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处问
l、围绕课题设计提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径,揭示课题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情。例如:针对课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设计提问:“什么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是什么?”发展问题是什么?”“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抓住重点设计课题。课题提问一定要抓住重点,富有启发性,有思维的价值。确定提问重点:一是根据课文重点训练项目,二是根据文章的中心。例如:在“自尊自信”的教学中,应在重点、难点的知识上进行提问,而“走出自卑,树立自信”一般可根据教材和阅读提纲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第一目题“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和第三目题“克服自负和虚荣”作为重点和难点的突出和突破,可以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掌握和理解自尊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再认识到自卑的危害,自尊与自负、虚荣的区别来解决这个难点;3、要注意在“无疑处”提问。在那些看来似乎平常,但却值得咀嚼和体味的地方提问,让学生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周密思考、辨毫析微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课题时,针对某些青少年“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的意识提出问题:“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联系实际设计提问。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问题提问,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维护人格尊严”方面提出问题“在学校、家里或社会上,你碰到过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的情况吗?如果有,请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二、怎么问
怎么问?就是要考虑问的方法,若教者老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让满堂学生齐声回答,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没有启发学生思维,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课堂提问,在内容上应该是准确的具体的。在形式上应简短明确,是多样性的,可口头提问,也可文字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提问。在语言上应该是正确,精炼,清楚的,不宜转弯大多;2、提问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难易适宜,以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为适度,若过难过远学生无法思考,失去信心;若过易过浅,学生感到没有想头,不以为然。同时设计总是有趣有味,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问题还要有实际性,密切联系当今世界的国内外大事和日常生活的实际;3、课堂提问,还要注意系统性和渐进性,不要连珠炮似的向学生发出若干个“为什么”,使学生招架不住,提问应该依照教者预定的计划进行,一层一层的深追下去,最后逼近结论,例如:“维护人身权利”一框中,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呢?”可分成几个小问题进行讨论。可先问“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由哪两部分组成?”学生回答:“健康权和生命权”;接着反问:“精神健康算不算健康权呢?”学生回答:“在健康新概念中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精神健康)。”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法律要保护公民的精神健康权呢?”这时教师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议论,再作适当引导,指出“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是我們保持劳动能力、行为能力和快乐生活的条件。”当然在回答问题时也会存在错误的,教师在学生误答时切忌急躁行事,不要立即让别人顶替回答,更不要大声训斥,对学生中的错误回答,可叫其他学生进行评议,督促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倾听答案,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若能抓住时机进行启发,也就更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何时问
何时问?一方面看教材内容的要求,在讲、练、读、议各个环节中都可讓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另方面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注意力等实际情况,所以提问要有灵活性。对于一堂课开始时,感发兴趣,以旧引新的提问当然是必要的,这样使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如讲“意志”这一概念时,通过放投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图片和他的人生格言:故事的主人翁由于有了崇高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使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来设问激疑,以疑促问,引导学生以表及里,由浅入深揭示“古之立大器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苏轶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神态,在课进行到大半时,学生的精神往往有所不振,到下课前注意力更不能集中,影响教学效果,根据这种情况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精神集中注意力回升,还是完全必要的。如在讲完“民族文化,我们的血脉”,将要下课时提出:“从梅兰芳、梁思成两位名人的事迹入手,让学生感受他们的爱国热情,了解他们在传承民族文化上作出的突出贡献,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然后再提出:“祖国的命运以及民族文化与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息息相关,牵动我们的情感。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这样既复习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又为下节新课“回溯源头,传承文化”埋下伏笔。
新课程下课堂提问贵在巧,巧就巧在: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矛盾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引导学生一起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因势利导,从而把知识学活。
l、围绕课题设计提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径,揭示课题能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情。例如:针对课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设计提问:“什么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是什么?”发展问题是什么?”“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抓住重点设计课题。课题提问一定要抓住重点,富有启发性,有思维的价值。确定提问重点:一是根据课文重点训练项目,二是根据文章的中心。例如:在“自尊自信”的教学中,应在重点、难点的知识上进行提问,而“走出自卑,树立自信”一般可根据教材和阅读提纲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第一目题“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和第三目题“克服自负和虚荣”作为重点和难点的突出和突破,可以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掌握和理解自尊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再认识到自卑的危害,自尊与自负、虚荣的区别来解决这个难点;3、要注意在“无疑处”提问。在那些看来似乎平常,但却值得咀嚼和体味的地方提问,让学生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周密思考、辨毫析微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课题时,针对某些青少年“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的意识提出问题:“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联系实际设计提问。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问题提问,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维护人格尊严”方面提出问题“在学校、家里或社会上,你碰到过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的情况吗?如果有,请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二、怎么问
怎么问?就是要考虑问的方法,若教者老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让满堂学生齐声回答,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没有启发学生思维,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课堂提问,在内容上应该是准确的具体的。在形式上应简短明确,是多样性的,可口头提问,也可文字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提问。在语言上应该是正确,精炼,清楚的,不宜转弯大多;2、提问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难易适宜,以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为适度,若过难过远学生无法思考,失去信心;若过易过浅,学生感到没有想头,不以为然。同时设计总是有趣有味,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问题还要有实际性,密切联系当今世界的国内外大事和日常生活的实际;3、课堂提问,还要注意系统性和渐进性,不要连珠炮似的向学生发出若干个“为什么”,使学生招架不住,提问应该依照教者预定的计划进行,一层一层的深追下去,最后逼近结论,例如:“维护人身权利”一框中,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呢?”可分成几个小问题进行讨论。可先问“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由哪两部分组成?”学生回答:“健康权和生命权”;接着反问:“精神健康算不算健康权呢?”学生回答:“在健康新概念中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精神健康)。”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法律要保护公民的精神健康权呢?”这时教师给一定时间让学生议论,再作适当引导,指出“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是我們保持劳动能力、行为能力和快乐生活的条件。”当然在回答问题时也会存在错误的,教师在学生误答时切忌急躁行事,不要立即让别人顶替回答,更不要大声训斥,对学生中的错误回答,可叫其他学生进行评议,督促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倾听答案,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若能抓住时机进行启发,也就更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何时问
何时问?一方面看教材内容的要求,在讲、练、读、议各个环节中都可讓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另方面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注意力等实际情况,所以提问要有灵活性。对于一堂课开始时,感发兴趣,以旧引新的提问当然是必要的,这样使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如讲“意志”这一概念时,通过放投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的图片和他的人生格言:故事的主人翁由于有了崇高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使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来设问激疑,以疑促问,引导学生以表及里,由浅入深揭示“古之立大器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苏轶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神态,在课进行到大半时,学生的精神往往有所不振,到下课前注意力更不能集中,影响教学效果,根据这种情况及时提出问题,使学生精神集中注意力回升,还是完全必要的。如在讲完“民族文化,我们的血脉”,将要下课时提出:“从梅兰芳、梁思成两位名人的事迹入手,让学生感受他们的爱国热情,了解他们在传承民族文化上作出的突出贡献,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然后再提出:“祖国的命运以及民族文化与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息息相关,牵动我们的情感。每一个中国人应该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这样既复习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又为下节新课“回溯源头,传承文化”埋下伏笔。
新课程下课堂提问贵在巧,巧就巧在: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矛盾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引导学生一起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因势利导,从而把知识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