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和九为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李敏修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收藏家,两人同怀忧国之情,同喜金石之物,志趣相投,经常往来。在北平期间,不仅书画相和,陆和九还作书赠予李敏修,请其雅正。今有新乡市博物馆藏两幅书画作品,为两人深刻友谊之见证。
陆和九《古人世事》楷书七言对联(图一),纸质,二级品,纵130cm,横25cm,内容为:古人大抵亦如我,世事何尝不可为。上款:敏修仁兄正察,下款:弟陆和九。末有方印两枚,白文方印“陆开钧”,朱文方印“墨盒”。
李敏修浅绛山水图轴(图二),丝质,二级品,纵82cm,横43cm,画分两段,近景为江边水汀,怪石凸出一角,些许植被覆盖,两棵树木,一高一矮,一正一斜,一红一绿,远处群山绵绵,江水滔滔,岸边树木林立,空中群鸟略过,近景与远景由两棵树木连接。画面虽有植被,却无蓬勃生机,一片萧瑟之情。左上角有题跋日:石成没骨树无皴,糊里胡涂认不真。如此江山如此境,可能客住乱离人。己巳五月写,敏修先生画,陆和九题于北平龙泉寺下院。上有朱文印章三枚,分别为“陆”、“开钧”、“龢九”。
一、陆和九及其艺术成就
陆和九(1883-1958),原名开钧,字和九、龢九,后以字行,号墨盒、楚狂,晚年号“二树梅花书屋主人”,湖北沔阳人(今湖北仙桃),是近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
《陆宦宗谱》记载,陆和九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为蒙古皇族后裔,后到湖北沔阳避难落户。祖辈皆擅长篆刻治印,传到陆和九已为第七代。受家学熏陶,他酷爱金石,精于诗文篆刻。中岁迁居北京后,致力于搜集金石碑版,在圈内得一雅号,谓“墨老虎大王”,且直接参与琉璃厂庆云堂碑帖店的文物审定工作,常以“庆云堂主”自居。时人常请其鉴定真伪、品鉴优劣,可见陆和九艺术品鉴的权威性。
陆和九曾任武昌大学、辅仁大学教师,主要教授篆刻学和金石考据学。据《北京辅仁大学校史》记载,陆和九任教金石学课程期间,每周两小时,负责教授石刻、木刻、甲骨、陶玉、印学发展等课程,1942年之后又添加篆刻课程。他治学严谨,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者和艺术家,齐白石之子齐良迟就曾跟随他学习治印之法。
陆和九精研书法,目前可见作品有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等。他的楷书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学碑派书家赵之谦风格,致力于魏碑研究。但因赵之谦书法时人褒贬不一,有“气体靡弱”、“靡靡之音”的评论,陆和九受其影响,亦有相关问题。但其金石学养深醇,直取金文,所以篆书和隶书道劲、质朴,尤为精彩。
陆和九家学渊源,精于篆刻,不泥古善于创新,马国权评其篆刻“酷似周秦两汉人铸印”。陆和九所用印章类型繁多,皆为自刻,其中竹印最佳。竹印有“楚人”、“开钧”、“古复州陆和九字墨盒”,朴茂高致;石印有“一树梅花一放翁”,典雅清幽;象牙印有“陆氏和九”,方正浑厚;黄杨印有“陆墨盒”,古朴稚拙,另有杂石印数方。1936年史学家班书阁在《墨盒竹印选》序中说:“开钧吾友陆君墨盒,幼负不羁才,壮不克行其所学,及其老也,遂不得已托艺术以自食其力,诗怪书怪画怪,治印尤怪,盖兼有郑、高二怪之能,而无其失,又独立於八怪之後,而自出其新意趣,并能不悖於古之法,吾知其必不独以印人传也。故於其印选之成也,而乐为之序。”班书阁认为陆和九治印精于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和高凤翰,自出新意,具有雅趣。
建国后,陆和九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仍笔耕不辍,继续钻研金石治印。一生醉心艺术,著作等身,有《金文名汇》《篆刻学》《石影鉴真》等传世。
二、李敏修与清末河南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李敏修(1866-1943)名时灿,字敏修,号闇斋,河南汲县(今新乡卫辉)人,是清末民国时期河南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藏书家、政治家。光绪十八年考中进士,次年任刑部主事。拥护康梁维新变法,曾出任河南教育总会会长、河南学务公所议长兼优级师范学堂监督、资政院议员;民国建立后,又出任过河南教育司司长和北洋政府的参议员、众议员等。
