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思维的火花吹氧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y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心灵自由参与,需要思想大胆碰撞,需要智慧平等交流,需要情感积极投注。语文,它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升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它着眼于精神的改造、新人的培育;它不仅仅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和思维水平,为日后的生活提供技术的支持,而且更要让受教育者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与古今中外人类高贵的灵魂对话,从而为日后的发展与提高提供精神的滋养,让他们的周身始终涌流着大大小小无数思想感情的生命泉:热爱故乡、祖国、人类,珍惜青春、友谊、亲情,理想美好,意志坚强,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富有爱美向善之心……这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园地,大有可为,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能够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且在组织、引导学习活动中,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丰富而独特的体验为本,尊重他们的需要和发现,是一个高素质的语文教师的体现。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于语文教师要彻底地解放自己的心灵,做一个内心自由,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人。如何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本文试图阐述的一个重要话题。
  关键词:创新;活动;求异;质疑;想象;感悟
  
  “21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当今时代的中国教育界,最时髦的词语,首推“创新教育”,早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普鲁塔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论语》中说:“君子不器也。”语文教学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语文的创新教育,就是以课堂的形式,通过特定的文本去培养学生深邃的洞察力,大胆的预见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果敢的决断力,熟练的行动力。只有这样,学生能才从领悟的知识中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袭着一种“讲解——接受”,即“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灌输知识的“满堂灌”的教学传统格局,忽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主动参与、实践、探索;重视复习巩固,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倾向于把传授知识视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创造力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创造力是天才的专利”,在教育教学过程一味追求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学生各方面尤其是创造力的发展却鲜有重视。许多老师认为学生做到“多读、多写、多练、多考”,才能实现“高分”“高能”,于是,考试由教育教学的手段上升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过程成为被考试所决定、所应制的东西,一切教育教学资源都围绕着考试这个中心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为了考场上取得高分,许多教师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而可悲的是,久而久之,许多教师竞认为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就能通过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于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就成为很普遍的事了。这种老一套的教学八股,机械的课堂操作,导致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甚至麻木,课堂无法焕发生命的活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打破目前的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特征的课堂形式,最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突破模式,坚持教法的不断更新。著名教授叶谰曾经尖锐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均为文质优美的名篇。凝练而流畅的语言,缜密而精巧的构思,尤其是那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悟,都会使人在阅读中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得到美的享受,得到思维的启迪,得到情感的陶冶。中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可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只强调语文工具,用解剖刀对文章进行肢解,枝枝节节,支离破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不见了,吸引人、凝聚人、感人肺腑的情感被肢解了,留下的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这样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他们感受不到艺术的享受,仅仅是死记硬背。读,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遏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语文阅读课教师一定要改变教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去读去想。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吹氧。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有喜有也忧。喜的是广大教师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志连连推出自己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有的学校也以校、教研组等组织形式推出创新型的观摩研讨课,真可谓:教学创新方兴未艾。忧的是许多教师、或一些学校、教研组缺乏理论功底,缺乏对语文学科主体特性的把握,使得创新研究工作显得“底气不足”,以至往往迷失了方向,把“语文”二字丢掉了。
  教师是教学活动发生、展开、组织、落实的基础。语文教学新气象的到来,离不开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一个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最根本的在于其心灵始终保持高度的自由。这种对自由的热情追求与执著坚守,是个性独立与思想成熟的可靠保证。他们不依附,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自己判断、自己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自由的心灵渴望追求的是同样一颗自由的心灵,他们懂得相互尊重,懂得如何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懂得课堂的貌似纷乱实际上是真正的开放与成功,他们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也从来不会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规范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自由的心灵有强烈的爱心,他们爱自己的生活,也爱他人的生活,他们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把它当成一件崇高的事业去对待,他们爱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他们与文学艺术中崇高优美的情思总会发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把这种共鸣真诚地、朴素地告诉学生,与学生分享体验的快乐,让那些美丽精华去滋润心田、感动灵魂,他们知道要用这样的爱去关怀稚嫩的心,把那精神的营养一代代地流播下去,他们不会在无用的题目中耗费学生宝贵的青春,不会在统一的答案中禁锢学生的奇思异想,他们知道,以自由的心灵去引导同样自由的心灵,以自己如露般鲜活的语言感悟去带领年轻的生命体验语言,打下了这样的精神与学养的底子,什么样的考试都不会成为问题。
  本文作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在语文活动中创设创新教育的氛围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美国华盛顿图书馆上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创新教育强调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训练,促使知识的内化,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目的。语文阅读课中可采用扮演角色、画图等方法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创新思维的效果。
  对于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文体,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暮春》、《龙宫索宝》、《变色龙》等,可让学生扮演角色。 课前布置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认识理解人物的感情,揣摩语言特点、心理活动、动作等,制作小道具,并可加以适当的改编以突出人物个性。课堂上教师创造宽松、宽容的气氛,营造有利于学生进入角色的情景。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后在利用分析、评议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及意义的理解,且经过表演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个性特长得到了发挥。德国教育家海因里希教授认为:“人对知识的吸收,如果仅是听和看的话,加起来只能吸收50%,动手的话则能吸收90%。应当说,排演课本剧是学生很欢迎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领会语言的高明、认识人物的形象、提高口语能力、陶冶情趣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课本剧的排演一定要与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紧紧联系起来,或边理解边排演,或理解后再放手排演,前者是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后者是运用语言。只有这样,课本剧的排演才不至于陷入“只重情节忽视语言”的沼泽。
  课文中的插图都是画家根据课文内容创造出来的,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为培养21世纪具有创造才能的开拓型人才,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用让学生画简笔画、画插图画等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如《百草园》可让学生画出“百草园四季图”,并涂上自己所喜爱的色彩;如《珍珠鸟》可让学生画出小珍珠鸟由害怕到信赖我这个过程的几幅图,如《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走一步,再走一步》可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来,既直观又形象,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情绪高涨。
  运用画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感悟语言魅力之所在。应该推敲是,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手段实现教学意图。比如运用想像的方法、运用电化手段,都可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在整个画画过程中,完全是脱离“语文”的:他的画面并非课文“语言文字”的形象化;而说“画”的过程中也没有语言方面的要求。在阅读教学的四十分钟里,这样的设计实际属于低效的教学设计。
  
