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me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的改变与形成,是教育天然具备的属性。对在校接受教育的儿童来说,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一体二名。素质教育,也并非尽善尽美。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指向,但“指向素质”的提法不严谨。应试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伪教育”。学校教育、受教育者自身、社会和国家都需要考试,应试教育不能取消。用素质教育来改变应试教育的缺陷,思维理路上存在不足,实践操作上无法取得实效。应试教育功利色彩浓重,必须变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伪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62-02
  “素质教育”一词,是针对“应试教育”于1987年而提出的。三十年以来,两者的理论论争与实践对抗,至今未断。
  不揣愚陋,小文也来谈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一、学校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二名
  1.有教育,就有素质的形成或改变
  什么是教育?有意识地改变人的活动。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出现并存在下去呢?因为它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专职化、有效率地改变人、改变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人的心智结构。说简略点,学校教育专门地、专业地形成或改变人的素质。
  所有的教育,只要现实地、实质地发生了,就可改变人的素质;差异在于:如果影响与控制教育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经济水平、文化类型等等因素不同的话,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就不同,而随之改变并形成的素质内容与类型自然也有差异,甚至彼此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学校教育更是如此,并且表现更加显著。
  效忠皇权,甘当奴才,喜作奴隶,——这也是一种素质,是后天受某种教育而形成的素质。因为,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愿意拜倒在别人膝下、跪舔着生活。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将道义责任担在肩头,纵牺牲个人利益与生命,为民主与自由而活,——这也是一种素质,是后天受教育而形成的素质。因为,趋利避害,是动物和人的天性;经过后天的教育,认识到为天下兴亡而生,乃人生幸福追求和高峰体验,才融进了个体精神世界,改变了先天的素质结构。
  死记硬背,先贤圣人的话语,字字不差地硬刻在心,并以此規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也是一种素质,受后天某种教育而形成的素质。这种素质,在某个特定的时代,乃优秀人才必备的要素;替圣贤做字字句句的阐释与发扬,而非批判性的接受,更不会推翻圣贤之言、质疑圣贤之行。断然放弃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他人的跑马场,用人家的眼睛来看自己身边的世界,这不是生理遗传的本性;谁天生愿意放弃自己、作别人的复制品呢?
  而现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重视培养人的批判精神与想象力,崇尚创新,见前人所未见、创前人所未做。经受了这样的教育,人的素质中必然含有批判精神和想象力。
  2.素质的改变与形成,是教育必然具备的属性
  关于“素质”的界定,有不同的内容,其间也体现了发展性。对此,“百度百科”罗列了八种定义,而定义8可视为一个具有统摄性的梳理:“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之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及其素养、修养和能力的总称。”此处,涉及形成或改变素质的要件有:先天生理基础、教育、社会环境,知识。对于接受教育的儿童个体来说,这些要件存在的方式有差异。
  先天生理,虽然非常重要,但只是基础而已,几乎不可改变;社会环境,儿童接触少,甚至不接触;教育,学校教育,甚至就是儿童全天候的生活;知识,系统的知识,构成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服从于学校教育的整体安排。
  因此,上述定义可“化简”为:
  “素质,是指经过教育(学校教育)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及其素养、修养和能力的总称。”
  由此也就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只要教育(学校教育)真的发生了,就会是素质教育。素质的改变与形成,是教育(学校教育)必然具备的属性。尤其对在校接受教育的儿童来说,学校教育即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即学校教育,两者为一体二名,而非二名二体。
  所以,教育之前,加上“素质”一词,除非有特殊的语用意图,否则为语义重复。
  3.素质教育,也并非尽善尽美
  宽松一点来讲,即使认可“教育中有素质教育这个类型”,它也并非尽善尽美。素质教育(包括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处素养与素质并无二致),说的是把教育与人的素质分析直接联系在一起,按照分析出来的素质或建构的素养模型来实施教育,由此培养全面发展且有个性特点的人。不可否认,用已经明确了的素质或素养模型来施教,自有方便之处;活动指向清晰,活动路径有参照的轨迹,预期效果可检测。
  但是,如果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回溯个体的生命轨迹,建构一个经受得住时空检验的素质模型,只能是一个愿景。在人类飞速发展的今天,参照眼前明晰的素养模型来实施的教育,未必完全适合社会与个体的长远发展。教育要面向未来,但以眼前素养模型培养出的人,怎能完完全全适合未来呢?教育,有难以消除的滞后性。当然,这里不是否定素质或素养模型对于教育的积极意义,而推崇虚无主义。
