,他手拿各种法器,形态千姿百变,有抒发她对佛含蓄仁爱又妩媚多情的一面,也有表现佛博大宽宏的理性与慈爱威严,也有表达佛是充满着大智大勇的精神化身,和表现佛的法力无边,无所不能,充满着智慧与神圣不可侵犯,她皆巧妙地用管中窥豹、以小见大的艺术形式抒发主题,又用极其简约后的浓缩表达极致,其唯美的形式,即传达了情感又抒发了自己对佛的崇敬。她采取的这种新颖的形式,也为她能远远超出我们常见的大量同类型、同题材的作品,从创作表现形式上更胜一筹,这种脱离常态的表现形式,以及她能灵活运用的中国画娴熟技法,也为她取得夺目的艺术成绩锦上添花。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兴等隐喻手法,在繁简内容的取舍上,达到了曼妙与出神入化的神韵。在她的“敦煌印象”系列作品中,她巧妙地选取了她认为佛最唯美、最传神的局部形态,去掉那些繁琐的枝节与累赘,把创作精力集中在传达她对神的理解与感悟之中,在虚与实的运用中,在一张一弛的构图里,达到了一种完美鲜活的艺术表达,让人与神产生了特定的情感交流,在时隐时现的画面中,在空灵飘渺的构思里,又体现着和充满着,她对神的境界和理想的无限向往。在她那斑驳的艺术表达形式,风化了的历史色彩印迹与无穷变幻中的肌理,又传达着一种人与神莫大的距离与渴望不可求的沧桑。作者对内容主题的把握,是她极度沉思后的完美表达,也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每一个线条与色彩的表现都充满着智慧与灵气。
  我们这一代人在不断地经历着国家对外的改革开发,社会建设迅猛腾飞,也承受着来自中西文化的巨大融合与撞击,虽然我们已经能享受到和平年代所能带给我们的生活惬意,但也不得不要面对那些来自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会迷失自我,会失去创作方向。如何找回传统文化的根,寻到自我传统发展道路,将传统与现代对接完好,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赋予和萦绕我们艺术创作的强音符,也正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特殊时代,也使那些寻根寻梦的创作艺术格外的惹眼。但社会上我们所能看到的中国画作品中“能者多见,而妙品难求”,这次我眼前的刘继萍作品,却让我大饱了眼福,看后收获颇丰,这也是我对她的作品的认识与领悟。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艺术硕士)
其他文献
主持语:  艺术大家门第的熏陶与天然的蒙养,使李小可获得了全面的艺术禀赋,他深知中国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于“精神内涵”,这就有了他走向生活的独辟蹊径。四十多年来他坚持写生、在生活中练笔、在创作中保持写生的即兴感受,用学者的思考关注笔墨,并用笔墨表达现实。无论是《都市风情》组画,还是《藏域高原》组画,他作品中的“笔”与“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成为他表现生存空间和自然意境的方式。因此,在中国画坛,李小
期刊
由歌德学院(中国)和德国对外文化关系学院共同举办的“奥托·迪克斯:批判画1920-1924/铜板画《战争》系列1924”,在南京艺术学院新美术馆展出,这不仅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开馆展,也是奥托·迪克斯作品首次走进中国展出。本次展出了迪克斯的铜版画和石版画作品共计86幅。展览的焦点是铜版组画《战争》,它在迪克斯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殊地位。一战期间,迪克斯作为一名机枪手应征入伍,这一经历伴随了他的一生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成长的中国油画家,别无选择地都走上了苏俄现实主义的道路,而苏俄正是那个时代向中国第二代油画家打开的学习西方油画的唯一窗口。如果说第一代油画家的引进是多流派、多层次、多渠道并因此显得多样与散乱的话,那么单向专一的苏俄现实主义的输入,则有助于中国油画教学体系建立的完整性与系统化,而这,也恰恰是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作为20世纪50年代公派留苏学生张华清,无疑全面系统地接
期刊
主持语:  张永和的作品在九十年代为闭塞的中国建筑学界引入一股新风,并一直坚持着实践。作为成功的建筑师,他的事务所培养了一大批当今活跃的独立青年建筑师。作为建筑教育者,他历任多所国内外建筑院校的教授、院长,为培养下一代建筑师作了不懈的努力。作为普利茨克奖及多个国际大奖的评委,他显示了中国建筑师的影响力。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影响力已经跨越了建筑本身,进而进入房地产界,乃至时尚和广泛的设计领域。  采
期刊
艺术家做的是贩卖梦想的生意。  梦想需要实力,没有实力的梦想是空想。  玩弄文字游戏不能产生新的艺术形态,艺术需要严谨的科学做助力。就像达?芬奇从解剖学中领悟到表现机体的秘诀一样,对现代科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可以为艺术梦想打开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乌托邦”,也常常被称作“理想国”,源自托马斯?摩尔出版于1516年的同名书籍。这本书的全名是《关于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涉
期刊
时间:2012年6月27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校园  受访者:张一凡  采访者:章丹露  和张一凡见面约的是在中央美院图书馆,出于聊天方便,我们还是选在美术馆旁边的水池,一片很安静的地方。张一凡打开随身携带的一本画册,一边让我看作品一边聊着她的创作感受。  SHMJ:你作品感觉挺好,作品集里比我在邮件中看到的更全,这两张《白雪公主》第一次看到,很有意趣,也很有想法。这套铜版画,你当时印了多少套?
期刊
时间:2012年6月27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校园  受访者:杨煜旻  采访者:立 早  SHMJ:我想知道你平时工作、生活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杨煜旻:生活特别简单。我就住在学校南边的小区,上班在广顺北大街一家私人的教育机构。平时就是上班,和同学聊一聊,想一想作品,不能干太多事。因为毕业后从兼职转为半全职,已经占用了画画的时间。  SHMJ:现在工作的报酬如何?会不会有生活压力?  杨煜旻:目
期刊
时间:2012年6月27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室  受访者:马 凯  采访者:立 早  SHMJ:我觉得你的作品很有意思,可以具体谈谈吗?怎么从版画走到对材质,对肌理,到追求天然东西在里面。  刘嘉嘉:这12件作品都是我想象中的形象,特别有原创性。外面也不会看到类似的,都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形象吧,我把它们表达出来。我和一凡,我们做东西都是想在前面的,想得特别清楚,然后做的过程中,可能过程比
期刊
时间:2012年6月27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室  受访者:马 凯  采访者:章丹露  SHMJ:我在现场看到你的作品了,感觉那种碎玻璃的光影表现得很好,在展示上,也花了许多心思。  马凯:我用的是石板很基础的技法。石板也有很多技法,比如现代的,用PS板拷贝覆光什么的。我们今年比较幸运,展示条件比较好,去年是在地下展厅,今年是版画系第一年进美术馆。其实像我的作品比较适合在单独的空间展示,我
期刊
刘继萍是一位心境淡然的艺术家。她游走于传统与当代之间,从不把自己视为一个文化裂变者,而是真诚的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从她的艺术追求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画的当代性,不是对当代艺术硬性贴标。也不是西方艺术史中所谓的当代诉求,而是发生于中国画本土意义上的文化认同——重构文化传统与今日的生存体验。  刘继萍  2006年 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  2012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艺术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