  二、在求异中让语文课堂闪耀创新的火花
  
  语文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仿佛布道者,仿佛传声筒,喋喋不休、絮絮叨叨或者“慷慨激昂”、“声情并茂”,却让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吗?学生个个不一,性情各各有别,面对这些丰富的个体,我们的教法却没有改变,我们的话语始终紧跟教参,千篇一律,我们的思想毫无个人特色,一切都有标准答案,课堂就是教师宣扬所谓才情或者展示所谓记忆力的阵地,生怕遗漏了什么学生不懂,把自己等同于苦口婆心的保姆似的角色,翻来覆去,一个学期就围着这二十几篇课文“狂轰滥炸”,自认为已让学生烂熟于心,却不知学生早已厌烦透顶。“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语文教师,学生心中其实是很反感的。
  语文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答案的模糊性和丰富性。著名的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曾说过在社会学科中,没有正确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背景,个性因素和生活经验就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应该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许多创造性的火花就产生于五化八门的解答中。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今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只能承认和维护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权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才可能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空间。另外,当前创新教育也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过分看中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的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压制有余,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颓废,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就了一批墨守陈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见解。如学习矛盾的《我的小传》中,有关矛盾读中学时乘酒兴打了一个不得人心的学监。语文参考书上说是:表现矛盾少年时期就有强烈的正义感。但有的学生认为:少年矛盾狂妄自大、违反校纪校规、不尊敬师长,应属品行不良学生之列,也有的学生认为:少年矛盾敢作敢为,具有英雄本色;也有的学生认为:人无完人,矛盾能把这一段写出来,体现了他实事求是不虚伪的品质等等。学习《效颦》时有学生认为东施的做法未尝不可,她的这种追求美好,并付诸于行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有的学生认为东施的错误并不是胡乱模仿,而是不会创新。学习《桃花源记》中对陶渊明虚构桃花源,对《陋室铭》中作者的志趣生活,有学生认为这是他们的消极逃避,并不是健康的人生哲学,学习《愚公移山》有学生认为移山不如搬家。这些独到的见解,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并因势利导展开班级讨论,或小组辩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敏捷灵活主动地去创造、去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
  