光绪二十八年,李敏修在河南卫辉创办经正书舍,培育学生千人,影响深远。经正书舍作为当时河南省唯一的新型书院,是对“唯科举论”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抗衡与挑战,不仅开阔了时人眼界,还培育了大量英才,为后期河南乃至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李敏修先生一生从事教育,除了创办经正书舍,还曾受聘长垣寡过书院,武陟致用精舍,禹县颖滨精舍,淇县淇泉书院,开封明道书院等。此外,他还在洛阳创办“河洛学社”,在开封创办“中州公学”、“劝学总所”等,被称为“一代耆儒”。
除了心系教育事业,李敏修先生也为河南省文献的辑录与保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他花费多年精力,将各地征集来的资料进行挑选、分类、归纳,按照传统习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整理成《中州文献》。时值战乱,为保护《中州文献》,李敏修冒着炮火将其从北京运往家乡汲县保存。解放后,其子李季和,又将全部文献慷慨献给平原省图书馆(现新乡市图书馆)。李敏修等人征辑整理的《中州文献》,不仅保存了清代中州文献资料,也留存了清代中州文化,对后世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作用。时人称“先生之功,在乡国化洽远迩,固可与日月冈陵同其贞恒”。
三、陆和九与李敏修书画往来赏析
李敏修在京从政,为众议院议员,他创办河洛学社,搜集河南文献资料,又注重收藏,常与在京文人政要交流雅赏。陆和九在京授课,教授金石之学,又常搜集金石碑版,精于品鉴,两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常書作往来,成为莫逆之交。
陆和九《古人世事》楷书七言对联“古人大抵亦如我,世事何尝不可为”,上款:敏修仁兄正察,下款:弟陆和九。陆和九楷书受赵之谦影响颇深,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糅合魏碑之法,字体由宽博雄劲的唐楷转向古拙紧结的魏碑风格。但陆和九早年习欧体,结字紧凑端严,后虽融入北碑,也总有一种拘谨之意,该《古人世事》楷书七言对联即为佐证。不过在尊碑抑帖的清末书坛,陆和九碑帖融合的书风亦算佼佼者。该楷书内容萧瑟中透露激荡,于困境中依然顽强上下求索,有“舍我其谁”之感,是对李敏修专注教育、搜集中州文献的求索精神的赞赏和激励。该书无年款,因陆和九早年在湖北生活,与李敏修并无交集,中年入京,两人方才相识,所以该对联应为陆和九中年之后所作,时间约为1920年之后。
浅绛山水图轴由李敏修与陆和九合作完成。由署款“己巳五月写,敏修先生画,陆和九题于北平龙泉寺下院”可知,陆和九于己巳五月即1929年农历五月作诗一首:
“石成没骨树无皴,糊里胡涂认不真。如此江山如此境,可能客住乱离人”,李敏修根据此诗作画,画作完成后由陆和九于北平龙泉寺下院题诗其上并落款印章。1929年正值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之际,“石成没骨树无皴,糊里胡涂认不真”暗喻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如此江山如此境,可能客住乱离人”,表达对乱世百姓的担忧。这一时期民生多艰,陆和九虽为教师,生活亦难以为继,此时借助在龙泉寺下院。动乱年代,文人虽不从军,但以笔为刀、以纸为矛,进行战斗。李敏修画中虽江水不决,两岸植被矗立,但是不难看出画面满怀萧瑟和孱弱,与陆诗内容相和。李敏修画作流传不多,该幅画作与诗文统一,再加上陆和九的竹印,可谓珍品。
这两幅画作都被李敏修珍藏。建国初期,家属秉承遗志,将其珍藏的古玩数百件,悉数捐献给当时的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并发给奖金五十元。1958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书画等一众文物移交新乡市博物馆收藏。陆和九与李敏修存世作品不多,新乡市博物馆所藏的两幅作品,不仅是陆、李二人深厚情谊的见证,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墨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供职于新乡市博物馆)
