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的突破常规,向着更新更有利于学生的方面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不足。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一些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提出以下拙见。
一、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
“鉴古而知今”,历史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了解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对此,戴逸先生有过这样地论述:“历史与现实是联系的,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历史学从根本上说要服务于现实。历史学假如不食人间烟火,对现实不发生任何作用就失去生命力而将萎缩消亡。历史学的基本功能是揭示历史规律,提供历史经验,启发人们的聪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知识都是历史的,都是对过去经历的经验总结。‘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过去中了解今天,进而开拓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假如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也就失去了今天和未来。”正因如此,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应重视这一问题。应该把“鉴古观今,经世致用”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理论探讨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的历史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而且紧紧跟随着高考改革的步伐。因为,当今的高考为了顺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为了选拔出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试卷的命题范围更加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相结合,更加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发展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真正做到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呢?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要求他们把近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 “追本溯源”。比如: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事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国共两党的历史谈谈自己的见解。其次,在平时的作业以及测试中多考察一些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的题目。比如,同一道历史问题就可以有以下两种不同的问法。问法一:甲午中日战争是在那一年爆发的?战后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的内容是什么?问法二:从100多年前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我们中国人得到怎样的启示?我们应当如何避免类似的战争发生?这两种问法哪一种是灌输知识?哪一种是培养能力?哪一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估计是不言而喻的吧!最后,注重联系现实要恰当,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
二、注重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 “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汇中,中华传统美德和西方的金钱至上论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再加上社会中不良思想的诱导,一些中学生易迷失自我,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会自私自利、金钱至上,对他人和集体则是漠然处置。这严重地偏离了我国优良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它作为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们。比如,在学习“二七大罢工”时,老师就应该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二七罢工”的领导人——林祥谦在被捕后是如何面对敌人的屠刀的。难道他就不知道屠刀砍向自己时的疼痛吗?难道他就毫不惧怕死亡吗?到底是什么原因能够让他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呢?我相信只要是中华儿女,都会被他这种“头可断、血可流,毫不改变半点决心”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其次,结合当地的有利条件,采取现场教育的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深切感受我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以及千万志士仁人为保卫、建设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最后,一定要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等于进行激进主义教育。我们教育学生如何热爱自己的国家,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祖国,而不是去危害别国。比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法西斯主义的罪恶,而不是要激起一种民族复仇情绪,更不是要在将来制造一场所谓的“东京大屠杀”!
三、注重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江泽民 曾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假如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虽然说创新已经成为时下中学历史教学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中学历史教师不能够充当一个简单地填充机器,机械地向学生灌输事件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虽然历史教师必须要讲好历史课,必须要做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但是这种讲,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讲,而不是满堂灌。教师不能因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就讲的过满,不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不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需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加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练习。鼓励学生大胆的标新立异、反弹琵琶,大胆的提出疑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例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九尺等于三米,难道孔子有三米多高?假如你确定孔子究竟有多高,你将用什么办法来研究?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这一问题就是在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设疑、解疑能力。
总之,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把新课程改革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推进。
一、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
“鉴古而知今”,历史就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了解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对此,戴逸先生有过这样地论述:“历史与现实是联系的,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历史学从根本上说要服务于现实。历史学假如不食人间烟火,对现实不发生任何作用就失去生命力而将萎缩消亡。历史学的基本功能是揭示历史规律,提供历史经验,启发人们的聪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知识都是历史的,都是对过去经历的经验总结。‘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过去中了解今天,进而开拓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假如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也就失去了今天和未来。”正因如此,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应重视这一问题。应该把“鉴古观今,经世致用”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理论探讨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的历史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而且紧紧跟随着高考改革的步伐。因为,当今的高考为了顺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为了选拔出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试卷的命题范围更加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相结合,更加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发展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真正做到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呢?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要求他们把近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 “追本溯源”。比如: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事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国共两党的历史谈谈自己的见解。其次,在平时的作业以及测试中多考察一些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的题目。比如,同一道历史问题就可以有以下两种不同的问法。问法一:甲午中日战争是在那一年爆发的?战后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的内容是什么?问法二:从100多年前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我们中国人得到怎样的启示?我们应当如何避免类似的战争发生?这两种问法哪一种是灌输知识?哪一种是培养能力?哪一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估计是不言而喻的吧!最后,注重联系现实要恰当,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
二、注重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 “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汇中,中华传统美德和西方的金钱至上论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再加上社会中不良思想的诱导,一些中学生易迷失自我,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会自私自利、金钱至上,对他人和集体则是漠然处置。这严重地偏离了我国优良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它作为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们。比如,在学习“二七大罢工”时,老师就应该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二七罢工”的领导人——林祥谦在被捕后是如何面对敌人的屠刀的。难道他就不知道屠刀砍向自己时的疼痛吗?难道他就毫不惧怕死亡吗?到底是什么原因能够让他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呢?我相信只要是中华儿女,都会被他这种“头可断、血可流,毫不改变半点决心”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其次,结合当地的有利条件,采取现场教育的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深切感受我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以及千万志士仁人为保卫、建设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最后,一定要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等于进行激进主义教育。我们教育学生如何热爱自己的国家,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祖国,而不是去危害别国。比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法西斯主义的罪恶,而不是要激起一种民族复仇情绪,更不是要在将来制造一场所谓的“东京大屠杀”!
三、注重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江泽民 曾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假如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虽然说创新已经成为时下中学历史教学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中学历史教师不能够充当一个简单地填充机器,机械地向学生灌输事件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虽然历史教师必须要讲好历史课,必须要做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但是这种讲,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讲,而不是满堂灌。教师不能因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就讲的过满,不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不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需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加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练习。鼓励学生大胆的标新立异、反弹琵琶,大胆的提出疑义发表自己的见解。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例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九尺等于三米,难道孔子有三米多高?假如你确定孔子究竟有多高,你将用什么办法来研究?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这一问题就是在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设疑、解疑能力。
总之,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把新课程改革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