  三、在质疑中凸现出学生的创新个性来
  
  某些教师不喜欢自己思考,缺乏独立判断的勇气与智慧,总是人云亦云,照搬照套,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教学模式、训练阶梯中穷于应付,在别人的要求和瞎指挥下丧失教学个性。他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尴尬中:当他们按照传统的说法把孔乙己的悲剧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带着学生在一片嘲笑声中鄙夷挖苦着迂腐的孔乙己时,却被某个好读书的学生搬出的作者的话“是要写出这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而弄得目瞪口呆;当他们坚持旧说批判着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享乐思想时,却被善于思考的学生驳得张口结舌,即使学生不当面反驳,起码在心里已经感到了不满……文学作品的主题诠释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系统,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不同的理解正表现了思维的活跃、思想的独立,正是语文教学所应追求的理想境界。可是,一个缺乏独立思想的语文教师却会丧失起码的自信,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每一个丰富的生命,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教学中发生的新鲜问题,也没有十分的热情带领学生走出门去关注并思考现实中出现的新现象。所以,要么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要么是事先把所有问题都想好,设下圈套让学生钻,表面上看来环环紧扣,无懈可击,课堂也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在那里做戏,糊弄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最重要的室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成第一流的工作。”作为引导地位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创新精神。对课文的内容、文字,涉及到的人事、景物,让学生放出自己的眼光看,大胆发表意见,评头论足,论是说非,要求他们不管面对那位作家的作品,先用质疑的视角切入,鼓励他们质疑和批评,尽可能找出满意不满意的地方,尤其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不同意见和看法,鼓励大家讲真话,即使是幼稚的和不正确的,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的独立见解都给予表扬。特别对有 质量的问题加以鼓励、表扬或组织学生讨论。如:《炊烟》中有学生就质疑,既然已过了吃饭时间,为何还能看见炊烟?离开小木屋时灶中不烧东西为何也还能看到炊烟。《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中,有学生质疑老舍描写暴雨的缺憾,时节既然在夏天,夏天的暴雨不仅没有风、云、电、雨,还应该有惊人的雷声!对于这些学生的看法,教师首先给予肯定,因为这些表现说明了同学们进行了比较深切的思考,进行了探索,而且的确也有一定的道理。然后组织大家进行分析讨论。这样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当了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仆,而且创新思维得到了发挥。
  
  四、在想象和联想中还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
  
  语文的天地广阔而高远,幽渺而深邃。
  这里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无论春华、秋实,夏日的云影还是冬天的树木,无论晨曦、暮霭,正午灿烂的阳光还是潇潇不绝的夜雨,都可以在这里观赏到被精彩描摹的倩影。大至星汉日月,惊雷狂飙,小至花蕊蜂须,冰雪的结晶,古老如绝塞长城,石鼓篆鼎,短暂如晓月秋露,飘风流莺,都可以在这里聆听到被吟咏讴歌的清音。无论大街、小巷、荒村、野店,无论森林、草原、沙漠、极洲,无论大海深处还是宇宙太空,都在这里留下了美妙的踪迹。生活的空间有多么宽广,语文的空间也就同样的宽广。
  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者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相似性的联系。如由孟子的:“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联想道同样揭示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诗句: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联想到刘姥姥所见到的大观园与她乡下的对比,学杜甫的《闻官军守河南河北》当学生领悟到了诗人历尽颠沛流离,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情不自禁喜极而泣。在此基础上可广泛展开想象,联想到辛弃疾“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怆,联想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学习《暮春》中何梅苓坚韧的性格时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学习《小院》中真诚、质朴的小大嫂时,联想到《炊烟》中同样热情真挚的小木屋女主人“她”。在语文阅读课中,教师更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去探究、去创造。如《故乡》萧瑟荒凉的环境描写,可进行“假如你有机会去闰土的故乡访问,可能有哪些见闻。”《皇帝的新装》中可进行“皇帝裸体游行结束回到宫中会怎样”。《桃花源记》可进行“假如今天你走进桃花源会留下吗”。根据文章的不同人物,不同的情景,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情合理丰富多彩的假设性想象,有利于开拓思维,开阔视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力,也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表现聪明才智。实践也证明了成功的运用联想和想象会使学生思维闪耀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
  