  人类“认识自己”太难了,这是一个永恒的“苦”话题;分析素质构成,构建一个素养模型,究其实质,即是认识自我,协调“个体、社会、自然”的位置,处理“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适度偏离一点眼前的素质分析或素养模型来“模糊”式教育,并非没有存在的必要;死死紧扣眼前分析出来的素质或建构的素养模型来施教,未必没有副作用。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急功近利”。
  二、应试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
  1.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指向,但“指向素质”的提法不严谨
  应试教育,为了应对考试而开展的教育,教育目标直接指向“帮助”受教育者顺利通过“考试”。这说明,“考试”只是教育的“指向”而已,外在于教育活动。教育能直接指向“考试”,当然也可以直接指向“非考试”了。比如老年大学里面的教育,虽然也存在些考试,但非实质性指向。“安度晚年”,才是重点与核心的教育目的。这体现了教育的休闲娱乐功能,虽然其间也会发生不同形式的“素质”变化。如果教育活动实质性指向考试,尽管也执行反馈与激励功能,但是甄别或选拔的意味就不可彻底消除。   教育活动指向“素质”的提法,不严谨。
  教育即生长,“生长”即“素质”发生了变化,受教育者的素质变化自然内含在教育活动中,而非外在于教育活动。无论是否指向“素质”,只要真教育,只要教育实质性展开了,只要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之间有意识层面的互动,就会引发受教育者素质的变化;差异只在于变化的内容、方式和程度不同。
  所以,“素质”是教育无需指向的目标。即使指向“非应试”而显现“休闲娱乐”功能的教育活动,受教育者的素质也会产生变化,不过在“量”或“质”上有所不同罢了。
  2.应试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
  因为个体、学校、社会离不开考试,所以,与考试相关的素质,需要作为个体的素质构成,列入人材素养系统之中。这样,出现以“考试”为指向的应试教育,也有合理性。
  应试教育,直接改变或形成了受教育者的“考试素质”。按照考试的要求来设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形成或改变的素质就同完成考试这项活动的素质要求联系在一处。至于这个或这些素质,是否真善美,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长远的身心健康发展,那由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来决定的,教育活动本身不能够起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相比较,教育的从属性、依附性、被决定性更加强烈。如果说教育活动有“独立性”的话,那也只能局限于考试框架之内、“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轨迹、节奏等等。
  3.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伪教育”
  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对受教育者素质的形成或改变没有产生影响的教育,即“伪教育”。“伪教育”,虚假的教育,无效的教育,虽然有教育活动的形式,所有的教育要素也全部出场了,但是,施教者抵触、倦怠、冷漠地施教,受教者没有指向教育的身心活动,师生之间缺乏精神交流,教育手段方法受教者厌恶、施教者生疏,教育内容若有若无或远离受教者的认知水平,教育环境严重干扰教育活动的进行。
  “伪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对立面。
  三、应试教育不能取消
  如果取消了考试,就能取消应试教育;考试不存在了,教育也就无需指向它,自然也不会出现应试教育。
  那么,能不能取消考试呢?答案是否定。这是因为:
  1.学校教育需要考试
  作为职业化的学校教育,离开考试,就无法知道自身运行的状态,无法知晓受教育者的素质是否变化。虽然有些素质的形成与改变需要历经漫长的过程,但是,不能否认和无视有些素质可以经过测试获得其变化状态。有了考试结果的反馈,就为调整教育的运行状态提供了依据,可以提高教的效能,可以改善学的质量,促使受教育者素质的形成与改变过程更富有科学性和人文性。所以,有必要把“考试”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列入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过程;这样,考试也就拥有了教育属性,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为有了考试,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更明确、过程调控更精准。学校教育对人素质的影响,极大地超越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受教育者素质的变化;这也就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合法性。
  2.受教育者自身需要考试
  借助考试,受教育者自身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心智能力。在一系列的考试中,受教育者能够明了自身的特性,明了自己和他人的短长,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从某种角度来说,考试是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3.社会和国家需要考试
  国家和社会是个复杂巨系统,其正常运行需要依靠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材。人材如何确定?这就离不开考试这个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活动。社会与国家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选定合适的人来从事某个阶层、某种类型、某个岗位的工作,并实施社会名誉和利益的分配,由此保障社会与国家有序运行。
  作为甄别与选拔人材的一种方式,考试的公平性有效性超过了世袭制、察举制。因此,社会与国家需要通过考试,直接实施社会分工、人员成层、资源分配。
  总之,用素质教育来“映衬”应试教育,以图改变其缺陷,思维理路上存在的不足,实践操作上也就无法取得实效。国家需要考试,社会需要考试,学校需要考试,个人也离不开考试,那么,教育就不可能離开考试这一指向,就需要承担起培养受教育者考试素质的职责,——这也是某种“人心所向”吧!