陆和九《古人世事》楷书七言对联(图一),纸质,二级品,纵130cm,横25cm,内容为:古人大抵亦如我,世事何尝不可为。上款:敏修仁兄正察,下款:弟陆和九。末有方印两枚,白文方印“陆开钧”,朱文方印“墨盒”。
李敏修浅绛山水图轴(图二),丝质,二级品,纵82cm,横43cm,画分两段,近景为江边水汀,怪石凸出一角,些许植被覆盖,两棵树木,一高一矮,一正一斜,一红一绿,远处群山绵绵,江水滔滔,岸边树木林立,空中群鸟略过,近景与远景由两棵树木连接。画面虽有植被,却无蓬勃生机,一片萧瑟之情。左上角有题跋日:石成没骨树无皴,糊里胡涂认不真。如此江山如此境,可能客住乱离人。己巳五月写,敏修先生画,陆和九题于北平龙泉寺下院。上有朱文印章三枚,分别为“陆”、“开钧”、“龢九”。
一、陆和九及其艺术成就
陆和九(1883-1958),原名开钧,字和九、龢九,后以字行,号墨盒、楚狂,晚年号“二树梅花书屋主人”,湖北沔阳人(今湖北仙桃),是近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
《陆宦宗谱》记载,陆和九出生于书香门第,祖上为蒙古皇族后裔,后到湖北沔阳避难落户。祖辈皆擅长篆刻治印,传到陆和九已为第七代。受家学熏陶,他酷爱金石,精于诗文篆刻。中岁迁居北京后,致力于搜集金石碑版,在圈内得一雅号,谓“墨老虎大王”,且直接参与琉璃厂庆云堂碑帖店的文物审定工作,常以“庆云堂主”自居。时人常请其鉴定真伪、品鉴优劣,可见陆和九艺术品鉴的权威性。
陆和九曾任武昌大学、辅仁大学教师,主要教授篆刻学和金石考据学。据《北京辅仁大学校史》记载,陆和九任教金石学课程期间,每周两小时,负责教授石刻、木刻、甲骨、陶玉、印学发展等课程,1942年之后又添加篆刻课程。他治学严谨,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者和艺术家,齐白石之子齐良迟就曾跟随他学习治印之法。
陆和九精研书法,目前可见作品有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等。他的楷书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学碑派书家赵之谦风格,致力于魏碑研究。但因赵之谦书法时人褒贬不一,有“气体靡弱”、“靡靡之音”的评论,陆和九受其影响,亦有相关问题。但其金石学养深醇,直取金文,所以篆书和隶书道劲、质朴,尤为精彩。
陆和九家学渊源,精于篆刻,不泥古善于创新,马国权评其篆刻“酷似周秦两汉人铸印”。陆和九所用印章类型繁多,皆为自刻,其中竹印最佳。竹印有“楚人”、“开钧”、“古复州陆和九字墨盒”,朴茂高致;石印有“一树梅花一放翁”,典雅清幽;象牙印有“陆氏和九”,方正浑厚;黄杨印有“陆墨盒”,古朴稚拙,另有杂石印数方。1936年史学家班书阁在《墨盒竹印选》序中说:“开钧吾友陆君墨盒,幼负不羁才,壮不克行其所学,及其老也,遂不得已托艺术以自食其力,诗怪书怪画怪,治印尤怪,盖兼有郑、高二怪之能,而无其失,又独立於八怪之後,而自出其新意趣,并能不悖於古之法,吾知其必不独以印人传也。故於其印选之成也,而乐为之序。”班书阁认为陆和九治印精于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和高凤翰,自出新意,具有雅趣。
建国后,陆和九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仍笔耕不辍,继续钻研金石治印。一生醉心艺术,著作等身,有《金文名汇》《篆刻学》《石影鉴真》等传世。
二、李敏修与清末河南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李敏修(1866-1943)名时灿,字敏修,号闇斋,河南汲县(今新乡卫辉)人,是清末民国时期河南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藏书家、政治家。光绪十八年考中进士,次年任刑部主事。拥护康梁维新变法,曾出任河南教育总会会长、河南学务公所议长兼优级师范学堂监督、资政院议员;民国建立后,又出任过河南教育司司长和北洋政府的参议员、众议员等。
