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好预学案,助力自主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duji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通过一线教学实践研究,提出预学案基本组成应包括学习目标方法、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活动内容 、当堂训练,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预学案 自主学习 认知发展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的教学策略,它以真实性、驱动性问题的解决和活动体验让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从而达到令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得到大力倡导和推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对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笔者所理解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以具体的知识为载体和工具帮助学生建构化学的科学认知;其内容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关注知识的层次结构和相互联系,以化学知识的认知功能为依据创设丰富情境、系列问题、探究活动;其教学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善于将宏观现象、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认知建立联系,通过求异、求同等思维活动,实现认知的发生和发展。在实施的初始阶段,预学案是其目的、内容、活动的最佳外显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预学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好坏,特别是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施的初始阶段,预学案是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媒介。
  笔者发现无论是本校还是网络资源里,大家所编写的预学案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在使用时有些好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些不好用,反而使学生陷入思维懒惰或是混乱的状态。笔者经过搜集取证、对比研究,在和同事们反复探讨、修改、实践后总结出:一份好的预学案,其基本组成应该包含学习目标方法、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活动内容、当堂训练。在使用中让学生出现不适感的预学案往往有以下方面问题。
  一、学习目标阐述不当或不明
  主体定位不当,如“让学生学会……”“使学生理解……”。预学案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才是预学案的使用者,目标阐述要以学生为主语,例如“学生能够……”“学生体验……的过程”。
  目标定位不明,如“离子键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这样的描述过于简单,学生无法明确学习所要达到的具体程度。我认为对目标的描述至少要包含“行为”和“程度”两个因素,例如:“学生能够认识离子键的实质并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学生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若能进一步指出通过何种方法达到目的就更利于学生执行,例如“通过观察分析图像,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再如“通过对苯的物理性质和分子组成及结构的探究,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多时候是隐性的,同时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达到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它可有可无。我们要尽可能地表述清楚,让学生在提示之下有意识地体会知识所折射的人文、美学和哲学价值。如:“领悟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建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观,形成利用微观结构解释宏观现象的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学习目标的描述按“学习者” “行为” “程度”三个要素写比较好。目标的呈现顺序应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显到隐,从“知识与技能”到“过程与方法”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方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地学习。
  二、学习活动内容设计不当
  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科书,但对于教师而言可选择的内容范围很广泛,除了国内各种版本教材外,还有国外的化学教科书、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科普读物、化学报纸杂志和教师本人在教学中所形成的经验。这些内容就像生产原料一样,还需要经过精心选择和安排。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应以教材为主,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应最大限度地使之符合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缩短学生学习起点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学习活动内容设计好了就意味着在操作层面上为前面所确定的学习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要想编好学习活动内容,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具有激发学生已有认知的问题情境,确定认知发展点。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已有认知只有在具体问题和情境的驱动下才能激发出来,学生才有继续学习和探索的驱动力。问题情境可以是认知对象在自然、生活、生产等领域的存在事实,也可以是对认知对象的前知识本身进行提问。提问的形式有很多:判断性题目可暴露学生的认知误区;表述性题目可检查学生前知识的理解内化情况;表格对比可检查学生的认知角度或深度;具体事例分析可探测学生应用的能力。当然,以上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素材和经验累积,不是一时半刻就能编好的。部分教师就用知识点回顾来代替,即便是如此也马虎不得,否则很容易变成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复述;或者容易出现问题不精的情况,即无论与所学内容关系紧密与否,但凡沾边的都全盘引进,既占用了时间,又模糊混乱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致使學生茫然不知所终。例如,在鲁科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第三节《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课时《电离能》的预学案中,设计如下:请查阅化学必修2中的P11、P20-P24,思考:(1)怎样理解“周期性”;(2)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3)短周期主族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及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关系;(4)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和判断方法;(5)怎样理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气态氢化物稳定性”;(6)人们可以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摇 ?摇、同周期元素性质的?摇 ?摇预测某种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此设计中:第一,“查阅资料”不妥,必修2是已经在高一学习过的,所提之问题属于前知识,“查阅资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真实反映前认知情况;第二,不能紧扣当下的学习目标,如(3)(5)(6)。若能根据目标有所取舍则会更好:(1)在周期表中主族元素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有何变化规律?(2)你能通过哪些方法或者事实依据比较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3)你能用数据定量说明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吗?这样新旧知识衔接紧密,认知的发展点是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   其次要提供建立和发展新认知的体验或事实,显现认知发展历程。现行的教科书已经通过图片或图表展示一些身边的现象或事实,但学生不清楚它们的功能,也不关注。但恰恰是这些现象或事实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或社会中认知对象的存在形态和应用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从复杂的客观现实中提取认知对象、找出规律性知识、领悟事物本质的能力。因此,预学案要把这些现象或事实的认知功能体现出来,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体验外显化。为防止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直接从教材中找结论,我们还要在教材图片或数据图表的基础上做一些变化或者延伸,保证即使是面对同一认知对象也有不同角度或不同深度的呈现方式。例如,在学习“电离能的规律”时可设计学习活动“(时间2分钟)观察P22铍原子的三级电离能比较示意图,比较大小关系
  讨论I剧增的原因是什么?比较下图A某原子的五级电离能,猜想该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时间2分钟)利用P23图1-3-5或1-3-6将右下图中序号2-6的元素符号标注出来,并用实线连接,从中发现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比较N和O的价电子排布,讨论特殊点突变的原因。用虚线分别将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连接,归纳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这两例都以教材提供的事实为主,但更丰富,既细化了过程、增加了学生体验,又使认知的发展历程得以充分外显。
  三、当堂训练内容设置不当
  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以做题为当堂测试。这说明教师在编写时太关注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评价,忽略了学生认知发展的梳理和落实。那么怎样才能落实和反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呢?