  四、应试教育往何处去
  1.应试教育功利色彩浓重
  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太重,其指向太明确太直接了。人的素质构成,教育形成和改变人的素质,在有限的时空里,不完全是能够直接实用的;在此时空里,能够直接实用的素质,也许会在彼时空中变得毫无用处,甚至是个人、社会和国家的灾难。所以,基础教育,作为影响深远的奠基性活动,其指向应试的倾向,需要弱化、淡化;考试这一教育指向,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占据活动的全部时空。
  2.变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
  批评应试教育,不是创造出一个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来“映照”应试教育的丑;这不合适。因为应试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一种应对考试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对手”,是“非应试教育”,是不需要以考试为旨归的“教育”;所以,对照着的是“非应试教育”的优劣,把它作为一面镜子,来“美化与装扮”应试教育。
  如果指责应试教育“害人”,无法提高“核心素养”,那首先要改变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让这些考试内容和方式有助于形成或改善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即根据核心素养来设置考试内容和方式。这样,指向考试的“应试教育”也随之改变,必得采取与核心素养培养相配的方式,来展开自身的活动。虽然还是应试教育,但此时形成与改善的素质,和此前的素质是不同的。考试内容与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指向此类考试的教育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教育活动形影不离的素质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3.除非社会或国家不需要考试来甄别和选拨人材,个人不需要通过考试来认识自我或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人的素质构成或素养模型中不再有“考试”这个因素,考试从我们所处的时空永远消失,那么,应试教育也会自动消失。
其他文献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在法治意识、权利意识、集体观念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高校应从法治
戏曲演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演好戏,塑造好艺术形象至关重要.老前辈们常说:“演戏不解意,累死白费力;戏要演的深,定要通古今.”意思是告诉我们,戏曲演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
托姆林森(RayTomlinson)发明了一个了不起的通讯工具Email,但却和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记号联系在一起.为什么用@?他解释说:“我考虑过使用其他的记号,但只有@没有在任何一个名称中出现过,因此就选择了它
[目的] 探讨在前列腺癌细胞DU145同步化培养后引起的DNA损伤反应通路和PI3K/AKT通路对凋亡抑制因子(IAP)基因Apollon/BIRC6 mRNA表达的影响.同时分析Apollon基因所在染色体是
临床上脑外伤病人常需要较长时间输注甘露醇,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由于脑外伤病人大多意识障碍或燥动不安,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护理不当易引起甘露醇外渗,轻者局部
最早以武净应工,勾黄脸扎黑靠,显示高宠高王爷非常勇猛剽悍.rn杨小楼先生在高宠的“起霸”中,突出高宠的武有余而谋不足的勇猛剽悍的将才,霸起得既勇猛又带傲气,达到“入乎其
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大学文化,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文化素养,还是学术、思想创新的根本
【摘要】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关于语言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字语言的学习来增进情感,提升他们对于感观世界的认识。人类的情感并不是完全天生的,很大一部分情感的产生和强化是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及引导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技巧的分析来指出如何引导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做一个有感情的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
【摘要】本文站在高中政治學科“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视角,先梳理了书中涉法知识,然后从明确指导思想、理顺法律法规、拓展涉法知识、补充涉法教学素材及评价等方面,思考和探索了如何进行《经济生活》校本化开发。  【关键词】核心素养;法治意识;经济生活;校本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61-02  《经济生活》是高中政治四个必修
我省的“地方戏”,包括二人转、拉场戏、龙江剧、龙滨戏等等.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特征,任何表演艺术也都有自己的特征.认真总结这些特征,不仅对于地方戏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