  五、在感悟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课堂创新环境
  
  曾几何时,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心灵的触须已经不再敏感,多愁善感的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激情已离他们远去。他们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静如止水。他们不能够理解“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野逸,不能够体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浑,不能够想象“荒沟古木光似刀”何以会不同于“清池皓月照禅心”,“天外黑风吹海立”何以会与“高江急峡雷霆斗”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他们没有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淡远,没有了“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雅趣,没有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从容,更没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兴致,没有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胸襟,没有了“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的俊逸,没有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豪情,也没有了“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哀惋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洒脱……
  一篇文章是由无生命的汉字组成的,但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无生命的汉字,变成了活泼而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变为自己的切身感受的道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但传统的“讲授法”教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力量。君不见那一篇篇气韵灵动的作品被我们的教师肢解分析的惨象吗?把语言文字从一个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一篇篇课文)中抽出来,孤立地、呆板地、抽象地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词义、句义、语法、词法、句法之类东西。在中考高考强化“语知、思维”的指挥棒的指挥下,我们的教师迷信方法与技巧,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一概以大量的考题加以训练。阅读文章时要分几步走,如何整体把握、关注重点,如何筛选信息、提炼归纳,社科文怎么阅读,文学作品又怎么阅读,冷冰冰的原则一条一条,就是没有活的人、活的思想和活的情感;作文练习时要把握各类文体特点,如何写人记事,如何议论抒情,如何起承转合、伏笔照应,什么时候该点题,什么时候该展开,什么时候需要煽情升华,全都准备了一个一个的模子,只需要到时候去装填,仿佛真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似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不讲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思,就像把鱼从水里捞出来摆到桌面上供大家观赏,语言文字那份鲜活、灵气、韵味,早就不知到哪儿去了。
  所以一篇文学作品,与其由老师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倒不如让学生自己作为读者去感悟、去体验,把创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如在学习《珍珠鸟》时教师可故意砍去结尾,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续写结尾,结果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如:人应该保护动物;爱,是相互的;让世界充满爱;友谊是相互的;必须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回报一如学习白居易的《卖碳翁》时,让学生自读自译后,以“我读懂了——”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果学生发言积极,主动探索,有的说:“我读懂了老人很苦,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有的说:“我读懂了中唐社会很黑暗,统治者十分腐朽。”有的说:“我读懂了宫使是十分冷酷、恶劣的。”等等。教师无须多言,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走向作者,超越自我。这样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欢乐,焕发出学习的热情和创造的欲望。
  此外,教师须积极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和爱好,重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还有从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通过课堂演讲、辩论、新闻聚焦一从而使学生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走出标准件式的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学。
其他文献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学。写作根据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写出富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作文。作文应体现、沟通生活,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感知是笼统的、概括的,往往只粗知整体,而不能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因而在识字教学中,字形教学则是难点。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让他们更好地完成识字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究。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低年级汉字字形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画龙在于点睛,教字重在细节    《画龙点睛》的故事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它提示了绘画的成败就在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家大,教育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生语文教学也应把目光放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上来。  所谓语文素质,主要就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应当重视朗读训练。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角色。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但在我们教学实际中,往往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提问上,一堂课下来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有的课堂上,虽然
期刊
摘要:语文除了和其它学科一样教育、引导学生如何生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生活,这也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人文性决定的。故而语文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语文;生活;认识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中其,它生物不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核心也认为人通过“自拽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
期刊
当前的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连多余的教具也没有,作为一线的教师,要真正做到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力求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起来。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学是研究客
期刊
新学期开始,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低年级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对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的一种能力;所以,数学交流是一个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交流的技巧呢?    一、根据年龄特点,制定计划循序渐进    由于低段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水平处于感官,这时培养学生大胆的说,说一说自己看到的、
期刊
小学美术课是培养儿童热爱美、追述美的重要基础,在课堂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充分满足其探索美,表现美的愿望,发挥其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的美育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美术大纲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注重选择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审美素质方面的题材。  从美术教材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画五角星、国旗、天安门等国家标志
期刊
近几年来,高考、中考一般都采用话题作文形式,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般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想像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究其产生的原因:一是爱素质教育的鞭策,二是受教材多样化的启示。这种开放性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相比,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或联系实际或发挥想象,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熟悉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
期刊
时间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从事教学已经十六年,然而班主任工作却做了十三年之久,其中有我遇到困难时的悲观气馁,也有获得成功时的喜悦兴奋。当班主任难吗?现就本人当班主任过程中的得失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学生认知观念:    当班主任,尤其当B层次班的班主任的确不容易,因为在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多让人棘手的因素。如是非观念模糊,不少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情况看成是“告密”,
期刊
众所周知,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班主任是班级的中心语灵魂,是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要搞好班级管理,班主任必须做到以下“六要”。    一、要确立自身威信    每当心接一个班级,班主任从第一课——师生见面课起,就应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无论是得体的衣着,微笑的眼神,温馨的祝福,还是言谈举止间展示的学识才情,精神风貌等,都能激起学生心湖的涟漪。当然,在今后的班级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