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方法 选择2012年1 月-2013 年10月间医院收治的4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这些患者入院前均长期小剂量(100mg/d)服用阿司匹林,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论 小剂量口服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小。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58-01
引言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自1898 年上市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风湿等作用,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方面,该药物临床疗效显著,药效发挥迅速,价格低廉,而且剂量易于控制,不易出现过敏反应。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消化道出血。本文收集2012年1月-2013 年10月间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上消化道患者45 例,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男38例,女7例;年龄42-75岁,平均62.3 岁;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8 例,脑梗塞11 例。
1.2 临床特点
患者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恶心,伴黑便者20 例,伴呕血、黑便者25例。
1.3 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所有患者大便隐血(+)者45 例,消化内镜检查:均发现胃黏膜病变2例,胃溃疡12 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例,胃癌例12,贲门粘膜撕裂4例,小肠溃疡3例,胃石症4例
1.4 方法
患者均立即停服阿司匹林,并按照上消化道出血对症治疗,嘱患者治疗过程中暂进饮食,给予抑酸,保护粘膜,止血等治疗,创造条件完善胃镜检查。
2 结果
初次接诊该类病人时,认为消化道出血与服用阿司匹林有关,后经过胃镜证实,只有4.4%的病例与服用阿司匹林有关 ,换句话说,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小。
3 讨论
阿司匹林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小剂量口服具有抗凝血作用。
口服后易吸收,分布于全身血管,作用范围广,临床疗效非常显著,但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本研究显示,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后上消化道出血与原发病无关,对于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建议餐后服用,并及时加用粘膜保护剂。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口服,不仅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而且也防止了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
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临床主要有抗凝血作用,其机理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阻止了血小板合成血栓素,即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2]。血液凝固主要与血栓素、前列腺素有关,血栓素主要在血小板合成释放,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促进血小板聚集;而前列腺素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具有舒张血管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前列腺素又可抑制胃酸分泌及胃泌素的释放,改善胃黏膜血供。但是血栓素、前列腺素分泌失调后,可直接导致血液凝固机制改变,出现部分器官、组织出血。由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或个体差异使用剂量掌握不合理,阿司匹林用量过大,这样使血栓合成减少,也影响了前列腺索的合成,导致血凝机制障碍,大大削弱了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3],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综上所述,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诱发消化道出血的机率较小,但应注意服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志旭, 廖清奎, 徐学聚. 阿司匹林诱导内皮细胞铁蛋白表达与抗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9):532-535.
[2] 赵青莉, 顾青, 岳晓玉, 等. 上消化道出血者血栓索A2 和前列腺素的变化[J]. 临床荟萃,2005,11(2):85.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58-01
引言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自1898 年上市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风湿等作用,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方面,该药物临床疗效显著,药效发挥迅速,价格低廉,而且剂量易于控制,不易出现过敏反应。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消化道出血。本文收集2012年1月-2013 年10月间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上消化道患者45 例,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5例,男38例,女7例;年龄42-75岁,平均62.3 岁;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8 例,脑梗塞11 例。
1.2 临床特点
患者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恶心,伴黑便者20 例,伴呕血、黑便者25例。
1.3 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所有患者大便隐血(+)者45 例,消化内镜检查:均发现胃黏膜病变2例,胃溃疡12 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例,胃癌例12,贲门粘膜撕裂4例,小肠溃疡3例,胃石症4例
1.4 方法
患者均立即停服阿司匹林,并按照上消化道出血对症治疗,嘱患者治疗过程中暂进饮食,给予抑酸,保护粘膜,止血等治疗,创造条件完善胃镜检查。
2 结果
初次接诊该类病人时,认为消化道出血与服用阿司匹林有关,后经过胃镜证实,只有4.4%的病例与服用阿司匹林有关 ,换句话说,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小。
3 讨论
阿司匹林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小剂量口服具有抗凝血作用。
口服后易吸收,分布于全身血管,作用范围广,临床疗效非常显著,但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本研究显示,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后上消化道出血与原发病无关,对于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建议餐后服用,并及时加用粘膜保护剂。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口服,不仅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而且也防止了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
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临床主要有抗凝血作用,其机理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阻止了血小板合成血栓素,即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2]。血液凝固主要与血栓素、前列腺素有关,血栓素主要在血小板合成释放,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促进血小板聚集;而前列腺素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具有舒张血管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前列腺素又可抑制胃酸分泌及胃泌素的释放,改善胃黏膜血供。但是血栓素、前列腺素分泌失调后,可直接导致血液凝固机制改变,出现部分器官、组织出血。由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或个体差异使用剂量掌握不合理,阿司匹林用量过大,这样使血栓合成减少,也影响了前列腺索的合成,导致血凝机制障碍,大大削弱了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3],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综上所述,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诱发消化道出血的机率较小,但应注意服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志旭, 廖清奎, 徐学聚. 阿司匹林诱导内皮细胞铁蛋白表达与抗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9):532-535.
[2] 赵青莉, 顾青, 岳晓玉, 等. 上消化道出血者血栓索A2 和前列腺素的变化[J]. 临床荟萃,2005,1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