  一方面,可以设置一些这样的对话框:你已经能够认识到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的认知,你是怎么获得认知发展的?你还存在哪些疑虑和困惑?还可以布置学生写小作文。学完鲁科版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原子结构》,我就曾布置学生十分钟内以第一人称描述原子、原子核、中子或者电子。学生热情高涨、下笔如有神,有根据知识描述“我”的质量、电性、体积、所处位置、运动情况、意义作用的,也有发挥联想进行描述的,如《不遵守纪律的电子》描述了原子核外电子不按能量最低原理进行分层排布的后果:导致电子碰撞造成物质和能量的紊乱无序;导致原子半径忽大忽小,宏观物质就表现得像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一样。《被遗忘的中子》描述了并不是所有原子都含有中子的事实;中子与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无关的事实;倍感失落的中子不断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并重新建立了自信。
  另一方面,即使是采用试题作为当堂测试的内容,也是有弥补办法的。那就是在训练后,教师不能一得到想要的结论就停止了交流活动,要给予学生时间阐述思考的过程,包括:其是如何审题发现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开始的预期是什么,事实是什么,如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初始阶段,预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好的预学案让学生越“探”越明白,越學越有劲。一份好的预学案一定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在表述上时间、对象和活动方式具体到位,便于学生操作;在编排顺序上有清晰的认知发展脉络;在内容上有丰富的现象或事实,给予学生充分的认知表达空间,可以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结果充分外显,在认知碰撞和再建构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李金玉.高效课堂八讲(第一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祖浩.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第一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3]彭聘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近十年,教学方式运用和探索过很多,但自从运用疑探教学模式之后,才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会学,而不是单纯地讲会,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随着高考改革、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单纯知识的考查比重越来越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让他们掌握知识点和相关问题,也就是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那么
在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有这样两小题,请看第一道题: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培养优秀学生,让榜样学生带动大家学习,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本来还有一道小题需要讲解,题目短小简练,让人很是喜欢,题目是这样的:  △ABC中,sinA cosA=,求tanA.  于是笔者未讲解,而是将学生进行了分组,让大家积极讨论,发表意见.从做题的结果来看,收获不
人教版教材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的科学性和基础性;在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在教学评价上,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在编排上,图片资料、文献资料较丰富,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下面以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为例,谈谈人教版教材的编写。  一、优点  1.内容  (1)每一课内容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就某一领域纵向深入地把握历史发
摘 要: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打造探索过程,锤炼学生思维,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就会使自主探究这一学习方式得到有效开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本文从在尝试中掌握、在探索中发现、在研究中学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尝试中掌握 探索中发现 研究中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认真听
摘 要: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被广泛开发和推广,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课程资源整合策略研究实践,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强化教学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
摘 要: 本文以肇庆学院近4年的生源状况和录取数据为对象,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描述了广东省地方高校招生生源质量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从改革招生制度,优化教育资源,强化招生宣传,提升办学水平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广东省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地方院校 生源质量 现状分析 肇庆学院  一、引言  生源质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逻辑起点,也是高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
摘 要: 培养高职生的自我意识途径是多元化的,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是一种颇具操作性的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自我意识的内涵、高职生的自我意识特点及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以心理健康课《第五章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为例详细介绍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高职生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高职教育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作为隐藏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结构,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1]。自我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卫计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政策及难度都有较大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基础底子较薄,应试能力较差而较难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由于考试难导致学习上形成畏难情绪,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成为当前卫生类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作者以就职的省医护校为例,对如何提高中职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谈谈看法。  
摘 要: 新课标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性,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实践,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建议中,更加强调了“人文”目标的实现。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丰富人文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急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急于把自己拥有的知识“灌”给学生,就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停滞不前。教师表现得“大智若愚”,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探索,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让老师获得发展的机会。  关键词: 语文生本课堂 质疑问难 发现探究 实践成长  一、缘起: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时间:2015年3月10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四(1)班教室。  郑老师要开公开