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思辨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思辨,就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深入思考,并反复比较与鉴别不同的回答,最后形成自己认识的思维方式。价值澄清学派是20 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教师不可能直接把价值观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策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因此,价值澄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分析、讨论、评价和反思等手段,来有效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澄清其自身的价值观,使其获得最好的、适合于他们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价值观。
  关注需求、思辨内容与价值观念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帮助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知、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会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实现价值澄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创造社会,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所了解,并通过观察、聊天等方式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提取思辨内容,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及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评析中逐渐厘清价值观念,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生活的认识,并逐渐形成符合个体发展规律及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
  比如学习用品是学生购物的主要部分,可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不少学生购买的学习用品往往花俏而不实用。根据这一发现,笔者进行了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选购学习用品时只追求色泽、形状等外观,对于学习用品的功效、作用等购买要点反而忽视了。有些学生还借购物为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玩具”,如装有迷宫游戏的尺、能揉捏变形的橡皮、带有夸张饰物的笔等等,方便自己随时把玩。
  那什么样的学习用品才是真正的学习助手呢?围绕这一话题,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逛商场》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思辨。活动开始前,笔者先请几位学生进行了模拟购物,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思辨:“你觉得他(她)的选择合理吗?为什么?”“你觉得该如何选择学习用品才是明智的?”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由浅表认识走向深层思考。通过学生的体验、观察、辩论、评析等系列活动,最终得出了“购买学习用品要安全、实用、经济”这一结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践、思考、辩论,完成了由价值呈现到价值冲突再到价值选择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一价值澄清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科学判断的能力和习惯,才能使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价值澄清学派的经典著作《价值与教学》开篇就指出:“价值澄清要澄清个体的价值,必然要借助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必须借助个体真切的经历和经验。”教学只有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价值澄清的有效过程。
  组织思辨内容,完备价值观念
  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学校教育承载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而品德教学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品德与社会》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在《品德与社会》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科学组织思辨内容,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进一步完备价值观念。
  比如说现在不少父母由于生存压力较大,与孩子生活疏远,再加上彼此间精神交流的缺乏、方式的单一,以及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等种种原因,使他们与孩子间慢慢产生了隔阂。这种隔阂不仅会让孩子渐渐对父母关闭心门,变得对亲情淡漠,还会让父母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孩子的思想现状、生活状态,给予成长中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近年来,因为这一原因,在我们周围也频频发生着惨剧。
  那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综合地看待问题,客观分析自己和父母之间存在隔阂的原因,从而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打破隔阂,建立起民主、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呢?在教学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时,笔者就围绕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了思辨:“你觉得爸爸妈妈平时对你理解吗?请举例。”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列举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且从学生的讲述中不难发现,他们大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很少会顾及父母的想法。“了解沟通是相互的,那你们对父母了解吗?”当笔者出示有关父母的爱好、生日、工作等内容的小调查时,学生沉默了。他们惊讶地发现了自己对父母并不了解,这一发现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狭隘与自私。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切感受能引发学生心灵层面的变化,促使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此时,再引导学生来思考、交流该如何打破与父母间的隔阂时,他们就能客观、辩证地思考、分析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之法了。
  这一教学片段中,笔者并没有进行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两次思辨唤醒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在反思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能主动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驱力的指引下,学生愿意学习辩证地思考问题,勇敢地面对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道德成长、个性发展。特级教师胡云婉指出:“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是衡量一节品德课是不是优质课的标准。”其中,“有魂”就是指品德课上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正确,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灵魂”所在,也是指引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检验自己行为,完善价值观念的航标。   在生活中发展价值观念
  当今社会,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鲜活的现实、活跃的媒介不断推动着学生认知方式的转变,传统的、主流的思想意识及其教育影响日渐减弱,甚至出现了道德滑坡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处于道德关键期的青少年。当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社会事件发生冲突时,《品德与社会》课程就可以通过连接社会生活,甄选思辨内容,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在思辨中学会理性思考,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领自己的行为。
  比如说走在城市的街头,大家总会看到有那么一群残疾人在繁华的街道、天桥、通道等地方进行乞讨。他们从哪里来?为什么以这种方式生存?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中部分是确有生存困难,部分是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理不劳而获,还有部分为非法组织操纵,是犯罪分子敛财的工具。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特别是关心帮助残疾人,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学校教育一直致力于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然而,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残疾人,面对各式各样的讨要,是否该不加辨别地一律给予“关爱”与“帮助”呢?这无疑是不当的。那在新形势下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分析、理性思考,作出合乎道德的判断与行为呢?在教学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时,笔者就链接了这一社会现象,组织学生进行思辨:“你遇到过残疾乞讨者吗?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你如何看待残疾人乞讨这一社会现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摆事实、举例子、做辩论等方式展示观点、交换思想。他们认为,面对残疾乞讨者不能无原则地泛滥同情心,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如被强迫施舍等,这样反而会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对于惯于乞讨的残疾人,要衡量他们背后是否有不法组织的操控,可以借助福利院等政府部门对他们实施帮助。平时,可以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通过这些途径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爱,尤其是对身边的残疾人,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尊重与关爱。
  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价值观问题很多,只有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才能让他们在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形成一般来说要经过掌握道德知识、学会道德判断、进行道德选择、付诸道德实践等几个阶段,这也正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结束语
  价值澄清理论告诉我们,价值观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适应生活的手段和工具,它只有融入受教育者的实际,使他们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吸纳取舍,才能使其愿意主动承担道德责任,从而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感知社会生活问题的敏感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其他文献
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世界银行主办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国际经验高层研讨会于5月17日在苏州召开.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信息化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国家
医疗纠纷档案是处理医疗纠纷所产生的一系列资料.收集、整理医疗纠纷档案是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由新旧制度碰撞所产生的医疗纠纷呈明显
<正> 在新形势下,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怎样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怎样迎接挑战与竞争,以创造21世纪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新的历史辉煌,这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浙江
中小学校园一直被认为是远离伤害与危险的“象牙塔”,是呵护祖国花朵健康、茁壮成长的“庇护所”。然而,近年来,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内的各种安全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并且从体罚、暴力、食物中毒、打架斗殴,发展到故意杀人,性质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在感到触目惊心的同时,如何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  校园安全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因素众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用人制度的改革,中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困难和机遇向来并存,新的国内、国际环境对高等中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月7日,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宝塔路街道电力路社区“小李村官课堂”开班。图为大学村官李实(后排左一)与志愿者一起指导中小学生学编中国结。
有一次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展的英语教学课展示学习活动中,笔者和几个英语教师讨论了关于教学设计上的一些问题。多数教师觉得:在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中,关于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是第一位的;但是关于一些教学设计上的细节问题可以忽略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教师自由发挥。笔者对于他们的观点持保留意见。为此,近段时间以来,笔者收集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认真揣摩了很多英语教学设计上的细微之处。作为一名基层一线英语教师,怎样安排
近日,一份“教育部发布《2016年全国百强高中》名单”的信息在网上传播.为此,教育部紧急辟谣发布声明称:教育部及其相关司局没有开展过全国百强高中、高中排行榜等类似评选和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就是重落实、重细节、重过程,从而达到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的效果。近几年来,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映祥实验学校的管理从规范化步入精细化,围绕精细化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落实常规、扎实细节、充实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特色,有力推动了学校科学、优质、内涵发展。  落实常规——常规彰显办学理念  管理常规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
近日,湖北省秭归县三峡工程希望小学举行了“学安全常识、度平安寒假”活动,学生们通过学习用电安全知识和救护包扎方法等,进一步增强假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