光绪二十八年,李敏修在河南卫辉创办经正书舍,培育学生千人,影响深远。经正书舍作为当时河南省唯一的新型书院,是对“唯科举论”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抗衡与挑战,不仅开阔了时人眼界,还培育了大量英才,为后期河南乃至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李敏修先生一生从事教育,除了创办经正书舍,还曾受聘长垣寡过书院,武陟致用精舍,禹县颖滨精舍,淇县淇泉书院,开封明道书院等。此外,他还在洛阳创办“河洛学社”,在开封创办“中州公学”、“劝学总所”等,被称为“一代耆儒”。
除了心系教育事业,李敏修先生也为河南省文献的辑录与保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他花费多年精力,将各地征集来的资料进行挑选、分类、归纳,按照传统习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整理成《中州文献》。时值战乱,为保护《中州文献》,李敏修冒着炮火将其从北京运往家乡汲县保存。解放后,其子李季和,又将全部文献慷慨献给平原省图书馆(现新乡市图书馆)。李敏修等人征辑整理的《中州文献》,不仅保存了清代中州文献资料,也留存了清代中州文化,对后世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作用。时人称“先生之功,在乡国化洽远迩,固可与日月冈陵同其贞恒”。
三、陆和九与李敏修书画往来赏析
李敏修在京从政,为众议院议员,他创办河洛学社,搜集河南文献资料,又注重收藏,常与在京文人政要交流雅赏。陆和九在京授课,教授金石之学,又常搜集金石碑版,精于品鉴,两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常書作往来,成为莫逆之交。
陆和九《古人世事》楷书七言对联“古人大抵亦如我,世事何尝不可为”,上款:敏修仁兄正察,下款:弟陆和九。陆和九楷书受赵之谦影响颇深,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糅合魏碑之法,字体由宽博雄劲的唐楷转向古拙紧结的魏碑风格。但陆和九早年习欧体,结字紧凑端严,后虽融入北碑,也总有一种拘谨之意,该《古人世事》楷书七言对联即为佐证。不过在尊碑抑帖的清末书坛,陆和九碑帖融合的书风亦算佼佼者。该楷书内容萧瑟中透露激荡,于困境中依然顽强上下求索,有“舍我其谁”之感,是对李敏修专注教育、搜集中州文献的求索精神的赞赏和激励。该书无年款,因陆和九早年在湖北生活,与李敏修并无交集,中年入京,两人方才相识,所以该对联应为陆和九中年之后所作,时间约为1920年之后。
浅绛山水图轴由李敏修与陆和九合作完成。由署款“己巳五月写,敏修先生画,陆和九题于北平龙泉寺下院”可知,陆和九于己巳五月即1929年农历五月作诗一首:
“石成没骨树无皴,糊里胡涂认不真。如此江山如此境,可能客住乱离人”,李敏修根据此诗作画,画作完成后由陆和九于北平龙泉寺下院题诗其上并落款印章。1929年正值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之际,“石成没骨树无皴,糊里胡涂认不真”暗喻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如此江山如此境,可能客住乱离人”,表达对乱世百姓的担忧。这一时期民生多艰,陆和九虽为教师,生活亦难以为继,此时借助在龙泉寺下院。动乱年代,文人虽不从军,但以笔为刀、以纸为矛,进行战斗。李敏修画中虽江水不决,两岸植被矗立,但是不难看出画面满怀萧瑟和孱弱,与陆诗内容相和。李敏修画作流传不多,该幅画作与诗文统一,再加上陆和九的竹印,可谓珍品。
这两幅画作都被李敏修珍藏。建国初期,家属秉承遗志,将其珍藏的古玩数百件,悉数捐献给当时的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并发给奖金五十元。1958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书画等一众文物移交新乡市博物馆收藏。陆和九与李敏修存世作品不多,新乡市博物馆所藏的两幅作品,不仅是陆、李二人深厚情谊的见证,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墨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供职于新乡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