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1.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的启发起到关键作用,要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欣赏教学应该是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是非判定。
2.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教师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的新境界。
3.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升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仅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实现心灵的沟通。
4.上好欣赏课要保持严肃、有条理的授课状态
有人认为,美术欣赏课作为艺术知识的普及课,应当保持课堂气氛的相对轻松和活泼,让学生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感受”和“喜欢”欣赏课。这个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與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美术欣赏课没有具体要求,客观上会导致学生对课程持不重视的心态,欣赏课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因此,上课之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中,教师对名作的讲述要有一个新的要求,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讲解,那么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欣赏这幅作品,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教师下大工夫,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语言表达准确而富有感染力。
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作品应突出分析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的所有美点,而且要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并围绕突出美点设计教学。以欣赏《清明上河图》为例,这幅传世名作场面巨大,结构严密,技法娴熟,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课前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
5.拓展美术欣赏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多元兴趣
在讲授美术欣赏课时,如果完全立足教材,忽略讲课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对学生的知识面加以拓宽,则会使学生感到欣赏课索然无味。事实上,每个人对纯视觉图像的兴趣和色彩感受力有很大差别,不少学生由于知识和兴趣的偏差,难以形象、深入地理解或思考。美术欣赏其实是一种审美综合实践活动,在欣赏中,人的视觉发挥重要作用,恰当地辅以其他器官,则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等中国画名作时,仅仅引导学生从纯美术的角度深入,单纯地通过视觉感受中国画的古韵,了解中国画中焦、浓、重、淡、轻用墨手法等知识,就显然太过平面枯燥,所以在了解中国画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中国的文房四宝,感受笔尖接触宣纸的那一瞬间的变化,聆听缓慢幽雅的音乐,强化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感知。
6.开设美术欣赏课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高为师”,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爱好及兴趣,对教师的知识面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觉得,判断一名美术教师是否优秀,不是看你的绘画技巧是否熟练,而是看你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学生掌握了些什么。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要做到两“美”,两“活”。两“美”,即要语言美,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善于针对不同课题的内容的艺术趣味来引导、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教师美的语言中提高美术学习兴趣。要范画美,选择范画要有目的,特别是中外不同时期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在构图、色彩、创意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具有独特美感。“两活”,即教学方式要活,因地制宜,适当迎合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范画的知识联系要活,不仅单纯讲解范画的艺术特征,而且同作者水平、创作背景、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有感而发,收到触类旁通之效。
7.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首先是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的启发起到关键性作用,要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欣赏教学应该是互动的,是师生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
其次,要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绝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
7.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及交互优势,使欣赏教学从“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的启发起到关键作用,要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欣赏教学应该是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是非判定。
2.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教师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的新境界。
3.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升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所以仅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实现心灵的沟通。
4.上好欣赏课要保持严肃、有条理的授课状态
有人认为,美术欣赏课作为艺术知识的普及课,应当保持课堂气氛的相对轻松和活泼,让学生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感受”和“喜欢”欣赏课。这个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與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美术欣赏课没有具体要求,客观上会导致学生对课程持不重视的心态,欣赏课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因此,上课之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中,教师对名作的讲述要有一个新的要求,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讲解,那么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欣赏这幅作品,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教师下大工夫,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语言表达准确而富有感染力。
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作品应突出分析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的所有美点,而且要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并围绕突出美点设计教学。以欣赏《清明上河图》为例,这幅传世名作场面巨大,结构严密,技法娴熟,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课前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
5.拓展美术欣赏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多元兴趣
在讲授美术欣赏课时,如果完全立足教材,忽略讲课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对学生的知识面加以拓宽,则会使学生感到欣赏课索然无味。事实上,每个人对纯视觉图像的兴趣和色彩感受力有很大差别,不少学生由于知识和兴趣的偏差,难以形象、深入地理解或思考。美术欣赏其实是一种审美综合实践活动,在欣赏中,人的视觉发挥重要作用,恰当地辅以其他器官,则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等中国画名作时,仅仅引导学生从纯美术的角度深入,单纯地通过视觉感受中国画的古韵,了解中国画中焦、浓、重、淡、轻用墨手法等知识,就显然太过平面枯燥,所以在了解中国画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中国的文房四宝,感受笔尖接触宣纸的那一瞬间的变化,聆听缓慢幽雅的音乐,强化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感知。
6.开设美术欣赏课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高为师”,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爱好及兴趣,对教师的知识面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觉得,判断一名美术教师是否优秀,不是看你的绘画技巧是否熟练,而是看你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学生掌握了些什么。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要做到两“美”,两“活”。两“美”,即要语言美,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善于针对不同课题的内容的艺术趣味来引导、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教师美的语言中提高美术学习兴趣。要范画美,选择范画要有目的,特别是中外不同时期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在构图、色彩、创意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具有独特美感。“两活”,即教学方式要活,因地制宜,适当迎合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境,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范画的知识联系要活,不仅单纯讲解范画的艺术特征,而且同作者水平、创作背景、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有感而发,收到触类旁通之效。
7.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首先是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的启发起到关键性作用,要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欣赏教学应该是互动的,是师生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
其次,要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绝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
7.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及交互优势,使欣赏教学从“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